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奶食文化揭秘

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奶食文化揭秘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祭祀供品的饮食最直观地反映了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游牧民族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奶食,超出它的物质属性,成为了祭祀仪式中的主角,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蒙古秘史》《元史》对古代蒙古族祭祀仪式风俗有具体的记载,马湩、奶酪是祭祀仪式中的主要供品。国家祭祀有强烈的政权色彩,其祭祀风俗更加礼制化。敖包祭祀活动中所供奉的食物及伴有的饮食行为是其重要内容。

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奶食文化揭秘

祭祀供品的饮食最直观地反映了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草原游牧民的祭祀活动体现出了游牧特色经济生产形式和社会文化游牧民族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奶食,超出它的物质属性,成为了祭祀仪式中的主角,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用洁白的乳汁制成的酸马奶奶酒奶酪作为媒介,传达对天地众神、祖先神灵的敬畏、祈福之心。

“用乳酪或酒浇灌其上,或者悬牲畜肉于其上,绕其周围来祭天地风俗”是整个北方狩猎或游牧民族原始祭祀风俗。《蒙古秘史》《元史》对古代蒙古族祭祀仪式风俗有具体的记载,马湩、奶酪是祭祀仪式中的主要供品。《蒙古秘史》中记载了蒙古乞颜部的一场祭祖场景:“其春,俺巴孩合罕之妃,斡儿伯、莎合台二人,往行祭祖之礼,时诃额仑夫人行迟而后至,以其后之,诃额仑夫人问斡儿伯、莎合台二人曰:岂以也速该把秃儿已死,谓我子不长?祭祖之祚物中、余胙中、供酒中,何以俾后之也耶?乃至俾视之而食,不唤而徙也耶?”古代汉文文献中酸马奶也称之为马酒,显然,供酒便是指发酵酸马奶(供酒)。

《蒙古秘史·卷二》记载:“……铁木真走下山来,椎胸告天说:‘因豁阿黑臣如黄鼠狼般能听,银鼠一样眼明……我所以避得过我的小性命,被不儿罕山救了,这山久后时常祭祀,我的子子孙孙也一般祭祀。’说完,向日将系腰挂在项上,将帽子挂在手上,椎胸跪了九跪。将马奶子洒奠了。”

成吉思汗用九九八十一匹白母马之乳,向上苍九天祭洒。《十福经典白史》中明确记载了此事:“成吉思汗系母马九十九匹,洒圣乳而祭天。”史学家拉锡彭楚克在《水晶珠》中也写道:“彼年五一(辛未年),居于客鲁涟河畔之时,用宝马之乳德吉,向无上皇天奉献与祈祷,并将此事好生定为法定,降旨蒙古全国而行之。”以马奶祭奠的查干苏鲁克祭保留至今,成为成吉思汗陵祭奠活动的一项内容。对以肉乳为生的古代蒙古族而言,割牲、洒马湩是最大的礼节,用洁白的马奶代表美好的象征,传达人们对上苍、自然界万物的敬畏之心。柏朗嘉宾行纪中同样记载了蒙古人每天清晨和每逢用膳之前都要用饮料祭祀万物神灵的风俗,“他们也虔诚地崇拜太阳、月亮和火,还有水和土地,每天,主要是在早晨饮食之前,向它们献一点食物和饮料”,这里指的“饮料”,无疑是蒙古人大量饮用的策格(酸马奶)。

蒙古人用马奶祭洒祖先神灵,“他们用畜群和母马身上初次挤下来的奶供奉这些偶像。当他们开始用膳或饮用什么东西时,也要首先向偶像供奉饭肴和饮料”,柏朗嘉宾在蒙古行纪中如实记载了蒙古人用马奶祭祀祖先翁衮的生活习俗。随着元朝政权的统一,族群祭祀上升到了国家祭祀。国家祭祀有强烈的政权色彩,其祭祀风俗更加礼制化。《元史·志·祭祀》中有“凡大祭祀,尤贵马湮”,国家祭祀活动首要程序是敬洒马奶。《元史·祭祀志》中记载:“其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马湩,以蒙古巫祝致辞,盖国俗也。”《元史·祭祀志六·国俗旧礼》:“每岁,九月内及十二月十六日以后,于烧饭院中,用马一,羊三,马湩,酒醴,红织金币及裹绢各三匹,命蒙古达官一员,偕蒙古巫觋,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湩杂烧之。巫觋以国语呼累朝御名而祭焉。”

从元朝祭祖的习俗而言,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后借鉴了汉地祭祖文化,建造了祭祖的太庙。祭祖的饮食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碰撞融合。但祭祀活动仍以祭洒马奶(马酒)为开端。随着元朝宫廷多元饮食文化的发展,祭祖仪式礼制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游牧特色饮食传统,例如《元史》中记载:“湩乳、葡萄酒,以国礼割奠,皆列室用之。羊一,豕一,笾之实二栗、鹿脯,豆之实二菁菹、鹿臡,簠之实黍,簋之实稷,爵尊之实酒,皆七祀位各用之。……西域汤饼、圜米粥、砂糖饭羹,每月用以配荐。”不同季节的祭祖仪式上汇聚了代表西域饮食的葡萄酒、汤饼、砂糖饭羹,代表草原游牧饮食文化的湩乳、牲畜肉、天鹅、大雁,代表农耕饮食文化的果蔬、水产、五谷粮食,尽显了元代开放制度下的多元异彩的饮食生活状态。无论如何多元发展,以马奶为贵的风俗,祭洒马湩的祭祀传统未曾改变。“大驾留西内,兹辰祀典扬。龙衣遵质朴,马酒荐馨香。”(《立秋日书事五首》——元·周伯琦)“祭天马酒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白马如云向西北,紫驼银瓮赐诸王。”(《上京即事五首》——元·萨都剌)(www.xing528.com)

成吉思汗八白室祭祀完整地保留和体现了蒙古人崇拜先祖灵魂的传统风俗。“成吉思汗祭祀仪式内容包括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祭祀沿用古代蒙古人用牲畜、火、额速克(酸马奶)、奶酒、音乐祭祀的方式。”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敖包祭祀演变为综合性的信仰方式。人们将马奶酒洒向敖包,向敖包众神表达敬畏与祈求之心。

敖包,蒙古语意为“石堆”,是古人举行祭祀仪式的山峰或摆放祭祀贡品而逐渐堆集而成的堆子。敖包祭祀是北方游牧民原始萨满信仰的一种集中体现,是先民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结合。

敖包祭祀习俗世袭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部分学者认为当今蒙古族祭祀的敖包源于藏区的“嘛呢堆”,16世纪时随喇嘛的兴盛传入到草原地区,并与蒙古族先民“原始敖包”的形制和祭祀结合,演变为蒙古族特色的敖包祭祀文化。无论蒙古族的祭祀圣地敖包堆,还是藏人的嘛呢堆,均来源于各自较早期信仰——萨满教和苯教,并在历史发展中代代相传,承载着人们的精神需求。

敖包祭祀活动中所供奉的食物及伴有的饮食行为是其重要内容。锡林郭勒蒙古族将白色的奶酪视为纯洁、崇高的食品,是敖包祭祀中不可或缺的贡品。如果是素祭的敖包,鲜奶、奶酪和黄油更是供桌上的主角,人们将制作精美的奶酪以三层、五层或七层摆放在盘中,放在供桌或敖包上,向神灵传达着一代又一代草原人精神需求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祖先的崇敬之心。马湩,亦指酸马奶,祭洒于敖包。元朝时期掌握了蒸馏技术,奶酒被视为乳汁精华,宗教仪式必要先敬献。用鲜奶熬制的奶茶也被赋予美好的象征,人们将当日奶茶的德吉洒向敖包,表达自己的敬畏之心。日常生活中,人们将鲜奶及奶制品德吉洒向上空,表示对各方神灵的敬意。

图82 敖包祭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