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苗族习俗歌:开亲笙辞、说亲过程及婚嫁习俗详解

云南苗族习俗歌:开亲笙辞、说亲过程及婚嫁习俗详解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江莉)开亲笙辞苗族习俗歌。歌谣表现了苗家开亲时的各种习俗,反映了苗族的热情和好客。说亲歌(一)苗族习俗歌。该歌唱述媒人在说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媒人说亲的整个过程。歌谣表现了媒人的机灵和能说会道,说明了媒人在苗族婚姻生活中的地位。歌谣反映了苗家女儿向父母要衣裙的习俗,也反映了父母送女儿嫁妆的习俗。

云南苗族习俗歌:开亲笙辞、说亲过程及婚嫁习俗详解

开亲歌 (一)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婚礼前男女双方准备婚礼的情况以及女方家对女儿的不舍之情。歌中唱道:“今年丰收又喜庆,喜来亲家互开亲。……各地亲友来了三十起,各人拿的生怕不够吃。要吃肥肉木盆有,要吃米饭在簸箕。……不舍咱姐的好身影,还是不舍嫁了她。”罗张氏唱述,韩兴智采录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昆明歌谣》,32开,3页,41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龙江莉)

开亲歌 (二)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青年男女长大成人,到了婚嫁年龄,父母请媒人提亲说媒,最后定下婚期的过程。歌中唱道:“波格验家有个女,女儿已长成,长成大姑娘。姑娘会帮忙,坐在织机前,织布声响,特特。梭子声响,柯柯。……波格曼家有个儿,儿子已长成,长成好青年。小伙早听见,织机响特特,梭子响柯柯,听见有女织机前,织布声音传进耳。快请两老来,央求去做媒。做媒哪一方?舅娘就选波格曼。……鸡月转猪月,古卦选日子,示期在冬月,十五是吉日。”朱正荣唱述,阿卯·格娄东、曲新翻译,曲新采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53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龙江莉)

开亲笙辞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苗族聚居区。该芦笙辞简短精练,内容是告诉女主人家:开亲了,有了新的一家亲戚;开亲了,生活将更幸福美满。歌谣表现了苗家开亲时的各种习俗,反映了苗族的热情和好客。朱正益、朱明学、朱文明传唱,朱文光、龙树岗收集整理。用苗、汉两种文字记录。收入《中国苗族文学丛书·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2),32开,2页,9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熊丽芬、李维金)

说亲歌 (一)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苗族聚居区。该歌为媒人说亲时吟唱。歌中唱道:“你家的花香飘到我家里,相爱的信物为他们把鹊桥架起,有缘分才来破门说亲,他们俩的情线已经拴在一起。我家的亲侄爱上你家姑娘,说姑娘像只俏孔雀;我家的亲侄喜欢你家姑娘,说她的心像太阳一样暖和。坐着像朵俏生生的花,站着像只多彩的雀,走路就像轻飞的燕子,笑脸就像用蜂蜜擦着。”熊大刚唱述、翻译,宋自华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元江县歌谣卷》,32开,4页,67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8年编印。(龙江莉)

说亲歌 (二)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威信县、四川叙永县等苗族聚居区。歌谣以叙事的方式,从世间万物的起源开始叙述。但是,采录者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只采录了整首歌的开头部分。这部分的歌中唱道:“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唱歌的声音非常好听,就像树木发的嫩薹;太阳出来如姑娘,月亮出来似牡丹。太阳月亮照在姑娘住的地方,很明亮;照在小伙子的房顶上,热乎又光亮。”原文有词曲,歌词有苗文和汉文对照。杨忠秀唱述,杨世武、古世培录音,熊宗盛记词,杨世武记谱。收入《威信县民族民间音乐选集》手抄油印本,16开,3页,威信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古文凤)

媒人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媒人在说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媒人说亲的整个过程。受男方父母的托付,媒人来到姑娘家,用她三寸不烂之舌说成了一桩婚事。歌谣表现了媒人的机灵和能说会道,说明了媒人在苗族婚姻生活中的地位。王福才唱述翻译,段钟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3页,37行,楚雄州文教局、民委编。(熊丽芬)

媒人调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苗族聚居区。该调子是媒人在说亲时演唱的。主要唱的是媒人来做什么,怎样帮人说亲以及媒人对即将开亲的人家的祝福等。歌谣反映了媒人在苗族婚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表现了媒人在说亲方面的特殊才能。张文才唱述,祁树森、李世忠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2页,23行,楚雄州文教局、民委编。(熊丽芬)

豆金梁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待出嫁的姑娘都像金梁花一样美丽漂亮,人见人爱,凡有年轻小伙的人家都纷纷请媒人去提亲。媒人自然乐意,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姑娘的父母定下亲事,择好日子,把姑娘嫁了出去。歌谣反映了姑娘出嫁时的热闹场面,表现了苗家姑娘的聪明、美丽。王福才唱述,王福才、张志刚翻译,段钟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3页,42行,楚雄州文教局、民委编。(熊丽芬)

要衣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姑娘长大成人后,要出嫁了,但没有新衣、新裙,姑娘便向父母要。父母为了满足女儿的要求,就开始教她缝制衣裙。姑娘在父母的帮助下缝制了好多好多的漂亮衣裙,高高兴兴地穿着新衣裙出嫁了。歌谣反映了苗家女儿向父母要衣裙的习俗,也反映了父母送女儿嫁妆的习俗。王福才唱述翻译,段钟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2页,35行,楚雄州文教局、民委编。(熊丽芬)

迎亲调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易门县歪头山苗族聚居区。该歌表现了苗家婚礼迎亲的热闹场面和来宾们的愉快心情。歌中唱道:“今天我们来做客,看见新娘像太阳一样美。四面八方的客人,像白雪铺满大地。全寨的男女老幼,都来迎接新人。喜庆的日子像温暖的春天,新郎新娘像鲜花开放。”李秀美唱述,许健民搜集,崎松整理,龙金光、王荣光翻译。收入《易门民间文学》第一集,32开,1页,8行,易门县文化馆、民委、文化局1986年编印。(龙江莉)

迎亲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苗族聚居区。该歌为新娘到了新郎的村寨时,寨子里的姑娘们为迎亲所唱。歌中唱道:“阿姐从异乡来,到了我们的村寨,就像飞来一只花蝴蝶,多么惹人喜爱。阿姐从异乡来,到了我们的村寨,那一身色呵一身花,就像开屏的孔雀飞进寨。阿姐从异乡来,到了我们的村寨,脸上甜美的笑容,露出了阿姐的温柔可爱。”熊大刚唱述、翻译,宋自华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元江县歌谣卷》,32开,2页,24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8年编印。(龙江莉)

送亲调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易门县歪头山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送亲队伍与新郎、新娘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对新人美好未来的祝福。歌中唱道:“新郎新娘,今天我们就要分别了。路途遥远礼物多,你们慢慢走。我们相送了很多路,应该返回去了。请你们不要生气,祝你俩一路平安万事如意。”王荣美唱述,许健民搜集,崎松整理,龙金光、王荣光翻译。收入《易门民间文学》第一集,32开,1页,8行,易门县文化馆、民委、文化局1986年编印。(龙江莉)

送亲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苗族聚居区。该歌为本村寨的姑娘们为女伴出嫁送亲时所唱,表达了她们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福。歌中唱道:“寨中的画眉要飞出娘窝,阿姐、阿妹相伴着,送上一片姐妹情呵,让新娘快乐心暖和。寨中的鲜花已采来一箩,编成花环让新娘戴着,这是阿姐、阿妹的祝愿,让新娘过上美满的好生活。……寨中的清泉舀来一壶,送给接亲的阿姐和阿哥,喝下这壶清凉水呵,一路解热又解渴。寨中的甜果摘下一箩,送给接亲的阿姐和阿哥,吃下这甘美的果子呵,一路甜美一路歌。”熊大刚唱述、翻译,宋自华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元江县歌谣卷》,32开,3页,40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8年编印。(龙江莉)

送亲辞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滇东北苗族聚居区。该辞通过新娘的哥哥和新郎父亲的对话,新娘的哥哥以诺主念(脾气和口舌不好的人)、避雨的花蝴蝶、不出儿的斑鸠等比喻向新郎的父亲谦虚地介绍了自己的妹妹,而新郎的父亲则以采蜜的蜜蜂,会衔泥做窝、生儿育女的燕子等比喻表达了对新娘由衷的称赞。歌谣表现了双方对婚姻的共同意愿和对妇女的勤劳、善良的赞美。可供研究苗族婚俗、妇女文化参考。张志辉记录整理。用苗、汉两种文字记录。收入《中国苗族文学丛书·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2),32开,4页,24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熊丽芬、李维金)

出嫁歌 (一)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姑娘出嫁时对家人和家乡的不舍之情。歌中唱道:“我还跟我爸爸妈妈在不够,那对媒人带一把伞来。我跟随我爹妈还在不够,那对媒人扛花伞来到。……她要嫁出去的那天,她抓住哥哥、嫂嫂的衣角不肯走,哥嫂送她跟随人家去。哥哥、嫂嫂就送她走。……看见哥哥、嫂嫂走了,隔山隔水。姑娘想,她决回不去了。她看见哥哥、嫂嫂已经隔山隔水。她想,她决回不去了。”罗玉美演唱、翻译,李明辉记录,罗洪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卷》,32开,3页,65行,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1992年编印。(龙江莉)

出嫁歌 (二)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盐津县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苗家女子从娘家嫁出到送进婆家的整个过程。歌中唱道:“丽玛够卓(银绸女)今天要出嫁,媒婆、媒公进了房。丽玛够卓今天要离娘,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丽玛够卓泪长淌,奈何爹妈作主张,亲戚邻朋来相送,送亲送进婆家房。送亲的进了婆家房,招待围坐火炉房,婆婆安排要礼节,新郎斟酒来回忙。丽玛够卓进了婆家房,三亲六戚贺新娘,婆婆接下蓝布伞,布伞挂在粉壁墙,回头叫声新媳妇,丽玛咽喉哽哽泪两行。”熊元洪唱述,马明泰翻译,谢远辉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盐津县歌谣卷》,32开,2页,26行,盐津县民委、文化局1989年编印。(龙江莉)

出嫁歌 (三)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水富县苗族聚居区。该歌为女子出嫁时旁人为其所唱,同时在歌谣中表达了母女之间的依恋与不舍之情。歌中唱道:“女儿要出嫁了,女儿不愿走。哭了几天几夜,脸哭白了,眼睛哭红了,我的阿妈啊,你可看见了,女儿如此伤心。阿妈说:‘我的好女儿,阿妈哪会看不见!已经嫁出门的女儿,不走咋个行。要哭就让你哭个够吧,只有当阿妈的,最懂女儿的心。’”王再彬唱述,冷玉明搜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水富县卷》,32开,2页,42行,水富县民委、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馆1989年编印。(龙江莉)

出嫁歌 (四)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川黔滇次方言苗族聚居区。全歌共五段,每段四至八句不等。歌谣唱述由于父母包办婚姻,丽玛够卓出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的悲伤心情。如歌的头两段唱道:“玛丽够卓今天要出嫁,媒婆媒公进了房。玛丽够卓今天要离娘,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玛丽够卓泪流长,奈何爹娘作主张。亲戚邻朋来相送,送亲送进婆家房。”熊元洪唱述,马明泰翻译,谢远辉整理。收入《山茶》1989年第3期,16开,26行。(古文凤)

嫁女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女儿即将出嫁,母亲依依不舍,教给女儿为人妻的道理。歌中唱道:“姑娘呵,阿妈身边的好花,阿妈身边的秀草,阿妈身边的小鸟。神祖送来了吉祥,神祖送来了春风,要把你这朵好花,吹到那幸福的地方。……冬来你要勤背粪,春来你要勤栽插,夏来你要勤薅锄,秋来你要勤收谷。人人家中一个天,女人要顶天一半,家中活计几十样,勤脚快手多承担。对老做到真心孝,对小时时把心操,对夫温柔多贤惠,恩恩爱爱相关照。”熊大刚唱述、翻译,宋自华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元江县歌谣卷》,32开,4页,56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8年编印。(龙江莉)

兄妹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苗族聚居区。该歌为女子出嫁时兄妹所唱,表达兄妹之间的难舍情谊。歌中妹子唱道:“哥哥呀,我俩共妈生,洗脸共盆水,共条背带背,手拉手儿走,妈妈唱酒歌。长大成了人,妈妈对哥好,如今妈去世,想起嫁妹时,竹箱伴妹行。”哥哥答道:“因妹力太小,只好把你嫁,望妹要会想……驾牛犁难扛,犁不得几行;竹箱是嫁妆,嫁人理应当;神龛你不能扛,以后常来往。”杨小伍唱述,晏红兴搜集、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歌谣卷》,32开,3页,55行,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龙江莉)

哭嫁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水富县苗族聚居区。该歌为女子出嫁时所唱。苗族女子出嫁头两天就开始哭嫁,内容包括了哭天、哭地、天地共哭、哭祖宗、哭爹娘、哭兄弟姊妹、哭嫁妆、哭押礼先生、哭别共九个部分。歌中唱道:“我的天,我的地,天地结合万物生。我的娘,我的爹,爹娘结合生了我。女儿今天要出嫁,出嫁之前哭苍天;女儿今天要出嫁,出嫁之前要哭地。”贾书香唱述,冷玉明采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下卷),16开,8页,332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龙江莉)

媳妇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威信县苗族聚居区。歌词反映苗族妇女离开父母亲人和兄弟姐妹,出嫁到别人家的无比悲伤的心情。媳妇歌总共有12段,由于篇幅有限,原书中只采录了其中的词曲一段,并附歌词三段。歌中唱道:“姑娘出嫁作媳妇,媳妇实在苦;丢开父母婆家去,丢开兄和弟,我这一生怎么过,日子怎么熬;眼泪流来像条河,没人能知道。”艾新秀唱述,熊宗盛、杨世武录音,熊宗盛记词、翻译,杨世武记谱。收入《威信县民族民间音乐选集》手抄油印本,16开,2页,威信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古文凤)(www.xing528.com)

赞囡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苗族聚居区。该歌反映的是母亲对出嫁女儿聪明才智的担心和赞扬。作为母亲,很担心出嫁后的女儿能否当好家。当她看到女儿回家时把柜子背走,母亲会心地笑了。歌谣表现了出嫁姑娘的勤劳和聪明,也表明了母亲的心愿。张文才唱述,祁树森、李世忠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1页,14行,楚雄州文教局、民委编。(熊丽芬)

起程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威信县、四川叙永县等苗族聚居区。歌谣以叙事的方式,从远古唱起。由于篇幅有限,采录者只采录了歌的开头部分。歌中唱道:“在那个时候,人们唱歌的声音很细嫩,人们唱歌的声音优雅动听。这歌就是咱的说亲歌。那时候啊,苍天茫茫,大地巍巍,婚礼的形成蕴藏在人间。”原文有词曲,歌词有苗文和汉文对照。高田罗发英唱述,古世培、杨世武录音,古世培记词,杨世武记谱。收入《威信县民族民间音乐选集》手抄油印本,16开,3页,威信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古文凤)

成亲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苗族的婚姻习俗,表现了女儿出嫁时哥弟姐妹、亲朋好友都来祝福的热闹场面。王福才演唱、翻译,段钟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1页,14行,楚雄州文教局、民委编。(熊丽芬)

喜酒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苗族聚居区。该歌为酒席开始时,老者或歌手们所唱的祝福吉祥、幸福的歌。歌中唱道:“来做客的苗家父老,来喝酒的苗家乡亲,大家快举起酒杯,把今天的喜酒喝饱喝够。不喝够酒呵,吹不出动听的洞箫声;不喝够酒呵,吹不响欢乐的葫芦笙。……来做客的苗家父老,来喝酒的苗家乡亲,大家快举起酒杯,把新郎新娘的盛情喝进心头。喝下第一口喜酒呵,满嘴已经甜透,喝完第一杯喜酒呵,满腹都是甜滋味。”熊大刚唱述、翻译,宋自华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元江县歌谣卷》,32开,3页,36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8年编印。(龙江莉)

敬酒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滇东北苗族聚居区。该歌的主要内容是举办喜事的主人和主人的亲戚、主事等以歌唱的形式对前来参加喜事的总管、小伙子、父老长辈等一一进行热情的敬酒和真诚的祝福,真诚地希望人们喝足饮够,喝到雄鸡啼,喝到太阳出。祝愿人们喝了美酒,子孙安康,粮丰畜旺,道路坦荡。张学德唱述。用苗、汉两种文字记录。收入《中国苗族文学丛书·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2),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熊丽芬、李维金)

交接调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华宁县苗族聚居区。该歌为婚礼中女方把姑娘送到男方家后,两家的家长或族长在酒席上演唱的歌。歌中唱道:“(女方)一把芦笙有一根竹管最长,今日办事我找你拿主张;一把芦笙有一根竹管最短,今日办事我找你为主官。(男方)很好,请讲!(女方)既然你是这个村的长老,牛吃庄稼你要出来看,猪拱着田你要出来瞧,到时候有情我来感谢你。”杨国兴唱述,王文学翻译,赵振纪搜集,崎松、赵振纪整理。收入《玉溪地区民间文学集成》,32开,9页,188行,玉溪地区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与华宁县文化局、民委、文化馆1987年联合编印。(龙江莉)

祝寿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苗族聚居区。该歌为祝寿时所唱,表达客人对寿星的祝贺之意。歌中唱道:“祝你老人岁岁好生活,祝主人家的老人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坡!”陶友学唱述,袁玉芳采录。收入《云南省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安宁歌谣谚语》,32开,1页,4行,安宁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龙江莉)

敬老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彝良县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苗族以老人为族中长辈,尊重孝敬老人。歌中唱道:“我们的老人,健康而贤明。老人们健在,统领全寨人。召集来团聚,大锅同吃肉。我们的老人,贤明又慈祥,像只老母鸡,母鸡把翅张,张翅抱子女,子女获吉祥。”李美花唱述。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彝良县民间文学集成卷》第一卷,32开,2页,53行,彝良县文化馆1989年编印。(龙江莉)

酒礼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苗族聚居区。该歌热情而谦虚地表达出主人家对客人的好客之情。歌中唱道:“贵客到我家,如凤凰落荒坡,蛟龙游浅水,实在怠慢多。”陶友学唱述,袁玉芳采录。收入《云南省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安宁歌谣谚语》,32开,1页,4行,安宁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龙江莉)

谢酒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苗族聚居区。该歌以客人的口吻夸张地述说主人家待客的热情和殷实。歌中唱道:“那丰盛的酒肉,压弯桌面子,压断桌子脚,那佳肴名菜,飘香江河,香飘凤凰坡!”陶友学唱述,袁玉芳采录。收入《云南省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安宁歌谣谚语》,32开,1页,6行,安宁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龙江莉)

敬酒对唱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苗族聚居区。苗族能歌善舞,喝酒的时候要唱“敬酒歌”来表达自己欢乐、崇敬的心情,该歌即是歌舞能手敬酒时所唱的歌。歌中唱道:“青天晴来青天明,青天晴来好光景,晴天舞蹈好展翅,歌舞好比云雀鸣。今年哪个都知道,阿作辛苦又劳心,没有美酒来相敬,一杯清水表心情。”朱明良唱述,朱明良、陶开群翻译、整理。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二集,32开,1页,28行,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龙江莉)

饮酒歌 (一)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彝良县苗族聚居区。歌中唱道:“先知告诉我,斑鸠爱绿野。不是这佳夜,亲朋相聚难。亲朋团团坐,酒壶相与间。不分昼和夜,酒壶长相伴。先知告诉我,斑鸠爱绿野。不是这佳夜,亲朋相聚难。亲朋团团坐,纵情唱与弹。不知昼和夜,海饮长相欢。”杨国新唱述。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彝良县民间文学集成卷》第一卷,32开,2页,16行,彝良县文化馆1989年编印。(龙江莉)

饮酒歌 (二)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彝良县苗族聚居区。歌中唱道:“世事我知晓,知晓女儿郎;女郎做铜箍,铜箍一个个。箍紧大木缸,木缸做大酢。世事我知晓,知晓好儿郎,男儿打铁箍,铁箍一个个。箍紧大木杠,木杠做用具。大酢装糯米,大杠淘饭米。饭米做酒药,糯米酿酒浆。美酒满满斟,首先敬尊长。美酒多多斟,老少都喝醉。”杨国兴唱述。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彝良县民间文学集成卷》第一卷,32开,1页,20行,彝良县文化馆1989年编印。(龙江莉)

饮酒歌 (三)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彝良县苗族聚居区。歌中唱道:“世事我知晓,知晓波格嫚,爷觉格资请,请两好儿郎,按仪行酒礼。银角盛碧酒,左右绕脚行。大门迎‘阿作’,‘阿作’门外饮……引出吹笙郎,满场把眼瞪。脚踏笙声脆,众随踏笙行。美酒和‘阿作’,人醉人又痴。代代踏歌声,酒歌唱不尽。”吴礼成唱述。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彝良县民间文学集成卷》第一卷,32开,1页,26行,彝良县文化馆1989年编印。(龙江莉)

送客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苗族聚居区。该歌为宴席结束后主人送客人走时所唱。歌中唱道:“送客翻垭口,送客过了河,祝一路平安,愿心胸快乐。腊梅花谢了,桃花枝上红。今朝分别去,来日再相逢。”陶友学唱述,袁玉芳采录。收入《云南省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安宁歌谣谚语》,32开,1页,8行,安宁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龙江莉)

迎“阿作”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彝良县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苗族举行“阿作娶亲”(一种以芦笙歌舞形式娶亲的仪式)的场景。歌中唱道:“午后已斜阳,阳斜备暮炊。波格嫚忙里又忙外,饭食白森森。端进又端出,食具一批批。备食迎‘阿作’,‘阿作’来娶亲。……娶亲队伍到,‘阿作’在头里。‘阿作’见弓弩,吓得往后退。”张泽生唱述,朱玉祥、杨忠伦搜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彝良县民间文学集成卷》第一卷,32开,2页,37行,彝良县文化馆1989年编印。(龙江莉)

山歌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红河、文山等县苗族聚居区。该歌唱述苗族踩花山风俗习惯自古而来。歌中唱道:“年岁如此久远,祖先的好运才降临我们的住处;年岁如此悠久,祖先的花杆才插在我们的地方;年岁如此漫长,祖先的花山才飞到我们的家乡。亲爱的姑娘,我们用铁碗来盛饭,我们用铜碗来盛水;这是苗家的好年景哟,我才作新装来到你们的地方。”张秀英唱述,罗有亮搜集、整理、翻译。收入《中国苗族文学丛书·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1),32开,2页,56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龙江莉)

起舞笙辞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苗族聚居区。该芦笙辞吹奏的是请女主人家、男子们当芦笙手要拿出精力,要放开手脚,尽情地跳。歌谣反映了芦笙手在开始吹芦笙时对人们发出的邀请和号召,表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能歌善舞的品质。朱正益、朱明崇、朱文明传唱,朱文龙、龙树岗搜集、整理。用苗、汉两种文字记录。收入《中国苗族文学丛书·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2),32开,2页,12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熊丽芬、李维金)

芦笙祝辞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苗族聚居区。此辞是芦笙队经过时吹奏的。歌谣唱述的内容是: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当芦笙手要拿出精力,女主人要打扫房屋、清理家什,把纷争和吵闹丢在路头,抛在脑后,中年男人要拉住儿童的衣角,给芦笙队让路,老人们要坐在原地,手不让,脚不移,芦笙队伍会自己找路过。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芦笙手、对家庭妇女的希望和对老年人的尊重、对儿童的爱护。可供研究苗族芦笙文化、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参考。朱正益、朱明学、朱文明传唱,朱文光、龙树岗搜集、整理。用苗、汉两种文字记录。收入《中国苗族文学丛书·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2),32开,4页,31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熊丽芬、李维金)

鸡鸣笙辞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苗族聚居区。该芦笙辞吹奏的是请公鸡起来呼叫大地、山川、河流。公鸡在家拍三下翅膀,呼叫三声,野鸡也拍三下翅膀,在高山啼叫三声来回答。朱正益、朱明学、朱文明唱述,朱文光、龙树岗搜集、整理。用苗、汉两种文字记录。收入《中国苗族文学丛书·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2),32开,2页,8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熊丽芬、李维金)

晨笙辞 苗族习俗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苗族聚居区。笙辞吹奏的是天已大亮,女主人家快起来烧糍粑给青年男子吃,花脸獐已经出来偷蜜,小猴子来拾荞,大雁已飞往南方,猪已出厩拱青草。歌谣展现了早晨苗乡美好的自然图景。朱正益、朱明学、朱文明唱述,朱文光、龙树岗搜集、整理。用苗、汉两种文字记录。收入《中国苗族文学丛书·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2),32开,4页,28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熊丽芬、李维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