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主义及其不同形式于梁启超的影响

民族主义及其不同形式于梁启超的影响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主义意味着对民族和民族国家之忠诚和利益超越于其他任何对象。公民民族主义认为公民国家由公民主动参与,产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统。国家民族主义为公民民族主义之变形,通常与种族民族主义结合,意味着民族为贡献于国力与国家主张者之共同体。宗教民族主义以共同宗教来定义民族,政府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者,190

民族主义及其不同形式于梁启超的影响

由于人类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在人类历史上又产生了各种种族和民族。根据考古发现,有相距200万年左右两个头颅骨,非洲南方古猿脑髓小,现代人脑髓大。根据各种骨骼化石不同特点,借助遗传学、比较骨骼形态学,对灵长目动物行为研究以及对简单狩猎和聚集部落社会学分析等手段,科学家推断出人类进化家世谱系。最早记载种族文献为古埃及《地狱之书》,其中将人类分为“埃及人”、“亚洲人”、“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四类,可以看出这个分类融合了“种族”、“民族”、“国家”之概念。古中国、罗马等文明比较注重氏族。居住在中国及周边者是黄种人,古代中国人往往认为华夏和四夷之人都是炎帝或者黄帝之子孙。后来也记载到白种人,称为“黄毛人”。中国《山海经》还记载许多在遥远地方所存在之奇异种族。古代犹太人以及中世纪欧洲人根据《圣经》认为,人类是诺亚三子闪、含以及雅弗之后代,地球由三洲组成,其中闪族为亚洲人、含族为非洲人、雅弗族为欧洲人。由于人类在直立人阶段已经出现一些地区性形态分化,到早期智人阶段开始逐渐明显起来,加上各地区不同自然选择作用,使得各地区晚期智人在形态上出现了一些明显差异,人种分化成了现在这种情况,即由于皮肤颜色、头发形状与颜色、眼鼻唇等方面之不同,将全世界人类分为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或亚美人种)、白种人(又称高加索人种或欧罗巴人种)、黑种人(或称尼格罗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棕种人(或称澳大利亚人种)四大人种。

民族主义属于一种民族感情以及坚持区域或民族单元与自然统一关系同时存在之政治意识形态,也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之思想或运动。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之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力量、自由和财富之愿望,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利益和维持自治及个性。民族主义意味着对民族和民族国家之忠诚和利益超越于其他任何对象。一般认为,民族主义之极端形式即为国家主义,将国家权威作为政治、社会、经济单位属于最优先考虑之思想和理论。而国家主义之极端形式即为超国家主义,义同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民族主义起源于古代欧洲,凯尔特人团结一致英勇抵抗尤利乌斯·恺撒率领之罗马军队,这是古代典型民族主义反抗运动,这种主张被称为原初主义。1815—1870年,欧洲各独立公国逐渐统一为意大利国,大多数民族主义理论皆假定欧洲为民族国家之滥觞。17世纪以前,多数欧洲强权尚非民族国家,自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自治式民族主义开始出现,继而民族主义运动于欧洲遍地兴起,这些运动促进了民族与民族文化认同,且获得了成功。19世纪末,欧洲人多数接受欧洲划分为多个民族,且自我认同于其中之一。19世纪之前,欧洲人有乡土性、区域性或宗教性效忠,但无国家观念。典型欧洲国家为皇室所统治之王朝国家,若高于区域性效忠,则为统治性家族所有之君主制,王朝国家由皇室联姻取得土地,又因分割继承而失地。民族国家并不寻求克敌取地,所以民族主义运动者罕对边界之划定意见一致。随着民族主义运动勃兴,又给欧洲带来了战争,而民族主义运动也决定了19世后欧洲政治。19世纪末,民族主义观念扩及亚洲,在印度,民族主义者鼓动终结了英国殖民统治;在中国,民族主义者开始创立现代国家之信念,与过去天下一家之帝国观念并不相容;在日本,民族主义与日本卓异论相结合,形成了帝国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启了建立民族国家新浪潮,并肇因于战争出现了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苏联解体于1991年,在欧洲又引发了无预期民族复兴运动。

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意识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形态言词加以表达。民族主义有许多种类,包括公民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认为公民国家由公民主动参与,产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统。种族民族主义以种族来定义民族,种族以先人血缘世袭为要素,也包含群体成员与其祖先之间文化共享、语言共享之观念,民族成员之身份为遗传而来,国家政府因为是种族群体之祖国,有能力保护国内族群,以及促进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一体而取得法统。文化民族主义以共享文化定义民族主义,作为民族成员之身份既非志愿,也非遗传,中国民族主义就是文化民族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为公民民族主义之变形,通常与种族民族主义结合,意味着民族为贡献于国力与国家主张者之共同体。宗教民族主义以共同宗教来定义民族,政府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

现代西方学者认为,民族主义者是推翻封建君主政体主要社会力量,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发生于19世纪初,即拿破仑对外战争期间,在法军铁蹄下,欧洲各国反侵略、反统治之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民族主义思想随之应运而生。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在欧洲发明的,这种学说坚持认为人类被自然地划分为民族,这些民族因特定特征为人因所熟知,同时认为政府唯一合法形态是民族自我统治政府。这些主张掩盖了民族主义本质上有排外主义、扩张主义之暴力内涵。特别是欧洲民族国家以基督徒和“民族国家”双重名义肆无忌惮地带着对外民族和外国之厌恶与蔑视向世界宣战,用大炮侵略他族和他国,强迫亚洲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就是民族主义中扩张主义最初外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的民族主义内涵有一定进步性,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正是对民族主义中排外主义、扩张主义进行反抗斗争之结果,正义战胜邪恶为人类之法理,因而各国独立运动取得最后胜利,合天意、顺民心。(www.xing528.com)

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个人作为民族之一员,共享民族性价值与民族认同,敬佩民族英雄,进食民族性菜肴,从事民族性活动。这些民族性活动,得到各族人民认同,是由长期风俗习惯所形成的,应得到尊重和发扬。当今国际社会,民族国家已成为国家结构之主流,民族主义对世界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民族国家之中。“民族”一词常被错误地等同于这些国家之政府。民族国家之目的在于确定民族存续,保持身份认同,并提供民族文化与社会性格可支配之地域。民族国家大多数诉诸文化与历史神话以自证其存续与“法统”。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者,1902年他在《说民族竞争之大势》中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以民族主义国家而已。”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最后把“三民主义”变成“新三民主义”,又把民族改成民族共同体。

民族主义一般性定义极为广泛,其争议遍及古今,论及民族主义不时会引起人们极端性情绪,使得表达并定义民族主义极为困难。国家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支持者也经常担忧,因民族主义冲突所产生之负面结果是种族冲突、战争与内政上之冲突,会归结为民族主义本身,导致旁人以负面角度看待民族主义。发动民族主义运动者不一定声称自己国家优于他国,他们只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极端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民族主义者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之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浩劫。自远古以来,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利益冲突,这类冲突绵延不绝,在生产力低下时代,战争和掠夺往往是争夺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生活资料和空间,即是在充满战乱和仇恨时代,世界上仍有许多智者在苦苦思索解救人类困境之道,虽然他们提出之药方不能立即制止残酷争战,但总是起到制衡社会动向作用,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一次又一次把人类从自我毁灭道路上解救出来。当今世界并不是一个物质严重匮乏时代,人类之理性比古代有了进一步进化,但是,为什么如今战争并没有停止,争夺生活资料和生存空间还是如火如荼?世界上仍然存在种种矛盾和冲突?归根结蒂,都是由于人类欲望膨胀造成的。为了增强竞争力,各国各民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又造成种种新问题,科学技术自身不能解决人类心灵中的问题。要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冲突和矛盾,最关键是解决人心问题。人类不仅要解救生存环境,更要解救心灵环境。一方面要回顾先圣先哲之教诲,从他们那里吸取智慧;另一方面要结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面临新困境,探索和寻求解救人类以及地球新药方。里夫金在《欧洲梦》一书中说:“贯穿在今天的两大精神潮流,一是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世界里,寻找某种更高的个人使命的渴望;二是在一个逐渐疏离、冷淡的社会里,寻找某种共同意识的需求。”为了使人类继续生存于一个日益联系紧密之世界,人类需要有世界普遍性思想,在尊重他者、尊重差别,提倡多种文明互补共存前提下,21世纪人类共同追求之新文明应是生态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