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院周传基教授的信函往来细节-北京电影学院70周年纪念

学院周传基教授的信函往来细节-北京电影学院70周年纪念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在美国的78班同学传回的微信消息:“周传基先生,于2017年4月4 日凌晨,永远离开了北京电影学院,仙去远行。享年92 岁。”我认为,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周传基是中国电影界的著名学者,著名电影理论家、教育家,电影学教授。更是中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的标志性人物,他是北京电影学院著名的78班同学们的老师,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历代杰出优秀教师的代表。所以,周传基教授认为,明星大多是炮制出来的。

学院周传基教授的信函往来细节-北京电影学院70周年纪念

周传基教授,是一个挺神的老先生。

他原先并不是搞电影的,是专业学习语言出身的。

他生前的自我简介总是这样写:我,周传基,祖籍是广东。曾经是中国驻印缅远征军的普通一兵。同时,我是一个小学教员,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资料管理员和外文期刊的编辑。

周传基教授生性活泼,非常耿直,快人快语。从来都是不看别人的脸色说话的人,而且,以敢说真话闻名。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北京电影学院最敢说、最会说、非常尖锐的老先生”。

据在美国的78班同学传回的微信消息:“周传基先生,于2017年4月4 日凌晨,永远离开了北京电影学院,仙去远行。享年92 岁。”

我在78班同学微信群里看到这个信息,也从其他渠道听到了这个消息,很是惊讶和不知所措。周老师客死他乡,让我更加不是滋味。

在周传基教授去世以后,国内多家媒体在报道时给了他许多称谓。但是,我都觉得不准。

我认为,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周传基是中国电影界的著名学者,著名电影理论家、教育家,电影学教授。更是中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的标志性人物,他是北京电影学院著名的78班同学们的老师,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历代杰出优秀教师的代表。

周传基教授

我对周传基教授的评价是:资深教授、耿直性格、知识渊博、勤奋努力、刚正不阿、性格倔强、思维敏捷、喜欢表达、特立独行、善于观察、焦点表达、著名学者、可爱老头。

2017年4月12 日,我给学校写了纪念文章《傲骨、风骨的特立独行——怀念北京电影学院周传基教授》并写下挽联

惊悉周公潇洒离去无限哀伤忆恩师观点独特而大俗大雅引无数学子深切怀念与呜咽

著名学者一生傲骨功过盖世教电影无话不谈常仗义执言做永远朋友永别大师和泰斗

当年,周老师在朱辛庄给我们78班上过课,同学们对他记忆深刻。而这些留校的同学,当了教师后,更是在他的教诲下,不断成长。

周传基教授知识渊博,说话语速极快,信息量也非常大。按照现在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评价,属于那种“有学问,能侃的”。

今天,我想说说周传基教授与我通信的事情。

我是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78班;1982年毕业留校当教师;1995—1996年,担任学院院长助理(2年);1996—2002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6年);2002年,接任了新一届北京电影学院院长。那时,我46 岁,一直到2017年2月退休。

因为当年留校以后,跟周老师学习,上课,学英文,请教西方电影史的问题、翻译问题、教学问题,又都住在小西天,所以很熟,经常接触。他老人家对我很关心、很严厉,也很爱护。特别关心我的成长,私人关系一直非常好。

事情经过,还得从2003年说起。在我从副院长正式接任院长后的第二年,他已经在云南昆明的云南艺术学院任教,自己办了一个电影实验班。虽然不常联系,但是偶有信息。

他给我写信教育我、嘱咐我(就是现在网上一直在传的周传基教授致张会军院长的公开信1—3 封和我的回信2 封)。他老人家给我写信,是抬举我、看得起我。

所以,看到信的内容,我感到非常亲切,一点也不觉得突然。但是,据我所知,在当时有不伦不类的炒作,故弄玄虚,说周传基写给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的一封信,信中措辞激烈,德高望重的周传基激烈表达了对电影教育的诸多看法。

他在信的开头直接说道:“你现在已经是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了。你应该认识到,你是北京电影学院第21世纪的第一任院长。我认为你必须把这个学院办成一个够21世纪水平的电影学院。那么,从我的认识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让学院的全体教员都知道电影的发明原理。现在学院的情况就是,大多数教员不知道电影的发明原理。”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

其实,没有老先生说得那么严重。电影发明原理的最基本的问题、技术问题,在本科生中,作为“电影技术概论”课程,在我们上学的78班时代和后来的80年代末,就都已经完全解决。

他非常尖锐地指出:“过去,在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那就是缺乏科学观念,而电影恰恰又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对它必须有20世纪的科学观念。在中国,科学与电影艺术是分家的。”

1.“一定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周传基写给我的信中,首先表达的观点就是“千万别再找外行了”。

周老师在给我的第一封信中写道:“我一直在期待,有朝一日,你们这一代的明白人会当上北京电影学院的领导。恐怕这时中国的电影教育才能有转机。这是我对你的期望。”

我知道这是他心底的话。其实,他的思想和字里行间是在告诉我们,过去,北京电影学院干什么都是专业的,现在还应该延续(此处很多话不便写出,省去1500 字)。他在宣誓一种观念,作为大学、作为艺术专业的大学校长和教师,必须是专业人士和学术专家,不能是外行、发烧友和“二流粉丝”。

由于他老人家不是用邮寄信件或发短信通知的方式给我写信的。而是在计算机上给我写的电子邮件。我当时在国外出差访问,是回国后才看到的。看过以后感慨万千,觉得他老人家远在云贵高原,还心系北京电影学院。字里行间对学校还是非常有情有义,对我也非常关心,我内心非常感激,于是赶紧回信(张会军院长致周传基教授的第一封回信)。(www.xing528.com)

2.“明星不是学校可以培养出来的”。专业艺术院校是培养专业领域人才的,现在北京电影学院被新闻媒体说成了“培养明星的摇篮”,这是不合适的。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学校,是培养专业人士的,培养不了“明星”。

当下社会的明星造势“玩儿法”比较可怕。商业公司圈定或选定几个年轻的艺人,采取各种各样的商业方法,拼命进行宣传、炒作。造舆论,做攻势。虽然是通过高考送这些孩子上学,但是他们后续继续控制这些年轻人,继续挣钱、作秀。一方面玩于股掌之间,一方面继续盘剥艺人。

过去有些港台的音乐公司和唱片公司,也是这样的做法。而我们的大学也仍然被这样一些利益集团所左右。所以,周传基教授认为,明星大多是炮制出来的。

这些年,经常出现鼓吹明星教师、明星学生的现象,也出现了媒体利用这些话题炒作社会问题的苗头,这些情况必须引起我们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

现如今,有些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带有非常多的误解,觉得北京电影学院和其他艺术院校的表演系,似乎都不是培养专业从业人员的,而是专门培养“明星”的。于是乎,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千方百计地要上艺术院校,要考表演系,要当“明星”。结果呢,有的学校办了20年表演系,培养了20年的学生,也没有培养出任何专业人士,更没有培养出“明星”。

现在,一些所谓的影视、娱乐公司,用尽浑身解数,也没能靠炒作培养出一名靠谱的艺人,倒是整出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人和事。可是,因为现在有很多不想靠自己本事和刻苦学习成名的年轻人,他们想走捷径,想迅速出名,这就让这些公司看到了赚钱的机会点。结果池子大了,虽然什么鱼都有,但最终没什么价值。也有一些艺人,觉得自己不美,脸上到处做美容、动刀子,最后弄巧成拙。

我们学校也要注意,不要用炒作的方式鼓吹明星教师、明星学生。我们高校的主管部门,也应该清醒,应该注意,应该警惕。

3.“千万别办表演培训班”。周老师在信中尖锐地提出一个普遍问题,他说:“办表演班是骗钱的勾当。我把这种班称为‘野鸡班’,办师资培训班才是当务之急。香港的一些生意人,想要在电影教育界染指,可他们懂什么?而且,一说到电影,他们眼里只有明星。一个普通影迷水平的家伙,居然想染指电影教育事业。”

过去,几乎北京所有的艺术院校,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个别机构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这些教学单位合作,开办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并以这些院校的名义进行教学,甚至还打着这些学校知名教授的旗号,办各种各样名目的表演培训。甚至一些不相干的大学,也在办各种各样名目的播音、主持、表演、艺考的培训。在教育部统一严格管理下,现在已经发文规定,所有艺术院校,不得以自己学校和其他意图为名义,开办任何形式的表演、主持、艺术培训班和艺考班,教师也不得参与其授课。

北京电影学院从2000年以后,就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和学校主管部门的要求,全面停办表演培训班。

周传基教授甚至认为:“北京电影学院根本不应设立表演系。”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一所电影艺术的专业院校,设不设表演系,属于历史问题。1950年学建校时,北京电影学院根据国家指示设立了表演系。因此关于设立表演系的问题,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学校,就可以说了算的事情。

4.“关于学校没有剪辑系的问题”。周老师在信中还说道,北京电影学院没有设立剪辑系。周传基教授已经退休二十多年,其间也没有回过学校,对学校的情况已不了解。其实,现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与其他相关院系都设置了系统的剪辑课程。学校学术委员会认为,剪辑作为一个行业岗位,没有必要成立一个系。虽然之前有一些国外的电影学校设立了剪辑系。后来这些学校做了改变,并不再单独设立剪辑系,但是依旧有剪辑课程。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也一直有剪辑课程。导演系现在有故事片专业、纪录片专业、广告导演专业等。2015年9月,还专门招收了剪辑专业(方向)的本科生。

至于周传基教授写的情况,那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他和沈嵩生教授(原院长)去东欧某国参加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年会时,在那里,他了解到其他国家的电影院校大多设置有剪辑系。所以,这次在给我的信中提到:当时有些参会的校长听说偌大的北京电影学院没有剪辑系而哄堂大笑(实际上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哄堂大笑,而是发出惊异的声音)。

5.“不要盲目崇拜西方电影”。周老师多年浸润在西方电影的历史资料和报道中,他对西方电影有与我们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我的愿望就一点,中国能真正拥有全世界都承认的民族电影风格。现在全世界承认日本有属于他们民族的电影风格,连好莱坞都向日本电影艺术学习。而我们更多的是学好莱坞,这样会让我们桎梏不前。”

周传基曾经说过:“As you are not a master,don’t try to be a master.”这句话是泛指的,对任何学生都适用。大师不是装出来的,装出来的都不是大师,以大师自居的人也不是大师。

我认为“第五代”不是电影学院培养出来的,是他们靠自己奋发图强,再加上碰上了当年那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才有今天。道理很简单,如果“第五代”是电影学院能培养出来的,那为什么现在电影人才凤毛麟角?

张会军与学生们在一起

现在有个说法叫教育产业化,我认为不妥。例如,某大学今年要招6 个编导班,为什么收那么多学生?据我所知,这所大学的师资力量、设备力量很普通。还有所大学,我听说他们学校影视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就有7000 人,他们学院领导还希望明年或后年达到10000 人。我认为这不是办教育。有些学校请我讲课,都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却连摄影机都没有用过。我问学校原因,学校说没有配备。后来我又去给他们上课,还是没有配备专业设备。我很生气,告诉他们,没摄影机我不教,学校这才勉强买了两台。这些情况不应该是现在大学所应该出现的。

周传基教授在中国电影教育界的最大贡献就是把世界上至少50 个国家的电影学院教学理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带给我们,让我们取得精华、去除糟粕。

周教授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让我们充分了解世界电影院校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电影发展的实际,改进我们自己的电影教学方式。作为专业教授,他总是尖锐和敏锐,他用理念和行动证明了他所说的不是“一家之言”,而是一个基本的普遍规律。

关于文学和电影的关系,文学是看不见听不见的,电影是看得见听得见的,两者性质不同,但又互相影响与包容。咱们国家的电影学院有一门课叫“综合艺术论”,这个综合艺术论是中国独有的,其他国家的院校不懂什么叫“综合艺术论”。

周传基教授确实是中国少数能表达自己的电影研究观点的人。他分析电影多从视听元素、语言结构出发,讲电影的技术、艺术、制作、创作,在理论与实践中,真正教学生拍电影。

周传基教授在第二封信中,主要介绍了一些他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学习电影拍摄,解决好画面和画面的关系、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对学生很有帮助。学生自己动手拍摄、剪辑,把握好故事结构、控制好整体节奏、运用好拍摄镜头很重要。处理得好,可以解决目前我们的大学办电影、电视专业的“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的问题,这是一种建立在制作和实践基础上的教学,强调学生动手,把所有的设备都发给学生,给他们布置拍摄内容,使学生的水平快速提高。

可以把摄影机交到学生手里,这样他可以拍放学后的黄金时间,可以拍夜景,也可以清晨去拍,摄影机在他们手里,任何时候只要有东西可拍,创作想法也在他们的脑海里。

其实,这些东西,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中,一直在做,一年级刚开学就让学生自己拍、自己剪。然后,在班上进行放映和集体讨论。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不做干预,完全是他们自己独立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