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挝文化:婆罗门教与佛教异同

老挝文化:婆罗门教与佛教异同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佛教传入老挝后,婆罗门教的地位慢慢地被削弱,婆罗门教的一些教义逐渐被佛教所吸收消化,成为佛教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老挝人很少有人了解婆罗门教的原来面目,更多的人是将它与佛教混为一谈,因为二者很多教义是相近的。婆罗门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

老挝文化:婆罗门教与佛教异同

婆罗门教中的“婆罗门”一词来自于巴利语和梵语,指“梵行者,净行者”,产生于印度,它传入老挝的时间早于佛教,但是具体时间问题,各国学者们众说纷纭,中国学者段立生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前一二世纪首先传入柬埔寨然后遍及东南亚各国;中国学者黄心川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前后由印度的阿萨姆进入上缅甸,再由缅甸传入湄公河流域;缅甸学者敏悉都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3世纪以后首先传入缅甸然后传入东南亚地区;但是根据缅甸最新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来看,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前3世纪至少同佛教一起或者公元前3世纪以前早于佛教传入缅甸,然后由缅甸传入东南亚泰国、柬埔寨等其他国家。因此,婆罗门教传入老挝的具体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它在佛教传入老挝前影响了东南亚国家相当长的时间。在佛教传入老挝后,婆罗门教的地位慢慢地被削弱,婆罗门教的一些教义逐渐被佛教所吸收消化,成为佛教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老挝人很少有人了解婆罗门教的原来面目,更多的人是将它与佛教混为一谈,因为二者很多教义是相近的。

一是信仰方面。婆罗门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遵循佛教戒律,潜心修行同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婆罗门教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www.xing528.com)

二是业报轮回思想。婆罗门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子就形成了。此外,婆罗门教以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一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然而,在老挝只讲求现世的业报轮回。

三是修行解脱思想。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婆罗门教主张透过修行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婆罗门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出家修习瑜伽禅定,使心寂静;由此认识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自我觉照的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达到“无我”之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