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的成果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的成果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降低要求,从学生能力水平出发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水平落后于普通学生,教师必须依据其能力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过低或过高的要求只能阻碍学生的成长。就随班就读生而言,教师应放低对其学习的要求,让他们减轻学习的压力,避免心理上的超负荷。利用明确的奖励机制,激发学习积极性是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的成果

一、个案背景

小X,男,五年级学生,智商40,三年级时鉴定为随班就读生。

行为表现情况:该生体格较为瘦小,平常能与周围同学交流,打闹,但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课堂上行为缺乏自控,课堂上,他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记忆力差,理解和反应迟缓,时常不自觉地发呆。

学习能力分析:该生语言能力差,读书不连贯。回答问题反应较慢,表达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英语能记住几个简单的单词句子几乎不能完整地说完,语法掌握得比较差。简单地重复性抄写作业能够自觉完成,较难的题目则会乱做。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以小X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学生优点,鼓励小X参与学习生活;通过教师有效关注激励,提升学生的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效。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多途径提升学习生活参与度

素质教育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考试成绩差、文化知识接受力差并不意味他什么都不行,对于随班就读学生更应重视这一点,教师要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向着“最近发展区”递进,走上个性化的自我发展道路,完善自我。

1.降低要求,从学生能力水平出发

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水平落后于普通学生,教师必须依据其能力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过低或过高的要求只能阻碍学生的成长。就随班就读生而言,教师应放低对其学习的要求,让他们减轻学习的压力,避免心理上的超负荷。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小X的情况,调整教学目标,比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Let's chant./Let's sing.的部分,只要能够会听会读即可;掌握简单的3个新单词,要求会认读;掌握五年级重点要求的话题,能够根据图文提示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2.创造机会,帮助学生体现自身价值

小X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师可尽量创造机会让他适当地表现,让其丢掉“我笨”“我无用”的思想包袱。例如,在课堂上一般的提问小X回答不出,那就让小X读简单的词语、写写字,从这些简单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成功。再如在学校运动会上,虽然小X身材瘦小,没有什么项目可参加,但他的嗓音很亮,因此可以推荐小X在队列时喊口令,当轮到班级运动员上场时,可以让小X喊口令。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他在场上口令喊得流利自如,班级在队列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其中也有小X的一份功劳,为班级取得了荣誉。他本人和全班同学都觉得为班级作了贡献,自身存在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奠定尊重的基础。

3.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明确的奖励机制,激发学习积极性是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当该生有任何细微进步时都予以精神奖励,进行口头表扬。当有突出表现时,如上课发言正确,进行口头表扬或者代币奖励,以激励其继续向上。

(二)教师积极关注,提升学生自信

由于缺少交往,小X错误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人爱,没人疼,导致小X自我封闭。与一般学生相比,小X更渴望关怀和爱抚,小X希望同学能和自己交往,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自己,亲切地与自己交流。

在英语课上,由于五年级学习进度较快,难度较高,小X经常发呆走神。教师在上课时由原本的完全忽略,变成多留意该生,每当他出现发呆走神的情况就及时帮助他收回注意力。通过举例时提到小X的名字,尽量多为他提供上课发言的机会,提出简单的问题,鼓励他大胆地说英语,勇敢地说英语,喜欢听他人说英语。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反馈,客观而恰当的评价,不仅能总结学生过去的表现,又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随班就读学生,哪怕只是细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评价,让其“闪光点闪亮光”。例如,学生学会写几个生字,老师就应评价“小X会写本课的生字了,有进步。”他衣服穿得干净了老师应评价:“小X同学今天可真干净,大家应该向他学习。”他上课时听老师讲课,老师应进行表扬:“小X学习可认真了,老师喜欢这样的。”诸如此类的评价,虽不是越多越好,但也应该及时,以多鼓励表扬为主。

(三)鼓励同伴支持,改善交往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有意识地把小X与班级中的优等生分配在一起。共同参与活动,共同参与学习。小X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与班级同学交流,性格较开朗。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周围同学的影响来帮助他进步。在日常的学习中为他挑选了一名“搭档”,这个搭档学习成绩优异,与该生交情较好,能够从语言与行动上感化该生,可让其搭档在课余时间帮助该生补习,晚上作业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打电话与搭档联系,让搭档帮助其完成作业。班级学生自然就把他们视为集体中的一份子,忽略了他们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对于随班就读学生来说,在这种长久的合作中,他们与同学多了交流、交往的机会,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自然而然地参与到集体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四)家校合作,提高基本生活能力

家长与学校密切联系,定期沟通学生情况。开学不久,小X的爸爸来参加家长会,我先是把班级的情况和各位家长进行简单的交流,然后是个别交流。我清楚地记得,小X的爸爸非常感谢我们老师的关注,听了家长的反映,我很高兴,看到小X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进步确实倍感欣慰。和小X的爸爸交流中,使我感到老师和家长首先要让小X找回丢失已久的信心,学习的兴趣,目前他真正能掌握多少知识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小X以后能对自己充满信心地步入社会,自己能独立地生活,在家里平时也要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并且与小X的父亲详细制定了在家培训的日程,也推荐了相关书籍。在后期的沟通中,发现小X很多方面,特别是生活基本技能都比从前有所提高,还能积极参与班级劳动,主动承担擦讲台的任务。(www.xing528.com)

四、研究成效

(一)学校活动参与度提升

为了解小X参加学校活动干预前后的表现及干预的效果,对经常不参加的活动,偶尔不参加的活动和从不参加的活动次数进行记录研究和分析。制作下列四份图表,图表中的数据是经过教师暗中仔细观察,或询问其同伴了解并做下记录的。

通过观察访谈记录以下数据,显示干预前小X经常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次数有36次之多,在干预后小X不愿参与的情况大幅减少到只有9次。从表中的数据比较,很明显地看出小X的在校活动的参与度有明显提高,在干预前不大愿意参加在校活动,干预后更愿意参加活动。

表1 集体活动参与统计表

(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

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干预前小X不愿意与人交往的次数有28次之多,在干预后小X不愿参与的情况大幅减少到只有10次。场合不分,我行我素的行为干预前有29次之多,而在干预后只有8次。通过干预前后几列数据的对比,明显得出小X的在校的适应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过去喜欢独处,不愿与人交往。如今是大家交流沟通,还能在公共场合下表现自己。

表2 人际交往表现统计表

(三)心理环境改善

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干预前小X学习活动缺乏自信的次数有40次之多,在干预后小X缺乏自信的情况大幅减少到只有16次。图表数据又显示干预前小X对有些事缺乏责任的次数有28次之多,在干预后小X的这些情况大幅减少到只有7次。

表3 心理环境统计表

(四)教学目标达成率提升

由图可见,小X在干预前教师针对其设定的教学目标的未完成率也高达29%,而完成率只有9%,教学目标的部分完成占62%。而干预后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率大幅度提升,完成率高达69%,未完成率降低为0。

图1 教学目标达成率

两年的教育实践,小X的心理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取得了健康的发展。原来缺乏责任、爱说谎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表现忧郁、感觉闷闷不乐的情况也显著减少,小X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小X不再是班级中的“废品”,也不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包袱”。

五、反思

通过对小X的干预,发现通过改变小X的环境,包括教师同学家长的态度等,取得了很好效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以后该如何更好地教育这类特殊学生,也作了以下反思: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能力进行精准评估和分析,寻找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尝试降低对小X的要求,在课外给他适当补充“营养”。在两年的实践过程中,小X与同学相处得越发融洽,有时几位同学围着小X在讲解题目,他们讲得特别认真,此时的情景显得格外感人,小X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2.家校联动,提升自信。在与家长的接触过程中,发现家长对小X的评价不高,很多小X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会鼓励小X尝试完成。在今后的实践中,尝试与家长配合,改变家长对小X的过低评价,同时,发挥学生长处,及时给予鼓励,进一步提升小X的自信,改善小X的家庭氛围和相处方式。

3.同伴支持,促进融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提升学校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引入同伴、同伴带领、同伴引导、同伴示范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同伴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同时,在后续研究中,通过发挥小X特长,建立自信,提升其交往的主动性,进而让其更好地融入集体以及学校生活。

作者:袁佳玮

单位:四川北路第一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