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空哲学的发展与时空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融合

时空哲学的发展与时空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融合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空不仅仅是个社会学概念,更是哲学上的概念,哲学家们对于时空的思考从未停止过。从时空到社会时空,从哲学到社会科学,其中存在着丰富的内在联系。在时空社会科学研究中,用社会距离来代替康德所说的“不同的地点”的距离,就可以直接来分析社会行为以及互动的空间机制。从“精神空间”到社会空间,黑格尔的空间思想为空间社会学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时空哲学的发展与时空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融合

时空不仅仅是个社会学概念,更是哲学上的概念,哲学家们对于时空的思考从未停止过。从时空到社会时空,从哲学到社会科学,其中存在着丰富的内在联系。因此,从事时空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能够跳出社会科学的范畴,从哲学的层面上来思考社会时空的内涵,从而可以对于社会现象具有更强的洞察力。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这些哲学家,都曾系统性地思考过时空的内涵,这对于理解社会时空概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康德的经验空间

康德的空间观对于现代空间社会学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写道:“借助于外感官(我们内心的一种属性),我们把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外、并却能在空间之中的。在空间之中,对象的形状、大小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或是可以被确定的。”(康德 2017)在这里,康德很明确地完成了对空间的描述,具体而言,有两层意思:第一,外部事物以及社会关系的存在一定是一种空间的存在,就是说,人类是以空间或地点的方式与外部事物发生关系的,即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都在“空间之中的”;第二,外部事物的存在是以其在空间中的相辅相成为表象的,就是说,包括社会关系在内的所有外部事物只有当被表象为在空间中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时才得以存在,而且空间中的社会关系是可以被理解的,即“关系是确定的”,“或是可以被确定的”。因为这些时空框架中的社会关系是可以被确定的,所以,就可以通过时空与社会的互动研究来认识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掌握社会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康德所说的,只有在拥有了社会关系所处的空间的表象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我们与外部经验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作用机制,才能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

用几句话讲完时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后,康德怕别人还听不懂,于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第28页进一步强调说:“空间不是什么从外部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因为要使某些感觉与外在于我的某物发生关系(也就是与在空间中不同于我所在的另一地点中的某物发生关系),并且要使我能够把它们表象为互相外在、互相并列,因而不只是各不相同,而且是在不同的地点,这就必须已经有空间表象做基础了。”(康德 2017)这就是在强调不同地点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依赖关系,就是现代空间分析中所强调的基本特征,即所谓的“空间依赖性”,就是指当地理空间中某一点的值依赖于和它相邻的另一点的值时,就产生了空间依赖性,于是在这一个地理空间中各个点的值都会影响相邻的其他点的值。当然,康德所强调的不同地点之间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邻近地点之间的联系,还包括彼此距离很远的地点之间的联系。在现实社会中,这种远距离或者跨距离的联系,也是常见的现象。例如,在社会关系中往往会出现所谓的“近攻远交”的现象,距离远的反而会出现正向的关联关系,而距离近的则出现负向的关联关系。这说明,距离远近不仅会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关系的性质。这种社会关系的空间特征,就是康德所强调的不同地点之间的“互相外在、互相并列”的关系。在时空社会科学研究中,用社会距离来代替康德所说的“不同的地点”的距离,就可以直接来分析社会行为以及互动的空间机制。

(二)黑格尔的精神空间

在黑格尔看来,社会空间无非是所谓的“精神空间”的建构和外在存在。尽管在黑格尔那里,空间是绝对精神在自我矛盾的运动中获得自身并改造其形式、功能和社会意义的过程,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空间无非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但是,他也强调空间与社会的互相依存关系,他在《自然哲学》写道:“人们决不能指出任何空间是独立不依地存在的空间,相反地,空间总是充实的空间,决不能和充实于其中的东西分离开。所以,空间是非感性的感性与感性的非感性。”(黑格尔 1980)显然,黑格尔所谓的“充实于其中的东西”包括各种社会关系,因为时空与充实于时空的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独立不依地存在的空间”对于社会中的人们而言,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社会与时空之间存在着互为依存和互相作用的关系。社会行为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时空。人们对于特定时空存在的感知与界定,与其所处社会中的角色以及特定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处于特定时空中的人们,因为所处社会关系的影响,会表现出“感性”与“非感性”的情绪特征,这种社会性的情绪表达会影响人们对于特定时空的认知。例如,对于一般的人们而言,身处惊涛骇浪的大海中而孤身与鲨鱼搏斗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这种时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空。但是,在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那位老渔夫却丝毫没有感觉这是一个多么危险可怕的时空。类似的例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是常见的现象。从“精神空间”到社会空间,黑格尔的空间思想为空间社会学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对于空间与社会的联系,黑格尔批判了“无差别的同一”的观点,提出了“具体的同一”思想。黑格尔在《小逻辑》写道:“无论什么可以说得上存在的东西,必定是具体的东西,因而包含有差别和对立于自己本身的东西。”(黑格尔 1950)这里所谓的“具体的东西”,是指具体时空中的人事物,这些具体的人事物与特定的时空之间存在一定的“同一”性,是其所处的时空赋予了特定的人事物的具体属性和特征,而具体的人与事物又丰富了时空的内涵,使得时空成为一种被感知的东西。因此,从这种社会时空的视角来看,时空已经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时空,而是具体社会情境中的“具体的东西”。黑格尔提出的“具体的同一”思想,其实是对统治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预设及假设进行了批判和颠覆。他认为,近代自然科学预设了一个均质性的空间,这种假设是一种僵死的存在,没有任何辩证的规定性。然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事物辩证发展的运动过程是在不均质的空间中进行的。在他看来,所谓的均质性的空间假设本质上是一种无差别的同一,这种无差别的同一丢掉了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成了无法进行辩证运动的东西,因此,应该予以批判和抛弃。可见,黑格尔的“具体的同一”思想,其实是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假设前提进行了修正。(www.xing528.com)

黑格尔批判的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假设,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社会现象在空间上是彼此独立不相关的,即在空间分布上是呈现了同质性。这种空间同质性假设成了传统社会科学实证分析建模的前提。现实中,社会现象存在着广泛的空间不均等特征,社会化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即所谓的“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因此,要客观地分析和理解社会过程,就需要抛弃均质空间的前提假设,而以异质空间来代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黑格尔所提出的“具体的同一”,才能真正揭示空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事实上,现代空间分析正在这个方面获得了突破,在社会空间的建模过程中,对于传统的均质空间假设进行了抛弃,直接在异质空间的前提下进行实证分析。这种突破,使得社会空间模型更加贴近现实的情况,具有更强的社会空间动态模拟能力,显著提高了时空社会科学的分析与预测能力。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这种突破,与黑格尔当前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批判有着内在的联系。在黑格尔的批判之下,自然科学研究逐渐抛弃了均质空间的假设前提,大自然中大量的不均质空间分布的现象被挖掘了出来,并成了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共识。这种研究共识逐渐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渗透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直到异质假设被正式引入到实证社会科学研究中。

(三)马克思的社会时空

在黑格尔思想体系里,人类历史空间的生产就是“精神空间”的生产,强调的是形而上的空间概念。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则把空间从形而上层面转变到社会实践层面,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空间,这就是马克思的社会时空思想的基本出发点。空间是需要感官去感知的,因此,空间与感性之间就存在关联。黑格尔讲到空间时,有“空间是非感性的感性与感性的非感性”的著名论断。但是,这是基于形而上的思辨理性主义的视角来思考空间,无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对此,费尔巴哈加以批判,他说:“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体的存在形式。只有在空间和时间内的存在才是存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1984)费尔巴哈试图把空间从黑格尔的“思想世界”搬到“现实世界”中来,但是并未完成。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评了费尔巴哈,“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在对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最终让时空真正进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成了现实中的社会时空。在时空与社会的关系中,马克思在两者之间架了一座坚固的桥,这座桥就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时空和社会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实现了统一,社会实践是社会历史空间生成以及社会关系产生的源头。如此一来,时空就真正从纯粹的“思想王国”精神空间变成了感性的“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时空。

因为有了社会实践这个桥梁,马克思就把时空和社会统一了起来。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时空是具体的时空,社会是具体的社会,真正实现了黑格尔所说的“具体的同一”。人类社会实践具有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关系生产与再生产的二重功能,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自然物质时空也就会不断获得属人的社会性质,自然物质时空就会不断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并逐渐与社会互相融合,形成具体的现实中的社会时空。在马克思之前,时空是社会系统的外生变量。马克思则把时空引入到社会系统内部,成为社会系统的内生变量。此时的时空,已经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系统之外的概念,而是由社会系统内部生产和决定的具有社会内生性的概念。于是,社会时空与社会现实以及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就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也因此能够深入剖析资本和时空之间的内在关系。马克思说:“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减缩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马克思和恩格斯 1980)这里的时空,已经是现实世界中的时空,是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时空概念。

时空一旦从精神世界进入现实世界,就会和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牢牢地结合起来。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空间聚集和分化现象,他说:“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马克思 2004a)随着资本的发展与壮大,体现在具体时空上,就是资本与劳动者在特定时空的高度聚集。这种时空上的高度聚集,一方面,导致了资本通过生产活动来增殖;另一方面,为工人阶级意识的产生创造了时空上的条件。可见,时空聚集对于社会阶层的分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社会阶层的分化带来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对抗,形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时空既是社会生产的产物,又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动因之一。因此,时空是社会系统的内生变量,时空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被有效界定。也就是说,社会时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社会中有时空,而时空中也有社会。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在地理空间,又可以在无形的虚拟空间,实践过程中又形成了不可见的各种社会关系空间。所以,地理性的物质空间与无形的虚拟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又构成了物质性和精神性社会时空于一体的现实世界中的富含社会内容的时空。这种时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核心。

在马克思看来,现实世界、社会时空以及社会与时空关系,本质上都是在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时空与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是同构的,而且也是同步变化发展的。因此,无论是考察社会时空形态,还是分析时空问题,都不能从头脑的想象和抽象的思维出发,更不能从抽象的绝对理性出发,而必须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出发。这实际上就是时空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与分析方法,就是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去分析时空结构、时空聚集、时空关联等社会空间现象。具体而言,就是先从社会实践中去提炼出可供实证检验的假设,再通过对于相关数据的时空建模和分析来检验这些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建立起符合社会实践的相关理论。所以,时空社会科学的理论缘于社会实践,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的研究范式之所以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因为社会与时空统一于社会实践,所以,社会实践就成了时空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这样的时空社会科学理论是具体的、生动的、贴近社会生活的,而脱离社会实践的研究就是抽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