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阅读基础能力,使用《语文复习指导》

提高阅读基础能力,使用《语文复习指导》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习指导阅读各种文体文章都要用到的基础能力,具体包括了六个方面的阅读能力,下面分别举例解说训练。[例2]阅读下列文段,选出对文中“整齐”解释正确的一项。……司马迁的确能够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随着竞争的加剧,“代价意识”在众多的企业家思想中已居相当位置,并成功地指导经营。[例5]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①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能真正

提高阅读基础能力,使用《语文复习指导》

复习指导

阅读各种文体文章都要用到的基础能力,具体包括了六个方面的阅读能力,下面分别举例解说训练。

一、正确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一)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词语本身的意义,即在工具书中能查到的意义;二是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三是词语所隐含的文外意义。要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阅读时必须瞻前顾后,审视语境;还要联系文章的标题、立意、主题、作品产生的时代、作者的思想状况等因素,从多角度来揣摩。

[例1]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各有所胜”的“胜”字是什么意思。

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系统的历史。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犹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朱自清《经典常谈·史记和汉书》)

[解题提示] “各有所胜”是套用“各有所长”来的,这个“胜”字的字面义(字典载):①胜利;②打败;③指一种事物比一种事物优越,超过;④优美的。根据上面这段文字,可见“胜”与字典义的第③项紧密相关,它可以说与“各有所长”的“长”是一个意思,即长处,优越性。这个意思符合字典中的义项,是字面义。由此,就可做出回答:“胜”的意思是长处,优越之处。

[例2] 阅读下列文段,选出对文中“整齐”解释正确的一项。

……古史不是断片的杂记,便是按年月的慕录;自出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料的,从《史记》起始。司马迁的确能够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并知道怎样去“整齐”:这实在是创作,是以述为作。……

文中“整齐”的意思是( )

(A)剪裁文章,使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

(B)“整”指内容的条理性,“齐”指体例的一致性。

(C)对材料加以取舍和剪裁,使结构完整,体例划一。

(D)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取舍材料,建立自己的体系。

(E)整理材料,并进行加工,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解题提示] “整齐”在字典上有四个义项:①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②使整齐;③外形规则、完整;④大小、长短相差不多。在文中前一个句子中的“整齐”带了宾语“百家杂语”,后一个“整齐”前有“去”字,可见这两个“整齐”都是作动词用,与义项②一致。但在选项中却没有与字典义项完全相同的。比较五个选项,A项强调中心、重点、结构;B项强调内容、体例;C项强调结构、体例;E项强调人物:都不够全面,似有以偏概全强调结构、体例;只有D项“取舍材料”“建立体系”与文中“自出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料”和“成一家言”贴切,对得上号,所以D为正确选项。这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至于词语的隐含义,即文外义(其实是与中心相关的深义),常常要与文章的写作中心和写作目的联系起来考虑。比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夜正长,路也正长”这样的句子,其中“夜”和“路”的含义就是隐含义。(“夜”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漫漫长夜;“路”指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之路)

[例3] 阅读茨威格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见教材),回答下面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解题提示] 这一题的答案在副标题和文末的注释中才看得出来。副标题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注释是“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只有把这里的1828和1928联系起来才可以回答:“特殊的日子”是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

[例4] 阅读以下文字,选出对画横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 )

这里所说的“代价意识”,是企业在生产投入之外的支付,以换取更大经济效益的观念和行为。这一支付有时是与取得的效益不相适应的,甚至是在短期内无效益或难以承受的。实践证明,企业的“代价”付出多少,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表现出企业的内在实力,是非产品及其服务的“柔性”竞争较高级阶段。随着竞争的加剧,“代价意识”在众多的企业家思想中已居相当位置,并成功地指导经营。

(A)非产品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较高级阶段。

(B)这是一种目标长远、超前思维、服务于决策的竞争。

(C)企业竞争除有果决的排他性,另有柔韧的持久性。

(D)强调企业只有投入产品以外的竞争,才能成功地指导经营。

[解题提示] 此题正确选项是B,A项没有解释出什么是“非产品及其服务的‘柔性’竞争”,谈不上对这个短语的理解;C项也没做出解释,而只提了个“柔性”;D项过分强调“产品以外的竞争”,与文意不合。

(二)能够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1.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首先要善于把握文中关键语句

“把握”有两重意思,一是抓住,一是理解。“关键语句”就是关系到对全文正确理解的重要语句。比如能体现观点的议论性语句,能表现事物特征的修饰性语句,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抒情性语句,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对话,在结构上有能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复杂难懂的长句等。抓住和理解这些句子是读懂全文的钥匙。比如下面一段文字(共7句):

①潇洒是一种人生态度,在人生的拼搏中即使全盘输尽也不气馁。②正像硬汉海明威说的:“人生只有粉碎,没有失败。”③而现在还没有粉碎,就要继续干下去,拼下去。④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⑤毕加索在六十岁学版画技术,七十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⑥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⑦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上面这几句话中,①是全段的中心句;④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②句是海明威的话“人生只有粉碎,没有失败”,可作警句。这三句都是关键语句。

[例5]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能真正降解。

②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③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④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他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⑤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⑥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⑦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解题提示] 这段文字中①、③两句是体现观点的,是关键句,在①句中“真正”是个关键词;⑤⑥两句是讲道理的,由于研究人员和厂家说法不一,因而④⑤⑥句也很重要。A和D两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应该排除;依据⑤⑥两句可以推翻C项;根据①句,我们就可以选定B项为正确答案。

2.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就要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

“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这指的是将作者在原文中经过逻辑加工的概括性强的、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揭示事物丰富内涵的语句加以具体阐述、发挥,使内容具体化、语义显豁化。在阐发过程中,可对抽象的内容作具体分析,也可利用具体的材料对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加以解释,甚至还可以引申发挥,阐明与之相关的其他意思。

一般来说,“抽象的内容”多出现于议论文或说明文,而在记叙文中一些知识性、哲理性的语句也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阐发抽象的内容是指把内容具体化,这种阐发并非随心所欲,抽象的语句都是作者依据具体的事实内容概括提炼出来的,要理解它们,阐发它们,还要从语句所在的语境(段落或全文)中寻找根据。

[例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完整地再现现实世界原貌一直都是电影的努力方向。技术的进步使电影再现和重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成为可能,让电影制作似乎变得“无所不能”,极大地推动了电影创作者的热情,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大片,带动了电影产业的繁荣。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依然凭借其唯美的画面、精致的构架以及奇妙的历险故事,创造了全球票房新高,再一次证明了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力量。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有一些成功运用数字技术夺得高票房、好口碑的案例,但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对数字技术的过分倚重,使得电影越来越忽视内容的重要性,盲目追求视听的奇观性和猎奇性。电影题材也越来越脱离大众的现实体验,过分追求给受众带来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而缺少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关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好莱坞影片《星球大战》《星球大战前传》中虽缔造了许多奇观,但终究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国产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每一处深宫大院都金碧辉煌,每一个人物都装扮惊艳,但给观众带来的却是视觉疲劳。

实践证明,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是电影的根本仍然在其内容的创作,在于如何利用情节、语言、人物等电影元素,让观众产生生理上的视听愉悦和心理上的情感疏泄。观众对电影等艺术作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寻找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更多是寻找一种虚拟与现实的契合,寻找在现实中常常被忽略或者被遗忘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空有华丽的镜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电影便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削弱创作者的思想力和创作力,而且终将令观众失去对电影产业的期待,远离电影院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时期,经历着与西方国家迥异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体验,人们在寻找人生定位的过程中,期待一种有效的“指引”。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大潮中,中国电影应立足国情,深入挖掘和宣扬观众普遍关心的主题,深度关注和聆听观众对于电影作品的期待,在不断提高影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运用技术力量,让中国电影在数字时代飞得更高。

联系全文,下列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有一些成功运用数字技术夺得高票房、好口碑的案例,但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对数字技术的过分倚重,使得电影越来越忽视内容的重要性。

(B)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盲目追求视听的奇观性和猎奇性,电影题材也越来越脱离大众的现实体验,过分追求给受众带来强大的视听冲击力。

(C)技术的进步使电影再现和重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成为可能,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大片。

(D)过分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而缺少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关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的电影,终究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

[解题提示]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B项,答题区间为原文第2自然段。此项只解说了过分倚重技术导致电影创作题材脱离大众,因而只体现了“败也萧何”的一面,所以不准确。C项,答题区间为原文第1自然段。此项只解说了技术进步给电影事业带来的繁荣,只体现了“成也萧何”的一面,所以不准确。D项,答题区间为原文第2自然段。该项解说了过分追求视听刺激,导致影片在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等方面的缺失,只解说了“败也萧何”的一面,所以不准确。而A项,则是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全面解说,因而答案应选A项。

3.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就要善于将含蓄的内容加以解释

“含蓄的内容”,也就是指通常所说的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短语或句子。这些语句耐人寻味,其意思含而不露,能否加以解释,挖掘出其中深层含义,揭示出其中隐含的信息,也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志。解释含蓄的语句,依然要依靠语境。

[例7]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一点儿,可是念多少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间没着落?

……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

……退一步说,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文白杂糅的毛病,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又会形成一种风格?是不是现代人气息少了点?据说白话文里加点文言成分就像菜里边加点盐,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盐多了会咸得咽不下去。

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填空说明下列三个比喻所谈的分别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哪方面的问题以及发言者借此发表的主张。

(1)“驼子摔跤”这个比喻谈的是______________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______

(2)“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这个比喻谈的是_______________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菜里边加点盐”这个比喻谈的是______________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__

[解题提示] 阅读的材料是一个座谈会的发言记录,谈的是中学文言文的教学问题。上面的三个比喻都出自一个人(丙)的发言。比喻是含蓄的,脱离原文就无法理解,仔细阅读原文就可以按要求做出答案:第一个比喻谈的是“文言和白话的比例”,主张是“不同意加大文言文的分量”;第二个比喻谈的是“学习写作的途径”,主张是“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也可以从现代文中学到”,第三个比喻谈的是“语言风格”;主张是“白话文中的文言文成分不宜太多”。因为用了比喻的手段,语意就含蓄了。这种含蓄语句的本意,依然要从上下文中去体会,从上下文中找根据,绝不可主观猜想。

要完成以上三项要求,都要先理解文章中有关内容。文中的具体内容把握不全面,对其重点或本质东西抓不准,就不可能准确地“加以概括”;文中抽象的内容所蕴涵的意义不明白,就无法“加以阐发”;语句隐含的信息是什么,未能领悟,也无从“加以解释”。当然,理解之后,还有如何实现语言转化的问题。如果无法将“原文”变成“自己的话”,准确地表达出文章中的有关意思,也达不到这三项要求。

二、能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段的内容”,指的是文段写了些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指的是作者表露在文段中的对人对事对物的观点和态度;“整体把握”,指的是抓住整个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段落中心。因此,所谓“能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指能够抓住整个文段的段落中心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如何把握文段内容

要做到这一点,也就要将具体的内容加以准确概括;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释。

“概括”指的是,对文章(作品)中具体记叙、议论、说明的内容(观点或材料)进行归纳、提炼,抓住重点或本质,然后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概括文旨、中心、段意、层意以及形象特征、意义作用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概括有两种,一是提要概括,二是综合概括,而综合概括能力是概括能力的重点。在现代文阅读测试中,十分重视概括能力的检查,甚至还加上概括字数的限制,要求考生在限定字数内完成综合概括。

概括的方法,主要是抓住关键语句,分析、综合、化繁为简。

[例1]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随着发明和发现的产生,随着制度的发展,人类的心灵也必然因之而愈来愈开豁,人类的脑子也在逐渐变大,尤其是大脑部分。②在蒙昧阶段,人们要从一无所有的环境里想出最简单的发明是极其困难的;在这样一种原始的生活条件下要发现任何可资利用的物质或自然力量也是极其困难的。③因此当时人类心智发展之迟缓是不可避免的。④要把这样一些蒙昧初开、野犷难驯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社会,当然也是十分困难的。⑤毫无疑问,最早的发明项目、最早的社会组织也是最难于产生的,因此从蒙昧阶段过渡到野蛮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是最长的。

这一语段的意思是( )

(A)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是野蛮阶段的开始,而在蒙昧阶段,这一切都是很困难的,所以蒙昧阶段特别长。

(B)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都开始于蒙昧阶段,但由于从无到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蒙昧阶段特别长。

(C)在蒙昧阶段,人类无发明、发现和制度可言,而这三者是野蛮社会开始的必要条件,因此二者之间有一段相当长的间隔时间。

(D)通过蒙昧阶段发明、发现和建立制度的困难,说明原始人智力发展迟缓的原因。

[解题提示] 题目问这一语段的意思,就是要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四个选项就是四种概括方法。哪种概括准确?要看上一段话5句间的关系:①句是说人类心智发展的条件,②句说蒙昧阶段发明、发现(即人类心智发展)极难;③句是前二句的结论——蒙昧阶段人类心智发展迟缓;④句又进一步推知蒙昧阶段建立社会制度也极难;第⑤句前半句是对前四句的一个总结,后半句是推出一个结论——从蒙昧阶段到野蛮阶段过渡时间最长。因为它能统领前四句,所以⑤句是这段的中心句。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A、B两项的差异在于:“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到底是开始于蒙昧阶段,还是开始于野蛮阶段。这一段文字中没有明确的回答,但在⑤句中“最难于产生”“因此……时间最长”可以体会出,还是那一切“产生”了之后,才过渡到野蛮社会,所以B项的概括是正确的。

论述类文本的段落,主要是议论性段落,一个完整的议论性段落一般包含起始、展开、终结三个部分。起始部分主要是提出观点和论题,展开部分主要是分析论证,终结部分主要是重申论点和拓展深化。不完全的议论段落或者省去起始部分,或者减掉终结部分,但展开部分是必须保留的。概括段落中,主要着眼于起始部分和终结部分的关键词句。没有起始和终结部分的段落,则要从分析论证的文字中提炼、概括作者的观点。下面我们结合高考试题看看对两类段落中心的概括。

[例2]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这是一个完整的议论段落。段的起始部分为第一句,提出天坛高、圆、清体现了天坛崇高、祥和、清朗的意境。段的展开部分为第二句。第二句通过天坛与故宫的对比展开,比较点依次为建筑物数量、格局、造型和色彩。通过比较印证天坛崇高、祥和、清朗的意境特征。段的终结部分为第三句。在重申天坛独特意境基础上进一步引人思考。本段内容概要在把握第二句材料基础上,着重从第一、第三句中提炼,其段落中心可概括为:天坛崇高、祥和、清朗的意境引人深思。

[例3]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切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它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www.xing528.com)

这是一个不完全的议论段落。“文化的变化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是一个总的起始句。以下从多样化的文化变化中列举了三种情形加以论述:①在总体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具体文化要素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不属于文化转型;②个体文化模式转变和阶段性转变不是文化转型;③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引起的具体改变不是文化转型。归纳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本段文字中心:不属于文化模式经历总体裂变与危机的文化变化,或文化的具体要素和特质的变化不是文化转型。这里,“文化的具体要素和特质”是从三个文化变化中抽离提炼出来的共同特征。

2.如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对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而言,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关键是要注意文中标志性的语言。文中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在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语句按段落顺序串起来,自然就抓住了作者思想感的脉络。

(2)对论述类文章和说明类文章而言,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即抓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从文中关键语句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都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从文中选用的材料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章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包括理论。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作者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主张。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从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中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阅读时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作者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推求材料与作者观点态度之间复杂的关系。

④从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有两种方法:一是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二是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的,这要仔细辨析。

三、能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即分析文章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结构具有层次性。从全文看,它可分成几个部分;从某一部分看,它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而层次中有的还可以分成若干小层次。恰当地划分结构层次,是要求之一。辨明层次,弄清层次间逻辑关系,能指出某一层次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是要求之二。能弄清材料安排的先后次序,并能指出这种顺序安排依据是什么,这是要求之三。

这一条应该说是阅读文章的基本能力。要达到这一知识点的要求应当:(1)分清文体,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2)理清作者思路、写作脉络;(3)把握连接段落和过渡性的词语;(4)抓住中心句。

[例1]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a)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b)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c)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d)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e)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f)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g)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h)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这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选自《世间最美的坟墓》)

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解题提示] 这里A、C两项都以d句属上,B、D两项则属下,因而分辨的焦点首先是d句,细读这几句便可发现,d句虽与上文联系得也很紧,都涉及墓前的几株大树,但d的“亲手栽种”却是后边四句的总起,与后四句构成十分紧密的“相属”关系。这样A、C的划分显然可以否定。再比较B、D两项,明显区别是h句要不要划分开来。而h句其实就是g句“新的,更美好的启示”的具体解说,h“相属”于g。所以只能选B。此题不是简单的分段,它还对作者思路做出了说明。这也启示我们在划分文章层次时,要把作者思路作为划分和归纳、整理的依据。

[例2] 请简要概述下段文字的论述层次。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着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解题提示]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题干要求是“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这类题最为关键的是要按照原文层次顺序依次分析,不能倒置、错乱。文中第一段分为三层:“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都表示着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为第一层,概括分析为“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即可;“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为第二层,概括分析为“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要求”;本段最后一句为第三层,概括分析为“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四、能够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摘取文章要点

1.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所谓“中心”,就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所谓“思想”,也就是文章作者对所写人、事、物的态度、情感、立场、看法、主张或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悟。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分析文章的题目。

人们通常把文章的题目称为文章的“眼睛”,分析了这个题目,再去阅读文章,就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第二,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一般都是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物,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所以大多数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阅读,要先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人,记述了什么事,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就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或抒发了什么感情。

第三,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和中心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有的文章开头点题,开门见山,突出中心,总结性结尾的一些文章,往往在结尾时点明了中心思想。

第四,分析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部分。

有些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或抒情结合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一些作者的议论和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的部分往往直接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五,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这种方法是概括中心思想的最基本的方法,抓住那些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深入体会,就能正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归纳写人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抓住人物的言行,通过想象来重现人物的形象,再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归纳记事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掌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认识它所体现的意义;归纳状物、写景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抓住所描写事物的特征,体会其中的感情,理解其中的含义;归纳论说文的中心思想,要弄清文章要证明什么,证明了什么。

归纳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可以分几步进行。

第一步:认真、反复地阅读文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或什么人。

第二步:反复思考,仔细体会文章究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第三步:找出文章的中心段落、中心句子和关键词语,看看与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第四步:进行归纳,把经过自己动脑思考后的中心思想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来。

第五步:阅读全文再仔细琢磨,写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不是准确、全面?语句是否通顺?不妥之处可再修改一下。

[例1]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归纳中心思想。(原文见课本)

[解题提示] 首先看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阅读全文,联系文章的标题,就能明白,该文主要描写的是“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就是所谓“中心”。至于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那就要注意文中描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及抒情、议论性的段落和词句,如首段第一句“心里颇不宁静”、第3段的内心独白和第6段“我什么都没有”的感叹等,再联系有关写作背景。经过以上分析,就可以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这篇优美的散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与月色,表现了作者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2.摘取文章要点

“摘取”即摘录和提取。(1)摘录法:有些说明类或论述类的文章,其要点往往直接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其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常常出现在文章或落的首、尾或中间,我们在概括文章要点时,只需把这些词语、句子摘录出来,稍加组合就可以了。例如,我们熟悉的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归纳文章要点,就可以采用摘录法。(2)提取法:有的文章,主要是文学类和部分论述类的文章,其要点在原文中无明显的词句可以代表,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原文自己去体会分析,综合提炼。当然,归纳文章要点,到底采用“摘录法”还是“提取法”,关键还是要看具体的文章文段,适合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有时两种方法都可能用到。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音乐艺术的特征

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但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出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音乐艺术的声音,主要是由人们根据审美原则,加工创造出来的一种乐音,而且这种乐音,又不是单个独立的音,而是由一系列根据音高排列有序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乐音体系中,它又有自己律动美的法则,如调性、节奏等规则。这些美的律动的法则,就像我们说话、写文章的语法规定一样,构成了音乐艺术语言美的形式。

造型艺术可以较长时间地让人欣赏,但音乐一旦演奏、演唱结束,就不复存在了。如我们听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的演奏,持续时间为8分钟左右。这些音乐表演,时间到了,音乐也就完了。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的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的。这就要求人们欣赏音乐,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觉和听觉记忆,否则,音乐过去了,就等于你没有欣赏。由于音乐这个特性,又加上古代没有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音响设备,所以今人就无法欣赏到古人的音乐表演艺术。就我国而言,古代音乐家的逝去,加上乐谱大量失存,使中国古代的灿烂音乐文化荡然无存。

造型艺术擅长直接再现外部现实生活,而音乐既可以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志,如歌曲《歌唱祖国》等;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的某一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情志,塑造出另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等。音乐艺术为什么能直接抒发人内心的感情?原因就是声音与人的感情直接相关。声音传达情感能更具体、更动人。音乐艺术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充分发挥声音运动的一般规律,又利用宇宙事物运动的一般共同规律、相似状态,以音乐语言为手段来描绘客观社会生活的现象,表达人的内心感情。换句话说,就是当音乐作品中的乐音运动形式与所描绘的客观现实生活的运动形式,又与人的心理感情活动的运动形式取得某种一致时,那么,这时的音乐表现,通过人的心理联想、通感、共鸣等心理现象,就能使乐音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描绘社会生活场景、画面的能力,同时又表达了人的内心感情。在现代心理学中,格式塔学派提出了“异质同构”和“同形同构”的理论。按此理论分析,客观物理力的作用后果与人的心理力的作用后果有一种相似的对应关系,由此而产生一种人所共有的心理感应,所以人们就极容易“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如《春江花月夜》乐曲演奏中,我们可听到一串串和弦分解音,也即琵音的表现,在我们心里就极易形成水波荡漾、波光盈盈的感觉;再加上节奏平稳、轻盈起伏、明亮如歌等旋律的配合,综合起来,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月光如水、夜阑人静、湖上泛舟的画面,抒写着我们神往的优美情怀。(原文有删改)

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音乐艺术的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第1段集中介绍了音乐艺术自身的属性。第2段主要论述的是时间限制问题,我们从作者的比较论述中抓住关键词“时间”,就容易概括出来了。第3段第一句为本段的中心句,主要讲的是音乐可以抒发人的情感。由此归纳概括,便可得出答案。

[答案](1)音乐艺术以声音为物质手段;(2)音乐艺术是由一系列乐音排列形成的有机整体;(3)音乐艺术有自己的律动美的法则;(4)音乐艺术受时间限制;(5)音乐艺术以声音为手段描绘社会生活,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五、能够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

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是指文中的关键语句和用来表现中心、证明观点的各种形式的材料,包括词、句、段、图、表、正副标题、文内文外的注释。总之,凡是关系到文章中心、作者态度、人物性格、结构线索的都是重要的信息材料。

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能,它对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项具体要求是,根据阅读的指令(阅读的目的、阅读测试的要求等)或某种需要,先区别文中哪些信息和材料是有关的、重要的,哪些是无关的、次要的,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筛选,从有关的词语、句子、段落中提炼出所传递的最重要信息,或查寻出所需要的数据、事实、人名、地名、定义、引语等材料来。

文中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有的比较显露,有的比较隐蔽,有的文字比较简短,有的文字比较长。辨别重要的信息和材料,难点在于文字长的,因为重要的和次要的,有关的和无关的,总是混杂在一起,不认真进行比较,就无法选出其中“重要的”。而筛选,不仅“选”,还要“筛”,即要扬弃那些无关的或次要的信息和材料。

“筛选”有两种,一是理解性的筛选,二是检索性的筛选。理解性筛选,其目的在于正确理解阅读的材料,或要求选出关键性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或要求选出能体现全文主旨的重要信息和材料。而检索性筛选,其目的在于查找读者所需要的某方面资料。驱使阅读者去筛选的,不是去探寻阅读材料本身主旨是什么,而是阅读者的某种特定的需要。因此,对阅读材料本身来说可能是次要的,而对检索性筛选来说,有可能是重要的。

[例1] 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文段见后面的《世间最美的坟墓》)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解题提示] 仅依据题目中的“环境和形状”,就可选出BDEI,因为其他都不是具体描述墓的环境和形状的。有人说H也是写环境的,但“风儿低吟”只是“临时”环境,不能算数。

[例2]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文末说的“试验”所借助的主要办法是( )

(A)化学的  (B)生理的  (C)生物的  (D)物理的

[解题提示] 文中的“试验”,如从上句话所说的不同条件下分解或不同物质来看,不能说这种试验不具有“化学的”性质。但如能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利用……细菌”进行的,那么只有C项是正确的。

六、能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

阅读的目的在于“吸收”。而“吸收”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表达技巧。但“吸收”不是盲目的,先要作分析,弄清思想内容是什么,表达技巧是怎样的,进而做出评价,指出思想内容有什么意义,表达技巧有什么可借鉴的。分析、评价作用,标志着阅读者的思维已不只停留在作品本身的内容上,而是把作品的内容与阅读者已知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和推理,从而得到自己结论的过程。

[例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三题。

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身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选自《世间最关的坟墓》)

①“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②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指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以显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

[解题提示] ①所画出的语句是景物描写。这类形象性很强的语句一般所能唤起的感受是多方面的,这道题既明确了所问的“在全文中”的作用,这就限定了思考的方向:联系全文的内容来思考,同时我们应懂得,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是渲染某种氛围、烘托某种思想感情,懂得情与景相互为用的道理,据此再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其作用,即可保证理解的正确性。该段描写在文中是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上文已写得很明白: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宁静”与“朴素”的高度敬意。根据这一确认,立即可以判断选项A、C、D的分析是正确的,B项则离开本文具体内容稍远,离开了托尔斯泰墓的具体特点,所以不太恰当。

②题的要求是辨别语句的表达特点并理解其表达效果。具体说,就是要求理解具体描写的抒情作用。文中抒发感情的语句有多处,但有的偏于议论,如写伟人被怎样埋葬,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东西是什么,世界上没有比这块墓地更打动人心的,等等,算不得具体描写。而有些描写,又很难说表现了“剧烈震撼”的内心感情。完全符合本题要求的只能说是画曲线的两处语句。③题的正确选项是A,作者并无借托尔斯泰贬低另外三人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