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评估方法研究

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评估方法研究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冲突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消极情感或缺乏融洽的关系。与教师关系密切的幼儿认为教师对自己是支持的,并可以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此外,幼儿父母外出务工也会导致其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师幼关系。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师幼关系,从上述影响因素着手解决是最有效的方法。

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评估方法研究

“关系”是指两个个体在长时间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连续性的相互影响。心理学家辛德认为,“关系”也指两个个体相互接触的连续性的程度。[55]例如,两个人现在的关系受到过去关系的影响;同时,现在的关系又会影响将来的关系。众所周知,幼儿会基于早期与他人形成的重要关系(如师幼关系),形成他们的个人记忆、经验、情感和期望,进而形成其特定的人际交往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奥尔森把人与人的关系分为局内人和局外人两种。局内人(如自我报告者)是指那些参与到关系中的人,而局外人(如旁观者)则是那些没有参与到关系中的人。对于师幼关系的研究来说,从局内人和局外人收集到的信息都是有意义和有效的。虽然研究者长期以来都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去搜集幼儿与成人互动的信息,但近些年,通过搜集局内人的信息来研究师幼关系,成为研究者们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福曼认为,与局外人相比,局内人更能理解他们自己的感情、观点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因此,使用局内人的信息来研究人际关系是更适当的。

目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评估:师幼关系量表(STRS)和Q-set依恋测试。由于幼儿的可控性较差,可能导致数据信效度较差,所以这两种评估方法都是以幼儿教师为主体。

第一,师幼关系量表(STRS)。该量表可能是衡量教师与个别幼儿之间关系质量最常用的和经验性验证的测量工具。STRS确定了师幼关系的三个不同维度:亲密度、冲突和依赖性。亲密度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温暖程度和积极情感,以及与幼儿接近时教师的舒适度。冲突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消极情感或缺乏融洽的关系。当评估教师对这种关系的看法时,冲突似乎是与幼儿结果最相关的因素。依赖性是指幼儿对教师表现出的依恋或占有的程度。以上这些概念通过关注幼儿对教师的安全感与他们探索环境的能力之间的关系,从概念上映射到亲子依恋的关系上。[56]

第二,Q-set依恋测试。该测试最早是研究者为了测量幼儿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而编制的。[57]在一些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教师和母亲在照顾和教育幼儿上扮演着类似的角色,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具有很多相同点。在一些情况下,幼儿和幼儿教师确实会发展出类似依恋的关系,所以在进行相应的修订后,Q-set依恋测试便成了师幼关系评估的常用方法之一。

第三,通过教师对师幼关系的感知进行评估。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等人的观点表明,幼儿依恋行为的预测结果可以表明与其他人的亲近程度,尤其是与主要负责照顾他的特定个人更接近。美国学者皮纳塔1999年根据依恋理论将教师感知的师幼关系分为三个维度:亲密型、冲突型和依赖型。这种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人际模式常被分为三类:第一类师幼关系是亲密关系,第二类师幼关系是冲突关系,第三类师幼关系是依赖关系。这三类师幼关系以不同形式表现在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阶段内。这三种关系的定义以及它们与幼儿教育的关系如下所述:

首先,亲密关系维度揭示了教师对特定幼儿的情感、温暖程度和开放交流的体验程度。教师与幼儿建立了一种温和的、支持的积极关系。与教师关系密切的幼儿认为教师对自己是支持的,并可以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当幼儿与教师有良好的互动时,他们相信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能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这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到情感上的安全。与教师在情感上感到安全的幼儿将教师作为探索课堂学习机会的安全基础和资源,这种安全感帮助幼儿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因此,与教师关系亲密的幼儿可以利用这种积极关系提供的支持来探索和学习。

其次,冲突关系是指幼儿和教师之间有冲突的消极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产生冲突,幼儿的情绪不可预测,教师会产生挫败感。为此,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了一种经常发生冲突的消极关系。如果一个幼儿与教师有冲突的关系,幼儿就不能把这种关系作为支持的基础,这可能会妨碍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学习和获得成就上。此外,冲突关系可能会导致幼儿产生对上学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再次,依赖关系反映了幼儿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依赖型师幼关系的特点是过度依赖和不成熟的互动,而不是亲密和积极的互动。过度依赖的幼儿经常在实际不需要帮助的时候请求教师的帮助,并且他们也不太可能与同龄人互动以及探索环境。

幼儿能够从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教师那里获得比有分离关系或冲突关系的教师那里更多的倾听、关注和学习的机会。因此,冲突型和依赖型的师幼关系会干扰幼儿的学校适应、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有关研究也表明支持这一论点——教师与幼儿的关系质量与幼儿适应和幼儿的社会、情感和教育结果有关。

由于我国农村幼儿园存在诸多的客观困难和特殊性,上述因素对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的影响更加明显。环境因素方面,我国农村幼儿园的环境普遍较差。农村幼儿园中的课堂教学过渡不足、师幼比过高、教室物理空间和材料不完善、班级日常活动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农村幼儿园的师幼关系。幼儿因素方面,我国农村幼儿园中的留守儿童占比较高。这导致他们气质的“适合度”不高,也容易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师幼关系。家庭因素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存在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一般由爷爷奶奶抚养幼儿,这导致农村家庭教养方式以疏离型或溺爱型居多。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进一步影响农村幼儿依恋类型的发展,这都会对农村幼儿园的师幼关系产生影响。此外,幼儿父母外出务工也会导致其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师幼关系。教师因素方面,我国农村幼儿园师资极其匮乏,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主要以高中、中专职业技术教育背景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策略、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以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从而影响师幼关系。师幼互动因素方面,我国农村幼儿园,尤其西北地区的农村幼儿园中,许多幼儿都属于少数民族。当幼儿园中的幼儿民族种类较多时,民族生活习性的差异,也会影响师幼互动,从而影响农村幼儿园的师幼关系。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幼儿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和师幼互动因素对我国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师幼关系,从上述影响因素着手解决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通过本章对师幼关系评估方法进行的总结,本研究将采用更易实施且更加贴合农村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师幼关系量表(STRS)作为评估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的主要工具。

【注释】

[1]蔡京连:《谈课堂教学过渡的五种方法》,载《山东教育科研》1994年第5期,第46页。

[2]廖莹:《一日生活中幼儿常规的管理》,载《幼儿教育》2003年第1期,第8页。

[3]侯娅丽:《合理组织一日生活管理中的问题》,载《科技资讯》2006年第11期,第134页。

[4]唐华:《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衔接过渡技能的运用研究》,载《教育教学研讨》2007年第52期,第43~45页。

[5]张菁、茅莉雅:《等待的艺术——幼儿园活动中过渡环节的组织与管理》,载《见微知著》2008年第5期,第15~17页。

[6]聂莲:《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实验研究及其指导策略》,载《当代幼儿教育》2008年第3期,第24~25页。

[7]肖玉:《怎样让过渡活动“活而不乱”幼儿园班级管理中过渡活动的案例分析》,载《教育导刊》2014年第9期,第58~60页。

[8]蒲汝玲:《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9]庞婷:《农村幼儿教师教学行为研究——以山西省L市为例》,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10]程波:《教室空间的教育学考察——基于知识转型的视角》,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11]杨哲:《教室拥挤压力源与学生学习倦怠和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12]张文新:《幼儿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黄玉娇、胥兴春:《幼儿园教室墙面环境与幼儿攻击性行为探究》,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12~15页。

[14]陈向东、蒋中望:《教室空间的架构》,载《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年第4期,第76~80页。

[15]马艳云:《中学教师空间界限》,载《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6期,第62~66页。

[16]于海波:《中小学教室空间研究》,同济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7]Howes,Carollee,Hamilton,Clainre E,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Peers,Hind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57-71.

[18]魏蕾:《幼儿求助行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9]冯莉英:《不要忽视幼儿的告状行为》,载《幼儿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第68页。

[20]陶华琴:《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载《幼儿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64页。

[21]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22]仵金红:《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教育行为研究——以重庆市北暗区园为个案》,西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3]黄胜梅:《学前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以武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例》,载《学前幼儿教育》2008年第2期,第26~28页。(www.xing528.com)

[24]吴晗睿:《幼儿教师对幼儿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25]拉尔夫·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美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和“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26]Frankel K,Bates J,“Mother-toddler Problem Solving:Antecedents in Attachment,Home Behavior and Temperament”,Child Development,1990,61(2),pp.810-819.

[27]Thomas A,Chess S,Birch H G,Hertzig M E,Korn S,Behavioral Individ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63,p.121.

[28]Flynn B M,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Temperament and Coping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New York:University of Columbia Press,2003,pp.77-79.

[29]韦小满、袁文得:《关于普小教师与特教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载《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第3期,第32~34页。

[30]彭霞光:《特殊学校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研究》,载《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2期,第10~15页。

[31]张阿妮:《新疆幼儿园教师对残疾幼儿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载《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23~26页。

[3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95~109页。

[33]李丹:《幼儿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4]Bowlby J,Attachment,New York:Basic Books,1969,pp.52-55.

[35]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载《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1期,第29~34页。

[36]罗增让:《幼儿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4期,第65~69页。

[37]黄瑾、田方:《幼儿园半日活动情境下的师幼互动研究——基于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的观察分析》,载《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10期,第88~91页。

[38]Armor D,Analysis of the School Preferred Reading Programs in Selected Los Angeles Minority Schools,CA:Rand Corporation,1979,pp.23-25.

[39]Tschannen-Noran M,“Wool folk Hoy,Teacher Efficacy:Its Meaning and Measure”,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8,68(1),pp.202-248.

[40]杨敏生:《教师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19~21页。

[41]李晔、刘华山:《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1期,第50~55页。

[42]李锐、蒋礼、向会文:《试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素质》,载《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第63~66页。

[43]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4]孟宪伟:《中学生家长与教师冲突关系研究——以天津市静海县第二中学为研究个案》,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45]王芳:《浅谈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载《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21期,第12~16页。

[46]宋艳红:《家长与教师之间冲突的社会学分析》,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7]Hamre B K,Pianta R C,“Early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Trajectory of Children’s School Outcomes through Eighth Grade”,Child Development,2001,72(2),pp.625-638.

[48]Good T L,Sikes J N,Brophy J,et al.,“Effects of Teacher Sex and Student Sex on Classroom Interac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3,65(1),pp.74-87.

[49]Saft E W,Pianta R C,“Teachers’Perceptions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Effects of Child Age,Gender and Ethnicity of Teachers and Children”,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1,16(2),pp.125-141.

[50]Dweck C S,Davidson W,Nelson S,et al.,“Sex Differences in Learned Helplessness:The Contingencies of Evaluative Feedback in the Classroom and III,An Experimental Analysi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8,14(3),pp.268-276.

[51]Borg & Falzon,“A Factor-analytic Study of Teachers Perception of Pupils Undesirable Behaviors a Rejoinder”,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3,42(5),p.42.

[52]Hillman S B,Davenport G G,“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Desegregated School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8,70(4),pp.545-553.

[53]Mabry J H,“Review of Hart and Risley’s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Behavior Analyst,1997,20(1),pp.25-30.

[54]Van Zee E H,Minstrell J,“Reflective Discourse:Developing Shared Understandings in a Physics Classroo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997,19(2),pp.209-228.

[55]Hinde,Towards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s,London:Academic Press,1979,p.56.

[56]Hamre B K,Pianta R C,“Early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Trajectory of Children’s School Outcomes Through Eighth Grade”,Child Development,2001,72(2),pp.625-638.

[57]侯静、陈会昌:《依恋研究方法述评》,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3期,第80~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