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6年度学术成果和理论创新:国际视域下的戏剧学

2016年度学术成果和理论创新:国际视域下的戏剧学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英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活动,学者们也为此撰写了大量文章。此番合作将学术批判与创作实验相结合,为剧院与学术研究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2016年英国戏剧学界同样关注了戏剧领域中的新生力量,并加以大力推介。格雷格专刊集中了2014年其研讨会上的部分论文。究其原因,是英国的戏剧体系迥异于欧洲大陆。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海伦·尼科尔森教授主持的项目“业余戏剧研究”在2016年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2016年度学术成果和理论创新:国际视域下的戏剧学

英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活动,学者们也为此撰写了大量文章。由于2016年也是本·琼生对开本出版400周年,因而《莎士比亚》(Shakespeare)学刊第4期推出了“莎士比亚与本·琼生”专号,不少学者重新评价了先前惯用的一分为二的研究方法,即:具有时代超越性与普遍性的莎士相对受制于时代的本·琼生;戏剧全才莎士比亚相对沉迷于文字的琼生;擅长犀利政治评论的莎士比亚相对纯娱乐的本·琼生等。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语系露西·蒙罗博士(Lucy Munro)在其《斯克尔顿体短韵诗:琼生、莎士比亚、文学的过去与想象的未来》(“Skeltonics:Jonson,Shakespeare,the Literary Past and Imagined Futures”)一文中,探讨了两位剧作家如何通过古老的斯克尔顿体短韵诗与文学的过去建立起联系,并且认为这种短韵诗同样可以与当代美学与政治建立全新的连接。蒙罗并未采用贬低琼生来褒扬莎士比亚的做法。她剖析了两人以斯克尔顿体短韵诗风格开场的多个片段,主张以历史主义者和当下性批判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琼生一莎士比亚问题。蒙罗认为,事实上莎士比亚的人物如李尔王并非“超越时代,面向未来”,而琼生的创作也不似前人所描述的那样受制于时代。圣母大学影视、戏剧系主任彼得·霍兰教授(Peter Holland)主编的第69卷《莎士比亚调查》(Shakespeare Survey)[8]以“莎士比亚和罗马”为主题,从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研究了莎士比亚作品中与罗马相关的部分。此外,伯明翰大学还结合教学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展开了一系列合作。伯明翰大学利用RSC剧团修复的“另一处”剧场(The Other Place)为实验场地,展开了主题为“激进的恶作剧”(Radical Mischief)的戏剧艺术家与戏剧师生之间的合作。此番合作将学术批判与创作实验相结合,为剧院学术研究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16年也是《贝克特研究杂志》(Journal of Beckett Studies)创刊40周年,该刊特别策划了一组贝克特与中世纪的研究文章,提出除了贝克特除了吸收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后笛卡尔时期哲学家们的思想之外,还受到了中世纪早期哲学的影响。

由埃克塞特大学戏剧系教授凯瑟琳·纽维(Katherine Newey)等人共同主编的论文集《政治、表演与流行文化:19世纪英国戏剧与社会[9]从史料档案出发,对贯穿19世纪的流行表演与政治做出了全新角度的研究。全书围绕“政治是表演性的,表演是政治性的”,分成互相应和的三个部分:①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政治历史的一个分析类别;②表演以何种方式再现和建构人种、民族与帝国的意识形态;③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等政客的表演技巧,分析了在群体运动中的表演性因素。

同样在历史维度中考察戏剧现象的还有萨里大学戏剧与表演系高级讲师帕特里克·达根(Patrick Duggan)等人主编的论文集《(为)生存表演:戏剧、危机、极境》[Performing(for)Survival:Theatre,Crisis,Extremity][10],该书主题新颖,考察了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直接由危机和极端险境中衍生出戏剧的案例,探讨了处于被压迫、被剥夺以及危险境遇之中的人们如何利用表演来使自己生存下去,并且以此表达异议或是改变的渴望

2016年英国戏剧学界同样关注了戏剧领域中的新生力量,并加以大力推介。《当代戏剧评论》(Contemporary Theatre Review)的第一期与第三期均为当代戏剧家专刊,分别关注了大卫·格雷格(David Greig)的戏剧创作以及西蒙·斯蒂芬斯(Simon Stephens)与欧洲的对话。格雷格专刊集中了2014年其研讨会上的部分论文。时值苏格兰独立公投当年,很自然的,学者们对于格雷格作品中表现的政治身份,尤其是苏格兰的民族认同尤其关注。斯蒂芬斯近年声誉日隆,苏塞克斯大学英语学院戏剧舞台与表演讲师本杰明·福勒(Benjamin Fowler)指出西蒙·斯蒂芬斯对于戏剧的顿悟来自2003年观看其作品《鹭》(Herons)在德国的首演。在看到德国人与自己设想完全不同的舞台呈现之后,他开始思考两国戏剧体系的巨大差异,并成为英国杰出的戏剧改革人物,其创作也以开放性文本的剧作方法在英国独树一帜。史蒂芬斯与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努伯林(Sebastian Nübling)等创作团队的长期合作完全不同于在英国所通行的制作模式,他将这种工作关系带入英国,从而引发了学者们对英国戏剧界迟迟不采用这种合作模式的疑问。究其原因,是英国的戏剧体系迥异于欧洲大陆。《当代戏剧评论》通过斯蒂芬斯专刊试图在英国戏剧行业中宣传并且推动更多合作式的戏剧制作模式。

英国的业余剧团作品也同样进入了学界的视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海伦·尼科尔森(HelenNicholson)教授主持的项目“业余戏剧研究”在2016年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华威大学戏剧学系主任纳丁·霍尔兹沃思教授(Nadine Holdsworth)在《当代戏剧评论》上发表了《演出地,文化遗产和在朴茨茅斯古代造船厂演出的〈亨利五世〉》(“Performing Place,Heritage and Henry V in Portsmouth Historic Dockyard”)。文章关注了业余皇家海军戏剧协会(RNTA)出品的由科林伍德RSC剧团(RSC Collingwood)上演的《亨利五世》,该剧独特之处在于演出地点紧邻朴茨茅斯古代造船厂的皇家海军“胜利号”。(www.xing528.com)

除了本土的剧作家与戏剧作品之外,英国学界还放眼考察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戏剧。《戏剧与表演研究》(Studies in Theatre andPerform a nce)第3期围绕2014—2015年度在伦敦展出的“俄罗斯先锋戏剧展:战争、革命与设计”(Russian Avant-Garde Theatre:War,Revolution and Design)主题,收录了有关俄罗斯先锋戏剧以及街头宣传剧等多篇研究文章。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语言文学与文化系副教授艾拉·盖曾(ElaGezen)[11]发表了《土耳其舞台上的布莱希特:甘柯·厄卡尔的朋友剧团的改编、实验和戏剧美学》(Brecht on the Turkish Stage:Adaptation,Experimentation,and Theatre Aesthetics in Genco Erkal's Dodtlar Tiyatrosul)一文,考察了土耳其甘柯·厄卡尔(Genco Erkal's)的朋友剧团(Dodtlar Tiyatrosu)对布莱希特戏剧的土耳其化改编与搬演。布莱希特认为戏剧能推动社会变革的戏剧思想极大地影响了甘柯·厄卡尔,促使其在朋友剧团不断地进行着实验与改编。中国台湾戏剧的现状也被收入视野。《戏剧与表演研究》2016年第二期发表了台湾静宜大学英国语文学系副教授陈怡伶的文章《K24的流行文化表达:混乱中的莎士比亚》(“The Pop Culture Expressed in K24:Shakespeare in Chaos”)文章透过对台南人剧团2006出品的闽南语版《K24——六小时戏仿喜剧罗密欧朱丽叶》(K24-asixhour parodic comedy of Romeo and Juliet)的聚焦探讨了台湾21世纪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陈怡伶将最近莎士比亚的流行化与本土化趋势归结于台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享有的自由新主张和文化多样性的艺术表达,以及在互联网与媒体跨国传播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杂交”。

跨学科、多视角也是英国戏剧学界研究的一个特点。10月,劳特莱奇(Rout ledge)出版社出版了由约克圣约翰大学戏剧与表演教授马修·里森(Matthew Reason)联合丹麦学者[12]主编的《体验当代表演的现场性:跨学科视角》(Experiencing Liveness in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本文集以观众和体验作为分析焦点对表演艺术中现场性概念展开动态考察,邀请读者思考现场性如何经由观看过程产生,以及现场性在表演、制作存档与记忆行为中如何被具体化。文集揭示了在观众与事件之间很少只有单一的联系,更多是多重及可塑的关系。11月,该出版社出版的《表演,观看,以及无意识:从心理分析视角论戏剧中认同的无意识过程的》(Acting,Spectating,and the Unconscious: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on unconscious processes of identification in the theatre)是一部结合了心理学与戏剧学的跨学科专著。其作者玛利亚·葛拉齐亚·图里(Maria Grazia Turri)兼具独立戏剧学者与牛津大学精神科医生的身份,因而能以独特的视角研究观看与表演中的无意识部分。她将移情(Transference)、无意识白日梦(unconscious phantasy)、阿尔法功能(alpha-function)等过程的心理分析与对于布莱希特、狄德罗、卢梭柏拉图等人的有关观看与表演理论的深入考察相结合,就演员表演艺术与观众体验中固有的情感提出了深刻的洞见。

2015年是英国教育戏剧(Theater in Education)诞生五十周年,2016年英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南威尔士大学高级讲师、《教育戏剧杂志》(The Journal for Drama in Education)编委罗杰·伍斯特(Roger Wooster)的专著《教育戏剧在英国:起源,发展和影响》(Theatre in Education in Britain:origin,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13]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及时提供了指南。作者将TIE置于以往五十年的政治和教育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在审视其遗产的同时对应用戏剧、教育戏剧和教学理论的未来可能性进行了预见。由[14]曼彻斯特大学戏剧高级讲师简妮·休斯(Jenny Hughes)和伦敦大学皇家戏剧与表演系教授海伦·尼科尔森(Helen Nicholson)共同编辑的论文集《以批判性视角论应用戏剧》(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pplied Theatre)集合了多名应用戏剧界的领军学者,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在全球不同地区与语境下应用戏剧的美学、政治与历史。

在实践研究方面,在中国香港展开的教育戏剧实验也被收入视野。《戏剧教育研究:应用戏剧与表演行为杂志》(Ride:The Journal of Applied Theatre andPerformance)第四期发表了香港教育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系副教授马修·德库西(Matthew DeCoursey)与英语教育系副教授约翰·特伦特(John Trent)共同撰写的《无效与意义协商:香港学校中为第二门语言教育服务的戏剧》(Stultific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Meaning:drama for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in Hong Kong schools)。作者针对应试教育与教师理想这一对矛盾,在参考埃蒂纳·温格(Étienne Wenger)理论的基础上,将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的模式加以扩展,使师生得以在这个模式下更好地运用戏剧。

人类生存状态与当下社会热点继续受到英国戏剧学界的关注。6月4日至5日,伯明翰大学戏剧文学与戏剧艺术系主办了题为“环境、生态和气候变化:过渡中的舞台”(Environment,Economy and Climate Change:Stages in Transition)的国际会议,就当前我们身处的时代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展开讨论,特别聚焦了戏剧从文本走向非文本演出之后如何战胜挑战从而提高观众的觉悟这一重大话题。此外,作为2016年英国民众关心的一大热点,脱欧问题也得到了学界的反应。9月5日至7日在布里斯托大学召开的戏剧与表演研究协会(TaPRA)的年会上,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剧作家马克·雷文希尔(Mark Ravenhill)做了题为“无边界游戏,再见”(Jeux sans frontières,adieu)的主旨发言,对未来地区性、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戏剧创作将会呈现何种可能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