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生综合实践助力发展

初中生综合实践助力发展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教师的指导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过程,教师进一步明确各个阶段的指导策略,才可以促进自身反思性实践。

初中生综合实践助力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重要保证。舍恩提出要在行动中反思,因为情境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师只有厘清问题情境,才能确定自己的指导目标和指导方法。因而,教师的指导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过程,教师进一步明确各个阶段的指导策略,才可以促进自身反思性实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指导分为三个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和活动展示总结阶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的指导策略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三个方面的指导:首先是结合学生经验指导学生选择主题;其次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个人意愿进行小组分组指导;最后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1.学生活动主题选择的指导

活动主题的选择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步。对于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提问被认为是一种认知的态度,涉及从好奇或困惑的角度感知世界。这种想象最初可能是分散的,很难用语言表达的,但是当进行探索和讨论时,它会变得更加清晰和集中。所以,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将自己分散的好奇心集中到想要解决的问题中。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坚持学生自主的原则,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并没有很深入。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日常生活中和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活动主题,通过教育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根据现实情况提出问题。例如,我对Q校L老师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环节进行了记录。

师:同学们,大家住的小区开始进行垃圾分类了吗?

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做出回答,可知大多数学生所在小区都进行了垃圾分类。

教师拿起教室卫生区的一个易拉罐,问学生:同学们,这是垃圾,老师为什么把它捡起来呀?

生:因为它是可回收垃圾。

师:那你说说什么是可回收垃圾?

生:就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还可以卖钱。

师:同学们,除了易拉罐,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可回收垃圾?

生:废纸旧衣服、快递盒等。

师:可回收垃圾除了卖钱还有什么用处呢?

学生纷纷发言。

教师由此引出主题“垃圾分类之可回收垃圾再利用”。

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我们用什么方式再利用可回收垃圾呢?

学生经过讨论,决定以废品改造的形式参与此活动。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到,教师利用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的垃圾分类这件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将话题引向有研究价值的方向上,最终由师生通过商讨来共同确定主题。通过这样适度的引导,学生能够亲自参与主题的选择,获得了真实的体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学生的踊跃发言也表明学生对这一主题充满兴趣,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并且组织学生就生成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问题是逐步产生的,因为随着对某个话题或主体越来越深入的讨论,他们可以提出更好、更详细的问题。如果教师认为引导学生提问的首要任务是探索和讨论学生的好奇心,那么提问不是一个技术性的练习,而是一段旅程,既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又要能够通过语言引导构架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参与一个连续而又循环的提问过程,在该过程中,新发现的答案是新问题的垫脚石。这种不断产生、提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称为渐进式探究,学生在这种渐进式探究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活动主题和内容。

(2)主题确定由教师引导过渡到学生自主选题

活动初期,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特定社区环境和自然条件,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并且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项目或主题。

学生年段较低或者是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周边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择一些主题与学生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实践。当学生经历几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学生的各项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在自主选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

首先是帮助学生分析选题的价值。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并和学生分析自主选题的研究价值。教师在学生自主选择的时候应指导学生选择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感兴趣的和符合自己现有水平的主题,同时能够进行问题解决的主题,教师把握选题方向,使学生选择的注意具有研究意义和教育价值。

其次是指导学生进行可行性问题的分析。活动主题的选择不得过大、过宽、过偏,入口要小,以便于操作。学生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学生的问题能否成为研究主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研究的方法、现有资源、是否能够进行操作等问题,最终主题才能确定。

2.学生活动小组分组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力水平有限,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活动小组本质上讲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它是一种组织与实体,更是一种意识与精神,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与同伴沟通与交流,发展合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共同进步。

(1)小组组建阶段的指导

学生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个小组内人数不均匀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对小组人数进行适当调整,避免人数过多或过少。例如,国外项目式学习(PBL)都是小组学习的方式,一般由五至七名学生共同参与。一个小组合理的人数安排有利于课程的开展。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多主题要求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进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活动能力较弱,需要有人陪同和监督;另一方面,考虑到安全因素,人数过多会为外出活动制造困难,因此需要适当限制小组人数。

除此以外,教师进行小组组建时要遵循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在组织学生构建小组时,既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与兴趣,同时也需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如性格、能力、特长等因素,最大化地实现小组成员的自身价值。而且,小组的分组情况需要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灵活变动。学生在经历几次活动以后,能力发展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发展性,避免长时间小组成员不变动造成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出现。

总之,教师应综合考虑组内成员的优势和特长,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2)小组合作分工的指导

小组合理分工是小组有效合作的重要基础。小组合作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点。我在调查中发现,小组合作虽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性,但是由于初中生在自制力、独立性和合作意识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会出现意见不统一、小组进度缓慢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自身能力和特长,并且结合活动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调动和鼓励下相互配合。教师在小组分工合作时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教师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并让学生保持参与度。例如,Q校Z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时,让小组中每一位成员写下自己的特长和目前具有哪些能力,同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中自己愿意承担的三项工作并进行排序,然后教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协调。如果有任务未有学生愿意承担,教师可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勇于尝试,最终确定小组分工。通过这样的分工方式,学生内部能形成较好的合作气氛,让学生在完成自身分工任务的同时,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第二,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且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还要关注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大多数学生的时间都花在小组上,虽然学生通常喜欢小组工作,但小组时间并不总是有效地利用。当学生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和挫折,产生畏难心理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同时指导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当各个小组活动的进度出现较大差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快进度,缩小小组间的差距。

3.学生活动方案制定的指导

学生活动方案的制定,是保障学生顺利开展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但是对即将开展的活动进行方案的预设,能够保障学生在大方向上不偏离,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在活动有序展开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空间。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各个小组制定的活动方案对学生的活动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有初步了解,以保障后续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展开。

学生制定活动方案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个完整的活动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样才能使方案制定的完整且规范。每个课题的活动方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可参考的活动方案,学生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展开自主发挥和调整。当学生对活动方案的制定比较熟悉以后,学生可以尝试自主设计与创新。而且,只要包含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感知—模仿—创新”的过程,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而学会自主制定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大致有以下内容:活动的主题、活动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活动的具体步骤、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活动成果的展现形式、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等要素。

针对以上这些要素,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方案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具体细致。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自主性的限制,而是培养学生能够全面思考在活动过程中的各项内容,减少在活动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中的内容和安排考虑周全,引导学生思考各个环节。第二,切实可行。学生首先要思考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活动内容,争取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学生的能力都有新的提高。第三,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修改优化。(www.xing528.com)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阶段的指导策略

纲要》提出,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实践和真实体验的机会,学生通过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和职业体验的多样化活动方式,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和研究方法选择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过程性资料的记录与整理的指导。

1.教师要加强活动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较少进行活动方式的选择,同时也缺少研究方法的机会,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将活动方式与研究方法指导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具体主题结合起来。

教师指导活动方式的选择要与具体活动主题结合起来。新纲要中的四种活动方式包括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和职业体验。根据主题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适的活动方式的选择。例如,针对L校“神奇的食品添加剂”的主题,学生主要采用考察探究的方式调查添加剂构成,运用设计制作的方式运用食品添加剂制作健康饮料和五彩饺子。

在方法指导上,教师指导需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要注意学生年龄的特点和研究的进度。一般而言,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难度较大,一般采取观察实验法,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或者统计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学生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例如,在活动初始阶段,主要以资料搜集为主,可以采取文献法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在活动中后段,需要学生采取数据分析、统计的方式得出结论。

我节选了Q校M老师“走进神奇的食品添加剂之研究方法学习指导课”的教学过程,见表3-1。在这个案例中,M老师较好地体现了她在研究方法指导课中的专业性,一方面给予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空间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法进行归纳;另一方面,预设对学生的指导的同时,不断地根据课堂生成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观察的研究方法用于自己的主题。

表3-1 “走进神奇的食品添加剂之研究方法学习指导课”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的方法指导课,我们总结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点:第一,让学生经历寻找研究方法的过程。通过一些方式,如观看他人的视频,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和交流讨论中,认识和学习各种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这些方法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运用和分享方法的快乐。学生学习研究方法的途径和方式多元化,因此教师在选择指导方式时,要留给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空间,积极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想。

第二,教师要及时进行研究方法的提炼和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完善,面对不同的活动内容可能不能根据研究方法的特点准确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对此,教师应该及时对研究方法进行提炼,将学生一般性的描述归纳成方法论,使学生能够从经验层面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各类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应用不同方法的情境,这样学生能从更宏观的层面对研究方法进行整理性了解。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过程性记录

学生学会在活动中进行过程性记录也是教师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活动的过程性记录是能够真实地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情况,是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学生的过程性记录除了对活动过程和事实的记录以外,还要有学生对获取信息的整理和思考以及对所获知识、经验的不断整合与系统化。

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指导,因为他们往往不清楚哪些内容需要进行记录或者遗忘记录,而学生过程性记录的缺失有时会造成活动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失败的结果。因此,教师对学生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指导应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指导学生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集中指导的方式展开;二是指导学生分析过程性资料的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事无巨细地进行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记录,以减少工作量;三是指导学生把握记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实验探究类的记录,会影响最后活动成果,因此需要认真谨慎的记录与整理。

除了对学生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指导,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及时的解读与交流。解读过程性资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在调研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资料没有真正的重视。对于学生过程性资料的关注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及时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资料并进行反馈。学生的过程性记录是他们最后成果的素材,但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利用这些记录来指导学生才能衡量教师的指导能力。一方面,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生成了新的问题或者遇到困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记录进行反思,对活动做出相应的改进与调整;另一方面,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了解教师在关注活动进展,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与问题。

第二,组织学生开展阶段性交流。一般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周期较长,教师需要组织至少一次的中期交流活动,不同小组的学生可以了解各自的探究过程和探究进度。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师有效指导的一种方式。学生的阶段性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3.教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在教师开展指导的过程中,由于教师需要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同时学校安排的课时较少,且部分活动是学生在课外或校外完成,因此指导教师很难做到全程性的跟踪指导。我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采取集体指导或者小组指导的方式,但是每个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在活动过程中会遇到五花八门的问题,因此教师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个别指导。

集中指导适用于一些普及性知识的指导,如对活动主题选择的讨论、活动研究方法和活动方式选择的指导。这种集体指导的方式能够更有效率地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性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通过集体指导,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成效。但是,集体指导的形式仍是以教师主导为主,学生缺乏表达的空间,同时照顾不到个别学生的需求。

针对集体指导出现的弊端,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状态,通过个别指导提高指导的效率。随着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个别指导的需求加强,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教师需要将指导的重点从集体指导和小组指导转向个别指导,针对性学生的具体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指导。同时,教师要在指导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情绪状态、思维状况等。我在与X校S老师的访谈中,她谈道: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爱心小报义卖时,集体指导了义卖的步骤和沟通礼仪。但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小A同学因为性格的原因迟迟不敢去义卖。这时候,我跟她进行个别的交流,让她观察其他同学的做法,然后把我当作顾客,对我进行义卖。小A同学尝试了几次以后,我又鼓励她迈出走向陌生人去义卖报纸的一步。我和她进行个别沟通以后,她慢慢鼓起勇气,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S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如果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状态出现问题,教师应该通过敏锐的观察发现并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活动中的挑战。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与总结阶段的指导策略

《纲要》提出,在活动展示和总结阶段,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成果展示方式,鼓励学生用绘画、摄影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结果的呈现与交流;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与表达、和同伴进行交流与分享的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帮助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查缺补漏,明确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深化主题探究与体验。

1.学生展示活动成果的内容与方式的指导

成果展示中呈现的形式和角度都具有多样性,学生有时选择的方式可能未必能很好地对成果进行展示,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为学生提供一些例子,从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

第一,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活动方式有不同的侧重点,相应地,展示环节的方式也不相同。例如,对于考察探究类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调查报告、实验数据等方式进行展示;对于社区服务类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体验日记、倡议书、手抄报、摄影展的形式进行交流;对于设计制作类活动,指导学生开展作品成果展;对于职业体验类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对演讲、视频作品等进行分析。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根据主题内容自主发挥,而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干涉,限制学生的展示。

第二,呈现角度的多样性。在进行成果展示时,不仅可以在内部展示,也可向外界进行展示。内部展示指向班级内部,班级小组间进行各种展示活动。对界展示指向外边,学生可以向学校、家长和社区进行展示。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果主动向家人展示,这样不仅能得到家长的鼓励与支持,也能让家长更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校可以利用成果展、汇报会、征文比赛等形式进行展示。学生更可以走进社区和街道,将自己的调研成果向社会展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社会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支持它的开展。

学生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既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又能使他们体会到收获成果的喜悦,还可以在互相交流展示中不断提高。对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和角度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使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活动评价也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非标准化情境下的评估。评估环境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任务具有挑战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评价时活动的成果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所收获的情感和价值的体验,这也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中应该关注的方面。

在调查过程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果,而往往忽视对学生的评价或者所采用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并不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指导应该遵循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要以新的评价理念来指导学生进行评价。新纲要颁布后,专家指出评价超越了对学习的评价和为了学习的评价,是作为学习的评价而存在的。因此,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应该让学生关注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不仅仅是结果,还要让学生重视自我和同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感悟与体验。另一方面,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方案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评价标准的由来,并且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而是通过合作参与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观念。在这样的评价理念指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同时能够逐步理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学习。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将评价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反思,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自我评价方式和内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发展得还不够完善,有些时候对自身的评价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全面,所以教师要通过引导和提示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意识,并且让其通过活动过程不断进行自我评价。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过程和感想的记录,也可以开发一些让学生更感兴趣的评价形式,如“小小实践家的自画像”“我的活动足迹”等,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在活动中的得与失。

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既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又要接受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评价;既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让不同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一方面,通过小组评价展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为小组做的贡献,组员之间的小组合作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可以对活动中其他人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小组互评可能出现有些学生在面对负面评价时承受能力不强,还有些学生对他人的评价不够客观的情况,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用语言和行为不断调节互评过程,让学生学会倾听,并且创造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小组评价。

3.学生进行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的指导

在活动总结阶段,很多教师仅仅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开展的活动进行反思交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反思交流不能流于表面,而应言之有物。

实际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反思应该是无处不在的,随着活动的展开而不断进行,但是活动进入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活动开始阶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方案的制定是否可行,中期实施过程是否顺利,困难是否得到解决,后期的成果展示是否能够将成果完整呈现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反思在过程中的失败与收获,总结在活动中的一些体会与心得,为以后的活动积累经验。

如F校L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蜜枣制作”的职业体验活动以后,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学生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又对蜜枣产生了新的认识与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枣都可以用来制作蜜枣?制枣的工具又有哪些讲究?食枣有哪些好处?针对学生总结中产生的新内容,L老师引导学生制作相关的思维导图,并且建议学生寻访蜜枣专家,走进资料室寻找资料。此外,在这一轮活动进行到最后环节时,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总结反思引出了新一轮的主题。而学生的总结、思考可以引发学生实践的逐步深入和思维的逐步发展。

通过L老师的例子可以感受到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的价值,一方面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反思中深化探究主题,形成新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反思的能力与习惯呢?第一,鼓励和引导学生撰写活动感想。通过撰写活动感想,学生可以分析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失误,同时提出疑问。第二,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反思。教师在活动总结环节可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并组织讨论,互相交流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共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尝试提出更为深入的探究主题。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结交流阶段,教师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之间互相表达创造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及时的反馈,并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新的思考,并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适当的指导。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反思,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价值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