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与管理意识的形成——教学技能第3版

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与管理意识的形成——教学技能第3版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这些管理理论的研究,每位教师必然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教书育人的意识就会在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得到增强。(二)课堂教学管理意识的形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控制过程。

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与管理意识的形成——教学技能第3版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

1.稳定和促进学校全面工作

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得好,不仅有助于建立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而且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2.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学过程绝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能,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此同时身体素质也不断得到增强。

3.提高班级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规范化水平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行为道德规范的学生。由于现阶段我们的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部分学生离国家规定的达标合格率的要求仍有一段距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的老师,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认识其规律,了解其方法,并以其掌握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去指导我们课堂管理工作的实践,促进班级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的增长。

4.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

在学校,每个班集体作为校园中的一个群体,除承担传授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任务外,还负有教育、培养和改进人的光荣任务,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做到“教书育人”。我们的教师,为了增强自身教书育人的意识,就需要加强对课堂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这些管理理论的研究,每位教师必然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教书育人的意识就会在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得到增强。

5.实现班级学生管理的科学

班级是一个群体,是一个系统,班级各方面要取得满意的成绩,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既定的目标,班级的管理必须科学化。就是要我们重新认识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掌握班级管理工作的规律,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二)课堂教学管理意识的形成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控制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心理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以学生为对象的工作过程,是一个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进行调控的过程。

1.实施目标教学的有效管理

(1)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目标意识

充分认识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目标对活动起导向、激励、评价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导向,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受教学目标的制约,都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实施,它在教学活动过程的诸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此,教师备课,首先要下功夫拟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组织教材和选择教法,要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还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要依据教学目标。总之,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全部教学活动。

当前一些教师,尤其是一些未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缺乏教育目标和评价的基础知识和拟定教学目标的基本技能。在编写教案的教学目标时,往往习惯于用传统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老一套来代替“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要求这些教师用教学目标来调控全部教学活动,所谓强化目标意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改进这一缺陷的措施,就是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目标和评价的基本理论及训练他们拟定教学目标的基本技能。

强化目标意识,还应表现为教学目标在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很明确、具体。教师头脑中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赖于教师掌握表述教学目标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头脑中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有赖于教师的引导。

(2)拟定出全面、适度、明确、具体的课题目标和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全面,就是既要有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也要有能力、情感、习惯方面的教学目标。适度,就是要求不过高,也不过低。一堂课的容量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目标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层次性,分别适合于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明确,就是目标要抓住教材的重点,不要不分主次地选出一连串教学目标。具体,主要是指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要用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表述,不要用教师或学生行为过程来表述。如,可用“学会……”来表述,不用“教……”或“学……”来表述。这样才能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下面引用一个例子,以帮助读者的目标教学管理技能的形成。

例一,某数学教师教《分数的初步认识》(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认识分数的产生,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www.xing528.com)

第二,能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也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表示分数;能说出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和几分之几包含几个几分之一,并能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提高观察、操作和用完整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第三,养成用尺画数线的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这里既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又有能力方面的目标,还有情意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目标,体现全面性。认知领域的目标的表述采用了“认识”“掌握”“能用……表示”“能说出”“能标出”等反映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这就使教学目标具体,便于操作和检测。

例二,某语文教师教《曹冲称象》(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这课时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意领域

通过学习曹冲称象的故事,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从中学习考虑问题的方法。(懂得要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善于把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联想。)

认知领域

第一,识记:学会10个生字,读准字音,熟记字形,并会写8个词语。

第二,了解:了解生字的字义,体会句子中用与不用带点字词有什么不同,懂得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第三,简单应用:会用“议论”造句,会按课文内容填空,会给句子加冒号、引号。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也体现了全面性。对不同的知识点提出了不同的学习水平达成度,采用了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有了这些明确、具体的目标,就便于教师用他们来调控教学过程。

目标要有层次性。拟定教学目标,除了项目要全面以外,还应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有些目标项目可能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可用分层要求的方法来拟定。

2.培养课堂超前管理意识

教师要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就必须对课堂发展态势有较准确的预测、估计;要成功地对课堂进行管理和有效控制,就应该提高超前管理的思维能力,不断锤炼和提高自己积累的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的预测能力,有意识地进行课堂超前管理意识的培养。

(1)充分认识课堂超前管理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管理是复杂的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根本内容。课堂的有效管理可以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愿望同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吻合。但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课堂管理具有艰巨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许多偶然发生现象也有其固有的原因。因此在课堂局限的时间空间内要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无疑是很难的。如果能从超前的管理中,把将会造成的不良后果的隐患及其根源消除掉或降至最低限度,那么,这将使课堂管理更为有效。

(2)自觉学习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理论

教师从事的工作也涉及管理科学,需要有超前管理理论为指导。超前管理的理论基础就是信息科学。因此,不学习一定的信息论、管理学的知识,就不能真正把握超前管理的本质规律,至多是机械地囿于超前管理的模式程序中。

(3)大胆进行超前的课堂教学管理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课堂的预测和针对性地提出控制对策本身就是超前管理的过程。但这大多数对策均为自发的、零碎的。真正要有意识地进行课堂超前管理,不仅要具备超前管理的基本理论,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进行尝试。在尝试中,要消除失败的恐惧感,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应不断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要防止刻板的模式化。

(4)不断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

在课堂超前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探索总结出课堂超前管理的合理途径,以此丰富和发展课堂超前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