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结合散文创作的情感表达- 第20课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结合散文创作的情感表达- 第20课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两方面并不是割裂开来,而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散文常常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把“我”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因此散文教学要抓住线索,抓住“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在构建起“朋友”的具体形象后,可以抛出问题“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结合散文创作的情感表达- 第20课

如何有效进行散文教学?

散文在小学教材里占有一定量的篇幅,如何有效进行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话题。

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散文由于其文体自身特点,读起来很美,可理解起来却很难,意会的东西多,感悟的东西多,教师设计教案也有难度,难以把握。再加上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所以相应地,在小学阶段,我们的散文教学也应是粗浅的。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还真难把握,颇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意。但对于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来讲,散文教学又是一个可以激发我们内在潜能的舞台。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喜同悲,将我们的教学艺术发挥到极致。

那如何有效进行散文教学呢?简单来说有两方面,一是要把握好此类文体教学目标,二是要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所有文章的教学其实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着手研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两方面并不是割裂开来,而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简单地说,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我们要有几种意识。

一、文眼意识。这是与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密不可分的。散文的“核心”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眼”,那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结点,是牵动限制全篇的要害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窗户,透过它就能够感受到文本脉搏的律动,领略到文本的精神外延。选准核心、“文眼”,是教学散文的一个突破点。如《山雨》中的“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等,抓住这些词句来体会,就能感受到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而在具体的描写山雨色彩的段落的学习时,抓住“流动”这个词,就能引领学生感受“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它可以融化所有的色彩,充分表现了山雨的色彩变化,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这山雨的“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跃然纸上,让人怦然心动。

二、形象意识。所谓形象意识,就是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抓住散文的形象特征。因为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形象如景、人、物、事等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的。如《山中访友》,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的具体形象: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在初步建立起形象后,再引导学生深读感觉这些具体形象所表达出的作者的独特的情感体验。(www.xing528.com)

三、情感意识。散文常常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把“我”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因此散文教学要抓住线索,抓住“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情感意识。仍以《山中访友》一文为例。在构建起“朋友”的具体形象后,可以抛出问题“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并体会,再组织交流。这样通过建立起学生与文本的链接,进而建立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文本所传达的作者独特感受体验的链接,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思,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

四、语言意识。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散文的教学难得面面俱到,在感知了形象,把握了情感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说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是一首诗、一幅画。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作为语文老师当然要陪伴学生一起聆听语言文字里的音乐,欣赏语言文字里的画面,品味语言文字里的情感。比喻、拟人、排比等是散文语言常见的修辞手法。例如《山中访友》中作者与山中一切景物尽情交流的一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好,陡峭的悬崖!……你好,悠悠的白云!……”这组句子是写“我”在和山中“朋友”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一致,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散文中排比、反问、设问、拟人、比喻、对偶、夸张、反复等巧妙的修辞,富有哲理、体现中心的深刻含义,对比、烘托、象征、讽刺、幽默等高超的表现手法,铺垫、照应、过渡、明线暗线等精妙的文章架构等等,都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读出。

五、朗读意识。这是从教学手段方面来说的。温儒敏先生说过,“读”最重要。当然这里的“读”指的是阅读,而阅读首要的是朗读。从我们教材单元目标看,每一篇文本目标都提到朗读。而散文本身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更适合学生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的涤荡。所以散文教学一定要注重朗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中,把自己的理解通过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与低沉等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总之,散文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教学中既要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引导学生品味生活;又要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散文和鉴赏散文的能力。这一目标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阶段,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循序渐进地实现这一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