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及保教效能感研究

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及保教效能感研究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教效能感来源于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此外,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在遭遇不幸后的心理弹性和恢复力也不一样。保教效能感由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部分组成。因此,保教效能感对于师幼关系研究的开展,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同样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及保教效能感研究

保教效能感来源于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学习理论中[12],后来在总结自己与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班杜拉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逐步形成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理论框架[13]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自己活动水平施加控制能力的推测与判断”。[14]从概念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是对自我能力的评价,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一种表现,其实质是个体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或对某一具体活动所表现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个体对自己拥有多少技能的评估,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特定任务或行为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技能的运用通常会受自我怀疑的影响,即使天赋极高的幼儿,如果情境中的因素威胁到其自信心,也会表现出很低的学业绩效,这在任务复杂和竞争激烈的领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15]大量研究发现,影响个体行为结果的并不完全是个体的实际能力,自我效能感也会直接影响行为结果。相同能力的人完成同样的任务时,可能由于自我效能感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高自我效能感会产生出足以争取成功的努力,成功结果会进一步强化自我成功的期望。低自我效能感可能造成提前停止努力,从而导致失败,并由此降低对自己胜任力的期望。

当然除了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之外,自我效能感还会通过如目标、抱负、结果期望以及情感倾向等因素,对个体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机制往往会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来完成对个体行为的最终干预。具体地说,在认知方面,高效能感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促进人们在各种情境下任务的完成,提高人们做决定的质量和学业成绩,而低效能的人思维方式则是自我妨碍式的。在动机方面,高效能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会为自己设计更高的目标,而低效能的人则不会对任务有高度投入和加倍努力。在行为选择上,高效能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情境时会积极应对,而低效能的人则会选择逃避。在情绪方面,高效能的人往往比较乐观,而低效能的人则往往感到抑郁、焦虑、无助,他们对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有悲观的想法。此外,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在遭遇不幸后的心理弹性和恢复力也不一样。因此,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潜能的激发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它是人自身主观态度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在人生事业的成败和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程度。[16]

正是基于以上的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自我效能感对人类行为起着核心的普适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方面面。再加之近年来,大量研究者开始扩展了自我效能感应用研究的领域,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正呈现扩大化趋势,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医疗保健运动、积极组织行为学等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便也随之引入了师幼关系研究领域,同时并被命名为“保教效能感”。保教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幼儿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17]研究发现,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待、对幼儿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保教效能感由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部分组成。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给予幼儿以积极改变的能力评价,即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幼儿的技能技巧的信念;而一般教育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是教师关于教育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看法。保教效能感与幼儿的成绩、幼儿的动机、教师教改的欲望、校长对教师能力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课堂管理等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学者洛克和莱瑟姆结合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和自己的大量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保教效能感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教师的行为:(www.xing528.com)

第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保教效能感高的教师往往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会投入很多的精力努力工作。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也会坚持不懈,勇于向困难挑战。而保教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影响更大,自己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不管自己如何努力,收效也不会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会不时出现懈怠的情绪。

第二,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保教效能感高的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常会在课下注意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保教效能感低的教师,由于不相信自己在工作中能取得成就,课下的反思总结中表现相对消极。

第三,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保教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时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往往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保教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时会感到焦虑和恐惧,常常处于烦恼之中,这会直接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英国学者阿什顿在198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保教效能感高的教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成长负有责任并相信自己能教好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教效能感高的教师注意对全班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当学生表现不好时,保教效能感高的教师表现得很有耐心,他们会通过重复问题、给予提示等方法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8]

目前,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引申出的保教效能感理论,为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开展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如何让教师的自我信念和教育信念最大化,以促进幼儿在学校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已经成为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而这与教师的保教效能感显然是关联紧密的。因此,保教效能感对于师幼关系研究的开展,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同样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