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ICT消费实践:身份言说的视角

大学生ICT消费实践:身份言说的视角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ICT消费实践,无疑是大学生相互模仿学习,最简单易行的一类行为。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镇的大学生,拥有同款ICT产品、同样的消费方式,意味着城乡界限的模糊、新身份的获得。寝室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同寝室的室友无疑成为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同辈群体。大学生的集体生活与高度一致的群体认同感,使得大学生中信息的传递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

大学生ICT消费实践:身份言说的视角

(一)模仿机制

1.同辈群体模仿

大学是一个半封闭的环境,既能开放地接受社会的种种消费信息,又能形成较为封闭的、独特的消费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来自不同背景的大学生们消费能力不同,存在着较大的消费反差,同辈群体之间存在着攀比的压力。大学校园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城市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来自城市学生的ICT消费实践,无形当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他们往往走在各种消费的前列。ICT消费实践与服饰一样,具有外显的特性,具有展示性的功能。ICT消费实践,无疑是大学生相互模仿学习,最简单易行的一类行为。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镇的大学生,拥有同款ICT产品、同样的消费方式,意味着城乡界限的模糊、新身份的获得。通常一个寝室的同学会使用相似甚至相同的产品,他们通过模仿缓解来自同辈群体间的压力,获得融入感和话语权

问:你的手机是智能机?

答:是的,最近新换的。以前是诺基亚的,当时觉得不错的,现在周围同学都在换手机,使用智能手机,触摸、大屏,很时尚,我就跟着换了。

(访谈对象F41的部分访谈内容,2012年12月10日)

从小在父母的保护和指引下成长,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相对独立生活家庭成员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影响暂时弱化。大学生试图寻求独立性,以疏远父辈的权威,大学生同伴群体可以为这种努力提供一种温暖的支持,因而同伴群体的承认和接受会给予他们更大的鼓励。

我们寝室四个人,对iPhone都很推崇,但是我们的经济条件不同。一个本市的同学大一来报道的时候家里给买的iPhone4s,花了4288元,在我们其他几个外省来的同学看来好奢侈,够半个学期的生活费了。我们还是很艳羡室友的iPhone手机的,总体来说,苹果的界面做得很精致,用户体验很好,上面的软件设计得很人性化,而且又时尚。在大四实习的时候,我和另外两个同学憋着劲攒钱,大半年的时间,吃喝简朴,最后全体换了iPhone4。这一款跟我室友的iPhone4s外形一模一样,功能虽然比iPhone4s差了一些,也还是很强大的,况且价钱便宜了一千多,很划算。手指熟练地滑动iPhone的屏幕,用微博、微信、视频分享求职时的快乐和糗事,到处拍照。小小、薄薄的,握在手里,感觉非常时尚,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访谈对象F5的部分访谈内容,2012年6月20日)

无论是从功能机换成智能机,还是攒钱统一买苹果手机,大学生都明确地感受到了所在群体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城乡差别、经济差距。而相似的ICT产品消费、使用方式,可以形成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大学生离开家庭,在学校里独立地学习、生活,在遇到困惑的时候,近距离的同学们会在情感上互相慰藉。寝室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同寝室的室友无疑成为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同辈群体。寝室内存在着一定的模仿机制,他们的ICT消费实践,受到寝室内部的相互影响,通过某种消费偏好形成了宿舍内小群体的“内群体”。在大学生平时的交谈中,关于ICT消费的话题非常多,如QQ、人人、微博、微信等,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谈资。他们在讨论和评价ICT消费实践的过程中,消费偏好已经受到了同辈群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模仿,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压力和融入群体的需要。

曼海姆认为,如果青年所处环境发生了变化,包括接受新教育在内,他的视野开阔了,会意识到世界上有许多种类的思考和生活方式,而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未必比别人的优越,他原有的思维方式在心中的地位会有所下降,他会对原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并对此逐渐产生距离感,即“距离体验”。在此基础上,青年会对原有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屑,想要摆脱或超越它,这样“超越冲动”就产生了。[9]大学生从进入高等学校报到的那一刻开始,他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群年龄相仿、知识结构相似的人在一起生活,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在相互之间碰撞,会产生一种集体意识。大学生具有的独特气质和内涵,会通过消费内容、消费方式、价值观念、言行举止、行为方式甚至外貌神态表现出来。虽然在访谈过程中,大学生无法确切地说出大学生群体意识包括哪些具体标准,但是他们都承认有“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存在。集体意识源于集体成员对该集体身份的认同,集体意识的形成又会对集体成员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使其在集体意识所允许的范围内行动。[10]大学生对原有的自我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产生距离体验,进而想要摆脱原有的思维方式,想要超越它。大学生通过ICT消费实践来改变自我,与过去的自我告别,似乎是最直接、最迅速的一个方式。

2.媒介模仿

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各种关于ICT产品消费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模仿提供了最为简单、便捷的方式,其中网络、广告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

大学校园已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而是被种种消费信息包围的消费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以书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为媒介,引导年轻人消费的广告比比皆是,时尚、青春、前卫成为众多广告语的主要词汇。大学生在这样消费信息密集的空间中,通过对各种符号信息的筛选,挑出符合自己个性需要、符合同辈群体认可的那一类商品。

大学生的集体生活与高度一致的群体认同感,使得大学生中信息的传递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某种新事物、新品牌、独特的消费方式会在某个阶段出现,并形成风尚潮流。大学生在购买某类ICT产品时,通常会通过网络对之进行了解,各类论坛更是他们购买产品之前必去获得信息的地方。中关村在线、太平洋电脑、机锋论坛等比较集中的聚集了各种问题和解答。

大学生对ICT产品的消费同时还是另一种生活的想象。广告宣传,制造、生产出种种欲望,使ICT消费实践成为种种符号,与大学生心中的美好生活蓝图相契合。商家用广告挖掘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竭力倡导理想生活,它告知大学生应该拥有的产品类型,拥有这类产品,就可以拥有这样的身份,这样的生活。大学生原有的欲望膨胀了,起先不存在的欲望也一个一个被制造出来。大学生的自我形象也逐渐与媒介所宣传的青春、时尚、前卫相靠拢,唯恐与“落伍”、“土”等词相联系。

(二)平衡机制

ICT消费实践的特性为大学生提供向信息通信空间延伸的无限可能,使得他们似乎都能与世界相连,进而卷入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中来,参与消费情境中的文本制作。手机作为ICT消费的标志性产品之一,无论符号化的手机,还是手机的符号化,使其成为最容易产生“炫耀性消费”的产品之一。消费者不断升级、更新自己的手机消费,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时尚姿态。(www.xing528.com)

1.技术

如今的大学校园已不是以往静谧的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社会阶层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到高校中。本书所讨论的ICT产品消费,一定程度上也是种分层产品,具备不同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人对其拥有不同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

红色家园有一个同学,是我们圈子里的一个手机控,对手机产品很了解。他通常是先关注这类产品的最新资讯,看发布会,关注上市时间,新的产品一出来,马上就去买,把玩几天,然后二手打折转掉,再去买新出的款型,有时候甚至是从国外买过来。总之,你经常见到他拿着最新款的新机,很炫。

(访谈对象F32的部分访谈内容,2013年4月15日)

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同学,在手机消费中尝试最新款的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款型,以追逐时尚、保持领先的地位。不具备这种经济资本的同学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平衡,选择小米手机就是一种平衡方式。小米手机在价位上比不上高端机,但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具有技术控、玩机等符号意义。在技术方面,每周更新一次软件内容,无疑也是一种“求新”方式,在大学的场域中,使用小米手机的人数非常多,形成了一种潮流。

问:你为什么选择小米手机呢?

答:之前的手机是诺基亚的功能机,以前还蛮时尚的,现在号称连小偷都不偷的手机,想换一款智能手机。好多同学用iPhone、三星,价位太高,是有钱人用的。我能接受的价位差不多在2000元左右吧,再贵就买不起了。我当时关注的还有HTC的G12、魅族M9,魅族M9是1699元,但是配置不及小米,HTC要2300元左右,小米的性价比最高……

使用小米的体验很流畅、速度快、不卡,性价比很高,国内做到这一点的手机很少。苹果流畅这方面做得好,小米一直在向苹果靠拢。小米是安卓系统,系统化、优化做得好。操作系统二次开发,刷小米系统就可以,免费的,网上还有教程,分为开发版和稳定版,开发版每周更新,稳定版是每个月更新。使用小米有种技术范,拿出来并不比苹果丢人。

(访谈对象F7的部分访谈内容,2012年06月22日)

部分经济资本较少的学生,与经济资本较多的学生具有相似的知识结构和素养,他们会尽量回避经济能力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部分同学通过购买小米、魅族手机,实现他们的技术控、文艺范的符号体验。“使用小米手机,有种技术范,拿出来并不比苹果丢人”,这呈现了大学生对小米技术符号的使用,以此来保持自己的时尚感,用来平衡自尊。

2.山寨

抵抗歧视性对比消费的另一个策略是使用山寨手机,大学生赋予山寨手机具备创意、自制(DIY)的意义。这类大学生知晓自身在目前的消费话语权力体系中处于弱势,转而争取另类发声的行动策略,他们知道无力僭越当下的消费话语秩序,于是采取美化自我的消费实践来进行平衡。

这是一种DIY手机(组装机)。现在苹果手机很时尚,拿着很潮,但是价位太贵,就想出这个办法,不凑近看就是一款苹果手机啊,这是给外人看的,好多同学都这样弄,赶个潮流呗。

(访谈对象F42的部分访谈内容,2012年12月29日)

山寨手机是另一部分经济资本较少的学生的选择。他们懂得山寨手机在他们群体中的符号体验,赋予了山寨手机以创意、DIY字样,试图通过美化自我的消费实践,消除山寨的劣等意义,以提高自己的趣味来维持自尊。山寨名牌消费是鲍德里亚眼中的“拟象”(simulacrum)文化。[11]无论是追逐最新款的行货还是山寨名牌的大学生,表现方式都是对名牌ICT产品所代表的“地位性商品”的追逐和占有。这两种类型的消费心理表现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呈现的是炫耀性、表现性的消费,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获得他人的羡慕,而后者则表现为一种追赶性消费,为了掩饰自己所在的阶层,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前者通常来自家境优越、经济宽裕的家庭,而后者大部分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弱的大学生。大学生群体用山寨名牌的产品,体现的是弱势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这类大学生置身于“歧视性对比”的消费机制之中,想要谋求特定场域的话语权,通过赋予“山寨”以“名牌”的积极意义来建构成功者的身份。

ICT消费所具有的现代感、科技感的内涵,使得大学生ICT消费成为其在信息社会获得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大学生的ICT消费实践是具有能动策略选择的一类消费实践,是展示差异化的场域。大学生竭力通过各种消费方式、创新,来挣脱嵌于消费权利话语结构中的等级逻辑,以此来展现颇具特色的自我消费身份。无论是以技术的策略,还是以山寨为名牌的策略,都是大学生通过平衡机制来主动施行的,他们的消费实践完全拥有能动的策略选择,通过模仿、平衡机制来实现求同策略,即占有不同经济资本的大学生各自选择不同的ICT产品。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保持时尚、现代、先锋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是他们积极建构自我身份的有利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