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中年级班级合唱教学问题分析

小学中年级班级合唱教学问题分析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和音乐能力进行了解,课题研究所调查的对象是分校的学生,学生的家庭环境多属于农村。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合唱中的心理,主要通过学生的音准、监听、记忆旋律等智力因素以及学生是否喜爱合唱等非智力因素进行了调查。通过表格,我们可以详细了解中年级每个班学生音乐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而音乐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

小学中年级班级合唱教学问题分析

“班级合唱就是指基于普通学校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唱教学和训练。从班级合唱的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这是针对普通音乐课,以教材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唱教育,具有实用性、普及性的特点。”合唱是一种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参加的一种歌唱形式,班级合唱是由在音准、音高、和声等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这对班级合唱教学实施有很大的困难,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地影响。

对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和音乐能力进行了解,课题研究所调查的对象是分校的学生,学生的家庭环境多属于农村。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合唱中的心理,主要通过学生的音准、监听、记忆旋律等智力因素以及学生是否喜爱合唱等非智力因素进行了调查。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详细了解中年级每个班学生音乐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班大部分学生能够聆听合唱效果的好坏,这也说明中年级学生通过低年级音乐教学以及学校环境(我校早晨、课间、中午以及放学播放中外优秀合唱歌曲)的熏陶,逐步对合唱效果的好坏有了自己的鉴赏标准,但听辨音高与否、唱得准确的人数减少很多。同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监听自己和他人的声音,但能够监听合唱中的音准、音色、音量人数就下降很多。(www.xing528.com)

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随着年龄逐步发展起来,中年级学生是形象记忆向逻辑记忆过渡时期。音乐记忆是音乐学习的保证。在记忆过程中,学生逐渐熟悉合唱歌曲音响,旋律与和声在脑中形成音响,学生对自己声部的旋律音高与和声有了一定的印象和标准,通过监听学会控制自己的音准,从而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同时,学生在自己唱歌谱歌词后,才能有空间去思考和投入到音乐情感表现、发声方法和监听中。调查学生记忆旋律的能力主要包括分别进行了4小节以内的旋律,以及4-8个小节的旋律进行记忆。通过实验法,在教师记忆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旋律的规律,引导学生记忆比学生独立自己记忆歌谱的效果好,同时记忆次数越多(5遍以上)、时间稍长(3分钟以上)比记忆次数少(3遍)时间稍短(3分钟以内)的效果好,在记忆过程中多次以清唱的形式进行回忆比始终进行记忆的效果要好,这种记忆效果也越牢固。

(二)音准是影响学生自信合唱的最主要的因素

在音乐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心理过程起着导向作用。学生愿不愿学习音乐是音乐学习心理过程的前提条件。而音乐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很乐于或者很想参与合唱,这说明学生有参与合唱、表现合唱的欲望。每班也有不敢自信合唱的学生,但并不代表这些学生就不想或不乐于参与合唱,不能自信进行合唱的原因有多方面,如音准、音色、歌曲的熟练程度等问题(智力因素),害怕自己唱不准以及觉得音色不好听,也有出现在同一个学生的情况。从调查数据分析与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害怕音高唱得不准确(唱跑调)是学生没有自信合唱的最大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