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文化指向

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文化指向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展望未来,这条道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到一起,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凝聚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能量。同时,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建设,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文化指向

1.道路探索

中国的百年近代史,写满了屈辱与血泪,也写满着抗争与自强,从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到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的最重要历史使命,也成为每一位中国人民魂牵梦萦、日思夜想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开始领导人民探索寻找实现这个中国梦的道路,探索的道路坎坷而艰辛。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已然不易,更不用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纽带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一面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纠正社会各领域出现的错误,实事求是地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功绩,一面应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随着道路的拓展、理论的创新不断向前发展,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最后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经过60多年的艰辛探索,终于走上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们“三位一体”,分别以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共同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形成了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步入快车道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6]可以说,道路的探索所提供的理论和制度的成果,从根本上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保障。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道路的优越性与合理性在实践中不断彰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继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展望未来,这条道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总体而言,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2.精神塑造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追求;中国梦是民族振兴之梦,是几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传承,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中国梦还是人民幸福之梦,是关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发展之梦。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到一起,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凝聚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能量。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精神的引领,都离不开强大的思想保证和坚实的精神支撑。中国梦就其外在表现形式而言,就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理想追求。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总和,而以“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精神指引,它高度凝练概括了未来国家、当今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些核心价值元素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理念,共同构成时代精神的精华,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体现国家精神、民族精神和社会风貌的同时,又反过来对社会个体的活动和实践产生影响。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属性和本质要求,而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外在表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两者统一构成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个体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实现和丰富的动力源泉。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也要身体力行,积极培育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其为指引,使中国梦梦想成真: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国家,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民。因此,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互为统一,共同贯穿和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各个领域,在较长时期内,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基本理念、根本目标、价值取向和实践要求方面指明了方向。(www.xing528.com)

3.力量激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梦归根结底就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实现必然要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必然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断奋斗,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和追求。要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将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结合起来,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同时,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建设,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此外,多倾听和关注人民大众的呼声和期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样,才会激发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从而产生改变现状的动力和勇气,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还能够将个人之力汇聚成无往不胜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发民族的斗志,凝聚所有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各族人民,最大限度地保持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最大限度地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给予机会、创造条件和提供空间,从而形成民族团结、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历史前进的合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的进程。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有亿万中国人都确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尽快变为现实,中国梦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4.党的领导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为摆脱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对梦想的追求,离不开正确方向的引领。历史的选择让中国共产党承担了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社会变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理论,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成功带领中国走向21世纪。

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最广泛地代表人民,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切实捍卫者,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维护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坚持在历史中不断自我发展与自我革新,顺应形势,与时俱进。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全部的奋斗实践中。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拥护、支持和加入。群众的问题,就是党的问题,群众的路线,就是党的根本路线。与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是我们党的根本优势,也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才能让广大人民把中国梦真正视为自己的幸福梦和未来梦,从而激发他们的勇气和斗志,倾其热情和智慧,为梦想而奋斗。

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靠人民,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其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他们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奉献不止,弘扬正气,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理想和追求,也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重任,这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对党的战斗力和领导水平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历史和人民既赋予我们重任,也检验我们的行动。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我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一定要不负重托,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力量、心血,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7]。这个历史重任的提出,既着眼于新形势下国情的变化,又着眼于党情的现状与变化。作为一个拥有90多年历史,8500多万党员的大党,作为领导中华民族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建设和纯洁性、先进性的要求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尽管在推进党的建设中,党的执政能力有所提高,党的领导也得以加强和改善,但是,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以及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和国内外形势,和党承担的历史重任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为人民造福,激发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成为人民信任的领导核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和中国社会发展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带领中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国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