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关行政处罚研究:罚款和拘留具体执行方案

海关行政处罚研究:罚款和拘留具体执行方案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罚款的执行罚款是最常用的行政处罚种类,罚款的执行以自动履行为主、强制执行为辅为原则。当场面交罚款也称当场收缴罚款,是被处罚人在行政处罚裁决的现场,将罚款如数面交行政机关。2.拘留的执行拘留是行政处罚中较重的一种处罚,它涉及公民的人身权利,所以,在执行时要办理特别严格的手续。公安机关执行拘留处罚时,应填写《治安管理处罚执行拘留通知书》。行政拘留的暂缓执行是拘留执行的特殊程序。

海关行政处罚研究:罚款和拘留具体执行方案

1.罚款的执行

罚款是最常用的行政处罚种类,罚款的执行以自动履行为主、强制执行为辅为原则。自动履行的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当场面交罚款,二是限期送交罚款。当场面交罚款也称当场收缴罚款,是被处罚人在行政处罚裁决的现场,将罚款如数面交行政机关。此种方式既适用于当场处罚,也适用于普通程序,其法律依据是《行政处罚法》第47条、第48条、第49条、第50条。当场收缴罚款适用的条件是:依法给予的数额较小的罚款(20元以下的罚款);不当场收缴罚款事后难以执行的;边远地区、水上、交通不便地区,罚款决定作出后被处罚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被处罚人提出后适用当场收缴。所谓限期送交罚款,是指被处罚人根据行政机关罚款裁决通知书中规定的数额和规定的期限内把钱送交指定的机关。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罚款除法定条件外应当遵循罚缴分离,该法第46条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受罚款的机构分离;除依照本法第47条、第48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罚款的除外,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国务院《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也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除外。”这就要求,除法律规定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不适用罚缴分离的原则外,一律由指定的代收机构(应由专门的机构或金融机构负责执行)代收罚款。即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不得收缴罚款;收缴罚款的机构无权作出罚款决定,并有义务将收受的罚款上缴国库。例如,目前关于交通违章的罚款,则由当事人将罚款金额交到指定的工商银行并直接上缴国库。无论是当场面交罚款还是限期送交罚款,必须向当场被处罚人(被执行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或国家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该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被处罚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办案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之日起2日内上交至所属行政机关;在水上或旅客列车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或者返回之日起2日内交至所属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2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如果被处罚人逾期不缴纳罚款,就进入罚款的强制执行环节。强制执行的方法有科处滞纳金和扣除扣押等。滞纳金是行政机关对拒不履行海关行政处罚决定的被处罚人科处一定数额的金钱给付义务,以迫使被处罚人履行相应的处罚决定所确定的义务的行政强制方法。对逾期无正当理由不缴纳罚款的,按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并且原罚款数额仍需如数缴纳。滞纳金可以反复适用,直到实现目的为止。执行罚仍不奏效的,即仍拒绝缴纳罚款的,可以通知其所在单位从本人工资中扣除,或者扣押财物折抵或申请法院的司法强制执行。有正当理由不能按期缴纳罚款的,要事先通知行政机关,经处罚行政机关同意,可以分期缴纳或暂缓。此外,对无力缴纳罚款的外国人,可以将罚款改处拘留。其法律根据是《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48条第2款的规定,称之为变通执行。罚款改处拘留,应当在裁决时当即宣布,不采取缴纳部分罚款,其余部分改处拘留的折中办法;罚款改处拘留时,按拘留处罚程序进行;被拘留处罚人需要缴纳保证金而暂缓执行拘留时,其保证金的数额也可以参照相关办法折算;外国人对拘留处罚提出改处罚款请求的,不予受理。

2.拘留的执行

拘留是行政处罚中较重的一种处罚,它涉及公民的人身权利,所以,在执行时要办理特别严格的手续。执行行政拘留只能根据《治安管理处罚裁决书》,行政拘留所只凭《治安管理处罚执行拘留通知书》接收被拘留人;执行场所必须行政拘留所,拘留由县、市级公安机关专设的行政拘留所执行;铁路、交通、民航、森林等部门的公安机关如果未设拘留所的,可以送交所在地县、市公安局拘留所执行。

公安机关执行拘留处罚时,应填写《治安管理处罚执行拘留通知书》。填明被拘留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业、住址、被拘留原因、法律依据、执行地点和拘留起止日期等内容,交给拘留所执行;拘留开始时间从被拘留人进入拘留所算起,按日计算,传唤讯问和等候裁决的时间不能计算在内;拘留所在收押被拘留人时,要严格入所手续,任何“口头指示”“条子”都不能作为收押拘留的依据,只能以《治安管理处罚执行拘留通知书》作为收押被拘留人的依据;市海关局、海关分局要在看守所之外另设有拘留所,将被拘留人和犯人(已决犯和未决犯)分别关押,禁止以行政拘留代替刑事拘留。

受拘留处罚的人应当在限定的合理时间内,到指定的拘留所接受处罚,对于裁决拘留后有逃避处罚可能的,企图报复揭发检举人的,以及行为地无固定住所的,自己不知道拘留所地点或基于其他原因不愿意自己直接前往拘留所接受拘留处罚的,则由公安人员送其到拘留所接受处罚。对无正当理由超过限定的合理时间,不到拘留所接受处罚或者有其他抗拒表现,抗拒执行的,经派出所所长以上负责人批准,可以使用约束性械具(如警声绳、警带)强制执行。在执行拘留期间,被拘留人的政治权利不变,原来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仍享有这些权利,不得非法剥夺,其通信自由也不受限制。被拘留人的伙食费由自己负担,确实无力负担的,可酌情减免或组织劳动代替。

行政拘留的暂缓执行是拘留执行的特殊程序。其适用条件是:必须是被裁决拘留处罚的违法行为人;受拘留处罚的违法行为人不服公安机关的裁决或者是行政复议决定,准备申请复议或诉讼,并且被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受理;被裁决拘留的人或者其亲属找到了担保人或交纳了规定数额的保证金。担保人是对被担保人(即被裁决行政拘留的人)负有保证和监督责任的人。担保人必须是与本案无牵连、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依法受到限制或者剥夺、在当地有常住户口和固定住处、有能力履行担保义务的人。交纳保证金是指保证被裁决人不逃避处罚,随传随到而交付的金钱。根据公安部《关于治安管理处罚中担保人和保证金的暂行规定》第6条,在行政拘留的暂缓执行程序中适用“保证金”的条件是被裁决拘留的人不愿找担保人或者提不出担保人的,必须交纳保证金后原裁决才能暂缓执行。保证金按裁决拘留的期限计算,拘留一日交纳保证金50—200元。裁决被撤销或者开始执行时,应当将所交纳的保证金如数退还本人,公安机关制作《退还保证金决定书》《退还保证金通知书》,交纳人到银行领回保证金;被裁决拘留人交纳保证金保释后,违反相关规定,如逃跑逾期一个月的,撤销担保,没收或部分没收所交纳的保证金,公安机关制作《没收保证金决定书》,拘留必须执行。

《程序规定》共7章97条,主要内容涵盖海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基本程序制度,包括案件调查、审理和执行环节的一般程序,以及海关简单案件处理程序等内容,完整地涵盖海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整个流程。在“总则”一章中提出了公正效率原则,明确海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应当公正、公开、及时和便民;同时提出了尊重少数民族语言的原则,即海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查问和询问。对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当事人,应当为其提供翻译人员;同时还提出,对案件涉及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应当保守秘密,充分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

根据《行政处罚法》,海关制定了《海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详细制定了海关行政处罚的具体程序:

第一,时效制度。

《程序规定》将时效制度全面引入,贯穿于行政处罚程序的始终,在回避的申请、决定、扣留的实施、延长期限,处罚时效,法律文书的送达,强制执行,执行终结等各个环节均进行时效限定,使时效制度成为本规定中的一项基本制度。例如,《程序规定》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的,海关“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并且书面通知申请人”;对海关驳回回避申请有异议的,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在收到书面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向作出决定的海关申请复核1次,作出决定的海关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并且书面通知申请人”。《程序规定》对海关法律文书公告送达规定了“自发出公告之日起满60日,视为送达;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进行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满6个月,视为送达”。海关在查处案件的过程中,如果需要扣留当事人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或者其他财产以及账册、单据等资料,扣留的期限“不得超过1年,因案件调查需要,经直属海关关长或者其授权的隶属海关关长批准,可以延长,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年”。《程序规定》规定,当事人缴纳罚款如果有困难,可以申请延期缴纳。海关在收到当事人的延期申请以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延期、分期缴纳罚款的决定”。总之,时效制度的设立,将保障海关行政处罚程序的合理运作,有利于海关及时地履行法定职责,排除各种行政处罚障碍,提高行政处罚效率,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关于《程序规定》的回避、双人办案与表明身份制度。

回避制度是体现公正执法的重要手段,与案件有关的人不能参与办理案件,也不能变相干扰办案。因此,《程序规定》从第8条—第13条详细规定了办案人员应当回避的情形、回避决定作出的程序、回避的复核、其他非办案人员适用回避的情形等。这里特别规定了当事人对驳回回避申请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核1次,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程序规定》还规定了双人办案制度,即“海关在调查、收集证据时,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海关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规定了表明身份制度,海关办案人员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中,“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目前,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海关人员都需持“查缉证”上岗,无证上岗即属违法。

第三,关于《程序规定》的送达制度。

送达海关法律文书(特别是涉外送达海关法律文书)是保证当事人知晓海关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手段。由于在行政法中没有关于送达的专门规定,行政法律文书的送达都是参照民法的送达程序执行。但由于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同,海关在送达方式上不能完全适用民法的有关规定,如不能委托驻华使领馆或中国驻外使领馆送达等。同时,随着我国关于外国人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在华有住所或委托有代理人的外国人、双重国籍甚至无国籍的海关行政管理相对人越来越多;由于海关执法的特点,即使是无住所、无委托代理人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的,在特定条件下(如旅检现场)完全可以直接送达。《程序规定》结合海关执法实践的特点,根据民法关于送达的法律精神,对上述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首先,“海关送达法律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如果受送达人拒绝签收,送达人在见证人在场的情况下,在送达法律文书上注明事由,将法律文书留置在受送达人处即可。其次,如果直接送达法律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海关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当然,委托送达的一定要出具委托手续;邮寄送达的一定要以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再次,对于送往境外的法律文书,海关可以直接向受送达人在国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或者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直接送达。最后,对于一些特殊的受送达人,如军人、被监禁或者被劳动教养的人,海关可以通过军人所在部队团以上的政治机关、监所、劳动教养单位转交。最后,对于直接送达、委托送达、转交、邮寄送达都不能送达的,海关应当公告送达。为了保证当事人能够及时了解海关送达法律文书的内容,海关公告送达法律文书要在海关公告栏内张贴;对于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的,还要在当地报纸上刊登公告。

第四,关于《程序规定》的证据采集制度。

海关行政执法的多年实践表明,由于缺乏统一的证据尺度和标准,海关执法不统一的现象时有存在,甚至因证据问题导致海关行政赔偿,当事人对海关执法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为此,《程序规定》根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结合海关行政管理的具体特点,建立、细化了有关证据采集制度,为海关行政执法中证据的收集、固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也使海关行政处罚的作出更加符合司法审查的评判标准。(1)关于鉴定结论问题。在海关办理案件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对有关货物、物品进行取样化验、鉴定,《程序规定》规定,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由海关或者海关委托的化验、鉴定机构提取样品”。同时还要求,提取样品时,“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到场;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未到场的,海关应当邀请见证人到场”。为了保证提取的样品真实有效,对“提取的样品应当予以加封确认,并且填制提取样品记录,由办案人员或者海关委托的化验、鉴定机构人员、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见证人签字或者盖章”。为了保证证据不灭失,对于易腐、易烂、危险品等需要先行变卖的货物、物品,海关“应当提取1式2份以上样品”。对需要化验、鉴定的货物、物品,海关要“交由海关化验鉴定机构或者委托国家认可的其他机构进行”化验、鉴定。最终出具的化验报告、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化验、鉴定的事项,向化验、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化验、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化验、鉴定部门和化验、鉴定人资格的说明。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由于化验、鉴定是取得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慎重,《程序规定》规定:“当事人对化验报告、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申请重新化验、鉴定1次。”为了减轻当事人负担,《程序规定》规定,一般情况下,化验、鉴定费用由海关承担。但是,如果当事人申请重新化验、鉴定,而化验、鉴定结果没有改变的,费用由当事人承担。(2)关于查询当事人存款、汇款问题。海关在调查走私案件的过程中,需要对案件涉嫌单位或者涉嫌人员在金融机构、邮政企业的存款、汇款进行查询、调查。查询存款、汇款直接涉及当事人隐私,因此,《程序规定》规定,遇此情况“需要经直属海关关长或者其授权的隶属海关关长批准”。作为海关调查办案人员,查询存款、汇款的范围是所要查询的存款、汇款必须与走私嫌疑人及走私行为有关,即属于走私嫌疑人与其涉嫌的走私行为有牵连的人的存款、汇款,或用于走私违法,或为走私违法所得。通过查询存款、汇款,可以查明案情,查清走私违法嫌疑人有无走私违法行为,走私违法行为轻、重的事实;查询存款、汇款的目的是通过查询存款、汇款,防止赃款转移,挽回和减少损失,发现新的走私违法线索,扩大调查成果。如果超出了上述范围和目的,当事人有权要求金融机构或者邮政企业拒绝查询。(3)关于电子证据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关办案中涉及的电子证据越来越多,如计算机介质、音像资料等。电子证据与其他证据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也更能反映事实的客观性。因此,收集电子证据作为办案的依据越来越重要,《程序规定》分步骤地对收集电子证据作出了明确规定。首先,海关收集电子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应当收集原始载体”。收集原始载体有困难的,“可以收集复制件,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证明对象以及原始载体存放处等”;其次,海关对收集的电子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复制件,“应当进行转换,电子数据能转换为纸质资料的应当及时打印,录音资料应当附有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第五,关于调查程序的设定。

调查程序是行政处罚程序的主要环节,只有在违法事实调查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的情况下,才能确定违法行为性质并依法对相对人实施行政处罚。正是基于此,《程序规定》对调查程序中的查问、询问、检查、查验、担保、扣留进行了全面详细地规定,将步骤设定得尽可能的细致,以充分保障海关的执法统一性、可操作性,保护当时人合法权益。

首先,海关查问违法嫌疑人、询问证人应充分考虑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1)查问、询问前,要告知其依法享有的权利;(2)查问、询问时,海关办案人员可以到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进行查问、询问;(3)查问、询问笔录要交给当事人阅读、核对,或者向其宣读;(4)查问、询问笔录有误,允许当事人更正或者补充;(5)查问、询问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要给其免费提供翻译人员。查问、询问聋哑人时,应当有手语翻译参加;(6)第一次查问、询问时,要详细记录当事人有关情况;(7)接受查问、询问的当事人不满18周岁的,查问、询问时,海关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8)允许当事人自行提供书面陈述材料。(www.xing528.com)

其次,海关检查运输工具和场所、检查走私嫌疑人身体、查验货物、物品时,应当严格依法进行:(1)检查有关场所、查验货物、物品要制作检查、查验记录,真实、客观、详细地记载检查、查验情况;(2)检查走私嫌疑人身体时,不得在公开场合检查,要在隐蔽的场所或者非检查人员视线之外;(3)检查走私嫌疑人身体时,务必由2名以上与被检查人同性别的办案人员执行;(4)检查走私嫌疑人身体时,办案人员可以请医生协助,必要时,也可以到医疗机构做专业检查。

第六,关于对扣留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先行变卖的条件。

在海关实际工作中,采取扣留措施往往会涉及一些涉嫌违法的危险品,或者鲜活、易腐、易烂、易失效等不宜长期保存的货物、物品及所有人申请先行变卖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上述被扣留的有关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如不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有可能会给人民、社会和当事人、所有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原则上,海关依法扣留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在人民法院判决或海关处罚决定作出之前是不允许处理的。因为上述被扣留物在人民法院未判决或者海关未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属于待处理物,其所有权还没有转移,性质也没有最终确定,甚至还有可能发还给当事人(如最后决定上述扣留物不予没收),因此,要是提前处理上述被依法扣留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将会侵犯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有可能给当事人、所有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但是,考虑到社会的公共安全、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当事人、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对被扣留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如果是危险品、鲜活、易腐、易烂、易失效、易变质等不宜长期保存范围的,或者经所有人申请先行变卖的,可先行予以变卖。但是,采取先行变卖措施“应当经直属海关关长或者其授权的隶属海关关长批准”;海关在变卖前“应当通知先行变卖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的所有人”;如果变卖前无法通知的,海关“应当在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变卖后,通知其所有人”。

第七,关于案件调查中止和终结制度。

海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一般会有三种结果,一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办案程序合法,可以作出行政处罚;二是出现某些情况,中止案件办理;三是案件没有办理下去的必要,终结案件。海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在立案后“发现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应当移送其他行政机关或者刑事侦查部门办理”时,应当中止办理案件,立即移送上述部门。海关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类似“作为当事人的自然人死亡”“没有违法事实的”“作为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无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受其权利义务,又无其他关系人可以追查的”等情形,此时,就要终结办理案件。

第八,完善了处罚告知、复核、听证制度。

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处罚的内容,包括其违法事实、证据情况、适用依据、办案程序、当事人享有的权利等。同时还应允许其陈述、申辩,如果要求听证,海关还应举行听证,充分听取其意见。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切实做到执法的公正、公平、透明、高效。尤为重要的是,《程序规定》对当事人提出申辩的,规定“海关不得因当事人的申辩而加重处罚”,但是海关发现新的违法事实除外。

第九,关于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

为慎重处理案件,保证案件定性准确、事实认定清楚、办案程序合法、适用依据正确,对于一些复杂疑难的重大案件,除按正常程序依法报审外,还应经集体讨论决定。《程序规定》规定:“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应当由海关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关于发还程序。

在实践中,海关有大量需要发还给当事人的各类款项,包括案件抵押金或者扣留货物、物品等用于抵缴处罚后的剩余款项。许多情况下,相关款项由于当事人未办理手续而长期在海关的账户上挂账,不但给海关执法带来困难,也会给当事人带来损失。《程序规定》规定:“将当事人的担保抵缴或者将当事人被扣留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依法变价抵缴罚款之后仍有剩余的,应当及时发还或者解除扣留、解除担保”,这样做,既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也起到降低执法风险的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切身利益。

第十一,关于阻止当事人出境问题。

海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一旦作出后,就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但是,如果海关行政处罚决定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该处罚决定将毫无意义,将起不到打击、惩处走私违法当事人的目的,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将得不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维护,因此,海关的行政处罚决定只有得到了有效的执行,整个处罚决定才算完整。为了保证海关行政处罚决定的有效执行,国家赋予海关有部分强制执行权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在海关的实际工作中,如果当事人在我国境内的,其在海关行政处罚决定所规定的期限内一旦未自觉履行义务,则海关可以通过强制执行权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等手段迫使当事人履行义务。但是,如果当事人在缴清罚款、违法所得和依法追缴的货物、物品、走私运输工具的等值价款之前离境的,海关将难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特别是对于在我国境内没有固定、永久的住所的境外当事人,如果其在既没有履行海关行政处罚决定所确定的义务(即未缴清有关款项,又未向海关提供有关担保)的情况下,一旦离开我国境内,则海关对其所确定的义务(即海关的行政处罚决定)将难以得到彻底的执行。因此,《程序规定》要求:“受海关处罚的当事人或者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在出境前未缴清罚款、违法所得和依法追缴的货物、物品、走私运输工具等值价款的,也未向海关提供相当于上述款项担保的,海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

但根据《海关法》第82条和《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9条,伪报价格的走私货物是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的,没收走私货物及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0万元以下罚款;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境的物品的,没收走私物品及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罚款;应当提交许可证件而未提交但未偷逃税款,走私国家限制进出境的货物、物品的,没收走私货物、物品及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走私货物、物品等值以下罚款;偷逃应纳税款但未逃避许可证件管理,走私依法应当缴纳税款的货物、物品的,没收走私货物、物品及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偷逃应纳税款3倍以下罚款;专门用于走私的运输工具或者用于掩护走私的货物、物品,2年内3次以上用于走私的运输工具或者用于掩护走私的货物、物品,应当予以没收。藏匿走私货物、物品的特制设备、夹层、暗格,应当予以没收或者责令拆毁。使用特制设备、夹层、暗格实施走私的,应当从重处罚。对于偷逃税达到应缴税款50%以下的,采用没收还是罚款处罚,执法部门自由裁量;对于当事人事先交纳偷逃税款及可能的罚款的足额担保的,就不应采用没收处罚。

【注释】

[1]朱维究:《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2]应松年:《依法行政教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3]《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0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的,可以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第101条规定:“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人民警察应当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出示工作证件,并填写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被处罚人;有被侵害人的,并将决定书副本抄送被侵害人。”前款规定的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被处罚人的姓名、违法行为、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公安机关名称,并由经办的人民警察签名或者盖章。

[4]资料来源:http://xian.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33/tab43181/module104110/info281139.htm,2013年11月24日访问。

[5]关于“较大数额罚款”中的数额问题,公安部《关于行政处罚听证范围中“较大数额罚款”数额的通知》中已有明确规定,即对个人处以2000元以上罚款的;对违反边防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个人处以6000元以上罚款的;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0元以上罚款的;对依据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作出的罚款处罚,适用听证的罚款数额按照地方规定执行。在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这是适用听证程序的实质要件和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