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电影的创作流程及新媒介环境下的艺术研究

微电影的创作流程及新媒介环境下的艺术研究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电影的完成过程和传统电影相比,在资金和人员的限制上有时会降低要求,但整体制作流程是差不多的。本着这样的原则,微电影的创意可能来自对日常事物的异化处理。将这一虚化概念物化到影像上,很多人会在画面上堆满钞票、公章等来表现这一主题,但这部短片却直接虚拟了一个心理“黑洞”,用打印机故障产生的带有黑洞的纸张映射人类内心的贪念。

微电影的创作流程及新媒介环境下的艺术研究

电影的完成过程和传统电影相比,在资金和人员的限制上有时会降低要求,但整体制作流程是差不多的。我们用一个图来展示一部微电影的制作过程(图3-4)。在这张图中大致标出了各个步骤的先后顺序,当然,各个剧组根据自身的条件会做出相应的修改,但步骤都是不可省略的。

图3-4 微电影制作流程

(一)确定选题

1.创意的由来——起点

(1)剧情类微电影

微电影是以创意为起点的。每一个投入制作的微电影基本上都有一个或让人激动或让人难忘的创意点,就算只是因为任务而进行制作,也要找寻一个让人为这部作品奋斗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作品创意的来源。

很多人拍摄微电影是因为有表达的欲望,需要向大众或某一类人群展现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了清楚地展示这一切,首先就要有所思考。思考是迈向创意的第一步。

任何一部微电影都是有主题的,确立电影的主题是创作者首先要努力的目标。只有主题明确,表达才有方向,创作者也才更容易整理、充实表达内容,并组合起一整套的电影元素:主题、人物、声音等。

相较于传统电影而言,微电影在画面和声音上的质量并不需要达到院线播映的标准,硬性要求降低之后,创意作为软性成本的重要性就在无形中上升了。为了满足微电影大多在移动多媒体终端上播放、只占用碎片化时间的要求,微电影的创作首先要过创意关。因此要先把思路搞清楚,最初的主题创作和案头工作一定要做得细致踏实,要把主题的确定上升到服务观众的高度来认识,从观众的角度来思考。

那么,创意从何而来呢?如何找到令观众认同的创意呢?微电影的创意要结合当下影视故事的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发故事主题。在考虑选题立意的时候,不能毫无根据地凭空想象,要有大的方向和基本参照。如果在平时能够对某一类问题保持持续的思考,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那就有可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

①创意首先来自日常生活

微电影由于它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无法对主题进行特别深入的探讨,创意是微电影区别于大电影的重要特质之一。因此,好的创意对微电影来说至关重要。许多人认为创意就是新奇、奇观,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事情;认为创意就要“无中生有”,用惊奇的视觉感受来吸引观众。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对于微电影这种特殊的影视载体来说,并不完全适用。

创意是新颖的,但新颖并不一定要用奇观来表现。微电影创作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唤起观众的注意力,获取心理认同,所以不能在剧情上做过多的铺陈。完全陌生的话语情境也许会非常奇特,但很难在短时间内让观众认同。所以对于观众而言,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在熟悉的场景中通过特殊的人物、事件获取熟悉的情感。本着这样的原则,微电影的创意可能来自对日常事物的异化处理。越是广为流传的事情,人们越容易接受它的变形、组接、重建,越喜欢这其中呈现出来的丰富意义。所以,把握好生活中的小事,善于在常态中挖掘新意义,并找寻到最合适表现它的类型和方式,是寻找创意并创作微电影的一个途径。

②创意可能来自有差异的视角

普通人看世界是一种惯性的视角,但艺术创作者看待世界却需要一个新鲜的角度;换个视角看故事,就有可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想法。创作者对事件的观点有可能是单一的,多找一些不同阶层的人群,听听他人的想法会对找到特别的创作视角有所帮助。例如,戛纳获奖短片《黑洞》讲述了关于人性“贪婪”的主题。通常人们会想到对于现实中人对某类事物超出能力范围的追求欲望的表述,如对金钱的过分执着、对地位的渴求,等等。将这一虚化概念物化到影像上,很多人会在画面上堆满钞票、公章等来表现这一主题,但这部短片却直接虚拟了一个心理“黑洞”,用打印机故障产生的带有黑洞的纸张映射人类内心的贪念。渴求的物质轻而易举地就能得到,内心不断扩大的欲望也就顺其自然地展示了出来。

(2)纪实类微电影

纪实类微电影的创意也来自丰富的现实生活,但如何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选择创作主题,就需要解决拍什么和不拍什么的问题。从广义上说,在现实生活的万事万物中,只要是能够用摄影摄像艺术来展现的现象、事物、事件或过程,都可以纳入纪实类微电影的选题范围。然而,纪实类微电影作为一种影视体裁,它的拍摄制作必然受到拍摄条件、体裁特征、传播目的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构思一部纪实类微电影,首先要明确纪实类微电影的选题标准。

纪实类微电影是以视觉形象为基础的节目形态,它强调“物质世界再现”的纪实风格。因此,选题时首先要寻找具备丰富形象,能较好地表达作者对生活意义的价值判断并能实现与观众情感交流的题材。根据内容的不同,纪实类微电影大致可以分为社会人文题材和自然世界题材。

第一,社会人文题材。社会人文题材是纪实类微电影最常用的创作题材,这些题材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能满足人们认识、改造社会的需要,人类相互沟通的需要,以及人们的审美需要。在这个大的框架下,最适合微电影表现的题材通常具备如下几个因素:

①具有时代特征的普通人的故事。纪实的本质规定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因此,体现时代精神是纪实类题材首先要具备的因素。受微投资、微时长、微团队的条件制约,纪实类微电影适合选取那些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文化变革的主题作为创作题材,并以微观的群众生活来切入。具体来说,就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文化发展所引发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变化。只有记录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选题才能切中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和道德意义,由此引发人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例如,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纪实类(高校单元)一等奖作品《等待的心灵》,讲述的就是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朱营村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故事,9岁的小杰和他7岁的妹妹小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童年生活和情感渴盼成了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留守儿童的代表和体现。

②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纪实类微电影是以大量的采访为支撑的纪实类创作体裁,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一部影片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纪实类影片不能像故事类影片一样,通过情节、表演、形象设计、场面调度等手段塑造人物,所以选取性格鲜明、表现力强的人物,是选题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富有表现力的人物,他在事件中的行动、状态、困惑、选择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例如上述微电影作品《等待的心灵》中的留守儿童小杰,虽然只有9岁,但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他比同龄的城市孩子显得更懂事:每天早上起来,他会让妹妹先洗脸,然后自己再洗,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有了兄长对妹妹的保护和照顾意识。

③具有新鲜性的事件或事物。所谓新鲜性是指那些人们不熟悉、又普遍感兴趣的不平常的事情或事情的某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便捷,事件的新鲜期越来越短,而微电影“微制作周期”的特点使我们可以在突发事件面前快速行动,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优秀的纪实作品。例如,第二届亚洲国际微电影节“金海棠”奖最佳纪实微电影《新影路》,记录了中央新影集团的一个摄制组深入农村山区拍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全部过程。该片荣获了国内外诸多大奖,为了报答村民的支持,新影集团和新影人引资修路,村民把这条路命名为“新影路”。

朴实的村民、真诚的情怀、纪实的影调是本片带给人们的深切感受。这部微电影在选题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利用微电影机动灵活的特点,抓住偏远的小山村里因为一部纪录片而修路的新鲜故事,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另外,在一般事件中寻找新看点也是纪实类微电影选题的重要手段。在看似平常的选题中发现人物、背景等因素的特殊性,或者是人们没有关注的角度,都可以增强作品的新鲜感,将看似普通的题材拍得新鲜生动。例如,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实类最高奖项获奖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该片由绍兴文理学院传媒中心历时半年完成拍摄,反映了学校附近山村垃圾街拆迁新建的一段变迁历程。在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拆迁是观众非常熟悉的题材,但是每一个地方的拆迁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故事,我们要寻找的就是一般事件中蕴含的特殊性。

第二,自然世界题材。以自然世界为内容的题材,主要是指那些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不那么紧密,主要以自然为拍摄对象的题材,例如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艺术品等。首届中国成都微电影节最佳纪实奖作品《沿路向西》就是这种类型的微电影。以自然为题材的微电影,审美性是其主要诉求,由于它主题明确、结构单一、条理清楚、容易上手,因此近年来颇受微电影创作者尤其是初学者的欢迎。但是要制作一部好的自然题材微电影,在选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丰富的知识性。自然题材微电影不能简单地拍成风光片,选题如果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就可以增强其新鲜感和人文性。丰富影片的层次,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还能满足观众增长见闻的观看需求。例如2012年(第五届)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纪实片一等奖《孙子与〈孙子兵法〉》。

②深刻的思想性。社会是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自然题材的微电影不应局限于对自然的客观再现,还应赋予其一定的思想内涵,寄情于山水景物之中,如《沿路向西》中西藏美景骑行精神的有机结合。

③艺术的观赏性。自然题材微电影以向人们提供审美内容为主要目的,这些作品应突出它的造型性,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由于表现内容相对单一,在选题时要注意选择具有丰富镜头素材的题材,避免因画面单调重复而丧失了审美的愉悦。例如,2014年12月,“中国梦·江西风景独好”微电影、纪录片征集展播活动中,展现江西风光美景的获奖作品《草甸园》《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等。

2.一剧之本——剧本

创意的产生来之不易,但如果仅仅让它停留在“想法”的层面上,那么它将一文不值。很多人会在看到某一部微电影后说“当初我就想拍这个”,或者会有“我也曾经有这样的想法”的感觉。而现实是,你的想法依旧只是想法,停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别人则把想法变成了影像。从创意到影像的过程不能缺少剧本,剧本是将脑海中的画面变成可执行拍摄操作的载体,而剧本创作则是将某种思考、观念、意图通过动作“词组”堆积成一个个切实的画面,最终连贯起所有的场景,变成完整的故事。

(1)剧本的构造

剧本最典型的构造技巧是“起承转合”,反映到电影上即故事的开始为“起”,向观众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故事的发展过程为“承”,观众由此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这里一般会有一个反面人物出现,制造一些麻烦,主角来解决麻烦。这个段落所用时间最多,观众也会在这个段落里着急、生气、纠结。故事的高潮为“转”,主角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或重整旗鼓或危机加重,故事冲突基本达到顶峰。故事的结局为“合”,主角完成任务,观众也松了一口气,情感上得到满足。这样的四步设计是要让观众相信你的讲述,相信事件的真实性(图3-5)。

图3-5 四步设计的剧本构造

欧美国家,观众更喜欢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剧作把故事分成三幕:第一幕为故事的开端,悉德菲尔德称之为“建置”,时长占到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一;第二幕为故事的发展过程,悉德菲尔德称之为“对抗”,时长占三分之一;第三幕为故事的结尾,悉德菲尔德称之为“结局”,时长也占三分之一(图3-6)。悉德菲尔德认为电影剧本的结构“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情节和事件按线性排列,最后导致戏剧性的结局”。

图3-6 三段式的剧本构造

这两种常见的剧本结构在我们的传统电影中应用广泛,因为传统电影有足够的时长来展现人物的发展变化、凸显故事的节奏。但这样的结构显然不适应微电影的自身特征,微电影要适当地对传统的剧作结构做出调整,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叙事结构。

①两头略、重高潮

微电影剧本的结构从本质上来讲和传统电影是一致的,也要分成四个部分或三幕,但所占时长比例要有所调整。比如,传统电影可能花20~30分钟来设置人物出场、讲述故事开端,但微电影则只能简略地介绍人物特点,抓紧时间推进故事的发展,用更多的时间来展现故事的高潮。这样做的好处是直接切入主题,引人入胜,避免冗长的故事背景介绍和人物塑造,在短时间内增加观众对故事的了解,吸引眼球。例如,在影片《一触即发》中,男主人公出场前的时间只有8秒钟,但观众足以通过这8秒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身份、故事类型等。影片开端中摩天大楼的外景、灰色的色调、黑衣人的身份都强烈地吸引着观众,但这样的做法需要观众调动自身的知识积累来弥补被淡化了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特点,因此编剧在剧作过程中要适当照顾到观众的理解力,不要出现过于跳跃、碎片式的画面,以免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如果过于追求简短,就会造成信息的跳跃与逻辑的不连贯,观众接受起来会出现障碍,甚至选择放弃收看。

②情节有起伏,悬念有效果

这种“两头略、重高潮”的结构方式需要创作者注意中间部分矛盾冲突出现的频率,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加强故事的对抗性和感染力。故事由于时长的限制,在深度表现、人物挖掘方面可能有所欠缺,但微电影最核心的内容是对故事的描述而非深度上的开拓。所以,微电影的情节设置首先应当注意的是描述性的讲述。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可以在故事里设置悬念、反转,利用这些技巧弥补深度的不足,让故事的可看性更强。

③单线情节多,表达更浅白

受故事结构的影响,微电影的叙事节奏较传统电影更快,这种直奔高潮、加快速度的叙事风格更加简单明快。情节的快速切入会让观众一下子接触到冲突最激烈的部分,从而得到视觉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膨胀感,所以微电影的叙事表达是一种浅表达。

为了让故事在短时间内更好看,多数情况下微电影可以只设置一条情节线。舍弃次情节,只保留主情节,简化剧情,凸显矛盾冲突,这样的设置比较容易勾勒出清晰的动作线,冲突容易往前推进,操作起来更简便一些。例如,微电影《一触即发》只有一条情节线——主人公要保证交易成功;微电影LEAVE ME也只有一条情节线——男人对亡妻的爱。保持人物动作的中心地位,通过情节点的衔接使冲突上升并爆发,也就让戏剧的张力更强,从而在短时间内维持观众的注意力。

这里有一个维持情节对观众吸引力的小技巧,那就是在情节设置上使用时间锁定和条件锁定。时间锁定是设置一个截止的时间点,到达这个时间点,冲突必须得到解决,在此之前就是矛盾爆发的过程。条件锁定是设定一个完成任务或解决冲突必须实现的目标,可以给人物附加条件,如在某时某刻必须完成什么样的目标,这样就限定了人物的行动方向,也给情节线增加了压强,从而使故事的焦点更凝聚,也就增加了戏剧的力度。

(2)剧作步骤

①故事梗概:创意—取材—确定内容

确定了创意的来源并锁定了取材内容后,就要开始将灵感清晰化,向电影制作的方向迈进。首先,确定灵感是适于拍摄制作的。若由于投资、人员的限制不能完成像“枪战”这样的大场面,那就要适当地改变这部分内容或者干脆放弃。其次,把想法变成梗概,即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勾勒出故事的内容。

②组合骨架:进行人物设定—写出段落

故事梗概确定后,接下来就要考虑给这部微电影加一个骨架。所谓“骨架”,就是要用简单利落的段落大致勾勒出故事的雏形,也相当于我们说的故事大纲。写出段落是要在“起承转合”或“三段式”的框架下写明事件的因果关系。

接下来,还要设定出故事的主角以及配角。关于配角的设定要注意角色性格的处理,如这个配角有没有出现的必要、他的存在是否能更好地显示某种意图、他是什么性格,等等;还要注意处理配角与主角的关系。总体来说,微电影的角色设定一定要一目了然,方便观众认知。为了让观众能够尽快进入剧情,人物不能违反其特征,更不能隐晦、迟迟不显示特征,或出现“反常行为”。

③执笔写作:撰写—验证—修改

进入到正式写作部分,剧本要分段落详细撰写,每个段落称为一个场景。一般微电影的场景很少。基本写作部分要依照传统剧本的写作规则,尽力写出具有画面感的句子,最好不要使用形容词。写出具体的台词,好台词应当表达清晰,可以重点设计每一部分的台词,把台词分为“重要台词”“一般台词”“过渡台词”。在“重要台词”上重点凸显人物特征,在“过渡台词”上可以加入一些“笑料”“包袱”等,引起观众兴趣。

第一稿写完后,记得与其他人讨论分享,看人物塑造是否真实,故事脉络是否清晰,也不要忘了讨论一下拍摄的可行性。如果有无法完成拍摄的场景,如夏天中的冬雪覆盖的场景、20世纪80年代上海黄浦江的景色等,场面不是力所能及的,那就要做出修改。剧本修正完毕,即为“定稿”。

3.撰写策划案——保障

在确定剧本和投入拍摄之间,有一个步骤一定不能省略,那就是为电影写一份计划书或者是策划案。很多人在确定了剧本之后非常兴奋,恨不得马上拉着人马就去拍摄,特别是初次建组的剧组,但这样的剧组往往效率不是很高,常常会面临各种拍摄障碍,如碰到了连续的阴雨天、拍摄资金中断等。小到服装道具,大到拍摄进度,都是需要一份详细的案头工作来安排。

计划在电影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仅仅向投资方或负责人描述完主题就希望能够拿到资金进行拍摄,这是不可能的。要适应电影行业正常运作的市场规则,在有了创意之后,认真地制订拍摄计划,所做的计划要始终围绕中心目标——主题的呈现,无论是20分钟的故事片还是短到几十秒的广告,都要保证影片从头到尾处于控制之下。

计划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拍摄计划、预算计划等。以拍摄计划为例,在开机前一般会把拍摄主线列出来,然后再进行创造性发挥。在拍摄中,一定要巨细无遗,绝不能依赖重拍补拍,以免给导演和制片方带来麻烦,尤其是一些难以再现的场景或演员的遗漏,更会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这充分说明了计划的重要性,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计划是一种良好的工作方法。

再者,在争取资金的时候,应当写一份完整的策划书。通过策划,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寻找合适的外界帮助并制定公关计划,以实现创作目的。策划书应当简明扼要,重点向投资方推荐自己及作品。策划书有两个目的,一是吸引投资,获得资金进行创作;二是检验剧本,吸引观众获得市场。

在策划书中,需要讲清8个问题:

(1)讲清创作者要做一件什么事情,作品主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说明创作思路,阐述故事的市场依据,说明故事类型。

(3)讲明叙事风格,如有没有创新点;多线展开的故事是正叙、倒叙,还是平行发展;有没有穿插闪回,等等。

(4)介绍创作队伍构成,如导演是谁,其有没有成功的作品介绍、独特的想法,常用拍摄手法是什么;演员是谁,为什么要用这位演员,如果有试镜画面给投资方展示那将更为具体且有说服力。

(5)关于市场预测,应对投资方说明作品进入市场的预定目标是什么,如参加哪一类大赛,会产生什么社会效应,等等。

(6)关于拍摄预算,应该按制作门类将开支详细列出来。

(7)关于拍摄计划,可以按照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后期制作、完成影片这四步制定时间表、进度表。

(8)个人简历,要向投资方介绍创作者的背景及创作经历,以增加投资方对创作者的了解。

纪实类微电影的策划案是对未来的活动或者事件进行策划,并给读者展示文本;它是目标规划的书面稿,是实现目标的指路灯。撰写策划案是为了调动和整合现有资源,以保证最有效率地实现目标。因此,撰写策划案是完成一部微电影的重要保障,写好策划案是充分调动创造性思维的工作。

策划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策划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并用精练准确的文字说明策划的目标。对于微电影的策划方案来说,就是要明确拍摄的类型、规模、题材和主题。例如拍摄一部10分钟的故事短片,可通过一个失明女孩在一个陌生城市的经历表现人性的善和美;又如拍摄一部15分钟的纪实短片,可通过一个空巢老人的生活记录呼吁社会关注和关爱老年人等。

策划案继而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即策划内容的详细说明、目标实施步骤以及各项具体分工、策划的期望与预测效果、经费的预算、策划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这部分是策划案的重点内容,也是策划的核心过程。

最后是策划案的附录部分,这部分可以注明创作团队的基本情况、引用资料、特殊说明等。例如故事类微电影可能涉及的版权问题,纪实类微电影中老照片、影像资料的来源渠道与费用问题等

一个优秀的策划案在形式上是一份格式统一、内容精练、语言流畅、表意明确的策划书,它通常分为封面、正文和附录3部分

策划书的封面由3部分内容构成:一是能够体现主题、让人一目了然的策划书名称;二是策划人,可以分团队或者个人两种署名方式;三是策划日期。

策划书的正文部分分为拍摄内容、拍摄方案、经费预算和注意事项4个部分。

策划书的附录部分可视具体情况撰写需要备注的内容。

4.导演工作

在微电影创作中,导演相当于统率,其角色至关重要。导演既要负责作品整体艺术构思和技术实现,也要掌握剧本的定夺、场景选定、团队组织协调等。在一些小投入、小制作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些创作人员甚至集导演、编剧、摄影、剪辑于一身。因此,导演自身的艺术观念、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将直接影响影片的整体格调和艺术品质。

(二)造型形象设计

微电影影片中的化妆、发型与服装都是塑造人物整体造型的重要手段,化妆师和服装师要在对人物进行整体造型的过程中充分地沟通,并且运用各自的造型手段与制作技术对影片中的人物进行外部整体形象的塑造。在微电影人物造型的创作过程中,有时我们会因为微电影的创作成本问题而忽略角色的化妆、发型与服装造型,很多人认为人物造型不重要、没人会关注,甚至有时会出现演员自己完成造型工作的情况,致使有些特定影片人物不能达到理想的角色人物设定状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微电影中人物造型的相关问题,我们将从微电影的化妆、发型、服装造型方面一一展开说明。

1.人物形象妆容设计

(1)电影艺术中的面部形象设计

①日常面部形象设计,又称为自然妆,这种面部形象设计可以使作品人物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人一样,具有真实、自然、贴近生活的特点。就微电影而言,日常面妆适用场景比较多,如《田埂上的梦》《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等讲述人物的影片。但是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随着剧情的推动,人物的妆面是有微妙变化的,从粉底到五官的描绘,都可以帮助演员随剧情推动进入角色。相对于女演员而言,男演员的自然妆在某些时候更简洁,其重点在于底妆,这是对化妆师专业技能的考验,也是化妆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有妆似无妆的自然逼真状态。在目前的电影拍摄中,该类别运用最为广泛。

②特殊面部形象设计,指在电影面部形象设计中不需要特殊材料就能够完成的面部形象设计造型,如淤青、较浅及面积小的刀伤、胡碴儿、简单的年龄妆面形象设计等。这里所说的简单的年龄面部造型是指年龄跨度较小的造型,因为电视、电影的特写镜头要求妆面造型尽可能做到无痕,年龄跨度越大,难度越大,这就需要采用特殊材料进行造型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③特效面部形象设计,指化妆师运用特效化妆技术和各种特殊材料来制作的造型效果设计。特效造型设计一般出现在电影制作中,此类造型需专业人士完成,比较耗时,相对成本较高,所以在低成本微电影制作中极少采用。

(2)面部形象设计流程

首先,解读剧本,分析人物背景,根据剧情发展确定人物形象变化,明确拍摄脚本各场景中人物内心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最终确定通篇面部形象设计重点,创作人物形象。在创作过程中,化妆师应考虑成本,与各部门积极沟通,使最终的造型设计能够最完美地体现出来。

在微电影制作中,面部造型成本预算往往比较低,但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妆面的细微变化都在无形中推动着矛盾的深入,因此,化妆造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田埂上的梦》是一部讲述人物励志故事的微电影,人物形象需要贴近生活,在屏幕上给人真实、自然的感受。影片最初的一分钟为主人公回忆少年时期,画面展现了一个农村少年的形象。

作为造型师,首先要在场景中确定主人公当时所处的环境,掌握人物的年龄及内心变化,促进矛盾发展。

从五官的塑造来看,主人公卓君青少年时期的皮肤状态是最好的,镜头中呈现出的较黑的肤色符合农村少年的生活环境;对于眼睛的描画,也做到了真实自然,少年男性的眼线只起到加深轮廓感的作用,无矫正作用;唯有眉毛的描画稍显精致,从主人公的角色定位和镜头环境考虑,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①在演员眉型较完整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没有拉长效果、比较干燥的睫毛膏,用擦蹭的方法,顺着眉毛的纹理走向描画;②如果演员本身的眉毛有断层或者眉形不完整、有缺失,那么我们可以用眉粉按眉毛纹理的走向进行填色。

影片录制进行到第二阶段,开始拍摄青年卓君艰辛而孤独的学舞之路,大部分镜头是在室外田间拍摄的练舞场景,近景镜头较少,主要是远景镜头。舞台上的卓君的面部妆容较之前的底妆更为精致,符合镜头中的舞台环境。从这一点上来说,妆面造型是成功的。

2.人物形象发型设计

(1)发型造型基本分析(www.xing528.com)

微电影中角色的发型是根据影片中角色的整体形象而设定的,要求通过发型的塑造来刻画角色的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阶层特征、赋予人物时代背景等特征。对于低成本的微电影而言,微电影片中的发型造型设计是由化妆师完成的,除非影片角色对造型有特殊要求,一般不会单独配备发型师。

微电影中对人物发型的塑造可以通过对演员的头发进行修剪、染烫,佩戴发片、假发,修剪胡须等手段来完成。

微电影中人物发型的款式、颜色、长短等都要服从于角色的设定,也可以通过形象的塑造完成演员年龄与心理上的变换。例如《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中,女主人公的造型师为了塑造演员的学生形象设计了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娃娃头。但有时需要设定演员后期形象,会出现演员本身的头发不能处理或者时间仓促等情况,这时多采用佩戴假发完成造型的方法。使用假发一定是为了让演员的形象更加符合周围环境,所以应尽量使用真发发套或者比较自然的假发。通过修剪、挑染,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进而完成对女主人公性格和年龄的塑造,同时推进影片中时间的变化。

(2)发型师的工作程序

发型师拿到剧本后,首先需要透彻地分析剧本,并从中了解影片的中心思想、人物性格特征、拍摄日期、拍摄场景等。充分了解剧本后,发型师可开始初步为角色设计造型,按照拍摄日期为每一场戏、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出镜的演员进行造型设计并制作成文档,再根据剧中的角色查找相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查找完成后以每场戏为单位制作小型文字图片展板。接着要与导演与服装师会面讨论,一起商量角色的整体造型。这时导演与服装师已经对片中角色的造型有了一个基本的想法,发型师之前制作的小型展板现在就发挥作用了。发型师在说明造型的同时要为大家展示图片资料,这样可以使大家更快速地了解自己的想法,以更好地与大家沟通制定造型。

拿到演员的资料后,发型师可以把之前设计好的造型放到一起进行对照,观察是否符合角色的感觉,也可以与演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眼中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可以给演员做个发型测试,更加直观地看到造型后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开机后出现意外,同时也能了解这个造型需要的时间,为开机当天做好充分准备。在整个发型造型设计完成后,发型师要开始准备物品。比如,有的演员需要使用假发来塑造形象,发型师就要去购买或者租借假发,同时也要考虑经费的问题,有些质量好的、比较自然的假发价格不菲,质量一般的假发看上去不够自然,所以租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发型师需要记好假发的数量、租借的时间、租借的费用等。如果有需要发饰的角色,发饰要提前准备好,发型师要按每个演员、每个场次进行区分,将区分好的发饰放在密封的小袋子里,并在袋子上标记好是哪位演员、哪场戏使用。

其次,微电影开拍后,造型师每天要提前到达片场整理物品,每天都要检查自己的物品是否齐全。等演员到达片场进行发型设计时,发型师要为演员在每场戏开拍前拍照留影,照片要保存好,与文档放在一起观察记录。微电影是通过屏幕展示给观众的,对于细节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演员拍摄的过程中,发型师要时刻跟随在演员的左右,确保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发型没有任何的改变。

最后,拍摄完成后要整理所有物品,归还租借的物品。有时后期会有补拍的情况,发型师应嘱咐演员短期内发型的变换不要太大,以免后期补拍时出现造型衔接不上等问题。

3.人物形象服装造型设计

(1)微电影服装造型基本分析

微电影中服装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角色形象的塑造,服装的所有功能和特征都要服务于微电影中人物设定的形象,因为服装在微电影中是以塑造剧中人物的外在整体形象、突出演员特征为目的的。因此,微电影服装设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这部微电影讲述了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管春从高中到大学的经历,最初女主人公穿着校服出现在学校里,会给我们很好的代入感,并阐述当时的基本信息:她是一名年龄只有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后来女主人公换掉校服考入大学,身着青春亮丽的服装;再往后,工作后身着职业装,在这期间女主人公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场景都要换一次服装。服装设计的变化在同一个演员身上体现,就是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地区分影片中不同的地点与时期,更好地了解影片内容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年代的变化。

微电影中的服装造型要有真实感、自然感,这与舞台剧的服装造型有很大的区别。舞台剧在短时间内可以利用夸张的造型手段来表现人物特征,从而达到想要表达的效果。

两者同样是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展示,但微电影要贴近于周围环境,追求效果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屏幕看到的人物服装造型要符合剧中人物的时代背景、身份地位、职业特征、兴趣爱好等条件,人物的形象要更加贴近真实。例如,《金兰桂琴》中设定的是两位老年人,因此在选择服装和配饰时就可以考虑老年人夏季常穿的服装与老年人比较喜欢戴的珍珠项链等配饰。再如《田埂上的梦》中男主人公卓君儿时在小山村的田地里与小朋友们玩耍的场景,以及长大后在尘土飞扬、满是稻草的田地里跳舞的场景,如果卓君穿着刚采购回来的崭新的服装跳舞,会与镜头中在地里干农活、忙得大汗淋漓的父辈们形象反差太大。有时反差太大的服装会起到很大的反作用,因此我们在准备服装的过程中为了让它更贴近现实生活,往往会把崭新的服装通过特殊的方法变旧,以达到塑造人物外在形象的目的。

(2)服装组的工作流程

虽然微电影服装与电影、电视剧中服装的功能和特征相同,但是微电影有时由于预算的限制,服装师会由化妆师兼任;预算充足时,根据剧情人物与剧组的需要,会设置服装师与服装助理。

首先,拿到剧本之后开始分析。剧本是服装师对人物进行造型的重要依据,必须透彻了解剧本的中心思想、时代背景、人物特征等。了解透彻后,对每个角色在剧中的每一天或每一个场景进行服装“设计”。例如,服装要与某一个时期、某一个情节下的时间、地点、季节等条件相匹配。根据剧中角色搜寻服装图片资料,搜寻完成后以每一场戏为单位制作服装图片展板,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与导演进行角色造型的沟通,从而节省大量时间。设计完成后要及时与导演针对每场戏的服装主题与风格进行沟通,听取导演对于角色造型的意见。

因为每个主创人员对于影片主题、背景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导演的理解对影片角色要达到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联系演员获取演员的服装尺码,并在购买服装、演员试装的过程中再次与导演沟通。剧中服装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去商店购买或者量身定做,但是如果预算不充足,就需要服装师去市场、工作室租借服装,或者演员带自己的服装。获取服装后,就要开始与演员约定时间进行试装,试装时如果是演员自己带来的服装要进行分类,合适的留下,不合适的请演员带回家。有的演员可能会迫使服装师同意他们穿自己认为美丽、更加符合他们形象的服装,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向演员讲解与说明,并且告诉演员服装必须由剧组保管,因为演员有可能忘记带服装或者带错服装到拍摄现场。因此,在拍摄前一天晚上服装师就要熨烫准备好所需服装。买来的服装如果不合适、不合身,就将服装退还给商店,合适的服装留下。如果是租来的服装不合适,应与店家商量是否可以退换,商定服装租借日期。定好的服装应收集起来放在衣架上,并按场次排好服装顺序。如果预算充足,有单独的化妆间与服装间的话,可以将服装放在服装间或化妆间里。

再者,开始拍摄。根据剧组的进度表制定好自己的时间进度表,用以配合影片的拍摄计划。这份文档要清晰地记载每场戏的概要和具体角色,并将每个场次里的每个演员的每件服装进行备注。

服装组要提前到达片场,对准备好的当天要用的服装再次进行检查以确保没有纰漏,等待演员到达片场更换服装与化妆。在每一场戏的拍摄过程中都要仔细观察,拍完一场戏后要根据剧本让演员更换衣服或者配饰。

开始拍摄后,服装组需要记录每场戏中角色的服装,并在片场及时协调,以免像有些剧中出现服装衔接错误的情况。一整天的拍摄完成后,服装师要留下及时清点服装,如果有租借的服装拍摄完成后要及时归还,避免产生多余的费用。清点完后还要对服装进行清理和熨烫,以备第二天拍摄使用。服装组通常是第一个到达,最后一个离开。

最后,拍摄完成。结束后服装师要对服装进行整理清点,演员可以带回自己的服装,租借的服装要立刻归还,购买的服装可以清洗干净后进行封存,以备以后拍摄的时候使用。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先保留一部分服装,以备补拍镜头时使用。

(三)拍摄

拍摄是微电影创作的重要环节,包括机位的架设、画面的组织与构成、镜头的设计与运用、光线的设计与运用等。根据分镜头脚本将设计好的文字转化为视觉画面,需要结合实践不断进行磨炼和提升。

1.微电影的景别选择

景别,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影视屏幕框架结构中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决定画面景别大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摄影机所使用镜头的焦距长短。

微电影景别选择的依据:一般来说,远景和全景用于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所和背景,中景主要表现动作和人物之间的交流,近景主要表现人物的情感,特写主要用来刻画一些重要的细节。不同景别要合理组接才能使叙事完整清晰、感情表达准确到位,从而形成一定的叙事节奏,让观众获得良好的视听享受。

远景主要用来呈现广阔空间或开阔场面的画面,重点表现的是环境。如果细分的话,远景又分为大远景和远景。远景的用光要求是,不用顺光,而选择侧光形成画面层次;远景对摄像机移动速度的要求是,摄像速度不宜太快。

全景一般用来呈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的全貌。对于全景的拍摄要求能表现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选择适当的前景来帮衬内容表达并加强纵深感;选择与主体不同色调的背景来衬托主体、突出主体;注意画面总体光效一致和轴线关系一致。

中景一般用来呈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的局部画面。中景重点呈现事物内部的结构线、人物的视线、人物的动作线、人与人或者人与物的关系线。必须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和动作,使人物和镜头富于变化。

近景主要呈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在拍摄近景画面的时候,应该重点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在拍摄近景人物的时候,画面应该力求简洁,有时还需要给演员打一个眼神光,从而更加生动地表现演员的表情;在拍摄近景的时候,画面的背景常常可以虚化,背景虚化是经常使用的简化背景的方法。

特写主要是用来呈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的细节画面。一方面,在拍摄特写的时候需要选择最有价值的细节,比如人物的脸部、事物最有特点的地方。另一方面,必须准确表现被摄体的质感、形体、颜色等。特写镜头有一种放大事物的作用,所以在拍摄特写时,一定要注意被摄体的质感、形状、颜色,这些特点都会被观众直接感觉到,从而形成一定的视觉印象。再一方面,拍摄特写画面时,画面应该力求饱满,只有画面饱满的特写,才能形成最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2.微电影拍摄角度的选择

摄像的拍摄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摄像机与被摄主体构成的几何角度,二种是摄像机与被摄主体构成的心理角度。从摄像几何角度来说,可以分为摄像高度和摄像方向。

微电影拍摄角度选择的依据:仰摄画面中形象主体显得高大、挺拔、具有权威感,视觉重量感比正常平视要大,因此画面带有赞颂、敬仰、自豪、骄傲等感情色彩,常被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概和情绪。

平角度拍摄时由于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其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情况相似,被拍摄对象不易变形,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

俯摄人物时,被拍摄对象会显得猥琐、低矮,所以要慎用。

正面拍摄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给人以庄严、稳重的感觉,但正面拍摄缺少动感。

侧面拍摄适合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影片中最常用的就是斜侧面拍摄,这个角度既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又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美感。这里的难点是斜侧面拍摄的准确角度,需要拍摄者针对不同的拍摄对象反复实践,揣摩出拍摄的最佳角度,从而实现最美的拍摄效果。

摄像高度是指摄影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高度。从摄像高度上讲,拍摄角度包括平摄、仰摄和俯摄。平摄可以使画面结构稳固、安定,形象主体平凡、和谐,是传统拍摄常用的高度。仰摄是摄像机镜头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线,向上进行的拍摄。仰摄由于镜头低于拍摄对象,会产生从下往上、从低向高的仰视效果。仰摄使地平线处于画面下端或从下端出画,常出现以天空或某种特定物体为背景的画面,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俯摄可以塑造一种自上往下、由高向低的俯视效果。这时摄像机镜头高于被摄主体水平线。俯摄在表现人物活动时,易于展示人物的方位和阵势。

除了按摄像高度进行分类,还可以从摄像方向上进行分类。从摄像方向上分类是指根据摄影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水平平面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分类,即通常所说的正面、背面或侧面。

正面方向拍摄时,摄影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进行拍摄。正面方向拍摄人物时,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脸部特征和表情动作,有利于画面人物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从而使观众产生参与感和亲切感。

侧面方向拍摄一般包括正侧、斜侧方向拍摄。正侧面方向拍摄是指摄影机镜头与被摄主体正面方向成90度角进行的拍摄,即通常所说的正左方和正右方。斜侧面方向拍摄是指摄影机在被摄对象正面、背面和正侧面以外的任何一个水平方向进行的拍摄,通常所说的右前方、左前方及右后方、左后方拍摄,统称为斜侧方向拍摄。拍摄过程中一般使用斜侧方向进行拍摄,这是因为斜侧方向既有利于安排主体和陪体,又方便调度和取景,所以它是微电影创作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拍摄方向。

背面方向拍摄是从被摄对象的背后即正后方进行拍摄。背面镜头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定的视觉悬念,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定的视觉美感。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般来说,背面镜头无法单独使用,它经常和正面镜头、侧面镜头配合使用。

3.微电影的运动镜头

所谓运动摄像,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影机机位、变动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来塑造动态画面的拍摄。运动摄像包括推摄、拉摄、摇摄、移摄、跟摄、升降摄像和综合运动摄像。

在屏幕上经常会看到一些推镜头从远景或全景起幅,到特写人物落幅,从整体中突出局部。

摇、移、跟的拍摄动感非常强,视觉冲击力大,当我们在拍摄静止的建筑物时可以用摇、移镜头来表现,这样可以实现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拍摄运动事物时,也可以使用摇、移、跟的镜头,因为这类镜头运动感强烈,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强烈。但这类拍摄难度较大,因为拍摄的运动节奏必须和拍摄的主题内容相适应,有的事物运动速度非常快,这就对拍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说来,摇、移、跟镜头不能使用特写镜头,通常为全景或中景镜头,同时还要求摄像者提前对运动事物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实现准确到位的摇摄、移摄和跟摄。

推摄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的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称为推镜头。推镜头可以形成视觉前移效果,由于镜头向前推进而呈现为画面框架向前运动。推镜头可以从全景推到面部特写。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且不论推速缓急、距离长短,都可以分为起幅、推进、落幅三个部分。比如,拍摄摘取奥运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时,从运动员全景推到眼含泪花特写,全景是起幅,中间是推进,特写是落幅。那种无明确目标、“漫无边际”的没有任何表现意义,仅仅是为了推而推的镜头,应放在清除之列。推镜头的重点是落幅,起幅、落幅应该是一段时间长度的静止画面,推镜头的终点应该是造型上的终点,而不是技术上的终点。

拉摄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近到远与主体拉开距离的拍摄方法。拉镜头可以形成视觉后移效果,拉镜头使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拉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主要体现在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的关系。

初学者在使用推拉镜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有推拉的过程不均匀、没有起幅、落幅时犹豫不决、有时会形成二次推拉。这要求拍摄者在拍摄前一定要考虑好拍摄内容的起幅、落幅和运动过程,在拍摄前最好先演练一遍,如果存在问题,要在演练过程中纠正过来,然后再进行实际拍摄,从而保证推拉镜头的拍摄质量。

推拉镜头的难点是推拉的节奏问题,推拉的快慢跟拍摄内容要表达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在拍摄演唱会时,如果是节奏强烈的摇滚,可以使用较快的推拉节奏;如果是节奏缓慢的抒情歌曲,可以使用较慢的推拉节奏。具体的节奏掌握,需要拍摄者认真观看优秀影视作品的拍摄,同时反复进行实践操作培养手感,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实现拍摄者的意图。

摇摄是指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三脚架上的活动底盘(云台)或者拍摄者自身的人体,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一个完整的摇镜头包括起幅、摇动、落幅。

移摄是指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让摄像机随之运动进行的拍摄。用移动摄像方法拍摄的画面称为移动镜头,简称移镜头。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摄像机不停地运动,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观众的视点,并能在一个镜头中构成一种多景别多构图的造型效果,这就起到一种与蒙太奇相似的作用,最后使镜头有了它自身的节奏。

跟摄是指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进行的拍摄,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称为跟镜头。跟镜头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能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静止的背景变化的造型效果,有利于通过人物引出环境。

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一边升降一边拍摄的方式叫升降拍摄,用这种方法拍到的画面叫升降镜头。一个镜头随着摄像机高度的变化和视点的转换,可以给观众丰富多样的视觉感受。

(四)剪辑

从制作流程来讲,剪辑属于微电影后期制作的环节。“剪辑,在微电影制作中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它相当于微电影产品生产的总合成工序,前期的创意、构思、剧本、拍摄的素材,通过剪辑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2]剪辑的过程是把所有镜头拼接在一起的微妙过程,是用画面和声音完成叙事,表达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过程。这将在第五章中详细论述。

(五)包装

1.包装设计中的常用软件

(1)微电影包装中的软件分类

在微电影包装设计中,经常运用三大类软件。平面设计类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等;后期特效合成类软件After Effects、Nuke、Fusion、Shake等;三维动画类软件3D Max、Maya、CINEMA 4D等。其中每个软件都有各自的优势,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是配合协作运用,以求表现出最好的画面效果。

(2)微电影包装制作中常用软件简介

After Effects:简称AE,由Adobe公司开发,是目前在电视包装领域运用最为广泛的后期合成软件。它最具特色的是众多外挂插件所拥有的强大功能。AE属于层级式思维的软件,可以与众多三维软件配合使用。

CINEMA 4D:简称C4D,由德国公司Maxon Computer开发,以极快的运算速度和强大的渲染插件著称。C4D应用广泛,在广告、电影、工业设计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例如影片《阿凡达》就使用C4D制作了部分场景,在这样的大片中C4D的表现是很优秀的。出色的动画表现和绚丽的材质让其在微电影包装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3D Studio Max:简称3D Max,是Discreet公司(后被Autodesk公司合并)开发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它与Maya同为老牌的三维软件,被广泛应用于三维动画、影视制作、建筑设计等各种静态、动态场景的模拟制作。它具有强大的建模功能、简单易上手的操作界面,以及扩展性的外挂插件。

其他还有一些相当好用的软件,比如5D Cyborg、Shake等,但是它们被更多地使用在以处理图像为主的合成领域当中。我们在微电影包装设计中并不需要关注软件使用的难度,只要运用简单的特技表现出我们要达到的画面效果即可。

随着时代的进步,软件不断更新变化。想要做出更精美的微电影特效包装,制作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修养和新奇的创意思维,不断开阔眼界,这样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微电影作品。

2.微电影中的包装设计方案执行流程

很多刚开始接触微电影包装设计的制作人员很容易过多地关注软件的某项功能或某个插件,而忽略了制作流程。例如某个项目需要两周的时间制作修改,在第一周就应该提供给微电影导演成片,第二周则应根据导演的意见做调整,但是初学者往往会花费3天左右来学习某项插件,再花费两天去调整材质,剩下两天就急急忙忙地渲染,最终的效果往往非常潦草,因而也无法得到导演的认可,剩下的一周时间只能推翻重做。这样不仅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而且会延误项目制作进度。

包装设计方案的执行流程,主要的工作就是具体制作每一条片子。微电影包装执行流程的具体步骤如下:

(1)创意分镜头阶段需要多与项目负责人(多数是导演)进行交流,了解导演的想法;然后开始考虑如何执行创意,如果执行中有技术难点,应事先做一下技术评估;如果测试效果可行,就可以开始绘制分镜头的设计图。分镜头设计图要与导演进行及时的沟通,及时修改创意。

(2)在有了分镜头脚本后,便要大量地收集各种与之相关的素材,例如原始照片、网络图片、视频、音乐音效等。收集的时候一定要发散思维,尽可能找到新的创意灵感。

(3)DEMO确认(二维表现可省略此步)。使用三维软件,首先搭建场景,场景做完之后,要先设计每一个镜头的动作,注意设计镜头中的逻辑关系,把主题运动设计出来即可;配合设定的音乐,根据节奏剪辑出来样片;DEMO给导演初审,根据导演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4)三维材质(二维表现可省略此步)。对材质调节完毕后,需要先渲染出静帧的图片给导演审看以确定材质。

(5)树立一个可以作为标杆的标准镜头,将这个镜头做到精细化,交付导演确认,剩余的镜头就可以参照这个标准镜头制作了。

(6)整体已经制作完成后,总体审片,交给导演看成片效果。

(7)修改调整局部细节,甚至重新制作。

(8)交片后对整个项目文件进行整理,将工程文件打包,方便以后修改。

3.微电影片名落版设计

微电影的片头相对电影的片头来说时长较短,一般为5~10秒,具有设计简洁化、形式内容统一化、影片结构连贯化的特点。

微电影需要快速地将观众带入到剧情当中,所以片头往往是与剧情有一定联系的。在2012年由陆川、王小帅、滕华涛与郝蕾4位青年导演翘楚执导,别克品牌联手优酷共同出品的“追逐无限”十二星座微电影中,多维度倾心诠释“星座”与“追逐”主题故事。其中滕华涛导演的微电影《我的爸爸》和陆川导演的微电影《心·方向》的片头设计,具有表现形式上的共同之处,即都是先进入剧情,再通过简单的几个镜头设计引出片名落版的。

其中《我的爸爸》片中的开头是主人公正在台灯下写作业,随之的几个镜头是对这一场景的不同机位的展现。最后利用主人公的书写动作,引出了片名《我的爸爸》,落版运用了手写字的特技手法。

4.片头片尾中的字体设计

这里所讲述的字体,不仅是片头落版的字体,还是微电影整体包装中使用的所有文字的字体。如果字体没有统一的规定,会造成视觉上的混乱。相反,出色的字体可以烘托影片气氛,使影片更能吸引观众。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影视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平面设计能力,特别是对字体设计要有一定的研究。

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1)简洁化处理;

(2)易读清晰化处理;

(3)文字格调统一;

(4)美观实用的同时兼具创新性。

5.微电影色彩处理

对于微电影来说,色彩的处理非常重要。不同的颜色渲染出的影片气氛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颜色使观众在观看时产生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要做好微电影的后期调色,就需要在了解光学、色彩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再综合地运用软件对画面进一步加工与创造。

【注释】

[1]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

[2]李晓彬.影视动画数字后期编辑与合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