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错误阅读方法及解决措施

常见错误阅读方法及解决措施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显示,有近80%的人会将青春言情、网络小说和武侠玄幻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于是,思考的弱者和懒惰人就会大量产生,就会造成大量“尖子生”的高分低能现象。但是出了学校进入社会,我们会面临很多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所处的环境也会复杂得多,如果缺乏思考能力,情商不高,没有逆商,很多学校里的“尖子生”就会不知所措,就会感觉到人生像是一段走不完的下坡路。没有正确的阅读妙法。

常见错误阅读方法及解决措施

国民读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爱读书的人太少了;二是会读书的人更少,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读书读傻了。读书的好处虽然很多,但在喜欢读书的同时,也应该正确把握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死读书的人必定会走进死胡同。古人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实,如果我们“只读圣贤书”而“不闻窗外事”,如果我们还以为只有书中才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而屏蔽书籍以外的世界,就必然会导致知识面的狭窄与单一。

要知道,书籍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而不是唯一。实地调查、现场观摩、面对面交流、头脑风暴等等,都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有经验而无学问”一定胜过“有学问而无经验”。中国古人也提倡读书声要入耳、天下事要关心。既要读书,也要“经历”,否则,“纸上谈兵”“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的现象会层出不穷。

要明白,很多时候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也不等于常识。如果一个人对唐诗宋词信手拈来,这是知识。但智慧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对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整合,继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审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判断力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是知识的升华。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知识是一种学,智慧是一种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种将读书视为一种高利润、高回报投资的想法,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不会有很大的市场。但是,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更近乎人生选择、职业追求、个人志向的不同,而无关权力的大小、身份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寡。

贾平凹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以为读书是最崇高的事情,如果脱离了生活只是纯粹读书,还不如去路边卖油条。”

高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高效汲取书中的知识和营养,高效运用所学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让我们快速成长,使人生更加灿烂,使生命更加多彩。

正确的读书方法应当是理解后加以消化,消化后加以吸收,吸收后加以应用,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将书本落脚于实际生活。所以,我们要摒弃下列一些错误的读书方法:

(1)阅读无方向性、目的性,没有详细的计划,不知道该读什么、为什么读、读完以后可以得到什么,全凭一时兴趣。

这些人盲目复制书单,读书太过随性,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别人推荐什么就读什么,拿到什么就读什么,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有时候又缺乏自控力,在娱乐性阅读上耗费过多的时间。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有的人貌似看了很多书,但又没学到什么东西,仅仅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和优越感罢了。

调查显示,有近80%的人会将青春言情、网络小说武侠玄幻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

有的人拿到一本书根本不去看目录。要知道,很多时候,在阅读完目录以后,就可以决定是否要买下这本书或仔细阅读这本书。

我想,为读书而读书,为数量而数量,为任务而任务,这样的读书并非越多越好。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阅读的初衷是提升自己,阅读的初心是丰富自身。如果把阅读变成了一种攀比和追求的游戏,就会陷入一种“自我满足、自我虚荣、自我优越”的恶性循环之中。

而真正的高效阅读应该是令人愉悦的,让人快乐的。死板地制定读书任务和阅读清单,只会让我们倍感痛苦,甚至会在内心深处开始厌恶读书。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曾经说过,学习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恒心。

事实上,读书从来不是单纯去追求速度和数量。一周读完一本书,如果是娱乐消遣类书籍,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是需要去深度理解和学习的书籍,时间可能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时候,只有把速度慢下来,把功利心去掉,净心静气,慢咀细嚼,我们的收获才会更大。

(2)一旦遇到不懂的内容,就立即开始翻阅工具书。

任何事情都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读书也不例外。阅读一本好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表达,完全可以跳读过去,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本书的理解。

(3)读书不思考,大脑不清醒,阅读缺少深度,导致阅读的效果大打折扣。

调查显示,仅有35%的学生在阅读时会主动思考,另有35%的学生只是粗略浏览,读完后印象淡薄,收获寥寥无几。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消化阅读内容的重要手段,缺少了这一环节,就会使读书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会使读书的效果大打折扣。

(4)没有将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调查显示,在学生的课外或成年人的业余时间,选择阅读的人仅占21%,而看电视、上网、运动和逛街的人占到70%。

(5)学后不能致用,读后不能分享,达不到“学而思用”“读而说写”的效果。

有的人将读书与工作生活、为人处世完全割裂,丝毫不知实践和运用的重要性。也有一些人将书中的内容完全照搬进生活,最后的结果只会是处处碰壁、面目全非。

庄子说:“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不去实践,不去应用,不去验证,只“学”不“习”,只“读”不“思”,所有这些,都是不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以致用是一种能力的释放,用以致学则是一种态度的升华。我想,人生就是在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南宋文学家陆游早已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唯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才能够将纸面上介绍的方法真正“为我所用”。

现实社会中,有的人说起理论来滔滔不绝,但一旦实际做起事来,其结果和理论水平相差甚远,让人大失所望、大跌眼镜。(www.xing528.com)

只死读书而不学会思考,是许多人读书的坏习惯。因为“读书”这件事情很简单,但“思考”会非常累。

应试教育“只读书不思考”的背景下,许多学生表面上非常勤奋和努力,实质上,他们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会去思考文章背后所蕴含的原理性、本质性内容。最后的结果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只知表象而不知本质。于是,思考的弱者和懒惰人就会大量产生,就会造成大量“尖子生”的高分低能现象。

学校里大部分的考试题目都有标准答案,模式也相对比较固定,此时此刻,智商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出了学校进入社会,我们会面临很多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所处的环境也会复杂得多,如果缺乏思考能力,情商不高,没有逆商,很多学校里的“尖子生”就会不知所措,就会感觉到人生像是一段走不完的下坡路。

(6)没有正确的阅读妙法。

没有将引导与自主阅读相结合、兴趣与实用阅读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鉴赏与评价相结合、浅阅读与深阅读相结合、探究与创造性阅读相结合,使得每一次的辛苦阅读变成了一场颗粒无收的劳作,其结果是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不高。读书的方法很多,没有说哪一种方法最好。但是,我想,总有一种方法适合你。

(7)读书只讲速度和数量,不讲质量。

欲速则不达,这也是读书的一大通病。这些人忘记了阅读的初心是提升自己的素养,将读书变成了一场狂欢和作秀,纯粹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其实,阅读的质量重于数量,读书的效果重于速度。

如果我们每周只读一本书,并能够完全沉浸其中,远比那些囫囵吞枣的人要好。要明白,走马观花地看一百本书,完全没有透透彻彻地看一本经典好书的收获多。同样的道理,随随便便写一百篇文章,还不如认认真真把一篇文章修改一百遍的进步快。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学习经典著作有“三个法宝”:一是通读;二是重点读;三是做笔记。

任何一本经典书籍,只要读透、读懂了,我们的人生境界和生命格局都会有很大的提高。明朝理学家胡巨仁在《丽泽堂学约》一书中说过:“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8)读书的目的是考试、升学和比赛,没有欣赏和享受。

日本作家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告诉我们,这种功利性读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制定目标);其次要理解内容并做好读书笔记(找到方法);最后要落实行动(实现计划)。

(9)选择了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英国小说家亨利·菲尔丁也说过:“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10)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克服某些不良的阅读习惯。

例如,读出声不但影响速度,而且会分散一部分精力去注意自己的发音;逐字读或用手指挨个指着字读,有碍理解和速度;眼睛来回移动,寻找先前读过的信息,不利于继续读下去以获取完整的概念。

(11)阅读时要克服一些影响阅读和理解的不良心理因素。

例如,期望值过高、急于求成,不仅会影响阅读的心境,也会使视觉和大脑的注意力都不能集中于阅读过程本身,阅读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好;过度重视阅读方法和技巧,而忽视阅读材料及阅读本身,会使我们的注意力分散,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大减弱;思想上开小差,对文字视而不见,翻了许多页,但脑子里仍是一片空白。

(12)不知变通,盲信盲从,不用批判性思维去读书。

现在有很多人把书里教导的道理、方法当成金科玉律,把书中的“心灵鸡汤”当成万能的滋补营养品,把当下的网络红人和所谓的精英分子当成自己崇拜的对象,任何事情都以非常死板的方式去理解和处理,最后逐渐把自己变成了傻瓜。

我们要知道,写书的人或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但绝对不是圣人,更何况圣人也会犯错。我们还要知道,书中的内容不一定全部都是正确的,书中所讲的道理、知识、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情景和语境,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

(13)读书不做笔记,不做摘录,不做批注,不画重点,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今中外,凡是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做得比较出色的,或成就非凡的,几乎没有不做读书笔记的。

做读书笔记,并非只是简单地记录摘抄,而是对书籍所介绍的思路和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系统性的梳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读透”“读好”一本书。复习读书笔记,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掌握要点,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好手段。

(14)缺少一个时期的读书规划。

人生需要规划,职业需要规划,同样,读书也需要详细的规划。

我们一般会读三类书:第一类是与本职工作息息相关的专业类书籍;第二类是书法、绘画、钢琴、运动等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书籍;第三类是小说、漫画等消遣娱乐类书籍。

我们常说的阅读,主要是指人文方面的内容。个人的气质、品位,便取决于这种阅读。一个技术性的专业人才,如果没有专业之外的人文阅读,如果没有去培养一点专业以外的兴趣,很难说他具有多高的文化修养与品位。

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明确、清晰的一年、三年和五年读书规划,把三类书的阅读时间和权重进行适当分配。如果当下迫切需要提升工作技能,就需要适度牺牲自己的兴趣和娱乐,在读书时间的占比上,要向专业类书籍倾斜。假如本职工作在短期内没有问题了,那么兴趣、娱乐类书籍的阅读时间就可以适当增加。

(15)读过的书,不想再读。

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但喜新厌旧的心理和习惯性思维,使得很少有人去重读经典。一旦把书归类成“已读”,便不再好奇。所以说,现代人的重读复习之难,不在认知,而在动力和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