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衍:生平、代表作及奖项

夏衍:生平、代表作及奖项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夏衍先生生平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二)夏衍主要代表作夏衍一生注释颇丰,涉及文学、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在此,仅做些粗略的介绍,以从夏衍的作品中窥见其精神。夏衍的电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大众电影》杂志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百花奖”评选活动是由中国观众“说了算”的电影大奖,夏衍改编的《革命家庭》获最佳编剧奖。

夏衍:生平、代表作及奖项

图1-1 夏衍先生

夏衍(图1-1)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的创办人之一、中国现代电影艺术的奠基人之一、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和领导者、文化艺术界领导人。同时,夏衍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作家、电影艺术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94年,国务院授予夏衍“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2]

(一)夏衍先生生平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1915年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二期改为《浙江新潮》);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左派),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1929年与陈伯奇等创办上海艺术剧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2年进入电影界。抗日战争中,除戏剧创作外,主要从事新闻和统战工作。1941年奉命赴香港创办《华商报》,后到重庆任《新华日报》总编辑。1946年在南京梅园新村参加中共代表团工作。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新中国中央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二)夏衍主要代表作

夏衍一生注释颇丰,涉及文学、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在此,仅做些粗略的介绍,以从夏衍的作品中窥见其精神。(www.xing528.com)

1.主要文学作品

夏衍先生一生发表的巨著数不胜数,在小说话剧、报告文学、杂文随笔、戏剧、电影、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他的曾用笔名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1921年,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母亲》,产生很大影响,遂以翻译家沈端先而闻名。《野草》是夏衍早期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强。他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之力说成“世界无比”,小草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它以生命作为力量的源泉,它坚忍不拔,能屈能伸,“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二是把一切困难、挫折都视为对自己的锻炼,决不悲观叹气[3]。1941年,夏衍完成了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春寒》。他的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夏衍电影剧本集》《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2.主要戏剧作品

夏衍先生所著话剧剧本有《赛金花》《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剧春秋》《芳草天涯》,改编剧本《祝福》等。1945年,他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出抗战中知识分子爱情生活,引起文艺界争论。此外,还有《泡》《自由魂》《在烈火中永生》等等。他的作品创作特色:一是挖掘生活的戏剧冲突。他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小市民》《都会的一角》《中秋》《重逢》《赎罪》《娼妇》《上海屋檐下》是对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纠纷中痛苦的发现。他的作品是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和内在的深刻性结合。二是含而不露的思想倾向。话剧《上海屋檐下》采用了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在同一舞台空间里,同时展开五户人家的悲喜剧,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同时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话剧勾勒准确传神,具备简洁与鲜明的风格。微温而含蓄的态度,不动声色的控诉,含着眼泪的鞭挞,展现了夏衍话剧的独特风采。三是简练深沉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人的命运,其蕴含的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夏衍的文学、艺术作品积极向上,既富含深刻的教育思想和意义又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受到了人民的喜爱。

3.主要电影作品

夏衍先生的文学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贡献是重大的。其中,由于他从事和领导电影工作的时间较长,花去的精力颇多,他创作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夏衍第一部电影剧作是以1931年波及长江流域16省的大水灾为背景,尖锐揭示农村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电影剧本《狂流》。这是左翼电影运动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以新的思想、题材和形式反映了时代的真实,渗透着强烈的创作激情,在艺术上新颖的创作观念也颇具特色[4]。夏衍电影剧作那种质朴、严谨、简洁而视觉感鲜明,特别是对环境的视觉表现在剧中受到重视等特点已经开始显露,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5]

夏衍的电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1933年以后,夏衍担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改编创作了6部电影剧本,其中《狂流》被誉为“中国电影界新路线的开始”;《春蚕》则是将中国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抗日战争期间他写了许多电影评论和电影剧本,特别是1937年创作的剧本《上海屋檐下》,将时代特征注入作品中的人物,结构和布局也符合小市民“各自为政”的生活特点[6]。此剧在夏衍的创作上是一次大的突破,由此形成深沉、凝重、清馨、淡远的艺术特色。建国后,夏衍先生一直从事文艺领导工作,在上海创办了电影文学研究所。1956年,根据鲁迅的原著改编了电影剧本《祝福》,1958年,又根据茅盾的原著改编了电影剧本《林家铺子》。这两部作品,风格朴实、结构严谨,时代气息浓郁、人物形象饱满,成为共和国早期电影改编的典范。《早春二月》是电影在艺术上努力实现突破的一次尝试,达到了“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的高峰。影片中蕴含着的人道主义光辉更是激起了艺术家们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大众电影》杂志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百花奖”评选活动是由中国观众“说了算”的电影大奖,夏衍改编的《革命家庭》获最佳编剧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