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仪礼及河南民俗——结婚仪礼与河南婚俗

人生仪礼及河南民俗——结婚仪礼与河南婚俗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生仪礼是指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如诞生仪礼、成年仪礼、结婚仪礼等。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存在于社会之中,与有关的仪礼、自然和社会的风情习俗相联系。如今,城市有举行18岁成年礼的仪式,在农村仍与结婚结合,但已不再行拜祖宗之冠礼了。(三)婚姻仪礼婚礼是婚姻和仪礼相结合的产物。“花轿”有唢呐、仪仗队,多为富户使用。撒帐的目的一是求得吉祥富贵,二是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人生仪礼及河南民俗——结婚仪礼与河南婚俗

人生仪礼是指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如诞生仪礼、成年仪礼、结婚仪礼等。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存在于社会之中,与有关的仪礼、自然和社会的风情习俗相联系。每个年龄阶段举行的礼仪都有其实际意义:诞生礼仪,表示婴儿脱离母体进入社会;成年仪礼则表示生理发育成熟,被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结婚仪礼意味着家庭的建立,子孙繁衍的合理性,并开始对家庭和社会要担负起一定的义务;丧葬仪礼则宣告一个人完成他一生的全过程,生命终止,社会行为也终止。人从生到死是按照直线递进的方式向前发展的。

(一)诞生仪礼

诞生仪礼是人生的开端之礼,生命的诞生标志着家族的后继有人,不仅父母关心,而且整个家族都十分重视,由此形成了有关婴儿诞生的一系列习俗,包括孕育和诞生期。

(二)成年仪礼

成年仪礼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传承,是承认年轻人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在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开锁在河南民间传承着与冠笄礼含义相似的礼仪习俗,即在男孩十二岁或十五岁时其父母或干娘做顿好饭相待,然后,将其过诞生礼或认干亲时戴上的“挂锁”或“项圈”去掉,从此不再戴,俗称“脱锁”或“开锁”。开锁后便标志着孩子已经脱离少年,向成年迈进。女孩十二岁开始留一独辫,俗称“留头”,如果不留头就会被人耻笑,有“十三不吊起,人说她娘不懂礼”。

男到18岁,女到15岁,要举行另一项仪式,标志着他(她)告别童年进入成年、赋予他以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责任。《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日弱,冠”,即男子到二十岁左右要行加冠礼。加冠礼有三加,即初加、二加、三加。初加时给受礼的男子结发髻,加网巾,加冠;几天后,择吉日再加,此时将初加的冠巾取下,换上纱帽;三加时,再加上幞头。行加冠礼时,主持者要念颂词,冠礼结束后到祠堂向长辈施礼。行了加冠礼,就表示这个男子从此已成为大人,家人和社会要按成人来要求他。他本人也要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女子成年要行笄礼,笄就是簪子。女子到了15岁,择吉日,将头发挽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已长大成人,要学一些针织活计。

而河南的民间成年礼往往和婚礼结合起来进行,即在结婚前一日或亲迎前进行。男子届时穿上新衣服,披上十字红绸,胸戴红花,在族亲弟子簇拥下,来到宗庙内或中堂前,立于红毡上,向祖先和尊长叩礼,由尊长赐以成人之名。女子的笄礼在出嫁临行前由同辈的嫂子或伯母、叔母为其“绞脸”,或上头。绞脸就是清除脸上的细汗毛,整修眉毛;上头就是将头发挽起,罩上发网,别以钗簪。绞了脸,上了头的姑娘,便成为媳妇,以后要以梳后髻与姑娘相别。由于男女的成年礼往往与结婚仪礼相近,民间就形成了以结婚为成年的习俗。如今,城市有举行18岁成年礼的仪式,在农村仍与结婚结合,但已不再行拜祖宗之冠礼了。女子婚礼前绞脸、上头已被理发、美容所代替,姑娘媳妇的发式也没有特殊的标志。

(三)婚姻仪礼

婚礼是婚姻和仪礼相结合的产物。婚礼本身的意义在于祝贺,它是一种向族人和社会宣布婚姻成立的一种形式,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婚礼在长期履行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婚礼习俗,常见的主要有迎亲、拜天地、撒帐和交杯酒等。

旧时娶亲多用轿,轿有“花轿”“哑轿”两种。“花轿”有唢呐仪仗队,多为富户使用。哑轿没有唢呐、仪仗队,多为贫苦人家使用。“轿”到婆家门前,泌阳有打醋坛的习俗,即由新郎的兄长持谷草火把燎轿门,再由一人一手用钳子夹一烧红的犁铧,口诵“犁铧本是金、称它为老君,烧红谁也不敢侵”。然后由一人端醋或水泼于犁铧上面,发出“哧哧啦啦”的声音,并冒出烟气,绕轿三周,俗称“打醋坛”。绕轿者还要念打醋坛歌,以祝吉利。“打醋坛”后,由新郎到轿前施礼,再由两个女迎客搀新娘走到天地桌前。新娘脚不能沾土,要走在红毡或草席上。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元代陶宗仪《辍耕彖·传席》载:“今人家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传席以入,弗令履地。”白居易《和春深》一诗有:“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婢女)传毡褥,锦绣一条斜”陶宗仪的记载和白居易诗中的描写正是新娘下轿仪礼情景。此时由主婚事的人将碎草、铜钱或麸子撒向新娘、新郎的头上或身上,俗称“撒草料”“撒喜钱”,边撒边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富贵满家门,四撒明年生贵人”。围观者争相捡取铜钱或喜糖,以捡到为吉利。有的地方还有让新娘跨火盆、跨马鞍的习俗。现在婚事新办,富裕人家多用汽车(小汽车)接新娘,撒麸子改成撒彩纸屑,跨火盆、马鞍的习俗已消失。

婚礼上必经的环节是拜天地。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哉:“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6]后来沿袭为在堂屋内或当院设一天地桌,桌上放一装满粮食的斗,斗的四周贴上“金玉满斗”四个大字,斗内要插上秤;男女二人并肩立于桌前,由主婚人主持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天地桌前还放一红麻茎织成的篙荐,专供新人铺床用,拜完天地后,由小叔子把篙荐卷起,在地上搠几下,边搠边歌:“一搠金,二搠银,三搠一个聚宝盆,四搠一个摇钱树,五搠儿女一大群”。然后将篙荐铺到新人床上,边铺边歌“两头一卧(折叠),五子登科;两头一按,文武状元”。祝福新婚夫妇所生儿女,前途无量。新人入洞房后又有闹洞房,夫妻喝合卺酒、撒帐、抢脱新娘绣鞋测卜儿女等习俗,最有趣味的是撒帐习俗。

撒帐又称“撒喜床”,是祝福新郎新娘早生贵子的游戏习俗。《东京梦华录》载:“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妇女用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由于长期的沿袭遵循,民间婚俗已形成有撒帐歌。撒帐人需事先商定由同族中儿女双全的嫂子承担。撒帐时,嫂子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面放栗子枣子、花生、桂圆一类的吉祥物品,一把一把地撒向床上,边撒边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撒帐歌的内容大多与生育有关,如“又撒喜,又撒财,观音送子到府来……”等。撒账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气氛最活跃、最热闹的时候。撒帐的目的一是求得吉祥富贵,二是祝愿新人早生贵子。(www.xing528.com)

婚礼习俗中还有“看闺女”“回门”的习俗。“回门”后,整个婚礼宣告结束。婚礼习俗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伴有相应的仪式,并且显得严整、自然。

(四)丧葬仪礼及民俗表现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仪礼,表示一个人脱离社会和人生旅途的终结。河南民间遵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礼仪原则,十分重视丧葬仪礼。丧葬仪礼包括对死者哀悼、评价、祭奠等内容。

生老病死为自然规律,居丧哀悼,发乎人之常情。一个人死后,活着的人为其发丧,表示悲哀和悼念,完全是正常的行为,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其渗进了诸多迷信色彩,并构建了诸多丧葬仪礼习俗。

而“土葬”“火葬”为河南民间主要丧葬形式。

【注释】

[1]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13页。

[2]张亮采,中国风俗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4]郑光直,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新建筑,总第3期。

[5]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写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68页。

[6]赵丕杰,中国古代礼俗,语文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