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刷术革命:文字载体的重大突破

印刷术革命:文字载体的重大突破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雕版印刷术,就是让刻工在一块木板上将所要印制的文字或图案雕刻出来。据《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发明了用胶泥刻字的活字制版印刷术。为了缅怀和纪念毕昇,英山县在国家文物部门的支持下,建造了毕昇公园和毕昇纪念馆。然而事实上,活字印刷术在毕昇之后并没有被广泛应用。雕版印刷术的西传时间早于活字印刷术的西传,并与“交子”印刷出现在西亚分不开。印刷术作为一个技术驱动型的行业,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中。

印刷术革命:文字载体的重大突破

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就是让刻工在一块木板上将所要印制的文字或图案雕刻出来。中国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具体年份和发明者还不能确认,但目前中国雕版印刷传世及出土的实物中,最早的是1900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刊刻的整卷《金刚经》,上面印有明确的刻印年代。这卷《金刚经》图像精美,印刷工艺成熟,应当不是印刷术发明初期的制品,说明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要早于9世纪前半期。

唐代中晚期汉文《陀罗尼经咒》印本,1975年西安冶金机械厂出土。印本为长方形,边长35厘米,有残损,内容分三部分,中心长方框内为人物绘像,经咒咒文环绕于四周,四周外为印制的各式手印

《金刚经》内页,唐代咸通九年(868年)印,1900年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

活字印刷术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它的发明者毕昇被记录在了北宋科学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因而有幸被后人所知。据《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发明了用胶泥刻字的活字制版印刷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就是用黏土来刻字,每字为一印,泥块烧硬后再一个个排列在铁框里来印书。

毕昇活字版复原模型。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馆陈列

延伸阅读

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有什么优点

毕昇(约971—1051),北宋淮南路蕲州(今湖北黄冈)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是中国印刷术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是对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整块整块的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统称为雕版印刷术。毕昇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明活字印刷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毕昇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毕昇发现雕版的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有错字不易更正,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而且印刷成本高昂。

经过潜心研究,反复实践,北宋庆历年间,毕昇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发明了在烧陶器用的胶泥上刻字,一字一印,在陶窑中用火烧硬后,变成坚硬光滑的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掺和纸灰的松脂蜡,将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先加热使蜡稍熔化,然后用平板压平字面,冷却之后,活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印完后还可以把铁板加热,使活字脱落,留待以后再用。

中国古代著名发明家毕昇像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造价低廉,活字可以反复使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数量和质量。可惜的是,这一技术还没来得及推广,毕昇就去世了,他的活字后来被沈括的门客收藏

《梦溪笔谈》只说毕昇是个布衣,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关于他的籍贯及生平,一点儿都没有交代。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出土了一方墓碑,据考证为毕昇的墓碑,关于毕昇籍贯和身世的谜团,才被逐渐揭开。为了缅怀和纪念毕昇,英山县在国家文物部门的支持下,建造了毕昇公园和毕昇纪念馆。

泥活字,江苏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陈列(www.xing528.com)

辽代《炽盛光九曜图》印本,长94.6厘米,宽50厘米,山西应县佛光寺塔出土。此印本质地为皮纸木刻墨印,然后着色,刻工精细,线条遒劲,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木刻着色立幅中时代最早、篇幅最大、刻印最精的珍品

李约瑟(1900—1995,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对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加赞誉,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事实上,活字印刷术在毕昇之后并没有被广泛应用。北宋之后中国大部分的书籍依然使用雕版印刷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对于西方文字来说,用活字进行字母排列是非常方便的,但对于中文来说,大量的文字很少重复,活字印刷要雕刻几万个汉字,无论雕刻、收纳、整理还是排版,都并不省时省工。此外,中国人极其注重印刷品文字的质感和优美度,活字排版时难免会造成空隙过大,或大小、深浅不一的情况,因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并没有在中国本土得到大力推广和发扬。

转轮排字盘,此盘是元代王祯设计发明的,用于排放活字字模

元朝回鹘文木活字,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内发现

中国印刷术的向西传播,与蒙古帝国的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有很大关系,中国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在蒙古帝国时期同时传向了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并进一步传向南欧与北欧。

雕版印刷术的西传时间早于活字印刷术的西传,并与“交子”印刷出现在西亚分不开。13世纪末,伊利汗国由继承阿巴哈汗的盖喀图汗执政,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他的财政官员伊赛丁·莫扎发提出效仿元朝,印刷“交子”。他们详询了当时出使伊利汗国的元朝副枢密使勃罗,在1294年正式发行了至元宝钞“交子”,上面印着盖喀图汗的喇嘛教名和汉文的“钞”字,这是雕版印刷西传的第一个实例。“交子”的发行只维持了三个月的时间,但这个汉文的“钞”字证明了中国印刷术传到了西亚。在中国印刷术传向西亚的同时,“交子”印刷也传向了俄罗斯,钦察汗国是这个传播链条中的一环。

16世纪德国人古登堡也发明了活字印刷,从工艺材料、流程改进以及工效提高方面,是完全应当肯定的,但他的发明只不过是欧洲活字印刷技术的第二个源头。有关研究指出,古登堡曾经在捷克的布拉格居住过,从俄罗斯传到布拉格的以交子为代表的中国印刷技术有可能启发了他。

印刷术作为一个技术驱动型的行业,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中。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量大、省时又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促进了文化传播,也推动了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古籍雕版《饮虹簃所刻曲》《楚辞集注》。江苏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陈列

1966年,韩国在对新罗王朝(668—735年)时期的故都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佛国寺释迦塔进行修复过程中,于二层塔身中央上部的一个方洞内,发现了木板雕版印刷的佛经经卷《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因为韩国的这个寺庙是在751年落成的,而经书必定是在寺庙落成之前埋下的,所以可以确定这本经书的印制年份是在751年之前。这就比敦煌石窟中发现的868年刊刻的中国《金刚经》早100多年。

然而学者认为,该经书在韩国被发现并不意味着是韩国印刷的,它应该是在中国印刷后作为礼物被送到当时的韩国去的,理由是这本经书中使用了武周(690—705年,武则天建立的朝代,为区别于历史上先秦的周朝而称之为武周。由于武则天和李唐家的关系,一般武周不被视为单独的朝代,惯例上把它计入唐朝世系)皇帝武则天制字4个,分别见于经文内容的8个地方。689年,也就是载初元年,武则天创制了10多个制字。一般来说,只有中国的刻版者才会遵从武则天号令使用新字,而远在新罗的制版印刷工人没必要遵从武则天法令,这些新字也不会传到新罗就很快流行。因此,韩国出土的这卷《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反而可以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年代往前推。

雕版印刷场景。江苏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陈列

然而韩国人显然不会承认,他们拥有本国出土的实物凭证,当然坚信该经书是由韩国印刷的,因此一直争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权。1997年,在韩国召开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参加的“东西方印刷史国际讨论会”上,中国学者向各国专家阐明了我们的观点,鉴于中国学者还有美国、日本学者的不同意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认可韩国的“印刷术发明权”和“金属活字发明权”。韩国只获得了“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的认定。

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在韩国清州发现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1377年)为“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由韩国政府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清州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朝鲜人在金属活字上具有世界第一的发明权。当然这并未动摇中国在印刷术上的发明权,但是韩国得到了金属活字上的优先权。因为朝鲜人确实非常热衷于铸造金属活字,他们用金属活字印了大量的书,所以在金属活字上可能他们是有优先权的。

现在的情形是,韩国人企图争夺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发明权,不太成功但也有一点儿小进展。在活字印刷上,他们要超过毕昇做不到。但是在金属活字印刷上,他们占了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他们比中国的金属活字印刷要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