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协同关系联盟创新组织: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服务系统协同

协同关系联盟创新组织: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服务系统协同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助网络的协同效应,可以使创新联盟成为一个有序的协作整体,即在创新主体间实现知识、技术、条件的整合,以增强联盟成员的实力,完成单个组织无法实现的创新计划。由此可见,创新主体活动的网络化是以创新整合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它有利于组织获得社会资源、建立新的创新优势。

协同关系联盟创新组织: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服务系统协同

创新价值链不仅是一个个创新环节的连接,同时更是一个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链条。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创新链条中各个主体的创新活动的价值要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实现。从实质上看,知识创新过程促进了知识在创新主体间的快速流动,实现了知识在价值链主体间的合理流动与充分利用,从而达到多赢的目的。从创新组织上看,知识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创新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协调工作来实现,具体包括虚拟创新联盟形式、产学研合作形式和创新产业集群形式。

传统创新竞争中,创新主体需要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和配合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然而这种创新合作,由于存在组织间的障碍,其创新效率与效益往往受到限制。对于各种限制,通过自主创新网络构建和知识联盟的组织,创新主体可以采用契约方式与其他组织结成基于网络的动态联盟[31]。借助网络的协同效应,可以使创新联盟成为一个有序的协作整体,即在创新主体间实现知识、技术、条件的整合,以增强联盟成员的实力,完成单个组织无法实现的创新计划。由此可见,创新主体活动的网络化是以创新整合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它有利于组织获得社会资源、建立新的创新优势。创新主体活动网络化,不仅是应对全球范围内日益复杂的创新竞争的需要,而且是追求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以提高创新效率的内在要求[32]。网络化的知识创新,使创新主体在资源交互与合作中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盟关系。创新竞争与合作是知识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单个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竞争中往往无法取得综合竞争优势,因而越来越倾向于与其他创新主体建立创新价值链体系,通过优势互补,结成动态网络创新组织,以加强整体的创新竞争实力。

虚拟创新联盟可以是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促进知识创新系统形成和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其中某一核心组织为中心的跨组织联盟。由于这种联盟具有异地结构特征和网络化组织特征,因而被视为一种虚拟的组织结构。一定时期内(生命周期内)的这种虚拟创新联盟在法律约束的协议或者合同保障下组建,合作各方贡献自身的优势资源,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虚拟合作组织形式。在实际运行中,创新联盟可以分为技术协作模式、契约合作模式和一体化模式[33],如表1-3所示。

表1-3 虚拟创新联盟的组织形式

虚拟创新联盟是知识创新价值链中最主要的创新合作模式之一。虚拟创新联盟这种合作方式具有其他组织形式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①能将结盟各方获得的知识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快速汇合在一起,增强各方的应变能力;②能通过结盟成员的互助开拓新的市场;③能通过结盟各方技术、资金等资源的合理搭配,实现产业升级,分散技能风险,提升综合市场竞争力。如微软的最初业务发展就实施了“视窗”与IBM公司联盟战略。 “视窗”面向对象的用户友好界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IBM则是久负盛名的PC制造商,双方在联盟中得以在技术研发上共赢[34]。又如,美国波音日本三菱富士和川倚重工结成国际战略联盟,共同出资40亿美元,开发波音777客机与欧洲空中客车进行竞争。日本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创新联盟(VLSI)、美国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创新联盟(SEMATEACH)、中国TD-SCDMA产业创新联盟、中国龙芯产业联盟等国内外创新联盟都是由业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组成的。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虚拟创新联盟的发展,在不同的行业组建了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虚拟创新联盟,通过促进企业、高等学校等机构之间的虚拟合作,在我国的知识创新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我国2007年以来的钢铁循环生产组合、新一代煤化工、农业装备、煤炭开发利用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就是创新联盟的成功案例。在高等学校与企业联盟中,如浙江大学成立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区域性的工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集聚了专业科技开发与推广团队,在光电工程、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制药、智能绿色建筑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与产业界展开合作,以虚拟联盟方式进行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

产学研合作指的是社会经济机构中的产业(以企业为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共同的发展目标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进行结合,形成某种合作研发关系,不断进行知识生产、知识传递、知识扩散、知识转移等非线性活动的创新合作活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实质是产、学、研创新资源的整合,它以共同创造创新价值为目标。广义的产学研合作还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等机构的参与。在创新资源(信息、资金、人力、设备等)的全球化转移和应用中,建立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的价值网络、分享创新资源已成为创新发展的最好选择之一。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是优势互补,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这种互补需求,显示出合作对知识创新、技术交流、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际作用。成熟的产学研创新合作通过创新优势互补,以企业为核心主导搭建起创新价值网络,包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全部内容。在合作中,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某种机制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保证各方建立长久而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长期合作形成的创新价值网络,共同获取市场利润,取得最大的创新效果。

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1-12所示。

图1-12 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①企业委托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开发。这种合作模式是由企业提出需求并提供资金支持,高等学校负责研发,产权归企业所有,企业得到了知识和技术,学校也获得了科研经费,各取所需。如中关村的海鑫科技公司在成立之初注册资本只有100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研发的投入成本巨大且风险高,于是委托清华大学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实验室研发指纹识别系统的核心算法,海鑫科技提出需求并提供研发经费,清华大学组织课题组进行研发工作,企业享有知识产权。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核心技术的研发,形成技术积累,实现企业迅速增长,目前海鑫科技净资产已经达到5 000万,成为国内生物识别技术产业化的领军企业。

②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企业具有资金、生产设施、工艺和成果产业化的优势,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则具备人才、科技成果、先进实验设备等资源,与知名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是国外大企业通行的做法。这种合作方式使企业能够对院校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投入,也使高校的科研更贴近市场需求,能为企业储备技术和人才,同时缩短产品推向市场的周期。当前,这种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接受和采用。如中关村的威讯紫晶科技公司是一家从事短程无线网络设计及相关标准研发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成联合虚拟实验室,进行短程无线收发器芯片开发,企业的研发人员与高等学校研发团队一起开发出国际领先的芯片,威讯紫晶科技利用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成果,在其企业平台上进行改进、试验并迅速转化成商品推向市场,销售到国际国内市场。

③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向企业转让科研成果所建立的合作组织。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长期以来面临不能将其转化成生产力的问题;而企业由于受技术条件和经济实力的限制无力进行自主研发。鉴于这一现实,所以可以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由企业出资从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购买现成的科研成果,再由企业进行技术转化,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经济效益。数据显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输出技术项目已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源泉,其输出技术交易额上升远高于产业自主创新增长速度。由于这一需要,高等院校和企业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已开始注重应用技术的合作转移和合作机构的建设,由此形成了基于转移成果的研发应用格局。

④企业与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联合创办经济实体。这种模式是产学研合作中较有成效的形式,已经有许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了股份制经济实体,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合作方式。如武汉武大弘元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武汉大学发起,由武汉东湖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三镇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湖北宏鑫实业有限公司和自然人等设立的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以代表世界前沿的武汉大学氨基酸技术成果,立足生物工程领域,以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产品为基础,以武汉大学氨基酸研究所的技术成果为依托,在其他合作企业的资本支持下,将生物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价值增值。这种共同创建经济实体的方式需要在成果权益和经济利益分配方面明确各方的责、权、利,从而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价值实现模式表明,在创新环境的影响下,创新体系各要素的利益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协同的。创新体系各要素需要在良好创新环境的支持下,不断提高自身价值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与其他主体的协作,才能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在创新联盟中,这种体系价值链已经超越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功能,而将各要素的活动融入整个创新体系的范围,从而引导和促进各要素从整体上产生价值。这种各施所长的创新协同使得创新成果的效益从各要素局部和创新整体达到效益最大化,从社会层面上说就是节约资源消耗、提高创新成果的获取效率和社会使用价值。

值得指出的是,创新产业集群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然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联盟活动来实现[35]。以此形成的战略合作,不仅提升了整体经济效益,而且提升了知识溢出效益。它所具有的技术—经济网络特征如图1-13所示[36]

图1-13展示了创新产业集群构成要素,集群的竞争力由核心网络(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环境要素(市场和政府)及辅助网络(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决定。创新集群的发展依托于四种影响因素及各构成要素的运动状态。这些因素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创新集群系统,也共同决定了创新集群的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沿价值链构筑聚集网络,通过上下游产品的配套及技术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来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质量、供应等方面与供应商、生产商和用户进行合作,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且相互关联和牵制的产业集群合作模式。

图1-13 创新集群构成要素及关系

在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企业内部和相关企业之间形成动态联盟式协作,能够联合多个企业的知识、资源和能力共同创造某种产品或服务,增加了价值创造的机会。通过合作,还可以获得难以通过市场交易但能创造价值的隐性知识。如美国硅谷的大小企业比邻密集,围绕核心产业建立,企业与高校相互之间进行频繁交流、沟通,发生思想和观念的碰撞,产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综合集聚创新效应,知识创新价值得以实现。又如芬兰的通信产业集群、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中国台湾新竹IC芯片科学园等,都是世界成功发展的案例。在区域联盟的推进中,通过对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航空航天产业链进行调查发现,园区在成功引进空客A320总装项目之后,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大批生产飞机涂料、飞行训练器、飞机座椅的企业入驻园区,围绕空客项目进行配套生产。同时,火箭直升机、航天器等航空航天项目相继在滨海落户开展,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和发展。

【注释】

[1][美]德伯拉·艾米顿.创新高速公路:构筑知识创新与知识共享的平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7.

[2]胡昌平.信息服务转型发展的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8-6-10.

[3]Howard J.Knowledge Exchange Networks in Australia's Innovation System:Overview and Strategic Analysis a Report t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EB/OL].[2013-02-10].http://www.dest.gov.au/NR/rdonlyres/E929FA3D-0F29-40E4-A53B-65715083C54D/8489/KENReportFinal.pdf.

[4]Chesbrough,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183.

[5]Chesbrough,H.,Vanhaverbeke,W.Open Innovation: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5.

[6]Papalambros,P.Y.Design Innovation[J].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2008(4):138.

[7]Hippel,E.V.Horizontal Innovation Networks—By and for User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7,16(2):293-315.(www.xing528.com)

[8]Alexander,B.Web 2.0:A New Wave of Innova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J].Educause Review,2006,41(2):32-44.

[9]Nalebuff,B.J.,Brandburger,A.Co-opetition[M].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1996:20.

[10]Hill,I.Alliance Management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28(3):413-446.

[11]Rabelo,R.J.,Gusmeroli,S.A Service-Oriented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Networked Organizations[EB/OL].[2013-09-30].http://www.gsigma.ufsc.br/publications/files/2006_3PaperIFAC-Cuba-FinalVersion2.pdf.

[12]梁意敏.打造双向创新链[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

[13]高长元,程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绩效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9):72-75.

[14]黄钢,徐玖平,李颖.科技价值链及创新主体链接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6(6):67-75.

[15]张晓林,吴育华.创新价值链及其有效运作的机制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24-26.

[16]顾晓敏.突破政策瓶颈 形成“创新链环”[J].上海人大月刊,2009(8):20.

[17]王晰巍,靖继鹏,范晓春.知识供应链的组织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3):83-87.

[18]王建华.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及其互动合作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7(6):37-41.

[19]王建华.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及其互动合作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7(6):37-41.

[20]张继林.价值网络下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及运营条件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62.

[21]王建华.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及其互动合作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7(6):37-41.

[22]孟琦,韩斌.企业战略联盟协同机制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65-67.

[23]柳婷.芬兰信息通讯技术创新网络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3.

[24]创新网络:从公司外部寻找创意和构想[EB/OL].[2013-03-12].http://mkt.icxo.com/htmlnews/2008/01/11/1240632_1.htm.

[25]胡昌平等.网络化企业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20.

[26]饶扬德等.创新协同与企业可持续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83-84.

[27]Rui,M.J.,Liu,M.Y.A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Chain[J].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2006,(3):54-56.

[28]孙新波.知识联盟激励协同机理及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3-35.

[29]Shachaf,P.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mpacts on Global Virtual Teams:An Exploratory Study[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8,45(2):131-142.

[30]Hansen,M.T.,Birkinshaw,J.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85(6):1-13.

[31]张少杰,等.面向知识联盟的网络化协同研发工作平台构建与知识协同管理[J].情报科学,2013,31(8):32-36.

[32]朱勤.国际竞争中企业市场势力与创新的互动——以我国电子信息业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16.

[33]赵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92.

[34]胡昌平,等.网络化企业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5]张哲.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22-24.

[36]钟书华.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8(2):178-1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