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复习指导》:小说阅读技巧与散文相似

《语文复习指导》:小说阅读技巧与散文相似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小说主要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此外,小说的表达技巧和散文的表达技巧在下面五个方面都是一致的。

《语文复习指导》:小说阅读技巧与散文相似

一、小说阅读的基本知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

2.小说的特征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3.小说的分类

小说的分类由于所持标准不同而有许多种划分方法。

按题材内容分,可分为历史小说、社会小说、侦探小说、爱情小说、问题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战争小说、讽刺小说、谴责小说等。

文体样式分,可分为诗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童话体小说、传记体小说、笔记小说、话本小说、传奇小说等。

人们通常依据篇幅的长短和容量的大小,把小说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四类。这是最常见的分法。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小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立意奇特、文短意长、情节完整、结局出人意料,使人回味无穷。

4.小说的流派

小说创作主要有三大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传统小说主要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现代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产生的一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它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存在主义、未来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新小说派、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等。

5.小说三要素

小说应具备三个要素,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①人物形象:即小说塑造的是什么样的人,包括人的身份和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包括肖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

②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用其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③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6.小说的主题

①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主题的深刻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②小说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

a.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及假恶丑。

b.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c.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d.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7.小说的线索

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中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8.小说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富有音乐美。

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分成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大类:

(1)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2)叙述人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主要是就叙述人语言而言。

9.小说的表达技巧

所谓“表达技巧”,指的是作者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

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①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此外,小说的表达技巧和散文的表达技巧在下面五个方面都是一致的。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具体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等。

②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和对偶等。

③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对比、渲染、反衬、比兴、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等。

④结构特色: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显志等。

⑤材料安排:主次、详略。

二、小说阅读题型及解题方法

[考点1]描摹人物形象

(一)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二)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环境、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三)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人,该人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揭示了什么主旨。

[考点2]注意环境描写

(一)题型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二)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①烘托人物的心情;②烘托周围的气氛;③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④暗示社会环境;⑤暗示或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三)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了……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考点3]把握故事情节

(一)题型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二)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①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②前后照应;③侧面衬托、埋下伏笔;④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⑤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三)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述

××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反映了……内容,突出了……性格,点明了……主旨。

[考点4]概括主题内容

(一)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二)解题思路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间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三)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四)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反映了……,抒发……,呼吁了……

[考点5]理解小说标题

(一)题型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二)解题思路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2.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3.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1)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点明主题;(3)交代时间、地点、环境;(4)交代人物。

(三)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考点6]分析写作技巧

(一)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了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二)解题思路

1.表达方式;2.结构方式;3.表现手法;4.修辞方法。

(三)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四)具体思考角度

1.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1)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富于条理性。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3.描写

(1)人物描写

常用方法:①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

②直接(正面)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③细节、白描、工笔、动静、虚实描写。

主要作用:交代人物,凸显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2)环境描写

有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之分。

主要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提供故事背景;

②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暗示主题。

4.结构安排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前后照应,严谨完整;

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表现手法

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联想想象法、幽默讽刺法、委婉含蓄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6.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比、反复、夸张、双关、反语、引用、通感、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点7]品味语言特色

(一)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什么作用?

(二)解题思路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三)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词语(句子),运用了……手法,写了……,表现了……,有……的效果。

[小说阅读示例]

[示例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古渡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咯。”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地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舱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着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一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佚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叶紫(1910—1939),现代作家]

1.请简要分析文中“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一句的深刻含义?

2.小说开头一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3.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佚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答案及解析

1.【答案】渡夫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说自己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却没有得什么好报。实则这是渡夫的控诉之词,揭示了在旧社会好人不得好报的黑暗现实。

【考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答题思路】句子含义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理解句子含义一定要把句子放到具体段落中考虑,还要联系全文的中心、主旨等综合考虑,这句话属于关键句,起到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答案】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即自然环境描写。开头的这段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一种凄清、寂寞的气氛,有力烘托了小说主人公渡夫老无所依,深感孤独悲凉的心灵世界。

【考点】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思路】首先要了解表达方式的种类;其次要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最后要联系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的主题思想,如此综合考查,不难得出答案。

3.【答案】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考点】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对于欣赏人物形象的题,首先要明确欣赏的人物及赏析要求。人物是渡夫,要求是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既要简练概括人物性格,又要求概括事例。

其次,圈画直接描写人物形象的语句,并概括其性格特点。可从人物形象的几种描写方式入手,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等。圈画时,在相应的空白处用一两个词语简要概括,如弯腰刷船篷的勤快,留“我”歇宿的热情,敞开心扉的坦诚,纵歌大湖的乐观。

再次,从情节推进中发现人物形象的不断丰富与变化。全方位认识人物形象。如渡夫在谈及自己凄苦遭遇时的哭泣,可见他内心的孤独与痛苦;但第二天早晨又任情高歌,体现出他坚韧不拔的一面。

最后,将相似的性格特点合并、分类,从而抓住主要的性格特点,同时概括最能表现这些特点的人物描写或事例。大体上,渡夫的性格表现在与“我”的交往、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其人生信念三个方面。

4.【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考点】分析作品写作技巧和主要表现手法

【答题思路】首先,从题干中抓住要求分析的主要表现手法:叙述。从知识储备中找出叙述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叙述人称(视角)、叙述顺序和不同叙述视角的表达作用。这篇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顺叙,其好处是真实、自然,眉目清楚。

其次,从题干中找到要求分析的主要内容:渡夫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怎么讲述的?故事的讲述方式较多,主要有他人介绍、自说自话、对话形式等。这篇小说主要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融入了较多情感的倾诉,打动读者。

最后,结合学过的小说篇目(如《祝福》《孔乙己》等),理解现代短篇小说的叙事技巧。如横截面的结构。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这篇小说把一个家庭破败的遭遇放在一次对话中来展现的艺术匠心。

5.【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答题思路】对于探究题,由于考查角度多,首先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找准答题的方向。本题题干的关键词是:结尾、渡夫、任情高歌。答题方向应是对结构技巧、人物形象、情感表现和思想内容等的分析。

其次,结合文本,品味意蕴。结尾处渡夫任情高歌:“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力气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歌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你看他住在古渡前头六十年,人世的经历大约是丰富的。他不管地,也不管天,其实身份是卑微的。但他凭良心和气力赚钱吃饭,可见他的正直、本分、勤劳。他不爱有钱人,也不可怜无钱的人,可见他不爱慕富贵,但也并非甘于贫困,而是拼命工作,努力谋生,刚强不屈。这首歌传达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这与前面渡夫叙述自己凄惨的命运时的哀叹形成了对照,耐人寻味,表现出了渡夫豪放与刚强的一面。

再次,跳出文本,鉴赏评价。要站在鉴赏的高度,根据题干提示的答题方向逐一探究,如艺术结构上的对照与突转,人物形象上的丰富与变化,思想主题上的深化。

6.【答案】答A给3分,答C、D给2分,答B、E不给分。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答题思路】对于综合性选择题,首先快速浏览选项,分析选项中哪些是对内容的概括,哪些是对内容的分析。

其次,对比原文。看选项中对内容的概括是否符合原文:细读上下文,看选项中对内容的分析是否有理有据。对比时,既要注意转述的一致性,又要注意事件的先后顺序。判断时,可从上下文寻找依据,还可结合人物、主题等来考虑。A项是对小说主旨的解读,完全正确。B项,内容概括与原文第6~9段相符,但“我”暗自吃惊的原因并非全是担心他图财害命。C项,根据原文第18段可知,渡夫让“我”在船上过一宵是因为他担心“我”遇到不测,而第20段提到“和我谈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选项分析恰当D项,原文第21段中,“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等语句鲜明地表达了渡夫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只是,我呢?”一句转折,讲述儿子遭遇的语句中流露出他的悲痛与孤独。选项分析恰当。E项,由原文第30、31段可知,选项颠倒事情的先后,应是先发现他脸上没有异样,再目不转睛地瞧他。而且选项将原文“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中的“好像”删去,变揣测为肯定,意义完全不同。

最后,通过排除确定答案。排除有明显硬伤的选项,确定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典型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看云的心情

余 绮

下午5点45分。

我收拾了一大堆作文本,试卷和笔记本一股脑地装进了一个大食品袋里,右手拎包左手提袋,走出办公楼。

早就下班了。

迎面是一个个晚饭归来的同事,都是有晚自习的。我们相互点头,擦肩而过。我的走路一向是很快的,高三师生的步伐都是如此。我越过了前面一个个悠悠的路人,像个行者,匆匆忙忙,如同在追赶着什么。

最后一个在我前面的小伙子,是同一栋楼里的画家,他穿一件土黄色的风衣,领子竖起来,平平整整地沿着绿篱向前走着。没有几分钟,我就赶上了他,淡淡打一个招呼,我们又各走各的,因为我已经落下他几步远了。突然,他以他画家的独特的审美眼光,发现了我身上与众不同的地方,紧赶了两步问:“余老师,你这件衣服不是在这里买的吧?”我放慢脚步回头一笑:“是啊,在市里买的。”“我看这样式这里是不会有的。很别致很漂亮,你穿上它就更有气质了。”我不禁开心地笑了,连声道谢,女人天性大约就是喜欢这些话吧!

也许是这样一放松,我的步子也散淡了起来,不知怎么,我竟然凝睇遥目远远的天际的那层层缕缕、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晚空的云来,凝神之中,我竟然发现,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云了!

看云,看云啊……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该是怎样让人羡慕的一种心境啊!

这样看着,这样想着,不禁轻轻地从唇边滑出了自己的感叹:“原来看云也是一种心情啊!”“是啊,我每天都看云彩,真的很美啊!”画家也感叹着,哎,他其实不知道我的感叹含着怎样的忧伤啊!我看着天边那一抹抹或绛红或靛青的微云,红的如醉,青的似风,青红之间,还悬有一丝丝的洁白在蓝天之上,秋空闲云,大约说的就是这样的景色吧?

“这样的美丽,我竟然早已忘记去体验了!”喃喃之中,我又加快了脚步,因为家里还有女儿等着吃饭,饭后要督着她写作业,要批改我的学生的作业,要哄着她睡觉,然后继续做我的事情。看云,于我已经是一种奢侈的浪费。

一场柴米油盐之后,一席拉拉杂杂之后,一片夜阑人静之后,我掖好女儿的被角,将廊灯打开,拉开半扇窗帘,以便灯光能泻一半到我的床头掩一半不干扰女儿的甜梦。

先给两个写信求援的学生字斟句酌地写了回信。然后翻出我以前的日记本来,已经工作十年了,我一直想回顾一下自己十年的工作,好好总结一下过去,认真规划一下将来。整体框架早就匀出来了,前半部分也成了稿,而对于最近四年却难以结案,纠缠错结,如同麻绳,拧成了疙瘩,万千思绪,越理越繁杂,需要静静地思索,于是我开始阅读自己。一边咀嚼一边回味,过去的日子如同一枚奇异果,在扉页中竟能品出如此多的滋味来。读着过去的文字,仿佛回到了过去,过去的我,和自然是多么亲近啊!看过去的字里行间,有风,有雨,有花草树木,有月夜星空,有虫鸣鸟啼,有一树蝉语,有满川飞絮,如歌如吟的日子啊,一叶一滴都会让我感动,哪怕是一股气息都能成为一行诗句……

而如今,看云竟然成为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成为稍纵即逝的一种天赐,成为不能尽享的一种浪漫。感慨之中,一看表,已近子时了,明早五点又要开始紧张的一天。还是睡吧,可我真的睡不着。其实,我辜负的又何止是秋空闲云呢?春天,我没有感受过东风,没有抚触过细草,没有询问过燕子,夏不闻蝉声,冬不见飘雪,却只有冷热的感觉,神经末梢越来越灵敏,精神器官越来越迟钝,每个晨昏都只是晨昏,日月星辰都成了记录时间的证人!

突然发现,工作和家庭加起来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没有情趣,我的忙碌和一只工蚁一只工蜂又有什么两样呢?采花酿蜜而却不知品味其中的甘甜,储存那玉液琼浆,为甚辛苦奔忙?正如歌中所唱,“闭上眼睛就睡,张开嘴巴就喝,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一路上的好景色都没仔细琢磨,回到家里还照旧推碾子拉磨”。

这样,是我在创造生活,还是生活在主宰戏弄我?不为生活所累,在奔波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以前,我太注重成功和价值了,以为唯其如此,才有意义。我忽视了生活构成的多元性。如果没有了闲情意趣,生活便如同登山只顾攀顶而忘记欣赏沿途的景色一样疲惫而机械了。

将要闭灯入睡之际,侧耳聆听窗外,我听见了风儿与树叶的微语,轻盈爽利,细碎亲密,我为我渐次恢复了的触觉而欣喜了。感谢慷慨无私的大自然,她不计较我多年的无知和自大,竟然依旧眷顾着我,在今天这样一个平凡的傍晚,又赐给了我看云的心情。

(《教师博览》2004,9)

1.请简析文章的第一段:“下午5点45分。”

2.文章以“看云的心情”作标题好处何在?

3.本文从下班起笔,到回家的路上,信笔写来,其中“我”和“画家”的对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而如今,看云竟然成为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成为稍纵即逝的一种天赐,成为不能尽享的一种浪漫。”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5.作者所说的“看云的心情”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全文来看,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你如何评价这种人生态度?

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从生活点滴入笔,娓娓道来,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叙说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应努力追求人生的成功和价值,唯其如此,才有意义。

(B)作者的语言十分优美,句式变化,长短错落,多用修辞,自然妥帖,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读来生动流转、形象鲜明。

(C)文中有两处引用,一处是引山水诗人王维的诗句,典雅之中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渴慕,蕴含“清泉洗心”的感慨;一处是引一段歌词,通俗之中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反思,颇有“再也不能这样活”的喟叹。

(D)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本文亦然。从起笔开始,看似信步而行,其实处处铺垫,直至引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跌宕起伏,曲折有致,行文颇有章法。

(E)作者在文章结尾说道:“感谢慷慨无私的大自然,她不计较我多年的无知和自大,竟然依旧眷顾着我,在今天这样一个平凡的傍晚,又赐给了我看云的心情。”表达出了作者悟出了生活真谛后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到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出生地。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谙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18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它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1.文章第3段“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句中“可能是一回事”如何理解?

2.文章结尾,作者把自己设想成一只俯瞰胡同的鸟儿,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3.从全文看,作者所称的“珍贵的以往”包括哪些典型的生活场景?请分条列出,每条不超过8字。

4.以第二段为对象,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对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

5.文题为“故乡的胡同”,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命运的构造”与“胡同”究竟有什么关系。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说“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意在表示,从那一刻起,作者的命运就和胡同联系到了一起。

(B)“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达出胡同中这两种声响带给作为少年的自己的独特感受。

(C)“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一句,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

(D)“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表现了母亲对残疾儿子的殷切希望;作者特意选取这个材料,表达了对早逝的母亲的深切而悠远的怀念之情。

(E)本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末收结于两个疑问句,似乎是在表示:已届“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经洞察了命运和人生的真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www.xing528.com)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透迄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未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蒙蒙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1.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2.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船 魂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地流,“半江瑟瑟半江红”。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

“清水也好,浑水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

“不行,老喽。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我说。

“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唆。”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1.小说主要人物何大伯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做简要分析。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的含义和作用。

3.小说从“我”没有主动介绍自己,自认为何大伯没有认出“我”来这个角度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从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上,哪些地方能看出何大伯已认出“我”来了?请结合原文做简要分析。

5.小说的题目“船魂”,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讲述主人公“我”在乘老艄公何大伯的船渡乌蟒河过程中和何大伯多次交往的故事。

(B)写老艄公“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是以外貌描写来表现他因失去孩子驹儿、二儿子犯罪入狱、年老、对世事的忧虑等综合因素而形成的沉痛心情。

(C)何大伯对“我”有救命之恩,可“我”却没有因此而宽容他犯罪的小儿子,这说明“我”是一个秉公执法的法官。

(D)“我”提出摆渡这一请求,是希望“我”与老人相互谅解,而“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是对“我”的要求一时的不理解。

(E)“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景物描写展示了一幅十分美丽的夕阳西下时的河景,同时也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一碗馄饨

酒楼里来了两位客人,穿着不俗,看样子是一对出来旅游的夫妻。

服务员送上菜单。男的直接递给女的:“你点吧。”女的看也不看:“来碗馄饨。”男人发话了:“吃什么馄饨,又不是没钱。”

女人摇摇头说:“我就是要吃馄饨!只要一碗!”服务员冲女人撇了撇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馄饨。”

女人很意外:“怎么会没有呢?”酒楼老板觉得很奇怪,小声呀咐服务员:“到外面买一碗,回来多收一倍的钱。”说完开始观察这对奇怪的夫妻。

看到馄饨,女人的眼睛都亮了,轻轻搅拌着,好像舍不得吃,半天也不见送到嘴里。

男人一把拿起菜单:“你爱吃就吃吧,我饿一天了。”女人不急不慢,等男人点完了菜,才对服务员说:“你最好先问问他有没有钱。”

男人气红了脸:“老子会没钱?”边说边往怀里摸去,突然“咦”的一声:“我的钱包呢?”女人不慌不忙地说道:“钱包和手机我昨晚都扔河里了。这次带出来所有值钱的东西,我都扔河里了。我身上还有五块钱,只够买这碗馄饨了!”

男人瞪着女人:“你真是疯了!身上没有钱,那么远的路怎么回去?”

女人却一脸平静:“急什么?我们还有两条腿,走着走着就到家了。”

女人继续说:“二十年前,咱们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不也照样回到家了吗?那时候的天,比现在还冷呢!”

男人不由瞪直了眼:“你,你说什么?”

女人叹了口气:“看来,这些年有了几个钱,就真的把什么都忘了。二十年前,第一次出远门做生意,被人骗了个精光,经过这儿的时候,你要了一碗馄饨给我,我知道,那时候你身上就剩五毛钱了……”

男人一震,打量了四周:“这,这里……”女人说:“对,就是这里,那时它还是一间又小又破的馄饨店。”

男人默默低下头,女人捧起面前的馄饨,拨了一大半到另一只空碗里,轻轻推到男人面前:“吃吧,吃完了我们一块走回家!”

男人很久才说了句:“我不饿。”女人眼里闪动着泪光,喃喃自语:“二十年前,你也是这么说的!”

男人说:“你怎么还不吃?”

女人又哽咽了:“二十年前,你也是这么问我的。我记得我当时回答你,要吃就一块吃,要不吃就都不吃。现在,还是这句话!”

男人默默无语,拿起了汤匙。不知什么原因,拿着汤匙的手抖得厉害,舀了几次,馄钝都掉了下来。他终于将一个馄饨送到了嘴里,使劲一吞,整个都吞到了肚子里。当他舀第二个的时候,眼泪突然“吧嗒”往下掉。

女人见他吃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也拿起汤匙。馄饨一进嘴,眼泪同时滴进了碗里。这对夫妻就这样和着眼泪把一碗馄饨分吃完了。

放下汤匙,男人抬头轻声问女人:“饱了么?”

女人摇了摇头。男人很着急,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弯腰脱下一只皮鞋,手往里面摸,没想到居然摸出了五块钱。他怔了怔,不敢相信地瞪着手里的钱。

女人微笑地说道:“二十年前,你骗我说只有五毛钱了,只能买一碗馄饨,其实呢,你还有五毛钱,就藏在鞋底里。我知道,你是想藏着那五毛钱,等我饿了的时候再拿出来。后来你被逼吃了一半馄饨,知道我一定不饱,就把钱拿出来再买了一碗!”顿了顿,她又说道:“还好你记得自己做过的事,这五块钱,我没白藏!”

女人说:“你可别怪我,我只是想在分手前再和你一起饿一回,苦一回!”

男人居然号啕大哭:“我真被好日子冲昏了脑袋啊!回去我就把那张离婚协议书烧了。”

在旁观看的老板摸出了两张百元大钞递过去:“既然回去就把离婚协议书烧了,为什么还要走路回家呢?当年那碗馄饨,就是我妻子做的。”

老板回到办公室,取出那张早已拟好的离婚协议书,怔怔地看了半晌……

1.文中画线句子“不知什么原因,拿着汤匙的手抖得厉害,舀了几次,馄饨都掉了下来”。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句描写有何作用?试做简要分析。

2.这篇小说大量使用对话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3.小说中“女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4.小说中间部分写二十年前这对夫妻曾在同一个地方吃过馄饨,这一情节在前文已埋下了伏笔,请找出并分析。

5.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夫妻二人,设计酒楼老板这个人物是多余的,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婚姻伦理问题,对读者来说教益匪浅。

(B)从全文看,酒店老板叫服务员到外面买一碗馄饨,回来多收一倍的钱,充分反映了这个老板唯利是图的本质。

(C)小说中的妻子为了报复提出离婚的丈夫,才背着丈夫把这次带出来的所有值钱的东西统统扔进水里。

(D)这篇小说构思巧妙,别具匠心。小说利用特殊的地点来解决矛盾,二十年前二人在这里吃过馄饨,如今仍在老地方吃。不过性质不同,意义不一样。

(E)这篇小说写得很成功,在语言上,没有华丽的辞藻,人物生活化,符合小说中的人物身份。

(六)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造 句

林斤澜

年级的班主任辛苦了一天,傍晚下班还要撑着脚步,绕道“家访”——就是找找家长,特别是判分发生问题的时候。家长刚下班回家。沏上一杯龙井,眼望绿雾如烟,肠胃自在舒张,看见班主任来了只好顺手让茶。

班主任微喘着气,接过碧绿茶,不觉连喝几口,手里递过去作业本。家长竟觉着班主任太认真了,自己忍着叹气,皱着眉头打开本子——

“造句:天真——昨天真倒霉。”

家长愣了愣,不由暗笑:“刘强这小子不是不会。就是犟,成心。”

“造句:天气——这两天气得我气儿不打一处来。”

家长心想:还带气儿,过分了。也别说,思维倒活跃。

“造句:天天——李石叫天天不应。”

家长忖度:歪用成语。可用得还四平八稳的……他妈老埋怨名字起歪了:刘强,听着是“牛犟”,可你犟得过老师?

班主任喝完了碧绿茶,出来一句话:“这叫人怎么判分?”

谁都明白“判分”的分量。“分”是成绩,就是价值。小成绩加起来就大成绩,就是前途,就是命运。家长接着往下看——

“造句:但是——毛保宝打水漂打开了李石的脑袋,但是他爸说开个价吧。”

家长心头一跳:这里边藏着事儿!回头叫刘强,刘强没有答应。莫非找李石去了?赶紧跟班主任说:“就在胡同口,李石怎么在把角那儿练起摊儿来了。”

说着拉上班主任往外走,路上班主任告诉家长:毛保宝的爸爸是大款,难怪开口就是开价。李石的爸爸刚下岗,妈妈又偏瘫,李石三天没有来学校……说着走到胡同口,黄昏里,看见摊子已经归置在一边,刘强正指点着裹着纱布的李石,在作业本上划拉着什么。家长望着班主任一笑:好一幅“补课”图画。

班主任正往前抢上一步,又见李石的爸爸蹬过三轮车来,李石和刘强架起瘫在摊儿边的妈妈,连抱带抬上了三轮,推着过马路去了。

家长随着班主任走到摊儿前,班主任随手拿起作业本,习惯地翻看。家长却盯着儿子的背影,心想谁说“牛犟”跟“缺根弦儿”一般?看看从什么角度判分吧。我也来造句,也造造“但是”……“可以有个性,但是不可以狂。”家长自觉有点抹稀泥的味道,又来一句“乐于助人,但是也要坚持原则”。眼角里看见班主任对着作业本摇头,又判不及格了吗?再来一句:“判分不等于一切,但是关联着一切。”好哩,家长给自己判了声“好”。虽说还是“抹”,可是他认为抹得“好”。正当他自我欣赏的时候,却又看见班主任把作业本一摔,扭头就走了。

家长赶紧抓过本子看孩子们的“补课”:

造句:但是……

——班长哪门功课也不是尖子,但是他听话第一;

——老师说教师节不要送礼,但是家长们送脑黄金脑白金;

——赵庆什么都不送也当干部,但是他妈是局长。

——老师教导我们不说假话,但是说真话不及格。

……

这时,家长看见刘强和李石送走了车,正合计着什么往回走来了。还造句吗?简直是哥儿俩。家长的精神一恍惚,眼前竟出现汉山小学的班主任和家长自己。班主任一身绿茶水变稠了,硬了,化不开了,跟苦胆似的吐出苦水:糟糕,把判分忘了。家长自觉透明,毫不抹稀泥,说:“真棒,把判分给忘了!”

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学生“刘强”这一人物形象。

2.作品以“造句”为题,文中两小学生造出了许多句子,这些句子大体可分成三类:(1)不符合一般造句要求的句子,如“天真——昨天真倒霉”;(2)用词不很恰当、感觉不很通顺的造句,如:“但是——赵庆什么都不送也当干部,但是他妈是局长”;(3)符合要求的正确造句,如“老师教导我们不说假话,但是说真话不及格”。任选其中两种“造句”,简要分析作者如此造句有何意图。

3.作品的结尾,班主任和家长都说了一句,“把判分忘了”,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含义?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通过记叙班主任的课后家访,旨在表明老师工作的认真、艰辛,讽刺了以刘强父亲为代表的部分家长惯于“抹稀泥”的教育作风。

(B)这篇小说以“造句”为切入点,折射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映现在小学生纯真的眼中,读来就更令人深思。

(C)本文由“判分”开篇,以“忘了判分”作结;由“绿茶”铺垫,以“茶水变为苦水”收场;中间以各色“造句”相承转,组织有章法,读来颇为顺畅。

(D)“判分不等于一切,但是关联着一切”,可理解为对学生一时一事的评价尽管未必反映其全面素质,但这种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E)这篇小说的语言一改同类作品直白、浅露的特点,总体来看,用语颇为典雅,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七)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西安这座城

贾平凹

我住在西安城里已经是20年了,我庆幸这座城在中国的西部,在苍茫的关中平原上,其实只有在中国西部关中平原上才会有这样的城,我忍不住就唱起关于这个地方的民谣: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

调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这样的民谣,描绘的或许缺乏现代气息,但落后并不等于愚昧,它所透发的一种气势,没有矫情和虚浮,是冷的幽默,是对旧的生存状态的自审。

当世界上的新型城市愈来愈变成一堆水泥,我该怎样来叙述西安这座城呢?是的,没必要夸耀曾经是13个王朝国都的历史,也不自得八水环绕的城理风水,承认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已不在这里了,对于煊赫的汉唐,它只能称为“废都”。但可爱的是,时至今日,气派不倒的,风范依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它的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吊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弱的人也要

豪情长啸了。大街小巷方正对称,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和四合院砖雕门楼下已经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让你可以立即坠入了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制的大车开过来的境界里去。如果有机会收集一下全城的数千个街巷名称,贡院门、书院门、竹笆市、玻璃市、教场门、端履

门、碳市街、麦苋街、车巷、油巷……你突然感到历史并不遥远,以至眼前飞过一只并不卫生的苍蝇,也忍不住怀疑这苍蝇的身上有着汉时的模样或是有唐时的标记。现代的艺术在大型的豪华的剧院、影院、歌舞厅日夜上演着,但爬满青苔的如古钱一样的城墙根下,总是有人在观赏着中国最古老的属于这个地方的秦腔,或者皮影木偶。这不是正规的演艺人,他们是工余后的娱乐,有人演,就有人看,演和看都宣泄的是一种自豪,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所以你也便明白了街头饭馆的餐具,碗是那么粗的瓷,大得称之为海碗。逢年过节,你见过哪里的城市的街巷表演着社戏,踩起了高跷,扛着杏黄色的幡旗放火铳,敲纯粹的鼓乐?最是那土得掉渣的土话里,如果依音用笔写出来,竟然是文言文中的极典雅的词语,抱孩子不说抱,说“携”,口中没味不说没味,说“寡”,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滚,说“避”。你随便走进一条巷的一户人家中吧,是艺术家或者是工人、小职员、个体的商贩,他们的客厅是必悬挂了装裱考究的字画,桌柜上必是摆设了几件古陶旧瓷。对于书法绘画的理解,对于文物古董的珍存,成为他们生活的基本要求。男人们崇尚的是黑与白的色调,女人们则喜欢穿大红大绿的衣裳,质朴大方,悲喜分明。他们少以言辞,多以行动,喜欢沉默,善于思考,崇拜的是智慧,鄙夷的是油滑,有整体雄浑,无琐碎甜腻。西安的科技人才云集,产生了众多的全球也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但民间却大量涌现着《易经》的研究家,观天象,识地理,搞预测,作遥控。你不用轻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巷头鸡皮鹤首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清晨的菜市场上,你会见到手托着豆腐,三个两个地立地那里谈论着国内的新闻。在公共厕所蹲坑,你也会听到最及时的关于联合国的一次会议的内容。关心国事,放眼全球,似乎对于他们是一种多余,但他们就有这种古都赋予的秉性。

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韵,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1.从文章开头一段引用的民谣就可以大致看出西部关中平原人民的性格特征,请再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

西部关中平原人民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处说“整个西安城……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指的是什么?请回答下面两问。

①“一个旧的文物”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个新的象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古城西安的魅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②作者对此怀有怎样的感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 )( )

(A)关中地区的秦腔和皮影木偶是人们自娱自乐的地方戏,它已成了人们追忆历史、宣泄自豪的方式。

(B)西安人杰地灵,这是古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所赋予的,这座古城也因此永葆活泼的生命力。

(C)西安曾是13朝古都,它的衰落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文化的原因。

(D)西安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作者以此为突破口,集中笔墨突出了西安历史的辉煌。

(E)文章既表现了西安这座古城的魅力,也写出了古都人的鲜明个性。

(八)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谒海瑞墓

张天夫

海瑞墓坐落在海口的西南角,如天国飘落的一片翠叶,被紧紧网在呼啸的车和呼啸而上的群楼之间,冥冥之中也不得安宁。海滨的秋不同湘北山中的秋,秋风早降,满园绿色仍无半点流失,宛若一团鲜活的碧泉,踏进去就涤尽一身尘埃,给人丝丝清凉;墓四周是一排亦庄亦俗、可贵可贱的椰子树,亭亭地撑在墓冢上,挂着半城斜阳,和一湾海风,妩媚如五指山姑娘,全然不像内地一些伟人们“柏森森”的墓地。这椰子树是南国的平民树,唯有铮铮的干和翡翠的长袖,她清贫如洗,当人走近,摇一园清风相赠,庭园当风,你会觉得心清人瘦。

园中除一片南国绿,凸在眼前的就是海公的一冢一碑。墓隆如圆庐,经海天风雨,覆满了一层黑黑的地藻,仿佛生铁浇铸一般。圆圆的墓和圆圆的天叠成了两道弧线,上覆沧海,下覆良臣;墓碑是块普通青石,未雕琢,碑面亦无褒词,站在那儿像中原父老,人世间一切风云变幻都不挂在面上。我们相对无语,我两眼想从青石上面抠出一些文字来,但又惭愧汉字的贫乏,不如让她空着,在上面我留些明月清风。此番南行,我不敢辜负天边陪我南游的新月,和将照我西归的残阳,在德容广大的南海边,发泄个人的私欲,说些猥琐的小人之言;亦不能浮海泛舟,散发濯足,扣弦独啸,叹宇宙之虚无。我想在先人墓侧多采一点浩然之气。

夜幕渐垂,这时又熙熙攘攘地涌进若干男女,一下捅破了满园宁静。这些人似乎并不在意园中的早已作古的遗存,钻出车就蜂拥到墓前石香炉去烧香烛之类,而后合起掌来,而后弯下腰去,而后乱哄哄地走了……望着被香火燎黑的基冢墓碑,友人又动情地生出了感叹:看来古今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理解是一致的。我听了默然。因我见得多了,当今天底下游来游去的多是些打着饱嗝、玩腻了麻将出来觅财路的香客,尔辈眼中,无论是天上的菩萨,还是自己的祖宗,凡可以烧香的地方都得去拜,不然,何至于腰鼓的腰瘪的都是三根香火下江南,一路拜得山摇地动,以至求财不看佛面,一些饕餮们在两袖清风的海大人面前也不知高低地乱要钱。缕缕不断的轻烟不知模糊了多少海滨黄昏。

墓地上最灼人心热的是镌刻在大门石碑楼上“粤东正气”四个大字,方圆的颜公笔法,朱红的色彩,像一束火炬烧得海天一角发滚发烫,人望一眼也陡添几分阳刚之气。我心中无端地一下子涌出若干“天问”:万物都秉天地正气而生么?那么一切龌龊、一切腐朽呢?为什么自古不少正气被镣铐,被流放?为万世师表,至正至大的孔子因大音稀声而终生不遇;纫秋兰以为佩,路漫漫而求索,至纯至爱的屈原因放言无惮而自沉;力图刷新,泽润一方,至学至勇的柳宗元、王安石、苏东坡皆因心忧天下而只能寒江独钓,半山掩扉,唱大江东去,落得屡放屡逐,终生不复。莫非要把大智慧家老聃尚柔、主静、贵无的生命哲学搬进衙门内去,方能保一身衣冠裙带?

不远处大海在涌动晚潮,天地为之晃动,我欲静不能,想唱一支历史的悲歌和大海的涛声:有容乃大的沧海哟,是百川为之消失的缘故啊!奔腾不息的江河哟,是群山为之倾倒的缘故啊!辉煌灿烂的历史哟,是无数治世英雄为之经营、若干悲壮英雄被放逐的缘故啊!大悲出大贤,大悲出大治,越是磨难的历史,越是创造人类的辉煌。

1.对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如天国飘落的一段翠叶”这个比喻,既点明了海瑞墓的环境特点,又表达了作者对海瑞的敬仰之情。

(B)“无半点流失”的绿色,充满着一种洁净的生命力。

(C)“亦庄亦俗、可贵可贱”的椰子树,正是海瑞精神的化身。

(D)墓地朴素而肃穆,同时又显得平易而充满深情。

2.对于“碑面亦无褒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字不足以表彰海瑞的功德,也无法表达对海瑞的感情,因而不如让碑面空着。

(B)看来,如同“我”一样想从青石上面抠出一些文字来的人未尝没有,但最后都同“我”一样,因“惭愧汉字的贫乏”而作罢,因而碑面至今无褒词。

(C)把未刻写褒词的墓碑比作中原父老,使得这块普通青石具有了质朴、深沉的人格力量。

(D)作者认为,无褒词的碑石就像中原父老一样虚怀若谷。

3.关于“友人”和“我”对待“若干男女”的态度,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认为“若干男女”对海瑞的感情是真诚的,“我”默然同意。

(B)“友人”面对被香火燎黑的碑冢颇感愤慨,“我”默然相合。

(C)“友人”面对被香火燎黑的碑冢颇感愤慨,“我”则认为“友人”并未深切了解那些香客。

4.“缕缕不断的轻烟不知模糊了多少海滨黄昏。”这句话实际上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5.文中与“半山掩扉”有关的人是( )

(A)孔子  (B)屈原  (C)王安石  (D)苏轼

6.第四段援引孔子等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这次南行,放弃浮海泛舟等等消遣,而宁愿在海瑞墓前多接受一些先贤精神的熏染,觉得这样做才没有辜负天边的新月残阳。

(B)由于墓地周围环境比较喧闹以及“若干男女”的出现,作者想“在先人墓侧多采一点浩然之气”的愿望未能实现,这才有了末段的悲歌。

(C)这篇文章,前半部分侧重于写“观”,后半部分侧重于写“感”。

(D)作者谒墓的情绪,由较为平静到渐次高扬,结尾时的感情十分激动,难于平静。

(九)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云 雀

①讲究养鸟的人,有的爱养百灵、八哥。这些鸟会学别的鸟叫,会学狗吠猫唤、驴鸣马嘶。会几套直至30来套,套数越多越值钱,那是不消说的了。

②我听这些鸟的学舌,一回两回还可以,多了就厌烦,因为造作,因为只有点“形似”,没有“□□”;只有“模仿”,没有“□□”。听一两回也只是新奇,没有叫人动心的欢喜。

③教会学舌,不时还会使用残忍的手段,比如捉只小猫来,拿盆扣住,把鸟笼放在盆上边。小猫憋得难受,当然连声叫唤,哀求呼救。这样三天五天,直到鸟儿学会才算完。鸟儿学会的,不是猫撒欢的叫法,而是小猫的哭泣。

④大个子画眉,小个儿红子,都是亮嗓门。画眉洪亮,红子清亮,我都爱听,又都不怎么感动。我心里有最美好的鸟叫,想起那样的叫法,心都要飞起来似的。

⑤小时候我在南方住过竹山,常见竹林里“嗤”的一声,箭般射出来一只鸟,直上半天空。同时叽啾叽啾叫个不住,越叫越快,越叫越欢,越欢越旺跳,到了半天空,摊开翅膀,一边滑翔,一边撒下来串串生命的欢腾。

⑥这是南方的叫天子,学名云雀。

⑦我在北京常见笼子里养着的画眉,体态丰满。红子则小巧玲珑。百灵脖子上一道墨项圈,也有气派。后来见着一种鸟,像百灵又小一号,没有项圈。一身毛色更加黄里带灰,土名“蛾勒”,学名也是云雀。它的叫声像百灵,但不会学舌,绝没有南方叫天子的拼命叫出欢喜来。

⑧毛和声的不同,可能因环境而异。我打听它在大自然里的叫法,据说从麦田或杂木林子里箭一般直射天空,飞得有多快,叫得有多欢……那么这是北方的云雀无疑了。

⑨如果养鸟也是社会需要,对丰富文化生活有好处,那么请养百灵吧,它会学舌,请养画眉吧,它蹲在笼子里富态,请养小巧的红子吧,它的嗓音清亮。

⑩请不要养云雀,它在笼子里,就丧失了全部的长处。让它箭一般射向天空,让它叫尽欢腾的生命。

我反对把云雀关在笼子里。

1.在第②段的□□处,填写与“形似”“模仿”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这两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是对南方云雀形象的描写,这段描写表现了云雀的什么特点?请用你的话概括出来。

3.阅读第⑨段,你认为作者是真的同意笼养百灵、画眉、红子吗?为什么?

4.本文既然是写云雀,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写其他鸟?(不超过50个字)

5.下列概括不符合本文意思和特点的项是哪项?(有多少选多少)( )

(A)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是①~④,第二层是⑤~⑨,第三层是⑩~

(B)作者所描写的云雀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追求解放、热爱自由、充满生命力的战士。

(C)作者写了南方的云雀后,又写北方的云雀,是通过抑北扬南突出南方云雀的形象。

(D)作者反对把云雀关在笼子里,是因为云雀关在笼子里就丧失了它作为战士的生命力。

(E)本文主要采用了逐层铺垫、虚实结合、欲擒故纵的写法来突出云雀的形象。

(十)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峭壁上的树

①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②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间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③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催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④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⑤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搔首弄姿,轻飘飘只知道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了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招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⑥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⑦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1.第1段由两个问句组成。

(1)作者写第一个问句的目的是为了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2)作者写第二个问句的目的是为了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2.第五段写桃李杨柳,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3.体会第3段和第7段中加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使用第3段中加点句子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个字)

(2)使用第7段中加点句子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2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的酸枣树是主动选择艰苦的生存环境来锻炼自己的。

(B)作者写酸枣树“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形象地阐述了所有奋斗者必定会成功的哲理。

(C)原文最后画线句子的含义是:有了崇高的信仰、理想,就会为整个世界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D)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2段是第一部分,第3、4、5段是第二部分,第6、7段是第三部分。

(E)本文是借赞美酸枣树来赞美具有酸枣树精神的人。

(十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题。

访 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的庭院中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因此得意,而且倒有几分愠怒;有时还进山去,但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在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走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到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着了一层寒雾;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如此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出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元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变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到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低俗的人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文章的第二段开头写了“深山”“瀑布”“声响”“水沫”等,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文中叙述的文字,概括出“空谷幽兰”和“盆景家兰”的特点。(各限2个字)空谷幽兰的特点是什么?盆景家兰的特点是什么?

3.本文题目是《访兰》,“访兰”的过程写完后,作者并没有结束全文,而是又写了最后两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围绕着“兰草”叙述了“父亲”的感情变化过程,为写“访兰”埋下了伏笔。

(B)本文“访兰”是虚写,“父亲的教诲”是实写,借访兰的过程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

(C)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是做人要踏踏实实,不要追求表面形式、刻意包装自己。

(D)本文构思巧妙,先提出访兰,继写访兰过程,最后写赞兰、议兰,揭示主题。

(E)本文写“访兰”过程,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对事物的褒贬之情溢于父子的言谈之中,给人以亲切之感。

(十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4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末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1)文章中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不超过3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需分条的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的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解读,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