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训练:提高人文素养

写作训练:提高人文素养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眼下,在作文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把作文的训练看成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提出了“套路作文”“技巧作文”等主张,还发表了有关的论文,忽视了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朱自清先生称写作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不难明确,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真正确立写的训练也是“做人的训练”的观念,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作文水平才能有真正的提高。

写作训练:提高人文素养

眼下,在作文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把作文的训练看成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提出了“套路作文”“技巧作文”等主张,还发表了有关的论文,忽视了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学生则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忽视了思想认识的训练和自身素质的砥砺,作文故编乱造,抄袭套题,认识肤浅的现象颇为严重。如不端正作文教学的思想观念,把写作文训练和做人的训练统一起来,不仅不能提高作文水平,而且会贻害一代人的思想养成和人格发展,失去深化认识、提高思想、发展审美观的最佳时期,造成幼稚、肤浅、造假的心理痼疾,其罪莫大焉。

一、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历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

写作学反复强调,作文是一个从物→意→文的过程,也就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识相互渗透、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的过程。其中“物”即生活,它是作文的基础,“意”即作者的感受、认识,这是作文过程的关键,最后才形之于文字。由此可见,要写好作文,核心是一个“意”,“意”是关涉到人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的综合体。只有努力把“炼意”和“做人”紧密结合起来,把写作的过程作为锤炼思想,陶冶情操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如果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书面形式的转化上,那不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了吗?

我们的古人倒是一向强调“意”的重要地位的,一向反对轻道重文,雕绘辞采,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汉代大学者王充在《论衡·佚文》中秉笔直呼:各种文章“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明确指出写文章不是为了追求繁文丽辞。柳宗元还以他的学文章的教训告诉我们,写文章要重道。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故不苟为炳炳娘娘、务采色、套声音而以为能也。”柳宗元初学文章追求形式,后来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以后每每为文,都追求“近道”,关乎民众疾苦,发乎情之率性,写出了不朽文章。宋代学者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明确指出,学习写作应该从修身善性入手,而不能徒劳憔悴于章句之间。清代方东树直言抨击那种“徒讲义法,而不解精神气脉”的愚蠢做法,认为那是“终未领会悟人处”,如果人的认识、思想没有解决,一切均是徒劳无益的。清人唐彪的《读书作文谱》更是集百家之精粹,强调要想提高写作能力,首先得加强品德修养,这样才能“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不汲汲于为文而文愈工”。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家也一再强调作文要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朱自清先生称写作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

——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朱自清论语文教育》)。叶圣陶多次指出,作文的根本点在“立诚”,并阐述道:要写出优秀作品,“惟一的方法乃在自己修养,磨炼到一个‘诚’字”,要求把写作教学与育人紧密联系起来,决不能忽视写作中思想道德的培养。1982年,88岁高龄的叶圣陶还专门撰写了《作文与做人》的文章,强调作文“要紧的在乎做人”,他反复强调“作文与做人的统一”。

不难明确,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真正确立写的训练也是“做人的训练”的观念,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作文水平才能有真正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感受能力

感受是生活的信号敲打在作者心灵上引起的颤动,即心灵的颤音。它以感觉器官为基础,把注意力向主观感情进发,其核心是一个“情”字。很显然,感受的侧重点不在客观事物,而是自我的感情世界,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感触。一个人的感受愈丰富、愈敏锐、愈独特,他的文章也必然愈有个性。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什么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就是因为朱自清对父亲有深深的情感,对父亲的举动有独到的感受,因而写出了感人至深的佳作。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必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不是贫乏的、迟钝的,而是丰富的、敏锐的,不是病态的、消沉的,而是健康的、积极的。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呢?

首先,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正如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所说:“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热爱生活的学生,他一定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家庭,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热心各项整体活动,积极投身到集体中去。语文老师不仅是学科老师,他还必须担当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总是把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亲、关心同学、投身当时的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各种斗争来要求他的学生的。陶行知也始终强调学生必须参与到生活中去,认为“生活即教育”。

一些语文教育改革者如魏书生也总是把引导学生丰富生活、创造生活作为语文改革的基础工作。语文实践的经验证明,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的成功的教育者,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写出好作文。

其次,要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多为他人着想,多关心别人的疾苦,激起关爱他人、同情他人的健康情感,乐他人之所乐,忧他人之所忧,急他人之所急。歌德说:“当敏锐的洞察力同善意和热爱相结合,就能探到人和世界的最深处。”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明确地指出:“细腻的感情,只有在集体中,只有在同你周围的人们不断的精神交流中才能培养起来。”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去关爱别人,与别人同甘共苦,才能激起感情的波涛。

有一位学生,平时一直怕写作文,一到写作他便大叫:胸闷,血压高!后来在老师、家长的耐心的教育下,他关心生活,关心周围的人,热心参加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作文水平也逐渐提高。一次他得知三年级时的班主任患绝症住院,他联络了几位小学好朋友,用自己平日省下来的钱去买了一大盒万基洋参丸送给老师。病房里,老师脸色苍白,说话十分吃力。临别前,老师嘱咐:和同学们说不要再来医院,抓紧时间多学习,老师病好了,一定来看你们……老师的病情紧紧地牵动着学生的心,他隔天总要打听老师的病情。数天后,他得到老师的死讯竟动情地哭了。他悄悄地参加了老师的追悼会。当晚,他主动地写了一篇情真意浓的文章《永恒的目光》,得了一个大大的“优”。此后,他更关心周围的人了,待人接物成熟多了,文章也越写越好。正是由于该生热爱周围的人,并站在老师的立场上,为她的患病而沉痛万分,这样有力地拨动了他的情感之弦,丰富了他的情感生活,文章也才有了质的份量。(www.xing528.com)

三、培养学生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能力

作文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一个认识能力低下的人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的。作为语文老师无疑肩负着培养学生对生活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能力的任务。1999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为《生活中的发现》。那些有一定认识能力的考生都写出了颇有思想深度的好作文,如他们发现“生活不相信眼泪,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奇迹才会在厄运中诞生”“人与人要友好相处”“在你的身边,总有那么一群人用火热的心去化解别人冰冷的心,用灵巧的钥匙去打开别人锈蚀的锁”。但有些考生就缺乏思想深度,如“发现他瘦了”“发现这条小路更近”,而这类考生为数还相当不少,可见,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引导学生从表象中悟出深刻的哲理

作文的任务不是原封不动地把生活的原生状推给读者,不是一般地描摹生活,而是对生活表象的挖掘、提炼。如从“回声的启示”中可以挖掘出意蕴深刻的哲理: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你怎样付出,就能得到怎样的回报。面对机遇,你付出的是积极、进取,那么,你将得到幸运女神的垂青。如果你怠惰消极,那么机遇总与你擦肩而过。这些文字,只有具有成熟思想的人才写得出。

引导学生从周围的人和事中透视社会的风云。

一个关心社会的人应当从身边现象中看到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许多优秀的作家都是具有关心社会、关心民众的优良品质的。冰心从镇定、勇敢、乐观的八九岁小姑娘身上看到了“国统区”人民的精神状态,因而写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小桔灯》;鲁迅正是具有“我以我心荐轩辕”的思想才能写出了一系列抨击旧制、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不朽文章。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从身边的人和事中看到社会的风云,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重量的文章来。例如,一位学生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在一次物理实验中,发现用以摩擦起电的丝绸布是假的,导致了实验的失败。一学生由此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写道:“丝绸布掺假,实验失败,大概也推翻不了神圣的物理定律,但是如果是建造粼粼大厦的钢筋掺假呢?如果是人命攸关的药品掺假呢?如果是国家干部掺假呢?想到这些,我的心沉甸甸地。”这样的文字就决不是作文技巧所能凑工的。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情,看似简单,却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一枝一叶总关情,疑是民间疾苦声。”正是具有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的有思想的人,才能写出有思想品位的佳作来。

四、培养学生对社会积极而负责的参与能力

现在作文教学中,一般只是把作文当作反映个人情感、个人生活的训练。而很少考虑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参与生活的有益活动,从而为作文提供丰富的题材,忽视了作文对引导学生积极而负责的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作为“做人的训练”的作文,应当承担起这一任务。魏书生的教学所以能使学生做人与作文双丰收,就是因为他不是“以情造文”,而是参与生活、丰富生活,把做人与作文紧紧地结合起来。上海市曹杨二中语文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丰富生活体验,然后回来写作,使学生作文走出了无病呻吟的怪圈。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寻找一切机会,为学生创造参与生活的机会。

例如,有一校园里倒下了一棵幼樟。对这一小事老师没有轻易放弃它,而是借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投身生活,并创造生活。于是该老师当机立断,组织学生集体观察这棵折断的幼樟,以唤起学生们的爱树之心,并以“校园里,倒下了一棵幼樟”为题让学生作文。之后,他又让学生把断樟扶正后接上,夹以木条,缚以绳索,在根部还打上几根木桩。由于学生关心这棵树,对这棵树的感情格外深厚。当时有不少人与他们打赌:“这棵断樟若能复活,我就剁头!”以后经过了风风雨雨,断樟经历了变黄、枯萎的危机,并终于战胜死神,生机盎然地步入了新的一年。由于学生关注着幼樟,并精心地护理幼樟,情感之流变得敏感而激荡。因而写出了一篇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好文章。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集体也更关心了。

语文教师应当寻找一切机会,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投身到社会大潮流中,积极感受和体验时代的脉搏,尽快地使学生真正成熟起来。这样,他们的笔下也就会出现浸润着关乎社会、关乎民生的充实的内容。

当前,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作文

教学的规律,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把作文的训练与做人的训练统一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