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中训练小组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中训练小组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小组曲常被用于学习建构完整音乐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在学习每首组曲中的小乐曲时,会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建构音乐的方式学习,即从一个短小的动机出发,逐步添加各种音乐元素,直至其发展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常用五声调式乐曲进行教学,这首乐曲即为一例。(二)第二条小乐曲的建构1.练习新的节奏“种子”。

教学中训练小组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一)尽早进入音乐艺术王国,更好地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进行小组曲学习,不但有机会运用奥尔夫乐器演奏一个个情节相对完整的小型音乐故事,同时也因为演奏这样简单和富于艺术效果的小组曲,使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风格、速度相互对比的古典音乐或结构体裁灵活多样的近代组曲。使学生尽早地进入音乐艺术的王国,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

(二)体验完整音乐的建构过程,为未来的音乐创作打好基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小组曲常被用于学习建构完整音乐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在学习每首组曲中的小乐曲时,会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建构音乐的方式学习,即从一个短小的动机出发,逐步添加各种音乐元素,直至其发展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就像一粒种子,变成参天大树一样。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从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就能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方式及完整结构的特点,为未来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组曲训练】

Ⅰ.小组曲之一《中音木琴》

目标:从一个原始节奏“种子”开始,学习构建三条小乐曲并组合成小组曲,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小组曲的建构过程。

准备:A4大小的白纸数张、中音钟琴、中音木琴(至少4台以上以半圆形摆放在教室中间);师生围成一个圆圈。

指导:

(一)第一条小乐曲的建构

1.练习原始节奏“种子”。

(1)教师提供一个原始的节奏种子,按逆时针的方向引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进行节奏传递。如

提示:这个节奏型是《为儿童的音乐》中《小组曲之一》第一章的主旋律

(2)请学生尝试用嗓音哼唱自己创编的旋律并加入声势动作,转换节奏型的表现方式(加入与原始节奏不同的声势动作如拍手、拍腿),边哼唱旋律边做声势动作,强调注意音乐节奏的强弱变化。如:

提示:教师可让某个学生用拍手开始节奏传递,教师站在旁边做第一个被传递者,同时用嗓音和声势的结合再现这一节奏型,为后面的学生做示范。这个步骤既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节奏,同时又是一个即兴的练习。

2.加入旋律的“种子”。

(1)教师结合柯尔文手势,导出这条节奏的旋律,并用“啦”把旋律唱出。

(2)学生模仿教师的手势和哼唱,反复至唱熟旋律。

3.加入乐器的“种子”。

将旋律移至有音高的打击乐器(中音木琴)上练习。

提示:练习时,琴槌尽量不要交叉进行演奏,以免增加演奏难度;同音反复时,左右手轮流演奏,可以使音色更灵活,有弹性

4.加上伴奏的“种子”。

(1)设计伴奏声部音型:

请学生思考:可以用“do”和“sol”这两个音设计出什么样的伴奏音型?并一一在音条乐器上尝试。

参考:

●do的纯八度音程(两个音同时敲出);

●sol的纯八度音程(两个音同时敲出);

●do和sol的和声音程(两个音同时敲出);

●do和sol的旋律音程(两个音先后敲出);

●do和sol加上经过音的旋律音程(如)。

(2)设计前奏、尾奏:中音钟琴和中音木琴(各一台),为伴奏声部设计前奏和尾奏——用“do”和“sol”两个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同时敲奏或先后敲奏两小节作为乐曲的前奏和尾奏。

提示:五声调式,即只包含do、re、mi、sol、la五音的调式,通常根据乐曲最后一个音判断它的调式主音,并从此音出发寻找伴奏的音程或和弦,而其乐曲的前奏和尾奏常用以主音为根音构成的五度音程演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常用五声调式乐曲进行教学,这首乐曲即为一例。

(3)教师用竖笛吹奏主旋律(即旋律“种子”),所有学生敲奏自己创编的伴奏音型。

5.组合“种子”的演奏。

在教师的指挥下,学生按以下的演奏程序,演奏共同建构的第一条小乐曲。反复练习至熟练。

两小节的前奏(中音钟琴和木琴演奏创编的前奏伴奏音型)

+

两遍主旋律(教师吹奏主旋律,中音钟琴和木琴仍保持,其余乐器各自演奏设计的伴奏音型

+

两小节的尾奏(中音钟琴和木琴演奏创编的尾奏伴奏音型)

小结:在此,有必要对《曲一》的构建过程作简要的梳理如下:1)包含“种子”的游戏或练习;2)学生运用“种子”进行相互交流或一起演奏,直至完全熟练;3)在曲式和各种媒介(乐器、声势、嗓音等)上运用“种子”进行演奏或合奏;4)根据“种子”创造完整作品并表演。这样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建构音乐的方式。

(二)第二条小乐曲的建构

1.练习新的节奏“种子”。

(1)教师拍手引出以下新的节奏“种子”,并带领学生反复练习至练熟。

提示:这个节奏型是《为儿童的音乐》中《小组曲之一》的第二章的主旋律。

(2)请一个学生以这条节奏为问句向教师拍手,教师用即兴创编的声势(不限身体部位,答句与问句需一样长)回答。随后教师以拍手作问句,依次请学生以即兴创编声势(要求同上)回答。

提示:这个步骤也可以让学生两两结伴在教室里散开自由走动,互做问答声势。

2.加入旋律的“种子”:

(1)教师同样用“啦”音哼唱“种子”旋律,并逐一与学生做即兴的旋律问答。

(2)学生两两结伴在教室里散开自由走动,互做旋律问答练习。

3.加入乐器的“种子”。

练习用中音木琴演奏“种子”旋律。同样以问答形式练习“种子”旋律的奏法。

提示:因为乐器不能随意搬动,因此除了教师问、学生答之外,还可以指定圆圈上对应的两个人互相进行问答练习。

4.导出节奏“种子”的原作。

提示:在此可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学生的某个答句和问句相结合成完整的乐曲往下练习;另一个是选择奥尔夫《为儿童的音乐》教材上的原作。两者皆可,本节采用原作的做法。

(1)教师以A4大小的白纸按原谱的音高排列铺在地上,提醒学生第一乐句最后一个音为G,另一乐句的最后音为C,启发学生根据白纸排列唱出乐句。

提示:这里也可以用柯尔文手势带出旋律,总之不会直接让学生视谱。奥尔夫音乐法学法通常不会直接出现音乐曲谱,往往借助手势、符号、图形(如A4大小的白纸按原谱的音高排列)等直观形象视觉材料来帮助学生学习,既减少认知压力,降低学习难度,又增添活动的趣味性。

(2)学生运用乐器演奏以上旋律乐句。反复至熟练。

5.加上伴奏的“种子”。

(1)教师提出:旋律为五声音阶,请中音木琴为它演奏伴奏声部音程——用do、mi、sol、la四个音创编伴奏音型。如:

●可以是“do、mi、sol、la”其中任一个音的八度音程(如do的纯八度音程);

●也可以是任两个音的和声或旋律音程(如do-sol);

●还可以是加入了二度经过音的三度音程或五度音程的组合()……

(2)学生运用乐器练习创编伴奏,反复至熟练。

6.组合“种子”的演奏。

两小节的前奏(由1~2台中音钟琴和木琴演奏自己创编的伴奏音型)

+

两遍主旋律(教师吹奏主旋律,中音钟琴和木琴仍保持,其余乐器各自演奏设计的伴奏音型)

+

渐弱自然结束

小结:从第一条到第二条小乐曲的建构,均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最为特色的方法。即从一个节奏“种子”开始——逐步加入音乐各元素“添枝加叶”——使之变成一个完整的小乐曲“枝繁叶茂的小树”。这种运用“一棵种子”变成“参天大树”的比喻来说明奥尔夫教学中建构音乐过程,既贴切真实,又生动形象。

(三)第三条小乐曲的建构

1.练习新的节奏“种子”。

(1)教师拍手介绍这条“种子”节奏,并带领学生反复练习至熟练。

提示:这个节奏型是《为儿童的音乐》中《小组曲之一》的第三章的主旋律。

(2)教师继续在圆圈上运用拍手进行节奏传递,仍请学生尝试用嗓音加上声势动作将节奏型转换成另一种声势进行传递,同时要注意音乐节奏强弱的嗓音变化。

提示:因为前面已经总结了构建音乐的方法,因此,从下一步骤开始,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接下来可以做什么?”引领学生去尝试构建自己的音乐。

2.学生构建音乐的过程。

●加入旋律的“种子”;

●加入乐器的“种子”;

●导出节奏“种子”的原作

提示:可自行设计导出方式,也可沿用前面的方式。

●加上伴奏的“种子”;

●组合“种子”的演奏。

小结:在第三条小乐曲的建构中,强调的是训练学生自主进行音乐构建的能力,教师在反复帮助学生梳理总结构建音乐的步骤后,尽量只做提问和提示,让学生自己进行作品构建。

(四)小组曲的完整演奏

1.教师指挥,学生完整演奏。

提示:当以上三条小乐曲基本能熟练演奏后,教师指挥全体学生按第一条到第三条的顺序完整的、连贯的演奏。

2.教师即兴为学生演奏配词。

在林子的深处,有一个流淌着清澈泉水的小山谷。

清晨,小动物们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推开房门,迈出家门,顺着涓涓的流水声,来到山谷下。闻到了花儿的幽香,听到了鸟儿的欢唱,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在泉水边翩翩起舞,风儿吹过小溪的水面,泛起层层微波……这是一个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幸福祥和的小山谷。

宁静的夜晚来到了,皎洁的明月悄悄地爬上夜空,星星把小动物们带入了甜美的梦乡。

提示:教师讲述时,最好能结合形象又生动的语调、表情、动作,进行声情并茂地讲述。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场景。

讲完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将故事概括成三个场景,如:清晨,宁静的山谷;白日里,热闹的山谷;夜幕下,沉静的山谷,以对应小组曲的三个小乐曲。(www.xing528.com)

提示:梳理的故事情节(场景),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段落,又能为学生进行音乐戏剧创编打下基础。

4.请学生带着故事的画面感演奏乐曲,反复至熟练。

提示:在每个场景的演奏中,既要注意乐句的流畅,又要注意乐段情感的表达,要学习通过音色变化和强弱的处理来表达自己对音乐故事的理解。

小结:由于奥尔夫教学法同样关注技能发展的渐进性及重要性。因此,课程的构建需要格外小心、仔细,以提供有序的、充足的练习为根本。小组曲的课程从每首小乐曲的构建出发,每一个构建计划都始于对一粒“种子”的发展。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为技能的进步而精心设计的教学步骤;

●要能在预先计划的游戏和即兴中运用这些技能;

●新的技能必须能和此前已掌握的技能相结合;

●新掌握的技能技巧要能和另一表演媒介或材料相互联系起来。

Ⅱ.小组曲之二《舞会

目标:

1.从两个原始节奏“种子”和三个故事场景开始,学习构建三条小乐曲并组合成一个小组曲。

2.在建构的过程中,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即兴创编音乐等能力。

准备:各种音条乐器、无音高打击乐器、低音提琴(或尤克里里);所有人站成一个圆圈。

指导:

1.导出节奏“种子”。

(1)教师提供a、b两个节奏“种子”,先后在圆圈上用声势进行节奏传递。

a:

b:

(2)请学生尝试运用嗓音、乐器、声势或舞蹈动作将节奏型表现出来。

2.导入故事场景。

(1)教师叙述故事:在17、18世纪的欧洲宫廷,人们常常会举行奢华的舞会,贵族们穿着华服,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在中途偶尔会停下舞蹈,进行优雅的交谈;不久又进入更热烈、欢愉的舞蹈中。

(2)引导学生梳理故事场景:故事中有几个场景?分别是什么?

提示:场景一:舞会开始;场景二:舞会中途的交谈;场景三:舞会的高潮。

3.建构并演奏与场景一一匹配的小乐曲。

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思考“舞会开始会有什么声音?”随后引导学生采用节奏型a进行一首小乐曲的创编并练习:

(1)创编要求:按拍的节奏,控制在22个小节的长度内,要有两小节的前奏,音条乐器只用“do、re、mi、sol、la”五音。

(2)创编顺序:根据前面的要求,先运用音条乐器创编旋律性音乐,再运用无音高的打击乐器创编节奏性音乐,最后尝试加入舞蹈动作或声势作为动作性的伴奏。

提示:以上三个程序可以调换,但一定是逐个进行创编,不要同时,教师再根据需要逐步叠加或退出声部。

4.完善并演练与场景一匹配的小乐曲。

(1)反思上一环节创编和演奏情况,梳理存在的问题和演奏程序,再次进行演奏练习。

(2)待整个演奏稳定之后,教师在4小节前奏的最后一拍处开始吹奏竖笛主旋律(或学生用其他形式表演),学生用前面所创编的音条乐器、打击乐器、舞蹈或声势伴奏加入乐曲,表演场景一的主旋律,并逐步调整音乐各声部进入的顺序及色彩变化(强弱、音色等)。所演奏的主旋律为:

5.建构并演奏与场景二、三匹配的小乐曲。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创编场景二和场景三的小乐曲。

(1)创编要求:基本同上,但场景二的小乐曲节拍为拍子、时长控制在10小节,其中有两小节前奏,要求旋律风格舒缓;场景三为拍子、12小节,其中有4小节前奏,要求旋律风格欢快。

(2)演奏程序:可以和场景一一致,也可自行安排。主旋律由每组的人声演唱,或由音高打击乐器或高音木琴演奏。

6.完善并演练与场景二、三匹配的小乐曲。

(1)场景二音乐+节奏a:

(2)场景三音乐+节奏b:

7.组合三场景、三作品进行演奏、表演。

●表演时要注意乐器的摆放:乐器一般摆放在靠近舞台的里面。音条乐器摆在前排,中间摆高音音条乐器,然后摆中音音条乐器,最外面摆低音音条乐器,无音高打击乐器摆在第二排。

●所有动作、队列的创编要考虑观众观看的角度。

●综合三个场景,依序演出。场景一全班演奏,场景二、三由学生分组演奏。

提示:完整演奏练习后,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组曲创编,本活动的学习和上一个活动的学习有何差别?”(出现拍,无尾奏等)

小结:这首小组曲从两个原始节奏“种子”练习开始,结合三个故事场景,着手构建三条相对前一首组曲更复杂的小组曲,使学生再次亲历小组曲建构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不但构建的组曲在节拍、节奏、音色、结构等方面的复杂程度超过前一首组曲,而且在表演媒介上也增加了舞蹈和打击乐器这两种元素。总之,经过不断的练习,对技能的要求逐步地提高,同时更强调学生对音乐美感的表现。

Ⅲ.小组曲之三《多声部组曲》

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行多声部的即兴创作练习及组曲演奏训练,为未来的音乐学习和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准备:所有音条乐器和打击乐器,竖笛、低音提琴(或尤克里里),所有人站成一个圆圈。

指导:

1.恒拍节奏训练。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2、3、4、5、6、7、8”八个阿拉伯数字,要求学生按相同时值(如统一用四分音符或统一用八分音符)有节奏地反复读出这八个数字(不是唱音名,而是直接念数字)。

(2)学生每重复一次,教师就随意擦去其中一个数字,当学生遇到被擦去的数字空白处时,就当休止符来处理,即保留时值但不读出数字。依此类推,当擦完最后一个数字时,节奏训练结束。

2.多声部的节奏“种子”训练。

(1)教师在黑板上重新写下八个数字,依据这八个数字进行节奏创编练习。如在八个数字下面,老师给出一个节奏型:

提示:这时每个数字代表的是一个八分音符,八个数字正好是一个拍的小节,每拍两个数字。

(2)要求全体学生用捻指的方式打出该节奏,反复练习后,以这个节奏型为问句作问答练习。

提示:可以老师做问句,学生逐一回答;也可以学生散开自由走动,两两做问答。

(3)从答句里再选出四个节奏型,分别用拍手、跺脚、拍腿、奏低音打击乐器的不同方式演奏。

提示:如选出以下的节奏型,节奏型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一个四分音符,音符下的空白处代表休止符。

3.多声部的声势“种子”的组合训练。

(1)教师将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分别用一种方式(如捻指、拍手、跺脚、拍腿、奏低音打击乐器等)表演一个节奏型。

(2)先每个组轮流以各自的方式表演本组的节奏型(即轮唱卡农的形式表演),再用连续卡农形式每个组错开一遍的加入,即当前一组打完一遍节奏型后,后一组再加入,当第五组加入并做完一遍节奏后,五声部的节奏练习就完成了。

提示:反复练习时,可以更换进入的顺序,但不更换节奏型,以免影响下一步骤的顺利进行。

4.多声部的旋律“种子”的训练。

(1)教师示范:用音条乐器上“do、re、mi、sol、la”这五音作旋律即兴,节奏型就是以上五条节奏型中的任意一条。

(2)学生练习:各组学生根据各自的节奏型在音条乐器上用五声音阶作旋律即兴,进行旋律创作。

(3)创编演奏:

①在教师指挥下,学生进行五声部的连续卡农练习,即演奏第一个五声部的小乐曲。

提示:因为所有人都运用五声调式中的音进行创编,因此,创编出的旋律和声会比较和谐,所以不需要特别强调各组统一旋律,只需同组节奏一样即可。当然,如果各组统一旋律,也是可以的,这样一来,声部将会更加清晰。

②在学生代表指挥下,学生模仿教师前一个环节重新创编的步骤进行另一个五声部的练习,创编第二条五声部的小乐曲。

创编要求:可以模拟教师刚才的步骤进行创作指导。同样要求每声部节拍长短一样(比如都是拍),加入旋律时也只用五声音阶的音,其余均可自由发挥

提示:学生代表这样做出的作品由于节拍、调式及表演模式的相似,自然可与教师创作的前一个五声部作品一起构成组曲。

5.五声部组曲的创编与演奏。

(1)讨论并确定组曲的前后顺序及反复的格式,如前曲为a,后曲为b。可ab/ba/aba/bab……

(2)学生指挥,将前后两首五声部乐曲,按以上确定的顺序连续演奏。

(3)反复演奏时,更换指挥者,不断尝试各种演奏模式,并加以倾听和评判。

小结:这种多声部的即兴创作练习以及组曲练习,如果运用的是普通的音乐教学方法,相信无论面对的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采用奥尔夫教学法中从“种子”开始建构音乐的模式来练习、创作和表演,结果就大不一样。整个创作和练习的过程变得简单而充满乐趣,它不但能让学生喜欢音乐,不把音乐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事物,更能让学生放下对音乐创作的恐惧心理,从而体验到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乐趣。

【梳理巩固】

本小组曲训练是本章节乃至本教程的最后一个训练项目,是在学生接受了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器乐造型等课程训练之后,并积累了运用固定音型、卡农、回旋曲等形式建构自己的音乐作品以后,为完善音乐知识结构、提升音乐能力而开设的专项训练。从专业的角度看,可以说小组曲训练是一个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的训练项目。本节安排的三个小组曲建构活动,教师都格外细心,力求为学生提供有序的、充足的练习过程和机会,引导学生从一个短小的动机(如原始节奏“种子”)出发,逐步添加各种音乐元素(如声势动作、乐器演奏等),构成一个一个的“小乐章”,再将几个“小乐章”组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作品——“小组曲”。如此建构音乐的模式既简单又充满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历音乐建构的整个过程,这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把握音乐,更为学生未来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延伸】

1.回忆课堂创编的作品,并用图形、符号或简谱五线谱记录下来。

2.学习并分析《为儿童的音乐》第45页的小组曲乐谱,感受音乐家的专业写作与自己即兴创编的作品之间的区别。

3.以小组为单位,练习以下小组曲。

(1)小组曲之一:

(2)小组曲之二:

【注释】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1.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6.

[3]同上.

[4]参考: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9-111.

[5]洛伊丝.乔克希.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58.

[6]陈蓉.音乐教学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151.

[7]百度百科.回旋曲[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055/12442684.htm?fr=aladdin,2014(1).

[8]参考:德国奥尔夫协会主席维摩·柏丁恩于2014年5月在福州举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师资培训课堂笔记。

[9]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3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