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端午:传统礼仪与城市修养,健体驱邪

端午:传统礼仪与城市修养,健体驱邪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苏轼《端午帖子》有“忠臣谅节今千岁,孝女孤风满四方”的诗句。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端午节的早晨,各家各户将菖蒲、艾叶插在门上、屋檐下,借助它们挥发的芳香气味,驱逐蚊蝇,清洁空气,消除病毒,保持居室卫生。

端午:传统礼仪与城市修养,健体驱邪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端午节的起源众多,其一是恶月、恶日说,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岁时禁忌习俗,早在战国时代,视五月及五月的五日为恶月、恶日的俗信就已经存在。因为五月初五,天气转暖,地气上升,各种毒虫复活,又是季节交替之际,人也容易生病,因此将五月视为不吉,逢五之日就更加凶险,甚至五月逢五出生的孩子都受到歧视;其二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闻一多先生认为,古代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端午节时他们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故端午应称“龙子节”;其三是纪念贤臣、孝女说,如民间传说中的纪念伍子胥屈原、孝女曹娥、张天师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苏轼《端午帖子》有“忠臣谅节今千岁,孝女孤风满四方”的诗句。宋代以后,端午节发展成一个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日。明代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和天中节,因旧俗端午少女须佩灵符,簪榴花,娘家又要接女儿归宁躲端午,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云,“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44],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图80 屈原像

1.龙舟竞渡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端午节竞渡在各地都举行,尤以南方为盛,苏轼诗云“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又“水溪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这是苏轼出川时所作,足见宋时川、楚人民在端午节以竞渡纪念屈原的盛况

南宋西湖竞渡自二月八日为始,端午尤盛,“是日画舫齐开,游人如蚁。龙舟六只,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杂剧,饰以彩旗、锦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帅守往一清堂弹压”[45]。竞赛时,湖中立一根标杆,上面挂满彩缎、银碗、官楮(纸币)等,用以赏赐得胜者。有一小节级官穿黄衣,戴青帽插孔雀翎,乘着小船,手横执节杖,高声唱喏,这里唱喏是一种礼节。然后回身向参赛龙舟挥动彩旗,参赛龙舟排列成行,再挥一次旗,龙舟出发,优胜者可以取赏,取赏后大声唱喏,其他船只能得到赏钱。今天在南方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图81 观竞渡

选自《清史图鉴》

2.百变角粽

粽子是端午节不可不吃的传统食物,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一直流传至今,据说这种传统源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它们不要伤害屈原。周密《武林旧事》卷五记:“巧粽之品不一,至结为楼台舫辂(舟、车),又以青罗作赤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解。俗以是日为马本命,凡御廐,邸第上乘,悉用五彩为鬃尾之饰,奇鞯宝辔,充满道途,亦可观玩也。”[46]民间有斗百草,用兰草洗浴以除不祥及用丝线缠粽子的习俗,欧阳修渔家傲》词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美酒清樽共”的诗句,描写的就是当时的端午习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做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驱病避毒

农历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尤其是在南方),各种有毒的昆虫动物都蠢蠢欲动,且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故而疾病甚多,因此民间习俗认为五月为“恶月”,我国自古有端午避五毒之说,宋代以后这种活动仍很盛行。

端午节的早晨,各家各户将菖蒲、艾叶插在门上、屋檐下,借助它们挥发的芳香气味,驱逐蚊蝇,清洁空气,消除病毒,保持居室卫生。有辟邪、防病、保安康之意。人们还要用彩纸将“五毒”(蛇、蝎、壁虎蜈蚣蜘蛛)剪成剪纸,或贴于门、窗、墙、炕,或系在小孩臂上。要用线穿住“五毒”的头,并在每个毒虫的头上刺一根针,以示毒虫皆已被刺死、吊死。据《东京梦华录》载,“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糉(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遮递相宴赏”[47],东京市民将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草物铺陈在门前,钉艾草人都是用以避邪。南渡以后风俗没有大的改变,《梦粱录》载,南宋民家,“用艾草和百草捆扎成张天师的像,悬挂在门额上,意谓请天师镇邪,驱逐病害,或者在门上悬挂一个草扎的老虎头。”[48]端午,人们和泥作张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岁时广记》载,当时还有人在这天画张天师像来卖。

图82 〔清〕郎世宁绘:张天师像(www.xing528.com)

《武林旧事》载,南宋临安市市民门口各摆放一个大篮子,里面放有艾草、蒲叶、葵花,上挂着五色纸钱,排满了水果、粽子,即使是贫家也要这样做。[49]明代京师,民人于端午时,“皆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毒虫。家各悬五雷符,簪佩各小纸符簪,或五毒、五端花草。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若锁者,曰端午索”,明人杨基的端阳十咏诗中,便对百索、钗符、角黍、艾虎、蒲觞、竞渡诸风俗习尚有生动入微的描绘,如:

《百索》诗云:红映钏金黄,双缠腕玉香。闺愁千万里,羞比彩丝长。

《钗符》诗云:红縠剪金蟆,轻罗簇艾花。不须灵笈篆,心静自无邪。

《角黍》诗云:红丝系绿蔓,金糈沃香饧。风雨罗江上,家家祭屈平。

《艾虎》诗云:踞户欲生风,当门势自雄。未能离草莽,亦是骇儿童。

《蒲觞》诗云:蒲叶复蒲根,香琼泛绿樽。乱离谁引寿,聊欲奠湘魂。

《竞渡》诗云:船头花帽攲,船尾花袍舞。江神不敢行,百面鼍皮鼓。[50]

香囊,源于古代的“艾符”,有人在夏季来临之时,把艾叶编成虎形;或把彩绸剪成虎形,粘上艾叶,插于发中或佩于胸前祛瘟辟邪,如湖南民谣所唱:“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五毒化灰寺,妖邪归地府。”同时,也有人将其解释为象征屈原的品德馨香溢世、流芳千古。系五色丝,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五色丝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搓成一条细索。按阴阳五行说,五色丝中的青线属木,代表东方;赤属火,代表南方;白属金,代表西方;黑属水,代表北方;黄属土,代表中央。五色丝无论系于何处,均可镇妖辟邪,佩戴的人可用它系住性命,正是“五彩萦筒秫稻香,千门结艾鬓髯张。旋开宝典寻风物,要及灵辰共祓禳。”(《夫人阁四首之三》)。

图83 刘书琴绘:端午节

4.争储百药

因有一系列防病、治病、辟除邪气的风俗习惯传承,端午节又称“天医节”,民间的许多夏令卫生保健活动,掺杂于端午节俗中,人们于这天采集草药,用以制药,以驱病去灾,据说端午制药很灵验,苏子由《端午帖子》有“太医争献天师艾”,子瞻《端午帖子》也有“采秀撷群芳,争储百药良”的诗句,都说明端午人们普遍开展防疫活动,插戴避邪之物也是为防毒虫侵袭。《梦粱录》载有的官宦人家用生朱砂在端午午时书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除”的帖子,杭州城市民,不管大小人家,于五月份焚烧午香一个月。道观、寺庙向施主赠送佩带符篆等物,以避毒邪。[51]

在五月五日正午前,庶民百姓群入天坛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这种风俗主要在北京地区流行,如《帝京景物略》卷二云:“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后,走天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52]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蛤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蟾蜍是一味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毒恶疽有奇效。还有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虫毒。据《闽越搜奇谈》云:闽地在五日,还以雄黄浸水,蘸书“王”字于儿童额上,这种风俗称作画额。古人对雄黄杀虫驱毒作用早有认识,葛洪抱朴子·仙药篇》即早有论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解释“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可以主治百虫毒、蛇虺毒。在没有碘酒和红药水的年代里,古人以白酒浸雄黄,再加几块白矾,待酒挥发干后,便制成了雄黄矾,用来杀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节,人们即将房屋打扫干净,于房内食物贮存处及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或防止毒虫侵害,其效果是显著的,所以古人端午用雄黄防毒虫不无科学道理。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