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这样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的成功,世界各国都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贯彻这一新的发展理念。

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是一个具有创新力的体系,通过创新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确保现代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既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是一个协调平衡的经济体系,这既包括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也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产生体系。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新需求变化,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必须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第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要不断推进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运用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我们要比标国际一流标准,不断提高生产服务水平,使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进军,力争培育若干个世界一流制造业集群。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产业、新消费热点

第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强国的重要基础。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怎么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可以这样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的成功,世界各国都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现在,中国也是很有优势的,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包括高铁、高速公路等,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排在世界前列。基础设施的优势我们要保持,并且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这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三,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的最终目的是存量和增量并重,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提高增量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第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业成本,给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发展活力。

第五,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大教育投资,优化教育结构,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大国的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经济增长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意义重大。

3.以创新为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特别是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谁占领了科技创新这个制高点,谁就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面对世界变革的风起云涌,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部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第一,要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前瞻性基础研究,努力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是一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决定着一国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潜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引进技术的门槛越来越高,真正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我们必须强化基础研究,不断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瓶颈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最终要为我们所用,要发挥经济效益。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6]从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讯息,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求的是全面推进,只有科学技术的整体强盛,才能实现我国发展的整体强盛。而其中,拥有过硬的科学技术是关键,只有以基础研究为核心,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使我国应用技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实现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目标。

第三,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7]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化,需要进一步创新科研体制,从一国创新体系的建设上来看,应当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基础性、原创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因为一般来讲这类研究意义重大,对其他类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且耗时长、投入高,由国家作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更有益于基础性、原创性研究的发展;而对于一般应用型的创新体系建设,则可以主要依靠企业来推动,企业对市场反应的敏感度更高,尤其主导研发的技术更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这对强化我国的战略科技力量意义重大。

第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知识产权可以有效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形成较为强大的正向促进力量。以前,我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够,知识产权市场较为混乱,技术创新环境不佳。现在,这一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使创新活动具有了强大的基础和动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还要强化知识产权的运用,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这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一环。

第五,要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一国的发展,究其根本来看,人才是关键,坚实的创新基础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要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就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结构,使我国的创新之源永葆活力。

4.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两翼

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虽然不直接作用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但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一些“短板问题”和“约束性特点”,一旦这两个领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就能取得好的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发展之不平衡,最大的问题是农村。如何实现农村的小康,彻底解决农村贫穷、落后的发展面貌,是我国城乡发展战略的关键。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只有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农村和城市比翼齐飞、协调发展,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要特别注意“振兴”两个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我国一些乡村地区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从实际上看,我国乡村是有文化、有发展基础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提法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亮点。在乡村振兴方面,我们的发展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发展重点也越来越突出和全面。我们并不是仅从某一个方面来发展乡村,而是要全面、系统地振兴乡村。(www.xing528.com)

(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017年4月1日,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部署,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犹如平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迅速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招妙棋。这些年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老少边穷地区加紧追赶……随着一个个重大战略付诸实施,区域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但必须承认,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给出破解这一发展难题的根本之策。

第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区域发展上反映比较突出,也是中国结构性矛盾较集中的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更加系统化。在表述上也有新变化,过去是讲“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现在在顺序上作出了调整: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东部,重心更偏向于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的顺序靠后,因为它们发展相对好一些。各个区域要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努力补齐发展短板,通过不断改革实现要素在区域内的有序流动,使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应通过诸如建立互补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特别是促使东部优质资源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以实现区域发展的平衡。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尤其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渐建立并形成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第二,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我们必须不断推进大中小城市的网络化建设,增强城市间的关联性发展;不断引导特色小镇的建设,促使其健康发展;我们要注重提高城市群的质量,以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大力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和现代化经济新体系,以此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三,重点推进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地区的综合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抓手,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十九大提出的“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地位,为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四,加快边疆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物产储备丰富,是国际竞争的战略要地。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还未进行大规模开发,发展潜力巨大。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我们顺应世界潮流、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决定。我们将坚定走向海洋,依海富国、以海强国,走出一条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蓝色发展之路。

5.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

第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是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一致的。

第二,进一步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结构调整,推动战略性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第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明确提出要打破行政性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第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以宏观调控、国家发展规划作为战略导向,分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结构性调控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特色。从经济理论或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总量调控和一般性调控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方面。由于中国还面临许多结构性难题,所以要实行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调控。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十九大体现出结构性改革和调控特点,主要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第五,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这里与三中全会不同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财政制度提出了基本要求;十九大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财权事权对应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也是报告的一个新意之处。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第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个部分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关于货币政策,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6.以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为平台

在过去五年中,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中国要想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形成我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这也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内容。

第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让世界吃“定心丸”,我们对国际社会作出进一步的承诺。

第二,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是一个新的说法。我们的西面开放不平衡不充分,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第三,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我们长期保持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我们要推进贸易强国而不是贸易大国,这又是一个高目标,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这是我们对全球化的追求,也是对全球化的重要支持。中国是WTO协定坚定的支持者,我们在这个方面有巨大的利益,同时也有重大的义务。我们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世界发展的共同利益。

第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优化区域开发格局,实现海陆内外联动、推进双向开放,做到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和均衡协调。加大西部开放力度,以开放促开发,完善口岸建设和跨境运输,重视当地产业的特色化发展。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规则,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创新,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制度创新上取得可向全国推广的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要积极学习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典型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经验,加快投资贸易、监管环境、税赋环境和法制体系等配套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打造高层次、强辐射的开放新高地。

第五,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新时代新的开放格局下我们要面向全球,形成全球竞争的新优势,开放格局是中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