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级女声: 草根娱乐的文化项目案例

超级女声: 草根娱乐的文化项目案例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超级女声》让灰姑娘梦想成真,丑小鸭有了变成白天鹅的舞台。《超级女声》点燃了亿万观众的热情,它回归平民草根,也收获了来自于普通大众的强大力量和支持。(一) 参与门槛低,引发全民娱乐《超级女声》火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顺应了娱乐平民化的趋势,将娱乐的平民化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随着“超级女声”品牌产业链的

超级女声: 草根娱乐的文化项目案例

《超级女声》让灰姑娘梦想成真,丑小鸭有了变成白天鹅的舞台。《超级女声》点燃了亿万观众的热情,它回归平民草根,也收获了来自于普通大众的强大力量和支持。它引起的震撼已经不仅仅限于中华大地,尽管这一节目形式在国外早已出现,但能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和关注度,仍然会让全世界的媒体人瞠目结舌。

一、《超级女声》的成长过程

《超级女声》创意源于《美国偶像娱乐节目。湖南电视台在明星娱乐类节目停滞不前、同质化竞争造成方向迷失的情况下,大胆借用了《美国偶像》的属于平民大众的自我表现和成功机会这一概念和做法,2003年在湖南本省“试水”《超级男声》,反响很好,2004年2月趁势推出《超级女声》,同年“五一”期间,湖南卫视从娱乐频道接手节目的制作,在原长沙赛区基础上另外增加武汉、南京、成都三个赛区,把《超级女声》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型活动,从而成为观众和传媒关注的焦点。湖南卫视“快乐中国超级女声”的活动首开“大众娱乐”之先河,清新鲜活新颖的节目形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引起了国内电视界、娱乐界的高度关注,从众多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被国内新锐杂志《新周刊》评为本年度唯一的“创意TV秀”。

2004—2006年,没有什么比“超级女声”更能吸引中国各个阶层的亿万观众,“我的快乐我做主”,《超级女声》引发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追捧参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娱乐狂潮。这样一场大众文化娱乐活动,它的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众、节目收视率之高、参与手机短信投票观众之多以及情绪之狂热、所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大,可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对电视商业化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对社会文化生态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超级女声”演变成公共事件,成为一种奇特的现象,即“超女现象”。

2005年该节目更是书写了中国电视界的传奇,不仅广州、长沙、郑州、成都、杭州的报名人数达到近15万人,创下国内电视大众选唱类节目直接参与人数的最高纪录,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长沙等12个城市的“收视仪”调查中,超女平均收视率为8.54%,平均收视份额达到26.22%,稳居全国同时段节目播出的第一名[4]

2006年《超级女声》宗旨改为“想唱就唱,唱得响亮”,比赛增加复活赛环节,其不断创新,使收视率、媒体关注度、选手人气、场外投票量、网络搜索量等多项指标稳坐全国选秀类节目的冠军宝座。

二、《超级女声》成功的经验

通过层层海选,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不平凡,平凡大众的参与,使节目《超级女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梦想花园。

(一) 参与门槛低,引发全民娱乐

《超级女声》火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顺应了娱乐平民化的趋势,将娱乐的平民化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不设年龄、唱法、地域的参赛限制,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比赛,为普通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和成名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想唱就唱”的宣传口号,“电视秀”和“一夜成名”成为《超级女声》吸引年轻一代观众最有力的金字招牌。制作者将传媒的门槛放低,满足了众多女生自我表现的愿望,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有了“全民参与”热潮,才产生了“全民同乐”的收视效应。

(二) 高度互动性,点燃观众收看热情

《超级女声》另辟蹊径,跳出了以往中国的选秀活动形式单一的尴尬境地,借助短信这一互动平台,让广大观众共同参与。其首创的通过观众短信投票参与决定选手去留的“票决”方式,使得每一个投票观众都觉得自己是场中主角,如同现场评委一样。这种互动方式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单向性,让观众有更强烈的参与感与认同感。另外,《超级女声》为烘托出现场热烈的比赛气氛,安排参赛选手的亲友团进入现场为选手加油助威,让观众在亲友团欢呼雀跃和失声痛哭中真切地感受到比赛的激烈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并为之深深打动。“平民参与,观众做主”对节目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 节目原生态,缩短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

《超级女声》将演播室设在各个赛区的比赛现场,给观众以“零距离”接触的感觉,增强了节目现场感和亲切感。镜头所呈现的简陋的场地、生涩的清唱、严厉的点评,以及成功与失败者的百态,不同于那些精致高雅的艺术,将粗糙甚至丑陋但却真实、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节目展现给观众,反而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取得了轻松愉悦、舒缓压力的效果。《超级女声》竭力挖掘“审丑”形式,利用人们喜欢看别人出洋相的隐秘心理需求,以达到娱乐大众、提高收视率的目的。

(四) 关注群体广泛,老少皆宜的节目运作

《超级女声》从举办至今,虽然以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最主要的收视人群,但是中老年人的收视比例也很高。其中除了《超级女声》作为一档延续时间较长、媒体关注程度较高的、每次电视播放时间也较长的比赛节目,吸引到了一部分中老年人的关注外,其大力宣传“不限年龄、不限唱法、不限样貌”的报名政策,吸引了许多年龄较大的女性音乐爱好者,使更多的人成为这个节目的忠实观众。同时,经常穿插出现在节目中的女孩平时和家人在一起生活镜头,更拉近了节目和普通观众的距离。

(五) 强势力量的整合传播,促进节目影响力(www.xing528.com)

《超级女声》的轰动,主要归功于整合传播运作方面的不断完善。湖南卫视作为一家仅次于中央电视台的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不遗余力地预热宣传,并将其播出时间在每周五晚的黄金时段,大幅提升了收视率; 何炅、汪涵、李湘等高知名度娱乐节目主持人也为节目增色不少; 与此同时,赞助商蒙牛在全国各地大量投放宣传海报、开展促销活动,对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平面媒体广告传统媒体高达8000万元的大手笔投入,提升了影响力; 网络、短信等现代传媒的整合力量也为《超级女声》的成功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六) 宽广的品牌延伸,提升节目综合产值

“超级女声”不仅仅是一个活动,而且成为一个品牌,持续高热的关注带来持续攀升的收视率,使超女的品牌价值至少几个亿。《超级女声》剑走偏锋、形成独特的赛制和表现形式将所有的参赛者、观众甚至评委都囊括在这一狂欢的过程之中,各类因素恰到好处地运作,有效地增加了品牌价值,媒体、赞助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实体也都在节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随着“超级女声”品牌产业链的无限延伸,短信、广告、冠名、代言、演出、销售、活动、影视唱片、图书、服装、食品、玩具等产业将形成一个巨大绵长的娱乐产业价值链,实现了一个传媒从吸引受众注意力资源到开发消费者购买力资源的过程。

三、《超级女声》存在的问题

《超级女声》爆炸式的增长、过快的发展使节目忽视了节目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在利益驱逐下追随者不惜以丑为美,将选秀恶俗化,值得我们深深反省和思考。

(一) 评委辛辣的评论伤及选手的自尊

一些评委言语的苛刻在节目开始之初就成为《超级女声》的一个精彩看点,但这对选手的尊严却有不小的伤害。本应给予意见和建议的评委却热衷于当面挖苦点评是不妥的,尤其把这样的过程放在电视上更会引起间接或直接的心理伤害。用这样践踏尊严的方式大行“娱乐”之道,赚取收视率和广告利润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二) 对青少年的误导,引发多种不良影响

2004年《超级女声》季军张含韵一举成名后,数以千万计天真烂漫、盲目跟风的少女们被虚幻的明星梦迷得如痴如狂,从海选到淘汰、现场助阵、街头拉票都花掉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习。从更广的层面上说,这种造星秀很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一夜成名”的幻想,忽略踏实学习和辛勤付出,助长社会浮躁风气,滋长投机心理。长此以往,对青少年的心智发育和健康成长势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 媒体大肆炒作,假新闻层出不穷

媒体在《超级女声》节目报道过程中大肆炒作,出现了一些虚假新闻,种种“黑幕”、绯闻、流言风生水起,即使吸引了受众眼球,但从长远来看则有损媒体的公信力,不利于媒体今后的健康发展。

四、案例点评

《超级女声》独特的平民化、娱乐化、悬念化、互动性、人情味的节目内容,增加了吸引观众眼球的卖点,而其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创新了传统电视的营利手段,制造了超女经济产业链,创造了一个电视财富神话。《超级女声》成功得益于节目内容、节目经营等方面的诸多创新,它充分迎合了受众心理需求的变化,找准了与社会的契合点,适应了传媒市场化运作的需要,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远非一个普通的电视娱乐节目内容所能涵盖。它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以大众娱乐为内容,拥有广泛参与的受众群,传者与受者之间形成有效双向互动的文化传播现象。

围绕《超级女声》形成三大媒介体系,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到电视、电台等电子媒体,再到新兴的电信和网络媒体,纷纷纳入《超级女声》的传播范围,受众一改以往被动接受的地位,积极利用新媒介体系,有效扩大了由传播者主导的传播活动的影响力。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率先打响了品牌,具有先发效应,但是,其领先优势也只是在一段时间里让模仿者难以挑战与超越。各大传媒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在传媒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