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目前农村幼儿教育本身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之前的调查研究也忽视了对人际环境,特别是师幼关系的研究。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总结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同时也说明了农村师幼关系研究的意义。师幼关系问题对幼儿成长和对其后期学校教育的适应具有连锁效应。因此,对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人际关系环境进行专项研究是对已有相关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进入了巩固普及率、提高质量、促进均衡的优质公平发展新时期。作为终身学习开端的学前教育,无论在发展速度,还是发展水平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并将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对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政府职能定位、办学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资源配置、师资建设物理和制度环境方面,对提高和改善农村学前教育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目前农村幼儿教育本身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之前的调查研究也忽视了对人际环境,特别是师幼关系的研究。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总结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同时也说明了农村师幼关系研究的意义。

第一,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农村幼儿教育教学设施较为落后,教学环境也较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全国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的背景下,要重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特别关注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及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是幼儿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举措。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都明确规定,要保证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然而,受到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的制约,现实中却并不是每所乡镇都建有乡镇中心幼儿园。目前,我国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水平较低,尚未达到各级政府部门设定的目标。办园条件差、教师素质低以及示范辐射的能力都较弱,很大程度制约了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发展。即使有的幼儿上了幼儿园,但这些幼儿园也只是“家庭作坊式”的不符合建园标准的私营幼儿园。因此,相比现有的重点探讨城镇幼儿园发展现状的研究,我们更应该把目光集中到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农村幼儿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难题,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幼儿的教育质量。

第二,幼儿园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三方面。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这三个方面均密切相关。教室的空间和材料、教学设备、教师的资质和师生比是最常见的物质环境因素。农村幼儿园物质环境相较于城镇而言总体落后,这极大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在制度环境方面,我国目前正经历着社会变革,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也随着文化全球化逐渐与国际先进教育观念接轨,教育制度改革使得幼儿教育的制度环境变得更加现代化。在人际关系环境方面,从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关系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幼儿在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和幼儿与同伴群体的关系,其中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

教师与幼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体现了师幼关系、幼儿特征和课堂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情感支持和接纳会降低幼儿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增加幼儿的学习效能感,提高幼儿在课堂上与同伴的良性互动,使幼儿在课堂上能更为有效地参与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幼儿更为全面的发展。师幼关系问题对幼儿成长和对其后期学校教育的适应具有连锁效应。如果幼儿师幼关系存在问题,很可能会对其产生长期的影响。可是,对于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目前我们仅从政府职能定位、办学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资源配置、师资建设等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关幼儿园人际关系环境,尤其是其中师幼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对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人际关系环境进行专项研究是对已有相关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我们重点关注了农村幼儿园人际关系环境的建设,以期在了解农村师幼关系发展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第三,我们以教师为切入点,系统考察了影响师幼关系的教师因素。以往研究多数以幼儿为中心,分别从幼儿的气质、幼儿的依恋类型、幼儿的身体状况等方面探讨师幼关系。同时,学生观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可能发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发展成为更健全的人。但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会忽略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调节作用。面对不断变化的群体、难度增加的教学任务以及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期望,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幼儿园教师更是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技能,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的飞速发展,教师的胜任力指标中慢慢开始出现创造性。他们需要不断在工作中创新,完善新的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不论是心理层面还是生理层面都在增加。巨大的工作压力使教师的工作环境、职业倦怠、教师效能感等因素成了亟须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他们在较大的生活压力下,还需要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落后的教学资源、单薄的收入等问题,为此,这些问题更加需要教育研究者的关注。除此之外,研究者发现师幼关系质量的高低显著影响幼儿日后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一个高质量且氛围良好的师幼关系,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一些糟糕的原生家庭环境带给幼儿的伤害。因此,从幼儿教师角度出发来研究如何形成较好的师幼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我国农村幼儿教育迫切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改革的方向。我们以教师为关注点系统阐述了教师如何影响师幼关系,努力让幼儿教师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整体幼儿教育质量的先锋。这不单是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更新,更为今后师幼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启示。

第四,已有关于师幼关系的研究主要是质化研究,而我们则采用保教效能感问卷、家长—教师关系问卷、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师幼关系问卷,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背景、教学经验、家长—教师关系和保教效能感与师幼关系间的关系进行量化考察。

已有研究通过结构化访谈与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幼儿教师职前准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幼儿教师对职前教师教育计划的认知有五个主题:了解幼儿的本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本质,实习经验,整体氛围。探讨教师对幼儿园培训内容和过程的看法,包括对教学信念和实践、学生行为、师幼关系和课堂管理技能的影响。先前也有案例分析的相关研究,例如,高度活跃的幼儿(尤其男孩)比不活泼的幼儿会受到更多严厉的惩罚。如果男孩受到更多的惩罚,也许他们更可能会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惩罚的地方,这可能使男孩在学校更难发展能力。我们观察到的男孩,小学阶段成绩普遍不如女生,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男孩较高的活动水平可能会导致他们花在早期年级的学习偏向于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专注于学习。还有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索和描述了教师如何在标准化课程模式的范围内与幼儿建立关系,以及教师对幼儿课堂上建立关系的看法,让教师意识到对幼儿的教育包括照顾和教育。

此外,研究还表明,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和高水平的教师有利于教师与幼儿建立支持型的师幼关系。比如,有定性研究考察了初任教师对师幼关系的信念与课堂上观察到的教师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教师知道与幼儿建立和维持积极关系的语言,并且对这些积极关系的信念持支持态度。然而,实践中的教师在课堂组织和教学支持中则表现出了不一致的行为。这项研究的发现对幼儿教育和教师教育计划有一定的启示,强调了教师需要持续与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同时扩展他们自身的语言和施教策略,以鼓励幼儿发展复杂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各有优势,但与质化研究相比,量化研究更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可验证性。已有关于师幼关系的研究均为质化研究。因此,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背景、教学经验、家长—教师关系和保教效能感等因素及其师幼关系间的关系进行量化考察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正如前文所言,在以往的师幼关系研究中多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更为具体和有细节数据支撑的量化研究较少。这使得目前我国有关农村幼儿教育和师幼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宏观的整体角度出发。由于我国东西部的经济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较大,导致统一的教育改革策略和方针在具体某个地区实施时,往往不能完全按标准执行,这进一步导致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差距加大。针对这一情况,有关教育领域的研究应加大具体数据的采集工作。因此,笔者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将具体实测数据与政策方针相结合,提出了对农村幼儿教育和师幼关系改善更有实践价值和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让这些对策和措施更适合我国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

【注释】

[1]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的《大教学论》中提出。

[2]Spodek B,Brown P C,“Curriculum Alternativ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 Historical Perspective”,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1993,75(2),p.104.

[3]Vinovskis M A,The Birth of Head Start,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p.214.

[4]Brooks-Gunn,J,Fuligni A S,Berlin,Early Child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Profiles of Current Research Initiative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p.312.

[5]Berrueta-Clement J R,Schweinhart L J,Barnett W S,Epstein A S,Weikart D P,Changed Lives:The Effects of the Perry Preschool Program on Youths Through Age 19,Ypsilanti:High/Scope Educ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1984,p.62.

[6]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1782—1852),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7]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儿童心理学科的典范。

[8]维果茨基(1896—1934),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儿童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9]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是美国幼儿教育的权威机构,为了指导教育者对婴幼儿实施正确的早期教育,该协会制定了若干早期教育的指导原则。

[10]陈欢:《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11]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张宗麟:《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3]鲁洁:《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载《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14期,第33~35页。

[14]王春燕:《百年中国幼教》,载《幼儿教育》2004年第47期,第1~9页。

[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1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17]王小英、张鸿宇、孙贺群:《中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百年回眸与启示》,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158~162页。

[18]满丛英:《1949—2019:我国高校增设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分析》,载《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6期,第23~28页。(www.xing528.com)

[19]陈晓蓓:《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早期教育——全国幼儿教育工作会议综述》,载《中国教育报》2001年第3期,第15~19页。

[20]唐淑:《中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载《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第38~40页。

[21]Brock L L,Curby T W,“Emotional Support Consistency and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Forecast Social Competence and Problem Behaviors in Prekindergarten and Kindergarten,”Early Education &Development,2014,86(5),pp.661-680.

[22]Howes C,Hamilton C E,Matheson C C,“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Peers: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with Aspects of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Child development,1994,35(2),pp.253-263.

[23]Howes C,Hamilton C E,“The Changing Experience of Child-care:Changes in Teachers and in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 Social Competence With Peers,”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993,86(2),pp.15-32.

[24]Burchinal M R,Peisner-Feinberg E,Pianta R,et al.“Development of Academic Skills from Preschool through Second Grade:Family and Classroom Predictors of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2,45(1),pp.415-436.

[25]Glantz,Frederic B,Layzer,Jean.“The Cost,Quality and Child Outcomes Study:A Critique”,Final Report,2000,74(1),pp.42-44.

[26]Sycarah Fisher J A,Baker,“Teacher Interactions that Promote Adjustment of Children with Behavior Problems”,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31(6),pp.125-127.

[27]Buyse E,Verschueren K,“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 and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in Kindergarten:The Moderating Role of Classroom Climate”,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8,84(2),pp.367-391.

[28]Doumen S,Verschueren K,Buyse E,et al.,“Reciprocal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child Conflict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Kindergarten: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8,22(1),pp.588-599.

[29]Ewing A R,Taylor A R,“The Role of Child Gender and Ethnicity in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Children Behavioral Adjustment in Preschool”,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9,24(1),pp.1-105.

[30]Evening Chronicle,“Families Living in Poverty”,Early Childhood Research,1999,35(2),p.124.

[31]Stipek D,Miles S,“Effects of Aggression on Achievement:Does Conflict with the Teacher Make It Worse”,Child Development,2008,65(2),p.79.

[32]Bulotsky-Shearer R J,Fantuzzo J W,Mcdermott P A,“An Investigation of Classroom Situational Dimension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and Cognitive and Social Outcomes for Head Start Childr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8,45(3),pp.139-154.

[33]Ellen S,Peisner-Feinberg,Burchinal M R,Clifford R M,et al.,“The Relation of Preschool Child-care Quality to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Social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through Second Grade”,Child Development,2001,21(2),p.72.

[34]Robert C,Pianta“,Conceptualizing Risk in Relational Terms:Associations Among the Quality of Childadult Relationships Prior to School Entry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First Grade”,Educational&Child Psychology,2004,64(5),pp.32-45.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莎莉:《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责》,载《幼儿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3~9页。

[37]洪秀敏、罗丽:《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差异分析》,载《教育学报》2012年第5期,第73~81页。

[38]王培峰:《我国幼儿教育的五大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应对——兼论残疾幼儿等弱势群体幼儿教育安排的政策思路》,载《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6期,第25~34页。

[39]张辉蓉、黄媛媛、李玲:《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发展资源需求探析——基于学龄人口预测》,载《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第60~74页。

[40]刘启艳、刘锰:《西部城乡幼儿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对策——以贵州省幼儿教育发展为例》,载《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164~168页。

[41]陈齐畅:《辽宁省城乡幼儿教育状况调查与思考》,载《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第528~531页。

[42]严仲连、何静:《我国农村幼儿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与执行策略》,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196~200页。

[43]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载《幼儿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第9~12页。

[44]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载《幼儿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第21~26页。

[45]刘晓红:《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径》,载《幼儿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30~33页。

[46]阳曼超、孙启进:《论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第11~15页。

[47]苏婷:《留守幼儿,拿什么关爱你》,载《中国教育报》2014年第6期,第8~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