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一杯茶中找到心灵安宁

在一杯茶中找到心灵安宁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喝茶是一条通往心灵的幽径。饮茶如同光明兄在传统音乐领域的探索,也是一种修行的路径。艺无止境,需要的是内心的热爱。于是,他开始把身心灵的内容引入到传统音乐的传播中来。从2012年6月他启动知音堂计划到现在,已经超过四年的时间。知音堂如同一个小小的道场,吸引了国内外诸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探索内在心灵的人前来。其中的许多场雅集,都有国内知名人士参加,还有很多场雅集都与茶、香等有关。

在一杯茶中找到心灵安宁

光明兄将茶席布置在了刚刚搭建好的露台上,长长的廊道上,透过玻璃廊顶,可以看到天空。

光明兄着一袭白衣,脚踩一双布鞋,笑容明朗,显得洒脱自如。眼前的光明兄俨然是一个都市里的修行人。古筝乐曲绕耳,如闻仙乐而暂明。我们就在这阵阵乐声中,喝茶聊天。

喝茶是一条通往心灵的幽径。光明兄与茶结缘已有数年,去过云南的普洱茶山。去年的六月份,我们还同著名艺术家李玉刚先生一起去了西双版纳勐海,探访古树茶。他也曾多次探访福建的武夷山,在三坑两涧寻访岩茶。多年下来,他自己也收藏了不少好茶,尤其是白茶。对于饮茶,他也颇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喝茶讲求的,第一是静。不可否认,我们置身的时代是一个商业时代。现在,大家为名为利,奋勇向前。这其实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人一味追求名利,没有面对自己内心的时间,那么,一阴一阳,动静皆宜,人就会失去平衡。如果能在一杯茶中静下来,安住当下,你做出的决策自然也会不同。当我们的内心如湖水一般安静下来,那么我们就会更容易看清自己,看清别人。”

光明兄说,茶为水之母,道教中也讲到水的重要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所谓静能生定,定方能生慧。”《道德经》里也说,至虚极,守静笃。“静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生发出更大的能量。”饮茶,会引导人往内走。饮茶,同样需要清静的内心。这就如同美国大修行者阿姜查在《宁静的森林水池》一书中所谈到的,“尝试保持正念,让事物自然展现。那样你的心就会在任何环境下都变得宁静,就像一个清澈的森林水池。各种珍稀动物会到池边饮水,你则能清晰地看透万物的真相。你会看到很多珍奇的事物来来去去,但是你始终宁静。这就是佛陀的喜悦。”这也是饮茶的喜悦。

“对于饮茶,还要有敬。这个敬,是恭敬,也是敬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尊敬。另外,茶来源于自然界,生于天地间,经由人之手而生命得到改变与升华,是自然界与人力共同作用下的精华。饮茶,最重要的是感受个体与生命宇宙的关系。所谓敬天爱人,茶的生命如同大自然的一切,值得我们心生恭敬。对于饮茶,对于中国文化,没有敬畏之心,便谈不上天人合一

“茶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精神。佛教众生平等,圣经的《马太福音》里也说,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便要怎样对待别人。这种平等,体现的也是一种尊敬之心。”

饮茶如同光明兄在传统音乐领域的探索,也是一种修行的路径。艺无止境,需要的是内心的热爱。

一叶一菩提,一茶一世界。弱水三千,只取一茶饮。当下社会的发展,给人提供了各种选择的机会与可能性。每天同不同的朋友交流,获取不同的信息,看起来每天都热闹,但是人的心会变得浮躁,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想做,人反而会变得无所适从。现在,选择少,选择专注,反而可能更有力量。茶也是如此,六大茶类中,品种繁多,他也只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茶喝。普洱茶、武夷山岩茶与老白茶是他的最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径,不徘徊,不犹豫,不疑虑,坚定地走下去。”专注,才能有所专长。有所专长,才会成为某个领域内真正意义上的专家。

茶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一个人走过的路。光明兄创业颇早,从最初开办的艺术学校到现在的知音堂,已经走过了十八年的路程。他一路走来,年岁渐长,阅世也愈深。他也越来越倾向于反思自我。“我这几年越来越倾向于佛教中所讲的反观与观照自我,时刻提醒自己,做人做事毋忘初心。”(www.xing528.com)

他认为,最终每个人都会踏上一条修行之路。这如同一种觉醒,或者觉知。这条路,或许曲径通幽,或许柳暗花明,无论路径如何,都是一条通往自我了解之路。“有钱的人很多,有名的人也很多,但是,内心能够真正充满欢喜的人却很少,真正能内在富足的人也很少。”

如何找到一条回家的路,找到到精神的原乡,找到一条自己的路,是摆在每个现代面前的心灵课题。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这条路可能是音乐之路,也可能是茶之路。

“这几年,包括喝茶在内,传统文化的传播看起来很热闹,但是细看之下,还是作秀的居多。热闹过后,究竟留下了什么?茶、古琴、古筝等的推广,需要与当下人的真实生活有所连接。还是那句话,至虚极,守静笃,只有文化的底蕴深厚了,才会有根基。”

“所谓文化,只有文,没有化是不行的。没有化,就没有创造,没有感动。”于是,他开始把身心灵的内容引入到传统音乐的传播中来。他把瑜伽、唱诵等与内心的修行结合起来,由此,给更多人带来了更多感动和生命的启发。

前段时间,光明兄去台湾拜访了紫藤庐主人、著名茶人周渝。“那天,老先生特意从阳明山上下来,给我泡茶,跟我聊天,平易近人。我喝到老先生泡的茶,内心特别感动。”他谈起来,至今仍回味不已。

从2012年6月他启动知音堂计划到现在,已经超过四年的时间。知音堂如同一个小小的道场,吸引了国内外诸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探索内在心灵的人前来。琼英卓玛、康菲尔德、彼德圣吉、热西才让旦、龚琳娜和老罗、张德芬……都曾是它的座上宾。“我在北京搞了十几年的传统音乐教育,有所反思。以古筝为例,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美丽的传统乐器,一种演奏技艺来教授,那么,未免有些可惜。古人讲求以文载道,以文明德,那么,乐器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修行的道器?把道融进来,或许更加深刻,更加让人感动。”眼下,他正尝试以传统音乐为载体,融入琴棋书画诗酒茶香,实现文化的连接。

在四五年前,知音堂提出了“雅集”的概念,并且陆陆续续做了八百多场雅集,先后进入到美国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联合国等。其中的许多场雅集,都有国内知名人士参加,还有很多场雅集都与茶、香等有关。活动频次多,可谓纷繁热闹。但是,细想之下,光明兄说,沉淀之后,真正能够让他感动的场次并不多。“如果把传统文化做成另一种秀,就不好了。所以,做对的东西,不一定要制造多大的表面上的影响力,但是一定要有价值,那就是价值影响。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做的文化雅集的方向。”

人所要探究的,终究还是要回到生命本原上去。个体和宇宙的关系、内心如何更加富足、如何自利利他……他笑自己,现在考虑的可能更多的还是“术”的层面上的问题。人在世间,终究还是要行世间事。音乐或者饮茶,则是让人走向自己根本的内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