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发展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发展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递进式主题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明显的整合性,课程整合强化了活动设计的综合化。学生个体的完整性和学生面对的世界的完整性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应从整体上考虑,注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内在整合,以及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整合。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发展

(一)主题设计思想

1.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许多研究者认为,教育就是帮助人成为完整的一个人,帮助人的智力和人格协调发展,即表现为完整的人与完整的生活合理共生,协调发展。孔德提出实证主义的时候,人类的认识已经进入了科学的阶段,人们企图让自身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的支配。这种所谓的实证主义思想就使得教师们过于相信知识,把知识摆在权威的位置,对科学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此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学科课程将学生与完整的生活世界割裂开来,限制完整生命的丰富性体验,造成个体的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精神建构之间质的断裂。由此,为让学生过一种幸福的完整生活,需要理性审视课程,重视课程内容具有的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的生活改变而改变,其主题内容具有开放性。为落实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需要学校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资源等构建有效的主题内容框架

2.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主题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就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心理成熟历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总体上具有阶段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是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递进式主题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目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既包括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情感的发展。当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研究过程不完整、研究问题难度大等现象,而研究问题的难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序列化的活动主题设计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所以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3.凸显活动的课程化

在以往的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本质的领悟、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对课程目标的认识等问题都会引来“有活动无课程”的现象。如人们将社会实践等同于参观访问、体察感受,因而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将社区服务等同于到敬老院为老人提供服务。未将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转化为课程是导致课程实施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这可以通过优化主题设计来解决。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递进式主题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方面,递进式主题来源于活动主题实践研究,又需要通过活动实施检验,进而起到丰富主题的内容或修正主题预设内容的作用,因而递进式主题的实践性可以反映活动课程本质的过程性、生成性;另一方面,若干个关联次主题内容构成以逐层递进的方式统整的活动主题,主题间通过总主题概念彼此联系,并通过整合的概念促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活动观,活动实践将活动经验的获取,与活动方法的掌握、活动能力的培养和活动精神统一起来,实现学生活动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活动的课程化水平。

(二)主题内容分析

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六艺,还是古希腊罗马的七艺,都是古老的分科课程,说明了分科课程一直以其独特的知识逻辑体系在学校课程中占据着极大优势。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日新月异的21世纪,对社会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求。其中,就学校课程而言,传统学科课程已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学校课程教学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分科课程强调其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忽略学习的过程性、生成性和开放性,满足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明显的整合性,课程整合强化了活动设计的综合化。课程综合化倡导通过多种多样的主题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开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综合学习。本书中的递进式主题内容强调整合性和层次性。

1.内容特征

整合性是指将递进式活动主题资源包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保证中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化地整合指定领域内的资源,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纲要》中对活动主题内容整合的要求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这样规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二是学生面对的是完整的真实世界。学生个体的完整性和学生面对的世界的完整性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应从整体上考虑,注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内在整合,以及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整合。

活动主题内容是以层递为原则组织出来的,使活动过程成为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学者文可义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即时信息,主要习得方式是学生自主选择、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直接体验,主要目标是促进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评价方式以过程为主,终端结果为辅。”由此可知,活动主题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和即时信息,而个性的、具体的、多样化的生活可以从一定方面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作为一种比较具有优势的活动主题组织方式,递进式活动主题不仅突出以学生的完整生活世界为活动空间,同时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逻辑起点。而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中的现象特征及利用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既会正面直接地表现活动主题目标,也会反面弯曲地表现活动主题目标。例如,在一个植物作用探究活动中,同年级和不同班级的学生各自研究了植物的修复作用,一个班的学生利用植物的修复作用研究出关于保护当地黄土的方案,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利用植物的修复作用研究出关于高产种植某类植物的方案,但却破坏了当地土地。在活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各个学生根据的生活现象是一样的,但是活动主题目标的表现结果却截然不同。由此可知,活动主题内容只是反映了生活中的某一部分现象,而不是全部的生活现象,学生在不断明辨生活现象中的真相和假相的过程中,提升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活动过程不断深化,同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2.内容体系

主题内容框架根据《纲要》中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四种主要的活动方式,把递进式主题划分为考察探究活动主题、社会服务活动主题、设计制作活动主题和职业体验活动主题,四类活动主题的内容具体见表1-1。

此外,由于活动主题具有综合性,所以需从自身、社会与自然三个方面考虑选择活动内容,但三个方面的主题并非截然分开,有些主题可能同时包含其中的两个方面,甚至是三个方面。自然方面的主题自然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探究自然,针对身边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科技发展等展开研究,逐渐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勇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方面的主体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公共设施、传统文化等,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养成探究、反思社会现象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自身生活方面的选题主要引导学生反思自我、认识自我,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烦恼开展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实现积极、健康的发展。

表1-1 四类活动主题的内容

一方面,从学生与自身、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出发,进行不同阶段的内容分配。在各维度的处理过程中,每个阶段赋予10的比重,然后针对每个维度的重要程度,单独赋予比重。在具体的分配上,需要满足两个原则:首先是各维度内容都需要有所设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是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中有所侧重,需要对侧重的维度进行比重的增加。在学生与自身维度上,学生自身生活方面的主题内容是呈递减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人对价值的体验逐渐内化成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与社会维度上,社会方面的主题内容是呈缓慢递增的趋势。社会生活方面的主题之所以呈现缓慢递增的趋势,是因为人和教育的社会性。人的发展是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缓慢的过程,它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活动,而教育也是其中的某一类活动,因为它是通过人类社会特定的产物进行的。在学生与自然维度上,自然方面的主题内容是呈递增的趋势。从这些不同阶段的权重分配可以看出,这些维度的内容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成长,但由于学校资源的丰富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教师的课程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可以灵活地调整具体的比重分配。

另一方面,在主题内容不同阶段分配中,主要从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以及职业体验活动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考察探究活动主题注重研究性学习,体现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互动序列里。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以及职业体验活动可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灵活安排相对应的活动主题。基于此,本书在设计主题时有所侧重,以某种活动主题为主,兼顾其他种类的活动主题。以下是我设计的几个递进式主题活动资源包。

(1)考察探究活动主题——以“低碳生活”为例

在此考察探究活动中,总主题是低碳生活,次主题分别是变废为宝、“我”的低碳足迹、学校学生低碳生活情况调查研究、全球变暖问题研究、低碳环保材料的实验与研究和新能源发展现状及推广。其主要内容见表1-2。

表1-2 考察探究活动主题“低碳生活”

续表

(2)社会服务活动主题——以“走进社区”为例

其总主题为走进社区,次主题分别是我们生活的社区、社区服务与体验、社区公益“我”参与、社区的文化生活以及建设我们的社区。第一层次的主题“我们生活的社区”中,需要对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进行分类比较。第二层次的主题“社区服务与体验”比较适合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第三层次的主题“社区公益‘我’参与”比较适合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而第四和第五层次的主题“社区的文化生活”以及“建设我们的社区”比较适合初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其详细内容见表1-3。

表1-3 社会服务活动主题“走进社区”

续表

(3)设计制作活动主题——以“多彩的建筑模型”为例

其总主题为“多彩的建筑模型”,次主题分别是建筑模型的材料、建筑模型的文化、建筑模型的科学以及创客空间的建筑模型。其详细内容见表1-4。

表1-4 设计制作活动主题“多彩的建筑模型”

(4)职业体验活动主题——以“魅力教师”为例

其总主题为“魅力教师”,次主题分别是教师的工作职责、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素质、教师职业规划以及教师职业追求。其详细内容见表1-5。

表1-5 职业体验活动主题“魅力教师”

(三)主题目标分析

确定好活动主题目标是主题设计的起点,具体的活动主题目标能让教师们清晰地明白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如何去教,还能决定学生为什么而学、学什么、如何去学。在这里,有必要区分主题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最广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养目标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教育目标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加以组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依据和标准。可以明显看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是分别处于不同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目标的设定要考虑设定的主体是谁,如果是学校,则要从培养目标层面出发,如果是教师,则要从教育目标出发。从主题设计过程来看,本书设定的目标主体是教师,主题目标处于教育目标的层次,是实然状态下的主题设计。而应然状态下的主题设计主体应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强调师生从生活中选择具有价值的活动主题。

1.主题总目标

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目标时,需要认真研究课程性质、理念以及目标。《纲要》中对课程性质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另外,《纲要》对课程理念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查。”此外,《纲要》针对课程目标做出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的具体阐述,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强调学生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方面的意识与能力。

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对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的规定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试行版的总目标和征求意见版的总目标的比较来看,《纲要》指向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此外,考察探究、社会服务、问题解决和职业体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四种基本实践活动方式,代表着几种不同的学习形式。考察探究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都可能蕴含着研究性学习的元素,研究性学习理念贯穿整个综合实践活动。郭元祥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

具体来说,可以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四个方面进行主题目标的建构,尤其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总结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主题总目标上,培养学生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个人与自我、社会的整体关系,懂得社会规则,具有国家视野和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二是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参加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和优化,形成规范的研究报告,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能力。

2.主题分目标

根据总目标的阐释,列举考察探究活动主题“低碳生活”、社会服务活动主题“走进社区”、设计制作活动主题“多彩的建筑模型”以及职业体验活动主题“魅力教师”,从学生个体与自我、社会、自然的维度来进行主题目标的建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以及创意物化的意识和能力的养成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升实践能力的基础。在建构层次目标时,主要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入手,一方面从宏观层面上说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以及创意物化上的目标,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阐述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收集、总结交流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1)考察探究活动主题分目标——以“低碳生活”为例

考察探究活动主题“低碳生活”的目标内容见表1-6。

表1-6 考察探究活动主题“低碳生活”目标内容框架

续表

考察探究活动主题“低碳生活”的目标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知目标

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关于低碳生活的知识,认识温室效应、生活中的环保材料和新能源。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温室效应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调查社会燃料使用现状,找出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思考防治温室效应和节能减排的措施。在这一目标中,主要让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节源减排的重要性,理解个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作用。

②技能目标

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访问、交流,能分析关于低碳行为的数据,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环保问题,灵活运用调查方法。在这一目标中,主要注重学生掌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其形成环境保护的观念;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其了解使用环保材料的重要意义。在这一目标中,主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各层次的目标内容见表1—7,主题目标层次解读详细情况见表1-8。

表1-7 考察探究活动主题“低碳生活”目标体系

续表

表1-8 考察探究活动主题《低碳生活》目标层次解读

(www.xing528.com)

(2)社会服务活动主题分目标——以“走进社区”为例

社会服务活动主题“走进社区”目标内容见表1-9。

表1-9 社会服务活动主题“走进社区”目标内容框架

续表

社区服务活动主题“走进社区”的目标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知目标

知道社区的基本设施和环境布局,了解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内容,认识社区公益,感受社区内人们的文化生活。在这一目标中,主要让学生了解社区里的人员、环境以及文化,认识到社区服务,理解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作用。

②技能目标

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考察、调查,学会关注社区里的问题,灵活运用调查方法。在这一目标中,主要注重学生掌握调查的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验社区里的活动,培养学生对社区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保护社区、改进社区的责任感。在这一目标中,主要注重对学生社区服务行动力的培养和服务情怀的养成。

各层次的目标内容见表1-10,主题目标层次解读详细情况见表1-11。

表1-10 社区服务活动主题“走进社区”目标体系

表1-11 社会服务活动主题“走进社区”目标层次解读

续表

(3)设计制作活动主题分目标——以“多彩的建筑模型”为例

设计制作活动主题“多彩的建筑模型”的目标内容见表1-12。

表1-12 设计制作活动主题“多彩的建筑模型”目标内容框架

续表

设计制作活动主题“多彩的建筑模型”的目标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知目标

通过对建筑模型材料的种类、结构特征和科学价值的了解,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风貌,掌握建筑模型里的科学价值,体验创客空间。在这一目标中,主要注重学生对创意产品的认知。

②技能目标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一些模型。在这一目标中,主要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培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设计创意模型,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和创意物化的能力。在这一目标中,主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层次的目标内容见表1-13,主题目标层次解读详细情况见表1-14。

表1-13 设计制作活动主题“多彩的建筑模型”目标体系

表1-14 设计制作活动主题“多彩的建筑模型”目标层次解读

(4)职业体验活动主题分目标——以“魅力教师”为例

职业体验活动主题“魅力教师”的目标内容见表1-15。

表1-15 职业体验活动主题“魅力教师”目标内容框架

续表

职业体验活动主题“魅力教师”的目标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知目标

学生通过了解教师的工作职责、职业道德和教师素质,进一步认识教师这一职业。在这一目标中,主要注重学生对教师职业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

②技能目标

学生分析案例,提出有关职业生涯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目标中,主要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这个职业,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在这一目标中,主要让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确立自己的职业追求。

各层次的目标内容见表1-16,主题目标层次解读详细情况见表1-17。

表1-16 职业体验活动主题“魅力教师”目标体系

续表

表1-17 职业体验活动主题“魅力教师”目标层次解读

(四)主题设计策略

1.明晰主题设计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递进式主题的设计,遵循活动主题设计依据,立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框架,开展相关基础研究,确定主题系列框架,并在活动过程中结合实际予以调整和改变。

2.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主题内容时空界限,构建层次化、序列化的主题框架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指的是优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学习手段等要素,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形态,教与学结构、模式,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和师生的整体变革。而在活动主题设计层面上,其重要意义在于打破活动内容时空界限,形成丰富的跨学科、跨区域、跨年级的活动主题。已有研究指出,活动主题系列生成的方式之一是按时间(自然时令)和空间(自然环境)的维度展开。但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学生学习过程与空间的扩展之间已发生了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空间的无序性和开放性。例如,传统的学习空间仅限于家庭、学校和社区。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可借助互联网快速了解到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学习,而这样的学习条件在之前是很难达到的。二是学习经验的过程性。学生可利用相关软件分析数据,进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立足学生学习过程特点和空间扩展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活动主题设计中占据重要位置。

3.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特点,把握好各层次主题间的递进程度

各层次主题间的递进梯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第一,递进梯度是各层次主题间的界限;第二,递进梯度的递增是活动主题再形成的一个条件;第三,活动主题所在层次决定了学生的行为程度。

4.明确主题内容的整合切入点和路径

活动主题是整合切入点的载体。所谓活动主题,是指通过概括的形式反映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领域的综合性核心问题或专题。反映学生生活的核心问题有幸福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生活的魅力等;反映学生学习的核心问题有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快乐、学习的校园等;反映社会领域的核心问题有环境保护、科技发展、政治道德等。找出这些核心问题中的相近或相似之处进行整合,就可以形成一个活动主题,其中问题的相近或相似之处就是整合的切入点。根据上述的核心问题,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活动主题,如学习的生活、环境保护与生活、生活中的科技足迹、学习先进思想政治等。另外,当发现现有的资源没有适宜的切入点时,就应该开发相关课程资源,再进行必要的整合,以此形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

根据递进式主题设计思想,整合的路径包括纵横两个方向的整合,横向整合是同层次材料的整合,纵向整合是逻辑体系的整合。对于横向同层次材料的整合要有正确的理解,它不是说只要是同层次材料就可以进行整合,而是说根据材料的相近或相似处进行整合,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以此彰显综合课程的优势,打破时空界限,淡化课程壁垒,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对于纵向整合,也不能把逻辑上的整合简单化,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把材料合理化、序列化。

活动主题内容的整合性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予以支持。但目前中学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较为薄弱,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常常出现“教师拿着教科书教”的情况,更有甚者,把同一个综合活动的内容教给不同年级的学生,此种做法不仅浪费师生双方的宝贵时间,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设计一系列连续性的活动主题就显得十分必要。除了现有的课程资源,学校要根据本校课程结构的需要,协同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一起合理开发优质的地方资源、学科课程资源或者是网络资源,选择优质的资源内容,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保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结合学科课程内容,把知识学习与主题内容有机融合;二是合理挖掘地方性资源,设计本土化活动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