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话中成长: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对话教育实践》

《对话中成长: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对话教育实践》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初中文言文“对话教学”激趣重要性就目前文言文学习状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是为了满足考试需要,这样就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文言文的“趣”。

《对话中成长: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对话教育实践》

陈潇潇

文言文学习已经成为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为它被纳入中考考试范畴,更重要的是,文言文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未能得到很好的激发,相当多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表现出不积极、不乐意甚至厌学的情况,这令许多教师困惑不已。可以说,文言文教学费时不少,成效甚微,这种状况如今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及时调整当下文言文教学方法,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良好对话氛围,激活他们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一、初中文言文“对话教学”激趣背景

“兴趣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需要有激趣这样一个环节,教师需要在情感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授内容设计激趣活动,以激趣调整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让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个性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借此推动学生认识事物、探求真理,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内容。从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选择来看,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方法很多,如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这些比较时兴的教学方式,其前提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自身内在知识储备及学习经验的对话等。可以说,“对话”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的基础。

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师需要在创设“对话”中,紧紧抓住文言文本身的“趣”去组织教学内容。相对于现代文教学来说,文言文的“趣”是丰富多元的,若认真审视对待,我们将会在文言文中找到知趣、智趣、理趣、情趣等多方位的“趣”之所在。如果能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通过开展多彩的学习活动,把握好这些“趣”,就可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实现从简单的感觉“动”到深层次的思维“动”的转变。

二、初中文言文“对话教学”激趣重要性

就目前文言文学习状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是为了满足考试需要,这样就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文言文的“趣”。想要把文言文学习变成自我需要的一种阅读学习行为,更是难乎其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话教学理念,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情绪依然会处在无趣和被动状态。

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视的。杜威曾在《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中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中》提到:“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卢家楣老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学生充溢快乐而富于兴趣情绪进行学习时,往往能使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和长时间的稳定,观察、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也会朝着教学需要的方向积极展开,出现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的勇气。”相反地,“在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较弱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更会成为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

三、初中文言文“对话教学”激趣方式

在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中,兴趣是最现实的动力和内在力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话活动激趣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动”与“他动”

目前,很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已经不自觉地养成了“他动”,是靠老师或考试制约下的“动”。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完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自己内在的知识储备及学习经验的对话等。这样学生就很难保持一种自我阅读和自我追问状态,不能自己创设问题,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或凭借工具书完成自我阅读,而是依靠教师创设问题,教师阐释重点词句,教师把重点语句翻译出来后,学生再形成阅读,这种阅读往往指向考试需要,而不是真正的阅读需要。学生的这种“动”就是一种“被动”,很难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从“他动”到“自动”,让学生真正喜欢文本,潜心于文本,需要教师的不断调整。文理疏通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也只有学生自己疏通文本,文本才是属于他的,否则他并不能对文本构成真正的认识。

(二)“自动”活动

1.诵读——让每一位学生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诵读,要求学生能在字音、句读、韵味和传情上做足文章,让他们能自觉完成和文本的对话,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泛读。首先,要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一种浓浓的兴趣,可以通过很有韵味的古诗词来吸引学生。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关于诗人不断修改最终决定用一个“绿”字的故事,以及这个字带来的无穷生机与活力的体验,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韵味十足,意境绵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古诗词有一种美好的向往。其次,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理解和诵读方式。对于历史久远的诗人经历,学生在理解阅读时,其想法和感觉是有差别的。因此要让他们有自己的诵读情感与理解,并逐渐地接近诗人当时的写作情感。这样,学生的自主诵读兴趣会越来越浓。

2.体验——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活动的设计,完成多重“对话”

欧阳修的《卖油翁》为例,教学设计首先需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梳理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围绕射箭技术和倒油技术展开分析,并根据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引导他们去体验文本中描述的生活场景,借此,让他们真正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与自己生活体验的对话。如行文开始提到的陈尧咨射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当今射箭比赛,体会“十中八九”是处于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至于卖油翁的“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让学生观摩铜钱孔的大小,就能形成直观体验,更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其技艺之高超

在体验过程中,让学生活动开来。这种融入课堂的教学,很容易把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而且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质疑

没有“问题”的学习,就没有办法形成真学。在我们当下的文言文教学中,问题多半是源自于教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问题”在文本中捕捉相关信息去回答问题。就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看,这样的“问题”引领式的学习,依然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问题,也很难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因此,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完成和文本对话。(www.xing528.com)

(三)文言文的“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叶圣陶明确提出了:“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一是指在本文里潜心求索,二是指“语言形式”。

学习文言文尽可能达到“解文”“契心”层面。“会”本文的具体方法,就是尽可能在文本里把“本文”读懂。这里的“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在本文里潜心求索,所谓“欲求至乎其域,则务通乎其微”,而不必到文本外面去“搬救兵”;二是指“语言形式”,语文课不是教“内容”的课,而是教“形式”的课,更准确地说,是教“怎样从形式到达内容”的课。换个说法,语文主要不是教“是什么”的学科,而是教“怎么样”的学科。这不是说“是什么”不重要,但再重要也要通过“怎么样”去成功抵达。

1.教师巧于问题设计

因“问”而品味探究之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教师问题问得好,就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河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展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绝不是因为它是古文字的堆砌。作为作者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的集合体,文言文是一个活的整体。在文言文教学中,巧妙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让他们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

如《周处》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以下核心问题展开:

“凶强侠气”这个词包含哪几层意思?

文中作者如何体现出周处的“凶”“强”“侠气”?

既然已经想好要改变自己了,周处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入吴寻二陆”呢?

曾经为乡里所患的首害周处为什么能够“终为忠臣”?

王荣生先生就语文教学提出了“核心点”之说:“语文教学的多项教学任务应巧妙统一在一个环节里,而不是几个方面各行其是,把语文课堂弄成一个个碎片。”“阅读教学内容要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周处》一文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较好地保证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为“对话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提供了有力支撑。

2.教师创新对话模式:合作交流,说说议议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详详细细地教,不厌其烦地灌;学生认认真真地听,老老实实地记。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说。

在前边自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地说。一是在说的方式上,可以通过点名、自主说、单个说、小组内说,还可以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二是在说的内容上,以前由老师来完成的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去说,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说说自己对课文字、词的理解,也可以说说自己对能表达作者情感、观点的句子,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等进行理解,也可以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疑惑。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拨。比如在上《周处》这篇文章时,设计了“陆云是从哪些方面来开导周处的?”“作者为什么对周处危害乡里写得简而虚,而对他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却写得详而实?”对于课文的知识点、重难点,如果学生没有在说说议议的合作交流中涉及,此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

3.相关链接补白

初中教材文言文选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背景”内容,这就需要老师从历史、从作者的生活背景、从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等角度去“说”(补充阐释),让学生在教师的说中,完成学习视野的拓展、思想的形成、思维的展开和明“事理”。特别是一些文本中蕴含的那些充满趣味与哲思的历史故事,既能让学生了解历史,又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完成与自己内心感知世界的对话。

除此之外,文人们的生活逸事也包含着相当的情趣,这些都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好素材。很多学生喜欢苏轼李白的作品,是因为先了解其人,佩服其性情进而产生了解读文本的兴趣。那些消失的或辉煌或喧嚣的时代,那些荡涤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人物都是如今生活一成不变的学子们内心深处向往的光芒。

四、结语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除了指导学生去记诵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情感”先行,要能通过“对话”活动创设,完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自己内在的知识储备及学习经验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初中文言文“对话教学”也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在围绕什么在思考、在表达、在体验,明确活动内容的针对性、活动的有序性得到较好掌控,保证教师在学生文言文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要能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上形成环环相扣的活动链,这样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走进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