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研究:美术有效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研究:美术有效教学方法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向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挑战。现如今,新课改主张美术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以及互动的关系。所以,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与教师既是师生亦是益友。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研究:美术有效教学方法

(一)对于教师来说

关于美术教师的形象,常锐伦认为:“一是教师的业务文化素质,包括具有合格学历的文化基础知识;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教师的能力,包括美术教学能力;思想教育能力;胜任学校美术教育诸多方面工作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电脑工具掌握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三是美术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包括:为人师表的自我意识;热爱美术教育,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强化不懈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践。”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向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挑战。所谓挑战,其实是来自教育为了适应其社会的变化并不断地向教育者提出的新的要求。有所谓的挑战,就意味着有所谓的应战,我们要做出种种的努力并改变自己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新的要求,那就是应战。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其实大都是在特定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并发展起来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可以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1.教育观

过去,一般学校中的美术教师,主要是美术知识与绘画技能的传授者,往往忽略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等方面的体验,更加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现在,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师要做到既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训练,更要加以引导学生体验美术课堂学习的过程,使他们逐步学会一种美术的学习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观念,从而能够使美术教学课程可以真正地成为一种泛教育课程,这样才能够为我们的美术动手课程附上情感的灵魂。

2.教师观与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之后,所倡导的教师角色,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师道尊严”的教育观在我国一直有着广泛的影响,此教育观一直强调美术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拥有绝对的教学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美术教师的教学。在美术课程的教育领域,此教育观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现如今,新课改主张美术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以及互动的关系。美术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创设者,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倾听者。学生是有自己情感的、个性的以及拥有个体尊严的学习主体,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是美术学习以及他们人格发展所需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与教师既是师生亦是益友。

3.教学观

传统美术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美术课程是美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者计划,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之前或者美术教学情境之外都已经预先规定的,美术教学的过程仅仅是对原计划有效的传递课程,美术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传递者和阐述者,学生则是美术课程教学的承受者。新的美术课程改革之后,新的教学观提出,“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过去,美术教师教学大都采用以讲授法和示范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相对来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也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现在,要求将单调的以及被动的学习方法转化成为一种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多样化学习方法。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做到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做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知识、调查内容、探究结论,在美术作品动手制作实践过程中学习,富有个性变化地学习,关注每一个个体及他们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教育环境,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

4.课程观与教材观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第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过去,个别美术教师认为,美术教学的课程等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以及美术绘画基本技能,美术教材也仅仅只是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的场所,只是机械地看待、使用手中的美术教材,他们认为美术的教学活动也仅仅只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单一地教给学生。现在,对于“设计·应用”课程来说,将美术课程教材视为师生之间开放的、对话的平台,主张现在的美术教材都应该有利于引导学生,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美术知识以及绘画技能,同时也要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美术教学。(www.xing528.com)

(二)对于学生来说

美术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其积极的作用,艾斯纳指出:“从认识上来说,艺术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它要求对人的想象力感觉力进行训练和培养,要求对象具有关注细微差别的能力、具有在某个课程或主题的创作过程中利用偶然现象的能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知道何时改变目标的能力。它是离规则系统最远的东西。美国学校批评性思维发展的很多是由于对主题和创作过程的某些强调,因为主题和创作过程并不能培养人的判断力和其他较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1.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中指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儿童艺术的本性,增进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并涵养感情,引起乐趣。”由于青少年的年龄以及身心发展方面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的标准是什么,不能分辨出生活中什么是好,什么应该歌颂,什么应该批评。一切优秀、健康的美术作品,它们总是集中反映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艺术家们正确的审美方向。这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恰恰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也正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者的目的之一。

学生接触美术,首先要接触并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方式,亦即所构成美术艺术品的艺术语言的因素,如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质感、色彩、肌理等。学生可以通过对形式美的感受,形成对大自然的美以及艺术美之间的整体感觉。但是,这些审美的形式并不一定就能成为当代每一位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未经教师讲解、引导或者指导学生创作之前,它们往往也只是一个潜在因素,只有通过美术课程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通过想、做、思考之后的东西才是最深刻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善于去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有优秀传统理念作品来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动手制作,善于去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使其转化为学生一种高尚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

2.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每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往往最能反映出他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的真正情况。智慧是来自实践中的,实践活动的实质也正是在对书本中内容的科学运用。一个人的能力强弱,主要体现在实践的能力上。由于现在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家长百般呵护、学业的负担比较重、社交的圈子变得狭小等,使得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参加多样的实践活动。而在很多课堂的教学中也难以体现出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空间被缩小、限制,这些因素都是导致目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的最主要原因。教学中除了欣赏,美术教学过程大都是需要学生进行体验及实践的,突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所以,教师不能仅仅做“模具工”,把学生都铸造成“一模一样的人”,而应成为“锻造师”,把学生“打造”成为个性鲜明的人,充分挖掘学生创造能力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拥有个性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

现在的语数外、政史地课程,大都非常突出知识的积累,并且学生在答题时候也必须运用惯用的知识(一种答案)。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其实是一种再现性思维,这种思维的作用其实是堆积其理性知识,而对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却是甚微的。然而,对于美术却大不相同,创造本是美术课程的生命,美术教育也更加重视培养与运用创造性的思维。例如,用易拉罐设计制作精致的摆设品,尽管都是相同的材料,然而由于学生爱好不同,生活阅历各异,因此制作的摆设品形色不一,各具特色,并且都符合制作要求。教师要使学生摆脱单一训练的桎梏,广开学生训练的途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促进创造力的提升。

4.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德国心理学家奠基人赖尔从孩子感知和动作发展特点出发,进行研究并发现,孩子的意志活动由动作来表现。也就是说,动手能力和意志力也有较大的关系,因为孩子的意志力是在动手操作和不断地解决实践问题中发展起来的,以及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美誉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需要。因此,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为其实践机会较多,他们更加乐意接受困难挑战,他们不畏惧挫折和失败,所以他们的意志力较强。教育的目的应该符合时代的潮流,现在的美术教育不再只是为艺术而艺术,更重要的是透过艺术教育让学生学习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了解多元文化内涵,发展尊重他人与关怀社会的情操,达成终身学习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