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课教育:光影中的七种青春

电影课教育:光影中的七种青春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相信的是,为期将近一个学年的电影课只是一个开端,我只是做了起点发令员的工作。因此我不能奢求电影课在现在得到什么回报,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电影课教育更是如此。正是由于夏老的这两句话,我们第一次接触了电影鉴赏这门课程。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电影课教育:光影中的七种青春

每一届都是这样,漫长而煎熬的学习时光在一周一次的电影课的推动下竟显得如此短促而匆忙,我觉得如此,学生更是觉得如此。在夏日渐近的时候,我们这一届的电影课又走到了尾声。当我宣布这一消息的时候,学生们发出了不舍的叹息声。

“其实我只是给大家开一扇窗。”这句话我已经给学生说过很多次了。

在繁忙而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开扇窗,让我们可以呼吸一下,看看窗外的风景。真正走到窗外去,还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也许以后他们会发现更美的风景,也许会发现原来风景并没有从屋子里看出去那么美,这都无关紧要。我相信的是,为期将近一个学年的电影课只是一个开端,我只是做了起点发令员的工作。因此我不能奢求电影课在现在得到什么回报,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电影课教育更是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这扇窗已经给学生展开了一片风景,更在他们心头留下了烙印。下面这些文章,就是这些即将结束电影课的学生们对电影课的感受。

窗外的风景

“我只是想给你们的心打开一扇窗,除了学习还有许多其他美好的风景”“我相信,一部好的电影不亚于一本好书”。正是由于夏老的这两句话,我们第一次接触了电影鉴赏这门课程

不得不说,把电影作为一门课,的确非常新颖和让人兴奋。在枯燥的学习中,有一个晚上可以让我们休息和放松实在很让人高兴,我们现在已经习惯在星期三期待晚上的到来,可是夏老却在上周告诉我们,我们的电影课接近尾声了。于是开始回想以前看过的电影,突然发现,一开始我只是把电影课作为一种娱乐、一种学习中的调味剂,并没有很认真地去看,更无从品味其中的内涵和道理。但在每次听完夏老的评价和讲解后,我逐渐不仅仅只看一部电影中的人物长相、穿着、打扮,也不仅仅只看电影的曲折剧情,而是开始去注意电影中的某些细节所带来的感动,开始去体会这一部电影想要传达的更深一层的意思和想要教会我的东西。

在这些电影中,每一部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我也学会从电影中去寻找人生哲理

《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凡事都有因果,也许你会在无意中害了别人。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为黛西小姐开车》:用爱与真诚去对待别人,善于沟通,总有一天能打动Ta(他/她)的心。

《剪刀手爱德华》:不管社会多么险恶,始终如一地用一颗善良纯真的心去面对它,相信身边的人。

《海上钢琴师》:生于海上,死于海上。有时候超脱于世俗之外也许会更快乐。

毕加索的奇异旅程》:世事无绝对,要拥有一颗敢于突破常规和创新的心。

三峡好人》:人性的善恶美丑和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放牛班的春天》: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天使,我们要学会发现他们的美好。

浪潮》: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精神上的引领。

……

总而言之,我相信每一部电影都可以改变一些我们固有的想法,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原来世界这么大……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经过几个月,我已经习惯以这种方式去看电影,我也相信虽然现在的电影鉴赏课已接近尾声,但在以后我自己看电影时,这种习惯会一直伴随着我,或深或浅。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现在的电影数之不尽,好的电影也成千上万,夏老不可能每一部都拿给我们看和分析,但他教给我们看电影的方法却可以一生受用。

最后,谢谢夏老这个“窗户旁的守望者”送我们的美丽风景。

(刘晓蓓)

给我梦想,给我信心

哲学家梭罗曾经对朋友说:“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不再做。”

摩西(夏昆老师的昵称——编者注)除了放浪不羁的流浪歌者的气质与普遍老师形象不大相符合之外,他所做的也与一味逼迫学生干同样事情的复制者截然不同。他只做对的事,自己热爱的事,桀骜不驯地带我们看世界。

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就像是被困在牢笼里的小鸟,外面除了死一般沉寂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吸引我们探出头来。在自我封闭的笼子里,渐渐厌倦了晨起暮归只为了一件事。难道只有这一种方式才能使我们到达外面的世界?此时,一枝正吐纳新叶的枝条伸了进来。原本失去的阳光、雨露、色彩在它的指引下慢慢向我们靠近,熟悉却又陌生的气息。一时之间,竟然不知该怎么适应。这位国子监四门博士的特立独行也是我们喜欢他的鉴赏课的原因。

我们不需要反复咀嚼书本,我们不需要来回地练习同一道题,甚至不需要带上书本以及笔。通过用眼睛看,用心体会,我们正在用这样的方式接触美好而真实的世界。

在电影鉴赏出现之前,我已经感受到了诗歌鉴赏和音乐鉴赏为我带来了什么。从一个走上讲台就因紧张而晕红了双颊,双腿一直哆哆嗦嗦不停,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的胆怯女孩,到如今,我有了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思维方式。从未想过,我能找到转变之门的钥匙。回想过去,自己无声无息地被影响,直到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不得不说,同学们永无止境创造力使我惊叹。我们不再是听老师讲课来获取知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确,在有些方面,即使是老师也是远远所不及的。人最不能低估的就是少年的创造力,说不定,有朝一日学生必定会让老师刮目相看。

现在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这时候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思维,对世界的认知都会深深影响未来的某个决定。我们需要一个热情、阳光、本真的指引者。正是这样的契机,我们开始了电影鉴赏。或许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周当中最放松的时刻。

每次电影结束以后,意犹未尽的我们开始思索摩西留下的问题。每个人的观点都会在这周的影评中呈现。相信阅读影评的摩西就像在观看直播的小型讨论会,每个热衷的参与者都在眉飞色舞地陈述着。随着每次的思索,我的视角已经穿过那层银幕直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台词都会激发你的灵感。灵感随处激发、源源不断地涌出,撞击每一根神经,迸发出耀眼的白光。

就像是放牛班的马修老师用音乐来感化天真的孩子们,他最终用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理解、包容,打开了孩子们被压抑的浑浊的双眼,一步步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同样,《死亡诗社》中基丁在重压之下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看似是个不合格的老师,却让盲目的学生找到自己最终追逐的梦想。教会学生如何开拓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活。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至少不会在生命终结之时才发现自己活得竟毫无意义。

就像《死亡诗社》序文中梭罗的诗: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然后从中学习,

以免让我在人生终结时,

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在这个充满喧嚣的时代,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像梭罗那样淡然平静的心,我相信这将是我在高中生活中最受益匪浅的事。我已经明确自己的梦想在何处,该怎样到达。只有信仰才能坚定灵魂,有了灵魂,躯壳才拥有生命。

在别人眼中,我们的电影鉴赏就是为了可以偷懒几十分钟,却不知我们提前经历了一次次怎样未知的人生之旅。短短的几十分钟可以看到社会的真实面目,人们在经历困惑、挣扎、纠结、痛苦之后的成长;也会看到这个世界依旧充满爱与美好,就在于如何去看待;最后能在其中学到如何面对艰难选择做出坚定的选项。也许这就是贾马尔说的:“也许这就是命。”

浑浊的眼珠被洗清,世界明亮地呈现在我眼前。或许与我所想如出一辙,但我依然能够坚定自己的心。为何我们会来到这个地方?来自何处,去往何处?为了高扬着翅膀,追逐我的梦想,因为The faith make me believe(信仰使我相信)。

(欧瑶)

光影里的……

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经历也不过几十年,这几十年可能平平淡淡,也可能惊险刺激。但这些经历只是全球几十亿分之一。不同的人生活各不相同,于是我们通过电影来窥探另一种——我们希望从中得到慰藉、鼓励的人生。不过即使经历不同,可中间的喜悦、悲伤、孤独、苦痛、迷惘、彷徨、忧愁、胆怯、坚持,却是每人都曾或都将一一品尝的。

人人都羡慕天才,他们是上帝的宠儿,天生就拥有别人努力一生才能达到的高度,可又有多少人能明白他们的寂寥。因为生来就在不可攀的高度,高处不胜寒,更是孤单。比如《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他至死都未踏上过陆地,生于船,长于船,也死于船。鲜有人懂得他的坚持,音乐是他唯一的依靠,船是包容他的母亲子宫,即便是死也不放手。他的声名一时间传遍世人,可社会总是在不断朝前奔跑,人们总是习惯性地遗忘,若你总是倔强地停留于原地,那便只能被人遗忘,只能藏于故人的记忆中。1900,你是曲终前的独奏者。

同桌听说我没看过《剪刀手爱德华》,嫌弃地看我一眼:“还有没有童年呀。”对于这个奇怪的剪刀人,我唯一的印象便是他总一副愁苦的眉眼。他住在阴冷幽暗的古堡,创造他的那人只给他留下了一副残缺不全的身躯和一颗赤子之心。他远离人群,长期不见阳光,皮肤有些病态的苍白,狰狞的伤疤布满了他的脸颊,似有悲泣寂寞之苦。他渴望那些喧嚣的繁华,渴望人们对他展开笑颜。他掏出还在跳动的心,有些胆怯地看着他们,他张开怀抱,笨拙地想要拥抱心爱的姑娘。可是泛着冷光的刀尖让人们误会他,于是那些与人们快乐相处的日子成了一场笑话,他独自谢幕,嘴角噙着悲凉的笑。爱德华,一个单纯得像个白痴的孩子。

早在初中就知道《肖申克的救赎》了,我一直起不了意去看,直到在语文自习课上看了才惊觉我的迟钝。那周的影评里我写的题目是《关于自由的希望》。自由、自由,多么令人向往的一个词。可在肖申克里的人们在经历多年日复一日的生活后,大多已经对此麻木,因为他们相信,他们已经离不开肖申克了。“这就是……体制化了。”面对老布的死,瑞德这样说道。老布只是这里面被体制化的无数人之一,他们已经完全放弃挣扎,苟延残喘在平静的绝望中丧失人类的本能。可总是存在例外安迪从未放弃过——至少他坚持下来了,即便中间有过自暴自弃,但他始终朝着闪耀自由的光亮处迈开步子。安迪坐在播音室沉醉于音乐的场景始终让我无法忘记,就像他所说:“有音乐才不会放弃,这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墙关不住的,是别人管不到的,完全属于你的。”那便是希望。像是始终置于他胸口带着幽幽迷香的玫瑰,随着他每一次呼吸,尖刺都会戳进他的心头肉,叫他不敢忘记,关于自由执着的,从未放弃的——希望。

高一的时候便十分盼望电影鉴赏,那时对古典音乐我虽抱着敬仰之情,却总提不起半点精神,随着灯光变暗音乐响起,上下眼皮开始打架,不知不觉陷入沉睡。不过每周电影看过了,周末的影评总让人发愁,刚看完时心潮澎湃,有许多话哽在喉头想要一吐为快,可一个星期过去了,只剩下模糊的痕迹叫人不知如何下笔。翻这大半年来写的作文,恍然发觉高二已度过大半,还未看的电影也就那么两三部了,不得不惊叹这匆匆时光。想想数十年后若再翻开当年的作文本,余下的应是更多叹息,更多留在光影里的喜怒哀乐。

(赵晓蓓)

活在爱中

我和世界约会,它摇了摇,抖擞出微凉的光。

——题记

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是电影吧,也许更早。只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它坐在我旁边,我察觉到了它,看到了它,我好像看见了世界。

你们是怎么相爱的?

它一直都是爱着我的,从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可惜小时候什么都不懂,爱就变得朦胧。但是现在我知道,它爱我,我也爱它。

它常常对我说,每一部电影都是它的一场经历。看见美好的故事,我便朝它笑笑;看见破败的故事,我便加大了握紧它手的力度。痛苦的事情再去回味便会窒息,我得握紧它,给它力量。

最初的时候我看着它傻傻的眼神,有太多的不解吧,我额头拧成了川字形,它没有解答我,只是像我握着它的手一样握着我的手对我说:“自己去感受。”

后来我真的体会了,活在不同时期的它的感情。

“我爱你”是幸福的,“我也是”是温柔的。

我告诉它:“我明白了。”欣喜得像个孩子。

它只是笑笑,没有表扬。

不过,我不失落。现在的我,懂得更多了。

到底是怎么度过的。每次见到它悲怆的经历,我都在问它。

它以为我不知道,但我是知道的。我骗它说我不知道,没想到它竟相信了。真傻。

“人为情活。”至少,现在的我是这么理解的,“坚韧不屈的,是某种信念或者情感。”

它对我说:“美满的故事其实不比悲伤的故事多。”

大多数人会因为欲望充斥浑浊了头脑,它希望我能享受这社会,即使不那么完美。

我允诺它,它高兴地抱了抱我。

我想,我会和它分手,这种无理的请求绝对是我提出的。

它不会留我,它怕见着我歇斯底里的样子。

待我离开它,真正感到寂寞时,我会抓张碟片,看更多的电影。

然后总结出,从前哪些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做得不对,我也许会重新爱上它,也许不会,不过在那以前,我会好好爱它。

我问它:“未来的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嘘,”它轻轻在我耳边说,“电影还没结束,你得好好爱。”(www.xing528.com)

(袁丹龙)

你问我来这个世界做什么

你问我来这个世界做什么,我会说因为你们太笨发掘不了那么多美丽的事物,即使近在咫尺你们也没有那双灵性的眼睛和智慧的心,我的出现就是为了让这些美丽的东西重见天日,如果我是摩西,我会这样说。

——题记

两年前我来到这所在新都比较好的学校,带着专心学习三年、奋力考上大学的心情走进了这个班级。当我踏进这个班,上过第一节课之后,我就发现这定将是不平凡的三年。当这个大胡子第一次走进这个教室时,每个同学都带着敬畏的心盯着他,不敢大喘气,以为他是一个暴力分子似的老师。我倒还好,大胡子上第一节课的第一件事就是选课代表,没有人气的他没有得到全班一个人举手,这尴尬的场面总需要有人打破。

“你举手吧!”

“你举吧,我不敢。”

“你举我就举。”

我和Mitty就成了十三班的语文课代表。

从高一到现在的高二,我们有过音乐鉴赏、诗词鉴赏,还有现在的电影鉴赏,如今电影鉴赏已经结束,我们的回忆也就此开始。高二的电影鉴赏安排在每个星期一的晚自习,和高一不同的是我们被要求写影评,这件事让有的同学有些苦恼,但也有值得借鉴的新思想。我的文笔一般,但有时候会被夏老在班上念我的影评。我几乎所有的影评都是写在手机上然后再抄到作业本上的,写在手机上的好处是,灵感来了写几句,没有灵感就让它闲着,几句、几句就组成了一篇影评。

每个星期一的晚上都是我们所期待的,看看这个大胡子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惊喜,大胡子每个星期一批改周记的时候可能也会想“看看这群孩子这个星期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惊喜”吧。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带给每个人不同的感受,有时候甚至会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样说来大胡子还是一个“救世主”。

我时常会想如果两年前我不在这个班,我会变成什么样子,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当然也不会太差。两年前的第一个晚自习我在想高中三年好长,我们还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鉴赏,此刻,所有的一切除了再过几个月就会结束的诗词鉴赏,全都结束了。大胡子带我们走过了这扇门,里面的一切全都要靠我们自己去发掘,再也没有人带我们去敲开里面一扇又一扇的门,当我们再去敲开一扇门时,要回头来想想这第一扇大门是怎么打开的,是否就会找到轻松的办法呢?我想是这样的。

电影让我发现原来导演有时候也是一个哲学家。

“我来了这个世界,我就要惊天动地。”我觉得摩西还是会说。

(赵婷婷)

说起夏老的电影课

说起夏老的这堂课,心中很是一阵失落。这课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娱乐电影课,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高三时便不会再上,它意味着其他的一些事。

过年闲暇之余,在家里搜尽了各种影片。爱情片、文艺片也好,惊悚片也罢,各种加起来不到一百也有七八十部吧。但没有一部是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看完的,就看个大概,开始,结尾,片花,这就完了。有印象的寥寥无几。

我的心告诉我这不是电影的问题,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话在高中之前没品出个味儿来,只觉得它是这么个理。

但在上高中后,便有了点眉目,第一次看夏老放的电影是《大鱼》,看到主人公快去世时,眼泪便流了出来,自己都不知道在哭什么。曾几何时,看见豆瓣上的资深影评人留下这么一句话:当你看一部并不催泪的电影时,你哭了,证明你是真的进去了。现在想来,答案呼之欲出。

你在家里,抱着一大包薯片,跷着腿看着一部家庭喜剧或在影院里戴上3D眼镜感受着华丽的动作场面,这叫什么?这叫享受。电影课上的电影是什么?是一种“折磨”,折磨着你走进去观看世间百态,酸甜苦辣咸啥味都有,由不得你不尝。喜剧、悲剧、惨剧,剧剧皆为磨炼,磨炼着你的心。这不是在网上,你看不下去,你可以换一部;你不喜欢这结局,搜一部大团圆的,继续搞笑。这是电影课,你必须经历过、欣赏过、承受过、认真过……

看过后,上了这么多次电影课后,终于明白什么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其实人生便是上夏老的电影课,管它是哪种剧,生活都会逼着你去享受其中的千姿百态。

(黄思敏)

为你,虚掩一扇门

每天看着窗外,外面的一切都诱惑着我走出门去。我也知道,外面的春暖花开吸引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渴望去触摸苍老的树皮,踩踩干枯的梧桐叶,看看绽开的紫荆和樱花,去捕捉我们所发现的每一束洒在嫩芽上的阳光。我们每天都在幻想抛下作业和考试,冲出围栏去拥抱外面的世界。十五六岁,我们对于这一切是多么渴求,我们正需要去发现、去感受、去触摸,可此时此刻,我们还在做什么呢?

我不想当个乖乖女,也不是一个模范生,慢慢长大的时候我开始排斥这些限制我想象力的东西,我渴望到外面走走,我渴望跟世界打个招呼,我渴望拥抱音乐和色彩,渴望得到快乐、自由与尊重。我再次踏进一个陌生的校园,我知道,我还是得认真上课、写作业、交作业、做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课从天没亮上到天黑,从这周一到下周一,我所幻想的旅程已经被迫停止。我却不知道,已经有人为我,为我们——虚掩了一扇通往世界的门。

一种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一个人与一群人之间的秘密,是他们彼此之间心领神会的默契。一首诗词,一支舞曲,一场歌剧,一把吉他,一本书,一个乐队,或者,一部电影。

它们都是无声的对白。

它在悄悄告诉我们关于世上的美丽与丑陋,关于爱,关于艺术,关于自由,以及一切它可以提醒我们的东西。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回应着它,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

然而,电影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仅供娱乐与消遣,它与我们交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深入它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微笑看到了世上最美的东西,又看到了哭泣看到了绝望与愚昧,还看到了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默契地配合着,做着别人不理解的事情。

我不知道怎样来定义我们的行动,我也不想下一个定义,我相信这些我们共同执着的东西无法像课本上的公理一样有一个准确的陈述。它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它不应该被死死地定义,就像一支音乐、一幅画,它可以无限地扩大,有空透的灵魂和给人想象的空间。我只知道,哪怕有一天它停止了,它也不会消亡。它会在我们奔腾不息的血液里,成为一种信仰,永远存活。

知道吗?有一种不需言语的力量,正靠着一群人与一个人之间的默契悄悄生长。

(严文苑)

我们的电影课

当小夏同学告诉我们,电影鉴赏课就要接近尾声的时候,心里有太多舍不得。

每周三的晚自习,都是全班同学最期待的,现在甚至习惯性地认为,语文晚自习是不应该有灯光的,只有那一方屏幕。

拿出一张干净的纸,在上面写下高二电影鉴赏课小夏同学给我们放过的电影,竟然已经看过了15部。还有最后一部电影《暴雨将至》将在下一次晚自习给我们介绍。

看到每部电影的名字,脑海中就会浮现其中的一个镜头。

《剪刀手爱德华》:一个未完成的机器人,两只剪刀手,和他那颗像婴儿般纯净透彻的心。

《为黛西小姐开车》: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两个年迈的老人坐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感情,经过时间的沉淀,就如一坛老酒。

《毕加索的奇异旅程》:火车原来可以横着开。

《海上钢琴师》:生于海上,死于海上,只属于大海的音乐。

《三峡好人》:沉闷的镜头,感觉除了黑,还是黑。

……

每部电影,都会给我们留下很多感触,教会我们些许东西。

记得当时看《为黛西小姐开车》时,正在和一个朋友闹不愉快,已经冷战了一小段日子。看完电影后,我恍然大悟,和朋友变成这样,是因为我们缺少沟通。那周的周记我把这事写了下来,小夏的评语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朋友之间更是如此。”

看完《毕加索的奇异旅程》,顿时觉得我的世界未免太枯燥乏味了!可不可以用“奇葩”来形容这部电影!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想象空间还有待开发。

《海上钢琴师》,1900用他的一生,去坚守着这艘船,坚持自己的音乐。而我们,是否也有一样让自己可以用一生去坚持的东西或梦想?它或许没有实现,就如小夏的音乐梦。

……

高二的电影鉴赏课,让我收获甚多。让我更早地懂得如何去“看电影”,去“欣赏电影”。不是总以肤浅的眼光去评论这部电影好看或不好看,而是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电影,其实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缩影,它是真实的。它不一定要有帅哥美女来养眼,不一定得华丽丽,可它总有一个地方,能打动你,震撼你。

感谢小夏,感谢这一部部洗涤我们心灵的好电影。

(林欣)

“影导”

夏老师是一个特别的语文老师,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有心灵上的洗涤。

在进高中之前,我对语文课并没有多大的想法,反正都上了九年的语文课了,哪里来的新意呢?不过夏老师的行为彻底地打破了我的这些老旧思想。他认为我们已然不小了,该长大了!

成长是需要引导的,而夏老师就是那个“影导者”。是的,“影导”,他用一部部电影诠释着情感的真谛、信仰的伟大,给予我们成长的正能量。

电影可以是一种娱乐,也可以是一种教育方式,这是他用行动证明着的事实。起初,我抱着玩的心态看着,可是看完了第一部电影以后我便明白,我必须得严肃对待。

还记得第一部电影是《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它就像餐前的一道开胃点心牢牢地抓住了我。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庸的维修工死后在天堂里终于弄清事实,一次次忏悔,一次次释然,开始不再对生活感到遗憾的故事。可我们并不希望在死后才释怀,而且忧郁地过一生。于是,我们应该为自己明朗的明天而改善今天的自己。还有《剪刀手爱德华》《与狼共舞》《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浪潮》《肖申克的救赎》等优秀影片,透过这些电影,我尝尽了人生百味,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共鸣而感动,为心中的苦涩而哭泣,为简单的信念而振奋,为人物的遭遇而揪心。

在这个不平凡的年纪,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平平淡淡生活着,但一切都才刚刚开始。我们也许会对以往开始怀疑,对现实不满,对未来迷惘。这时,我们是矛盾的,当一日情绪爆发的时候,我们便叛逆了。而这时电影课带给我的引导日趋明显了。这时的我们正需要一些精神上的食粮,可是书本,我们既没时间也没心思去看。电影就不同了,它是短小精干的,若是充满营养,又颇引人深思,那便是一颗能指导方向的星星。

夏老师的电影课看似是给我们放松的机会,实则是在深思熟虑之下给了适合的指南针,“影导”着我们走过这青春时光。

(刘晓蓓)

艺术·生活

“音乐能带给你什么?”

“开心吧……”

“我觉得是放松……”

“狂野与激情……”

“它能带给我平静……”

“音乐给我一种自由的感觉……”

“音乐让我感到幸福……”

是的,音乐有着这样的魅力,它能安抚你狂躁的心情,化解你心中的苦闷,激发你内心的狂野,甚至于软化坚硬的岩石,击碎房门的玻璃……

一首首曲子随着音阶的律动而瞬息万变,对田园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对爱情的祭奠,对自然的向往,随着指尖的音符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就像奥登所说:“像诗歌那样的口头艺术是沉思式的,它停下来思考。而音乐是即时性的,它不断变化。”两者相比之下,我觉得音乐来得更加直白,更加干净。没有太多的修饰,没有太多的隐喻,将感情赤裸裸地展现在你面前,直截了当。

“一部影片能带给你什么?”

“开心、快乐、大笑……”

“曲折的爱情,感同身受的经历……”

“一种心灵的释放……”

“社会的本质……”

随着音乐的节奏,画面不断地切换,或许片中的人物就是过去的你,现在的你,未来的你。每一部片子都不只是给你讲述了一个故事,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命。它会告诉你战争的残酷、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残暴……它也会向你展示爱情的甜蜜、自然的美妙、精神的可贵……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都展现在银幕上。这不正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也印证了那句话:“艺术源于生活。”

无论是音乐、影片,还是舞蹈、绘画,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人们常说的:“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不会如此怡人;如果不偶尔遭遇挫折,成功就不会如此喜悦。”如果没有艺术的套盒,生活便不会如此色彩斑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像梭罗所说:“美既不在罗马,也不在雅典,而是深藏于每一颗欣赏美的心灵,这才是永恒的美。”无论是音乐,还是电影,乃至一切可以归于艺术的东西,都是生活画板上的颜料,当你用心去调色时,生活将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

爱默生说:“风景属于看风景的人。”而我却要说:“艺术属于会生活的人。”

(舒晓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