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人的活法:《菊与刀》揭示性格

日本人的活法:《菊与刀》揭示性格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15年前读过《菊与刀》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民族本性的好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日本和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其间诞生了《菊与刀》这本书。《菊与刀》这本书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自我修养和对孩子的教育、对日本未来的展望。那么,“菊”与“刀”正好象征了这种日本人矛盾的个性。

日本人的活法:《菊与刀》揭示性格

前几天我去逛上海书城,看到了好几本介绍日本的书,其中有一本是《菊与刀》。

我在15年前读过《菊与刀》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民族本性的好书。我这次又买了一本,在回东京的飞机上重新阅读了这本书。

《菊与刀》的作者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美国人,她的名字叫本尼迪克特,是一位女人类学家。

本尼迪克特于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爷爷曾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在她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童年是在孤单中度过。1909年,本尼迪克特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写得一手好诗。第二年她到欧洲留学,回国后曾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所女子中学当老师。1919年,也就是中国发生“五四运动”的那一年,本尼迪克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跟随博厄斯教授专攻文化人类学。博厄斯教授有“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之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学者。1923年,本尼迪克特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讲师当到教授,1936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代理主任。早在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她便写成《文化的类型》一书。1940年,她写了一本《种族:科学政治》,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日本和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其间诞生了《菊与刀》这本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本尼迪克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当代文化研究”,她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本尼迪克特为什么会想到去写这一本《菊与刀》?其实最初不是她自己想写的,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接受了美国战时情报局的委托,开始研究日本。因为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临近尾声,摆在美国政府面前有两大问题:第一是日本会不会投降?第二是对日本能不能采用对德国同样的办法?

为了做出最好的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专家来研究日本,请他们提供各种报告和建议,在这些专家中就有这位漂亮的女教授本尼迪克特。

本尼迪克特不懂日文,也没有到过日本,她依据对日本电影、对在美国的日本侨民和战俘的采访,通过阅读有关日本的书籍以及新闻报道,最终完成了这份有关日本的专题报告,并在1946年11月把这份报告汇成一本书在美国正式出版。

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美国政府、知识阶层和一般美国民众的极大兴趣,被认为是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包括不杀天皇的决策的重要著作。有人这样评价《菊与刀》,说20世纪50年代,美国用它改造日本;20世纪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21世纪,中国用它来认识与重新发现日本。一本书不管写得对错,能够延续70年依然被大家所喜爱与阅读,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虽然本尼迪克特在这本书出版后第三年就因病去世,但是她的思想与观点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

《菊与刀》这本书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自我修养和对孩子的教育、对日本未来的展望。作者虽然是一位人类学家,但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因此写作手法是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日本传统文化的煽情描述,更多是对日本人的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进行了白描式的对比,描述了一个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社会人性

本尼迪克特为何拿《菊与刀》来作为书名呢?因为“菊”象征了日本天皇制度,而“刀”象征了日本武士道精神,这构成了日本文化体系的全部。而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辅相成,暗含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与刀》第一章的题目是“任务——研究日本”,这一章系统地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感;既傲慢自大又彬彬有礼;既保守又勇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那么,“菊”与“刀”正好象征了这种日本人矛盾的个性。

第二章的题目是“战争中的日本人”,主要讲述的是日本人对于战争的看法。在战争中,日本人更相信精神的力量,他们始终认为美国虽然在物质上是强大的,但是在精神上是贫弱的。他们相信精神必定战胜物质,灵魂的力量是攻无不克的。在这种精神力量的鼓舞之下,日本人相较于活着投降更热衷于战死,觉得战死才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最好方式。对于投降或者成为战俘,日本人觉得有一种强烈的耻辱感,认为自尊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第三章讲到了日本侵略他国的理由。在日本人眼里,东亚的其他国家都是低于日本的劣等民族,应当接受日本的统治,同时必须将美国等欧美国家排除出去,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等级秩序。只有这样,东亚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他们认为“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并没有错。

第四章讲述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虽然是反对封建制度的,但它最终还是宣传和保持了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并无条件地服从。(www.xing528.com)

第五章的题目是“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讲述了日本人在生活、社会、政治领域对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产生尊崇的历史与原因。日本人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恩人就是他的上级。如果得不到天皇的恩典则更无幸福可言。

第六章和第七章都讲述的是日本人的报恩思想。他们认为,接受别人的恩惠实际上就是欠了别人的债,因而必须还债。日本人的报恩方式实际上与其他国家有所区别。他们认为,报恩必须是积极的、刻不容缓的。施恩不是美德,而报恩才是美德。为了报恩而积极工作,把积极工作理解成是一种美德。

第八到十二章中讲述了日本人的自我修养。他们认为洗刷罪名的最好方式是自杀。他们喜欢享受肉体的快乐,对于男女关系的界定并不是很严格,把属于妻子和属于性享受的范围截然分离开来,把人生看作一出戏,从一个极端行为转向另一个极端行为心里不会感到任何痛苦。日本人的人生观是通过忠诚、孝顺、情义、仁义和人情等内容具体表现出来的。

第十三章的题目是“战败后的日本人”。这一章的最后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日本人现在知道自己的军国主义之路已经不通。他们将关注军国主义是否在世界其他国家同样会遭到失败。如果它没有完全失败,日本有可能重燃自己的战争狂热,那么日本就会努力证明自己充分吸取了这样一个教训:帝国主义的王朝企图不是通向荣誉之路。

这句话已经过去70年,但是依然让我感到一种如在面前的现实感。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感兴趣的是第三章中的一段文字,它这样写道:要想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的“各得其所”或“各安其分”的含义,他们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仰犹如南北两极。在我们看来,平等制度赋予了社会的正当性。但是在日本,要把平等作为一种可行的社会结构是非常困难的。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建立在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体观念之上,所以我们必须对他们的民族习俗,诸如家庭、国家、宗教信仰和经济生活等做一番描述,才能了解他们对生活的看法。

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在过去的10年间,他们一直把自己描绘成高踞于国际等级制金字塔的顶端,现在,这种地位虽已被西方各国所取代,但他们依然抱着这样的观念。

平等对美国人而言,是追求未来更美好世界的最崇高、最道德的基础。而日本人宣布其信奉的是“各得其所”的理念,这是根据其社会经验所培育出来的生活准则。多少个世纪以来,不平等已成为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既是最容易预计也是最广泛被接受的。承认等级制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人追求的是平等,而日本人追求的是等级。问题是,日本人一直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高贵民族,所以他不仅侵略中国,也敢于向美国宣战。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日本人依然不愿意低下高昂的头,放弃自己的等级观念。我觉得,本尼迪克特的这段话,说出了日本这个民族最大的一个特点:它缺乏平等的思想,因此也容易变得狂妄。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人不愿意被人称为是“亚洲人”,因为在过去的时代里,亚洲是“贫穷”“愚昧”的代名词。日本人一直把自己当做欧美俱乐部的一员,实施所谓的“脱亚入欧”政策。所以当中国崛起后,日本如何维护自己作为亚洲大国的地位,成了很大的一个外交课题。最终,日本选择采取与美国联合起来遏制中国的手段,也就是所谓的强化日美同盟关系的做法。

自古以来,日本人学了许多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但是有两样东西自始至终没有学。一样是宦官制度,也就是日本的皇宫中、将军府中,只有官僚,没有太监;另一样就是科举制度。在中国,一个农家贫寒子弟,你只要肯读书,那么就有可能中状元当官,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身,同时也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科举制度是鼓励中国人好好读书、出人头地的一条光明大道。但是,日本实行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天皇之下是将军,将军之下是诸侯,诸侯之下是武士,武士之下是平民。诸侯是世袭的,武士也是世袭的,武士的子孙永远效忠于诸侯一家,并接受诸侯给予的俸禄养活自己的家人,由此形成了日本社会关系中最为牢固的利益集团。因此,日本不接受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的目的是禁止平民变成武士,破坏日本的等级制度。

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虽然经历了“明治维新”和战后的变革发展,至今依然残留着一部分的传统。但是由于导入了议会制度,废除了贵族阶层,实施了新式教育,因此,日本传统的等级制度也已经被改变,农民的儿子也可以成为国会议员,成为政府部长。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就是一位大分县渔民的儿子。这一点与《菊与刀》所描述的日本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菊与刀》这本书是我们了解日本人与日本文化的一把钥匙。但是,毕竟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观察日本社会、分析日本民族特性时,可以将《菊与刀》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但没有必要将这本书神化。我们只要更多地观察和分析当今的日本社会,那么在理解现实的日本这件事情上,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