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影戏艺人路宝刚口述:重塑丝绸之路

皮影戏艺人路宝刚口述:重塑丝绸之路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叫路宝刚,目前在北京皮影剧团工作,一生都在干皮影,没干过其他的。十三世纪,中国的影戏传到了中东,或者是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到了波斯,到了埃及、土耳其这一带,目前能够查到的。可是,到今天为止,皮影戏的人才流动是一个无比的障碍,这个障碍到目前为止很难去克服,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事。现在快了,飞机、铁路、高铁都有了,以前我去陕西坐火车20几个小时,处在西部嘛,相对来讲比较偏僻一点。

皮影戏艺人路宝刚口述:重塑丝绸之路

我叫路宝刚,目前在北京皮影剧团工作,一生都在干皮影,没干过其他的。在我的简历上从1980年3月至今北京皮影剧团,非常简单。

我简单介绍一点皮影的历史,中国的皮影至今有两千年史,目前能够查到的,有记载的是西汉汉武帝。汉武帝的一个爱妃去世了,皇上多日不思饮食,他手下有一个叫李少翁的一位侍从非常着急,然后灵机一动,用阔叶树的叶子手撕这么一个他爱妃的形象,借助阳光投到幔帐上。这个皇帝一看,哎呦,大喜。这就是一种叫做传说也好,记载也好,它叫做“汉武帝设帐弄影”。这里面有一个区别,就是说是阔叶树的叶子,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是皮,不是这个概念。所以,它应该是中国影戏的雏形。皮影戏、纸影戏、卷影戏,包括我们的人影、手影戏,都是影戏当中的一种和一个分支而已。所以,中国影戏或者中国皮影界有一种说法,叫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那么可查的至今两千年,在中国辞海里对影戏的一句话,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中国戏曲渊源之一”,足以说明影戏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就够了。说往外传,是那个年代的皇上也体察民情,军队去征战,那么晚上没事干,皇帝派人就把皇宫内部的一种娱乐形式影戏,用来慰问军队,随着军队在全国各地进行传播,一直发展到现在我们所说的皮影戏。我们说战争毁了很多,同时军队又传播了很多的科技呀,或者叫做文化的一些东西,也是由军队来进行传播的。十三世纪,中国的影戏传到了中东,或者是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到了波斯,到了埃及、土耳其这一带,目前能够查到的。当然现在有很多的说法,那么能够查到的中国在世界影戏或者是皮影戏史当中,它的历史是最早的,也可以查到有名有姓的哪位先生,把中国的影戏带到了波斯,顺着丝绸之路带走,带到国外去。这都是有据可查的,也就是说影戏是我们中国的源地,这是影戏的一个历史。影戏发展至今,必须得承认它是一个纯粹的民间艺术。今天的话来讲,它不是一种大众文艺,而是一种小众文艺,应该说影戏是纯粹的民间艺术。比如说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用我们的话说叫“皮影窝子”,就是这块产皮影,就是喜欢皮影,喜欢唱皮影,喜欢看皮影,喜欢制作皮影。你很难去想象,在一个村,一个晚上同时开三场皮影戏。

尽管他不是多么大的阵势,但是足以用震撼俩字来形容,我看了演出,我这边看一台,那边看,一个村同时三台皮影戏打擂,这也是绝无仅有的。那么,中国的皮影戏至今,它有很大的地域特点,所谓地域特点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所谓的造型,说得直白一点,它的模样不一样。第二,他的唱腔不一样,皮影戏是戏曲,是我们张嘴就来的,陕西和山西交界的地方,地域上归陕西,可是它的影戏班唱碗碗腔,唱山西的地方戏,可是到了陕西的南边他可能唱秦腔。大家都知道老腔老腔,老腔只是华山地区的一个影戏,皮影戏的一个调,就吼出来,可谓中国最早的“摇滚”,这是一种噱头。那么,到了甘肃,他唱他的陇剧、豫剧各种地方戏,山西毫不犹豫就是碗碗腔,你到了河北他可能唱梆子,唐山地区他唱影调戏。到了北京,北京皮影他不是唱地方戏,不是说像京剧、梆子、曲剧,不是。北京皮影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一个完整的唱腔体系。比如他的《鸳鸯扣》,“小东腔”“大悲调”“小悲调”,有自己的曲牌,有一个完整的唱腔体系,说它的地域性很大,这是一个造型唱腔。皮影和皮影戏是两个概念,皮影无非就是一个人物图形,用皮子,不管是牛皮、驴皮、马皮,制作出一个人物图像来,这是一个造型艺术,可是把它当做一种道具来演出。它是那种戏曲,在中国的分类当中把它归类为地方戏,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又是表演的一种道具。

表演道具又有很多很多的,比如表演手法,中国太多的地方的表演手法都不尽相同。它是一个链条式的,首先它的造型不一样,造型不一样决定了每个人物的胳膊、手,他的开腔方法不一样。开腔方法不一样,决定了你的表演方法不一样;你的表演方法不一样,决定了你的演出手法不尽相同。我们现在大家所能看到的,比如其他的剧种,如话剧歌舞,甚至京剧或者是戏曲,演员是可以互借的。比如说我这缺几个角色请您过来,请其他京剧团请过来,他就一台戏,他有一个程式化的一种表演,或者是程式化的一种教育。可是,影戏则不然,北京和唐山二百公里,他的演员过来到我这儿没办法表演,因为表演手法,就是攥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果让他来改北京的手法,你还不如叫一个没有接触过皮影的人来表演学的快。我老说的是,任何事情应该是两方面去说,它有它的地域性是它的特色,如果说都雷同也就没有味道了。就因为有特色,它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是,就因为有这种风格、这种特点的存在,给人才的流动或者是人才互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制造了一种不可逾越的一个障碍。应该说这个有办法进行通融,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影戏目前在国内并不是多么人才厚重的一门艺术,它人才奇缺,那么同行与同行之间,应该理论上有一种互通,互相协助、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才能进步。可是,到今天为止,皮影戏的人才流动是一个无比的障碍,这个障碍到目前为止很难去克服,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事。

皮影戏

另外一个我想说的是雕刻,皮影或者是叫皮影戏它有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影戏的雕刻,叫“手工艺”,另外一个我说是戏。手工艺就从雕刻上来讲,全国比较有特点的应该是两大块,或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我们陕西西部,可以说陕西抓把黄土都是文物,是一个老的古都,文化底蕴非常雄厚的一种地方,陕西的皮影也是它的一个名片,有独特浓郁的地方风情、风韵、造型,你说什么都不为过。它的造型用陕西从事影戏的人士来讲,叫做“保存比较古老的造型”最完整的。我不知道是否您见过陕西的皮影,它的确保持比较浓郁的传统风味,或者说从另一方面来讲,就因为是陕西偏远。现在快了,飞机、铁路、高铁都有了,以前我去陕西坐火车20几个小时,处在西部嘛,相对来讲比较偏僻一点。就是因为那种偏僻闭塞,导致了它的一些文化艺术保持传统风味更浓,受外来的影响相对少。融的现代东西相对少。现在来说是一个优势或者说是优点。那么,他的造型总体来讲,您在壁画当中能够隐隐约约地见到它的影子,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比较浓郁、比较传统,历史比较悠久。如果从雕刻手法来讲,我亲自上手雕过,有一定的难度,和北京皮影这种流派截然不同的雕刻方法。第一,它是刀子不动皮在动。我描述一下吧,他在雕刻这个人物的时候,这个刀子是戳在皮子上固定不动的,然后拽皮子。我们皮影您要老听到一个词,叫“拉丝”,陕西皮影那个头发丝,拉丝非常形象。拉丝就是说,这种雕刻方法比较独特,和制作北京皮影来讲,制作手法比较独特,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它的雕刻工具是有形刀,成形的形,比如说五瓣梅花,大家都知道梅花是五瓣,它有一个成形的刀,一半梅花,然后是冲、扒扒,冲五下就是一个五瓣梅花,从某种意义来讲,它是一种作坊式的,这样加快了他雕刻皮影的速度,他可以相对来讲批量,可以批量生产。他有各种图案的型刀,裁边儿有裁边儿的刀,刻花儿有刻花儿的刀,一个人物如果从头至尾全部雕刻下来需要20把不同的刀,这也是大出所料的。我是十几年前接触陕西皮影,哦,不敢想象,但是他雕出来的的确确比较精细,比较规整,因为很简单,梅花五瓣就是一个冲子出来的,就是一个模具非常规整,这是一个雕刻。那么,我说的是西部皮影的一个特点,就是陕西的一个典范嘛,

那么另外一个,咱们东边以北京皮影为代表的,或者是韵味比较浓厚的。他用的雕刻是不一样的。陕西皮影,刚才我没有介绍完整,他雕刻是用木板,枣木板,非常厚的枣木板,刚才我说这个刀子,铛剁在木板上噔皮子,另外,它还有一个棒槌,也是枣木的,梆,梆冲。北京则不然,北京雕刻的是两样工具就全够了,第一是蜡版,就是说这个蜡版是一个圆也好,方也好,这都无关紧要,重要是它的内容,由黄蜡、牛油、香料炒制而成,然后放在这个托上,这个托儿金属或木质都可以,进行雕刻,它最大的特性是能复原,比如说你上面刻了若干刀以后,然后拿一刮它复原了,那么这是蜡版,这是北京皮影独有的一个工具。另外一个就是直刀,北京有一句话叫做“一把直刀刻天下”,不管这个人物多么的繁琐或者多么的简单,就用一把刀从头刻到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京皮影的任何一件人物都是孤品,纯粹的手工雕刻,手工着色。因为同样一个图案,同样一个制作者,雕刻两件不同的东西容易,雕刻两件完全一样的作品出来很难。因为纯粹的手工,雕刻者不是一种纯纯粹粹意义上的工匠,他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以刀代笔的一种皮影雕刻的创作。所以,雕刻的作品根据他创作者当时的心情,当时的环境,各个方面融在一起,静下心来进行雕刻,一个人物要千刀、万刀、几万刀,才能完成一件作品,然后自己又是纯粹的手工着色。

北京皮影的雕刻

北京皮影的雕刻工具不用说了,蜡版、一把直刀,我想说一说它的价值。我们同样,比如说在一些场合,我们进行皮影的展销上,很多观众都问我们,你这个皮影为什么就三千、五千呀?说昨天我还买一件呢,才几十元,而且还有镜框包装。都是搞皮影的,我不能说什么,我能说的是,这个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就是说我们的宣传没有进您的耳朵,就是皮影深层的东西您还不是十分地了解。刚才我说了,有的地方的制作皮影用机器,真是科技进步了。机器雕刻,一按电钮就出来了。从某种意义来讲,省了很多的人工,省了很多的时间,它出来的东西,是一种流水线似的东西,千篇一律完全一样,你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商品,绝不能称其为艺术品,这一点我们必须得讲清楚。奔驰600好吗?好,几百万,是一个工业产品,流水线下来的,但是它的本性、属性属于流水线下来的工业品,产品而已,不能称之为艺术品。而我北京皮影则不然,刚才我说了一把直刀刻天下,同样的一个人物,同样一个雕刻者来雕刻同样一件人物,两件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件北京皮影作品出来,都可以称之为孤品。所以,我老跟人讲,说北京皮影贵就贵在这儿了,我刻一件皮影作品需要15到18天完成一件,咱们且不说它的价值,那么这个心血,每天8小时计算,15天到18天出来以后一件作品,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说把它卖了,不管标多少价,都是一种象征性的价值,它的保存价值,它的历史价值没办法去估量,真的没办法去估量。很多人不理解,这就是比北京皮影和其他地方皮影有所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北京皮影为什么价格这么高,就是源于此。那么,我还没说北京皮影造型的特点,拿出北京皮影任何一件传统的造型,您在京剧舞台上能够找到与它相适应的服装头饰,比如说盔,在京剧舞台上都能找到相适应的行头。北京皮影的造型用华贵来形容绝不过分,我们是京城皇家影戏,这一点绝不夸张,绝不危言耸听,它配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我们有这个自信,这是一。

第二点,它雕刻出来就要着色,北京皮影的着色在全国皮影当中,我敢说是老大的皮影。北京皮影首先运用了水色。其他地方的皮影,一直用品色,跟桃胶,或者就地取材用皮子的料熬成皮骠,把颜色掺杂进去,它一年四季着色都要应该叫“温酒斩华雄”,它永远要加温的,否则不管是胶和骠都会凝固,所以这个颜色它永远要加温,要稀释它,然后上在皮子上,这是一个大特点,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晕色,不能褪色,只有平铺。比如说红,这块红,它整个就是红,一红到底,没有深浅色,而北京皮影则不然,北京皮影上出颜色来讲究五道色。比如说,牡丹花,一个牡丹花瓣从芯上说是最深的一点,最深、深、浅,到白,一直到旁边最边上留一道白,是这个五道颜色上来。(www.xing528.com)

影戏它是一个平面艺术,但是当您把这花,一朵牡丹花上出颜色以后,按照北京皮影的方法着色出来,它就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立体花朵。它有透视感,它有光点。所以,应该说北京皮影的着色在全国是非常著名的一个方法,那么现在水色也被其他省市的一些从艺演员在使用,但是毕竟他使用这种颜色的时间略短,还没有彻底掌握它的特性,它的属性。这一点上,目前来讲北京还是可以忽悠一把的,这是颜色。

第三,再说到表演,很多地方都有影戏,应该讲北京皮影和我们旁边的唐山皮影是有一拼的,我为什么说有一拼?影戏大家都知道,过去几百年都以袍带戏或者叫传统剧目为主,只不过现在融进来了现在因素。以袍带戏为主,影戏需要两个方面必须要掌握。第一,文戏和武戏,文戏不用说了,比如一唱八十句、一百句,那么这八十句、一百句,大家如果说脑子里有一个皮影概念的话,皮影是一个侧面,这一百句的台词,要有一百个动作跟台词融在一起。让皮影做出一个柔美的动作来很难,真的很难,它不是我们真人。但是,恰恰在这种文戏当中,北京皮影和唐山皮影在全国的皮影戏表演当中是所谓的见长的地方,它可以运用自己的表演手法,当然这里的表演手法牵扯到装订的方法,充分地融在一起,应该说把皮影戏人物的这种柔美充分地表达出来。比如一些技巧,在影戏当中你可以看到,皮影戏的眼睛、眨眼,假人做真人的动作,眼珠在转,掉眼泪、抽烟、点火,这些您都可以见到。比如换衣服,女人,过去的女人站在梳妆台面前,要描眉、化脸、戴花,换服装,在影戏当中都能维妙维肖地表演出来。很多观众后来问,怎么样能做到这么样逼真?只能说我们继承了先辈们、老先生们留下的一些表演技巧。这应该说是柔美的地方,北京皮影和唐山皮影在全国是见长的。那么另外一个叫武戏,我们说的武打,比如说马上马下,刀枪都不用说了。武打同样是北京和唐山皮影的一个长项,恰恰是这种装订方法、表演手法,决定了你可以做这种动作。比如刀,刀花、枪花、马上、马下、抢马,这都是北京皮影和唐山皮影的一个见长。比如刚才我们说的陕西,陕西皮影表演相对动作比较频繁,它更适用于我们所说的叫做“飞天类”的表演,一个屋子里面,在飞天,两根杆非常温柔,在一个非常优美的一个长笛或者是一个笛子的伴奏下,它适合这种表演,比较柔美。但是,如果说是武戏可能就表演动作上略微显得少了一点。当然,不好意思,这是我一家之言,我不能代表其他人。在全国有很多皮影窝子的地方,我们认为都是属于班社式的,就是所谓的业余,就是农忙农闲的时候组织一个班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的专业性略差。那么,作为专业剧团,比如说我们从北边数哈尔滨有东北三省,都有专业团,进了关了,咱们的唐山、北京,现在的天津上海到湖南、湖北,一直到广东、海南、甘肃、陕西、青海、宁夏,都有我们现在意义上所说的专业剧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专业当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我说的三、六、九等不是说人的问题,是说追求的不一样。那么,总体融在一起,看一个剧团的实力,应该说还是北京、唐山、长沙、哈尔滨这几个团相对来讲整齐一些。不论说它的文戏,具体节目的内容,表演的形式,展现的风格,都应该说是名列前茅吧。艺术这个东西我们很难去说排列一、二、三,因为太多的东西没办法去量化,是所谓的口传心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总体来讲还是这几个大团具备有一定的实力,或者说代表中国影戏最高的水平,我是这个观点。

皮影艺术

我在这还想给大家说一下北京皮影简单史,目前我能查到的是明中叶时北京有了皮影,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六百年史。目前我们所说的,北京皮影剧团是在路家德顺皮影班社的基础上,在1957年成立的一个专业剧团,恰巧去年是北京皮影团六十年,我们刚刚举行了一个小的庆祝活动。很荣幸这六十年让我们赶上了,人生无非就一个甲子。

作为一个单位,作为一个剧团,有几个六十年?我们赶上也非常荣幸。说到路家,到我这儿应该是第五代。五代人从事皮影艺术,很多的,感慨,很多的,应该说是“尽在不言中”吧,叫做“酸甜苦辣尝尽了”。

讲一下北京的皮影有几大灾难,或者叫中国皮影几大灾难。对中国皮影冲击最大的一次应该说是清白莲教捉拿悬灯匪。白莲教传教用一个提了的灯笼,这是暗号。当然,这种行为被官府得知了以后,凡是举灯笼的全杀。我总是说,如果用愚昧,还是用无知,很难用哪个词来形容当政者,因为皮影戏离不开光,那个年代不是电灯,是烛光、汽灯、油灯,好了,全被株连。所以对影戏最大的一次冲击是白莲教,到后来逐逐渐渐这阵风过去以后皮影戏又起来了。到了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戏是第二大冲击。1937年之前,有一本书好像是有记载,在这条街上,有七八个影戏棚同时在唱戏,不敢想象那种场景。现在比如在一条街上有一个影棚,有七八个饭馆就已经不错了,那么同时唱戏可以这么说,那个时候影戏的繁荣景象仅能从这一句话中去想象。当然,有那个时候历史的背景,没有这么多电视,没有这么多的网络。那个年代的路家影戏班并非最强大的,有很多影戏班比路家影戏班都强大,资金雄厚。有资金就给请角,就给请腕儿。因为日本的侵略,导致了很多班社的解散。很多班社的存在叫“搭班唱戏”,可能这个班主有钱,是个财主,是个富家,但是他不会唱戏,于是花钱雇人来,到我这儿来唱戏。戏班子是松散型,突然间兵荒马乱一来,就四散奔逃了,很多班社的角儿、演员们就散了,这个班社就不存在了,应该说这是1937年前后。

那么,路家存在的原因,是因为路家是家族式,我爷爷路德顺,他下边有五个子女,就是我父亲他们这一辈有五个孩子,加上一个老爷子六个人就够一台影戏的人员了,皮影戏后来有一句话叫“七紧八忙九松闲”,一台戏七个人够了,八个人也可以乱过来,到九个人的时候就可以有一个人旁边抽烟,七紧八忙九松闲。有一位老爷子加上五个子女,六个人一般的演出就全能应付了,中国的这种传统父为子道,现在领导说话可能都不好使,那个时候父亲一句话,我不管你干什么,来唱戏,就要给人家唱戏去。所以,到了1949年的时候北京解放,北京唯一存在的一个影戏班社就是路家德顺皮影剧社,就在现在的西城毛家湾口把角,我就生在那儿。1954年,刚刚解放的时候应该说正在调整期。我们影戏,或者是叫德顺班社,并非专职班社,因为满月、堂会、红白喜事并不是那么样的多,导致了你唱戏的机会,或者是挣钱的机会相对少。家里的演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职业,比如我父亲修理自行车,我现在能修自行车的原因是跟我父亲学的,其他的人比如拉洋车,都有自己的营生挣饭钱。业余时间唱皮影,有人请了在一起去唱戏。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咱们这边一直派文艺工作者去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1953年第三次赴朝慰问团,其中有路家德顺皮影社,从这一点上来讲,是政府对你这个班社的一种认可,对你存在一种意义的认可。它还不是一个国家剧团的时候,属于一个私人班社。回来以后,政府认为你可以存在,就把这个班社放在了天桥,你可以去演出了,天桥是我们守家在地的一个北京民间艺术的发源地,政府把影戏班社放在了天桥,可以进行演出。到1957年,政府在路家德顺班社的基础上,成立了现在的国家剧团,当时叫北京宣武皮影木偶剧团,1982年改成了现在的北京皮影剧团,一直至今。应该说,北京皮影剧团完完全全继承了路家德顺皮影班社的基础,一脉相承至今的北京皮影。

可能观众要问了,说北京分东西两派吗?对。在过去北京分东西两派,这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艺术概念,地域概念是什么?是东城和西城,西城以西四牌楼、西单、新街口这一带是西城皮影或者叫西派皮影的一个生存之地。东边,以东单、东四或者叫做东四牌楼,东风市场、东安市场,那一片那一条街是东派皮影的生存之地。那么这两个地方应该说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是戏不同。就是东边的戏,西边不唱,西边的戏东边不唱,那时候并没有一个法规约束,只是行规约定不能互相“刨活”。应该说是一种艺德在、底线在,行业的规矩在,互相给对方留饭碗。您的戏我不能唱,我不能抢您的饭碗,您的戏我不唱,我的戏您不能唱,这是用现在的话叫做“潜规则”。而今天不敢讲,今天还有法律法规,行规都有,不敢那么去讲。那时候就有这种底线的存在。那么,刚才我说的1937年兵荒马乱,不管东派、西派全部消亡了,唯一留的就是北京西派的德顺皮影班社。今天我们追历史,说北京存在东西两派,可是发展至今,北京皮影我们现在不去分东西两派,因为北京就一派,北京皮影,继承了北京西派传下来的一些传统吧。我老说,北京作为一个全国的文化中心,有这门皮影艺术的存在,是一大幸事,它没有理由使皮影消亡。作为北京中心城区的一个西城,也是以文化建区的这么一个理念的存在,更应该在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无愧于北京的文化中心,西城的文化兴区这个理念。

作为全北京有很多的街道办事处,唯独天桥应该区别于其他地区,或者叫北京的南城文化,或者叫城南文化。天桥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发源地,没有理由让它消亡,应该去研究研究如何保护它,如何发挥它在北京传统文化发源地的现实意义。所以我老说,天桥地区,特别是天桥地区的父母官有责任、有义务把天桥城南文化给它发扬光大,这是个课题。天桥文化,或者叫城南文化,不仅仅就是几个剧场的存在,不仅仅是有几个大楼的存在,那些叫建筑,提高一点叫建筑艺术,它不是文化,它没办法往文化里融。天桥文化是民间文化,扎根于民间的,很多的艺术家,很多的民间艺术家可能生老病死,但是他的根在天桥,他的那种丰厚的底蕴遗产在天桥,是抹灭不了的。我老说,作为北京皮影剧团现在扎根在天桥,是我们的荣幸,是那些民间艺术家们创造了天桥,创造了天桥这个品牌。而不是你、我,我们在借助天桥传统艺术、天桥传统文化的这棵大树下躲风避雨,这个责任现在轮到我们了。轮到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能给它做点什么,或者应该说是天桥的父母官,特别是在天桥生活的百姓,怎么样还原一个在中国百姓当中天桥的印象,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盖几座楼,那个楼不是天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