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饮食文化》:文人与酒

《中国饮食文化》:文人与酒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历史上的文人,大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统计李白1050首诗文,说到饮酒的有170首。同样,诗人壮游天下过程中,无论是游历京城、寓居成都,还是辗转于长江三峡与湘江之上,都始终以酒为伴。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

《中国饮食文化》:文人与酒

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种种情感,往往都可能借酒来抒发和寄托。

我国历史上的文人,大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今不少诗人、画家书法家,都因酒兴致勃发而才思横溢,下笔有神,酒酣墨畅,他们不是咏酒写酒,就是爱酒嗜酒,特别是嗜酒的文人,大都被赋予与酒有关的雅号,比如“酒圣”“酒仙”“酒狂”“酒雄”“酒鬼”“醉翁”等,他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首诗生动再现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气概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可以说是文人“借酒消愁”的代表作。

晋代有名的“竹林七贤”远离官场,隐逸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态度。他们在竹林中游宴,饮美酒、谈老庄、作文赋诗。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与六位竹林名士一起美酒清谈,演绎了一个个酒林趣事。阮籍饮酒狂放不羁,但最令世人称道的还是他以酒避祸,开创了醉酒掩盖政治意图的先河。司马昭想为其子司马炎向阮籍之女求婚,阮籍既不想与司马氏结亲也不愿得罪司马氏,只得以酒避祸,一连沉醉60多天不醒,最后靠着醉酒摆脱了这个困境。

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写道:“酒中有深味。”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他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所称颂。他虽然官运不佳,只做过几天彭泽令,便作《归去来兮辞》,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是那么密切,少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全部种粳米作为酒料,连吃饭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弃官后没有了俸禄,于是喝酒就成了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和满足的竟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可就不管了。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向以诗、酒、琴为三友。他自名“醉尹”,常常以酒会友,引酒入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这都是他嗜酒的佐证。他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也以善酿出名。他为官时,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研究酒的酿造。他认为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也可使“浊水”酿出优质的酒。白居易就是这样,他上任一年多自惭毫无政绩,却为能酿出美酒而沾沾自喜。在酿造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

诗仙李白,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诗人。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统计李白1050首诗文,说到饮酒的有170首。在他写的那些热烈奔放、流光溢彩的著名诗篇中,十之七八不离“酒”。他欣喜惬意时不忘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杯莫停!”“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怀念亲友,与亲友分离时,酒又成了必不可少的寄情物:“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钱别校书叔云》)生活中遇到忧愁、伤感、彷徨之时,也要借酒排遣与抒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其一)]“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下独酌》)在谈到功名利禄时“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其二)]即使是在怀古的诗作中也没有离开酒:“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乌栖曲》)真可谓诗酒不分家。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度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故有“酒仙”之称。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很多酒店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此风曾一度流传到近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圣”同时也是“酒圣”杜甫的佳句。据统计,杜甫现存的1400多首诗中,涉及酒的有300多首,占总量的21%。和李白一样,杜甫一生也是酒不离口。杜甫在同李白交往中,两人在一起有景共赏,有酒同醉,有情共抒,亲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就是他们友谊的最生动写照。同样,诗人壮游天下过程中,无论是游历京城、寓居成都,还是辗转于长江三峡与湘江之上,都始终以酒为伴。晚年的杜甫靠朋友接济为生,但还是拼命地痛饮,以致喝了太多酒,衰弱之躯难以承受,在凄凉的一个晚上病逝于湘江的一条破船上。

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谓情景交融,情深意切,当时就谱曲传唱,至今仍受人们的喜爱。

北宋著名的文豪苏轼爱饮酒,他在《虞美人》中写道:“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从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能感受到苏东坡饮酒的风度和潇洒的神态。苏轼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到了晚年,嗜酒如命。他爱酒、饮酒、造酒、赞酒。在他的作品中仿佛都飘散着酒的芳香。大家都说,是美酒点燃了苏轼文学创作灵感的火花。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曾说,苏轼饮酒不多就烂醉如泥,可醒来“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著名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就是苏轼在西湖湖心亭饮酒时半醉半醒的乘兴之作。

在苏轼的《和陶渊明〈饮酒〉》诗中写道:“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这就是说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各种思绪,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处处都有诗,一经喝酒,这些诗就像涌泉一样喷发而出,这是酒作为文学创作的催化剂的最好写照。

北宋著名散文家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自号),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贯穿一股酒气。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

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佳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堪称酒后佳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喜、愁、悲不同心态下的饮酒感受。

书圣王羲之曾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聚会文友41人,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写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至今脍炙人口。

明清两朝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小说家。他们在小说中都有很多关于酒事活动的生动描写,比如施耐庵著的《水浒传》中的“景阳冈武松醉酒打猛虎”“宋江浔阳楼酒醉题反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道“关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等。

清代画派“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黄慎等都极爱酒酣时乘兴作画,据说常有“神来之笔”。这一时期,《醉翁图》《穿云沽酒图》一类的绘画创作也大都属于此。

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在今天还吸引了许多慕名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他们喝绍兴老酒,吃茴香豆、豆腐干,兴趣无穷,整个酒店洋溢着中国文化的浓郁风味。

本章小结

酒文化和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酒文化和荼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本章对酒、茶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名酒、名茶进行了简介,还对独具特色的中国茶艺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大家对酒文化和茶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思考与练习

一、基本训练

(一)概念题(www.xing528.com)

1.饮料

2.茶

3.发酵酒

(二)选择题

1.下列茶中,属特半发酵茶的是( )。

A.西湖龙井 B.白毫银针 C.铁观音 D.祁门红茶

2.下列名酒中,被公认为中国“国酒”的是( ),属浓香型酒的是( )。

A.五粮液 B.泸州老窖特曲 C.茅台酒 D.洋河大曲

3.中度酒,酒液中酒精含量在( )。

A.20%~40% B.20%以下 C.40%以上 D.40%~60%

(三)简答题

1.中国茶分为几类?

2.简述中国酒的起源。

3.简述酒礼、酒令和酒道。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中国名茶各有什么特点?

2.中国名优白酒有哪些?各获得哪些荣誉?

二、理论与实践

(一)分析题

1.茶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礼仪规范?各种礼仪代表什么含义?

2.分析说明中国著名的黄酒沉缸酒三次沉浮的真正含义。

(二)实训题

试一试冲泡乌龙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