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礼仪与城市修养:合髻仪式

传统礼仪与城市修养:合髻仪式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东京的合髻仪式是“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疋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54],故合髻又称为结发,是象征夫妻二性合一、生死相随、患难与共、白头偕老的信物。

传统礼仪与城市修养:合髻仪式

洞房花烛夜”自古被视为人生一大乐事,新娘入洞房之后,新婚的喜宴便可开席了,男女双方的宾客好友相继入座,人们举杯畅饮、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毫不吝啬地将赞美和祝福送给新婚夫妇及其家人,而新郎和新娘还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甜蜜而又充满寓意的礼仪。

1.拜堂撒帐

婚礼中,新郎和新娘要行参拜之礼,主要的参拜仪式有拜天地、拜家庙和夫妇交相互拜,宋代习俗是“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家各出彩段,绾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笏,妇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入房讲拜,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48],宋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写到,翠莲下轿“本宅众亲簇拥新人到了堂前”,朝当日喜神的方向站定,“且请拜香案,拜诸亲。合家大小俱见毕”[49],而参拜父母则要在次日早晨进行。

图59 新婚夫妇拜天地

新夫妇交拜礼毕后,女向左,男向右,面对面坐于床上,妇女(必为全福妇女)以金钱彩果撒掷,称为撒帐,宋代京城的风俗是“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50]宋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记,翠莲下轿行过参拜礼后,便有:先生念诗赋,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先生捧着五谷随进房中,新人坐床,先生拿起五谷,念道:

撒帐东,帘幕深围烛影红。佳气郁葱长不散,画堂日日是春风

撒帐西,锦带流苏四角垂。揭开便见嫦娥面,输却仙郎捉带枝。

撒帐南,好合情怀乐且耽。凉月好风庭户爽,双双绣带佩宜男。

撒帐北,津津一点眉间色。芙蓉帐暖度春宵,月娥苦邀蟾宫客。……[51]

这是我国记录最早的撒帐词,常为提及。3.却扇盖头洞房里,新郎终于要见到新娘的庐山真面目了,《世说新语·假谲》说晋人温峤的堂姑母委托温峤为其女儿物色夫婿,几天后,温峤说已经物色好,门第与身世不低于自己,婚礼时,新娘用手拨开纱扇,发现新郎就是温峤,这就是“却扇”一词的出典,南北朝庾信有《为上黄侯世子赠妇》诗云,“分杯帐里,却扇床前”,也是用温峤娶媳妇的典故,唐代,却扇已经成为普遍的礼俗,《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景龙二年,赐婚御史大夫窦从“内侍引烛笼、步障,金缕罗扇,自西廊而上,扇后有人”,两人相对而坐之后,中宗命窦从“诵却扇诗数首,扇却,去花易服而出”,胡三省的注说,“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妆诗、却扇诗”,新娘要等新郎作了却扇诗之后,才肯除去挡脸的扇子,确实很有文人婚礼的情趣,于此也可见唐代诗风之盛。直到宋代,才出现了如同今日的盖头,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记当时婚礼要请男家一位福寿双全的女亲,用秤杆或纺梭挑起新娘的盖头,后来,变为由新郎亲手掀起盖头,唐封寅的《封氏闻见记》说“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4.共牢合卺(www.xing528.com)

在新房里,有侍者交替为新郎、新娘浇水洗手,赞礼者为新人安排好了新婚第一餐的馔席,这餐饭菜很简单,进食带有礼仪的性质,吃得也不多。古人食俗有些类似今天的份餐制,各种食物每人一份,所以新郎、新娘的席前,主食黍和稷,以及调味用的酱、菹(腌制的冬葵菜)、醢(螺酱)、湆(肉汤)都是各有一份,而鱼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豚俎、腊俎(风干的全兔)仅有单独的一份,放在两人的饭菜之间,供新郎、新娘一起食用,这一安排称为“共牢而食”,“牢”就是俎或者俎里的食物。

图60 合卺

“合卺”这个词对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不过“交杯酒”一词大家却非常熟悉,其实“交杯酒”的礼俗就是古代“合卺”之礼的演变。“卺”,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多用来做瓢,古代结婚时人们要在婚礼中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就叫“合卺”,据说卺酒异常苦涩,夫妻二人同饮卺中苦酒,象征两人今后要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合卺”始于周代,《礼记·昏仪》云:“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52]宋代东京在“合髻”之后也要行“合卺”之礼,“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53],“交杯酒”一词也是出现于宋代,宋代有“合卺诗”云:

玉女朱唇饮数分,盏边微见有坏痕。

仙郎故意留残酒,为惜馨香不忍吞。

新人从素昧平生到成为结发至亲,在仪节上不能没有一个过渡,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正是要体现夫妇一体、彼此亲爱的意思。在当今婚礼中,客人闹新房时有一个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就是让新郎、新娘一起咬一颗糖或一个苹果,也是表示夫妇从此结为一体,这正是“共牢而食、合卺而饮”的遗风余韵。

5.结发之礼

新婚夫妇还要举行“合髻”之礼。北宋东京的合髻仪式是“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疋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54],故合髻又称为结发,是象征夫妻二性合一、生死相随、患难与共、白头偕老的信物。这种仪式源于唐代,唐人李陵有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在宋代城市婚俗中得以完善,不过此礼只限于新人首次结婚,再婚者不用,“后世初婚嫁者,以男女之发合梳为髻,谓之结发”[55],人们常说的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与续弦等都不能得到结发的尊称。也有学者考证认为“结发”之俗其实是一种巫术,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能轻易损伤的,新婚之时男子将自己的头发给新娘乃是破例之事,一缕头发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古人看来却非同小可,头发即可代表其本人,男女将发结在一起,如果丈夫不忠,妻子就可利用头发施行巫术使男子回心转意,“他俩的发亲近,就可以使他俩的心,他俩的魂,也非常亲近”。[56]

中国传统的信仰习俗,诸如巫术、祈禳、祭祀、禁忌等,对传统的婚礼仪式也有很大影响。唐宋以前,婚礼过程中的仪式、仪物多含有驱邪辟祟的寓意,如唐代迎新妇须“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57]宋代亲迎时,也盛行各类厌胜之举,《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记载:“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执斗,内盛谷豆、钱果、草结等,咒祝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俗云厌青羊等杀神也。新人下车檐,踏青布条或毡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镜倒行,引新人跨鞍、蓦草及秤上过。”其镜亦为驱邪之具。[58]至明代中晚期,各类明显具有巫术厌胜含义的仪式逐渐消失,江南人家所用的婚礼仪物,唯求华丽体面、欢快热闹,且多赋以喜庆、祝吉的用意,先前的巫术成分已被转化成淡忘,如叶梦珠记述松江一带的情况:“婚礼隆杀,以予所见,大概如常。独迎新彩轿日异。当崇祯之初,与服止用蓝色绸,四角悬桃红彩球而已。其后用刺绣。未几而纯用红绸刺绣。又未几而用大红织锦或大红纱绸满绣。舆上装缀用大镜一面当后,或左右各一,后用数小镜缀于顶上,更觉轻便饰观。今俱用西洋圆镜,大如橘柚,杂於五彩球中,如明星煌煌,缀彩云间,华丽极矣!”[59]前代用以驱邪的铜镜,此时或为西洋玻璃镜所取代,而且已成为纯粹的装饰品。顾起元记述南京人家的婚礼仪物:“金陵人家行聘礼,行纳币礼,其笲盒中用柏枝及丝线络果作长串,或剪彩作鸳鸯,又或以糖浇成之,又用胶漆丁香粘合彩绒结束,或用万年青草、吉祥草,相诩为吉庆之兆。”[60]其中有些物品为汉唐以来所习用,但时人已多不知晓其最初的巫术含义。[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