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当前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牧村统一的格局削弱,一年内召开不了几次村民大会。农牧村集体经济组织松散性的特征比较明显。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把合法与非法、公平与特权、合理与无理搅在一起,也给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这些问题的沉积和交错,使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当前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农牧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多层次的变化,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由重官场转向重市场,由重精神转向重物质,由重政策转向重实际。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牧村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主要特点表现为:

(1)生产经营组织的松散性。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分户经营,在这个基础上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生产相比,农牧民多数时间的生产活动都在家庭这个单元内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特别是牧区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十分分散,相当一部分牧民仍过着游牧生活,没有固定的居住点,相互之间的交往就更少。农牧村统一的格局削弱,一年内召开不了几次村民大会。农牧村集体经济组织松散性的特征比较明显。人们活动的分散性使其思想状况的“能见度”降低,不深入到户很难找准他们的思想“脉搏”。

(2)农牧村人口的流动性市场经济越发展,开放意识越增强,农牧村人口的流动性问题就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禁锢在自然村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部分农牧民,为寻求脱贫致富的途径,纷纷走出家门务工经商。就少数民族居多的甘南地区来说,长年在外打工的也不少于总劳力的10%,短期的也不少于20%,农牧村流动人员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游离在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范围之外。由于管理难以到位,对他们及其家庭成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相应加大了。

(3)生活方式的差异性。由于劳动者素质不同,近年来,农牧民家庭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在农区,几乎在同一自然村都有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住房豪华,穿着时髦,用品名牌”,过上了都市人般的现代生活。在牧区,少数富起来的牧民修起瓦房已定居,生活用品及交便工具都比较先进。而一部分收入较低的农牧户,生活仍处于贫困向温饱过渡之间,还有少数农牧户尚未解决贫困问题。生活方式的差异既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吸引他们尽快勤劳致富,同时又带来某些人心理的不平衡,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4)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广大农牧民素有扶难助弱、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加上党的长期教育,其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利益机制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一些人往往为土地界限、草场界限、山界林权的划分以及财产处理等问题引起争执,在集体利益分配、上缴税费等工作中常发生一些矛盾。其中,交织着既希望民主平等,又向往某种特权;既期求政策法规解决问题,又指望依靠部落、家族力量或某些“关系”获取利益。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把合法与非法、公平与特权、合理与无理搅在一起,也给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5)思想渊源的复杂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农牧村有着深厚的土壤,反对封建迷信的任务较城市要重得多;计划经济的“痕迹”比城市少一些,但远未彻底根除;小农经济意识浓厚的农牧民对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免疫力”比产业工人要弱得多。这些问题的沉积和交错,使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2.经济基础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了农牧民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部分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出现了不坚定的现象

乡镇企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对农牧民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以及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有利于农牧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予以肯定。然而,这种社会存在也导致一些农牧民不顾一切地追逐经济利益,从而诱使价值观念发生了消极变化。有的精神支柱不牢固,政治热情下降,理想、信念淡薄;忽视精神陶冶,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集体,注重自我;忽视组织,注重家庭、朋友。有的在得与失、利与弊、优与劣、荣与辱、是与非等衡事标准的掌握上,倾向于功利主义的选择,认为“理想、信仰都是虚伪的,挣钱才是实在的,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挣到钱才是好主义”。有的农牧民茶饭后谈论的是谁有钱,谁会享受,谁就活得最有价值。他们崇拜的不是有理想、讲奉献的人,而是冒尖户、暴发户。于是,在一部分农牧民头脑中产生了金钱第一的思想,在一些乡村,腐朽落后思想,宗教、部落势力、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陈规陋习死灰复燃,严重影响了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树立和道德水准的提高。

3.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生活追求发生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些青年农牧民中淡化

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但在多种生活方式的追求中,部分农牧民把自己的传统美德逐步淡忘。主要表现为集体观念不强,道德水准下降,家庭观、婚恋观义利观、劳动观、节俭观扭曲。有的干部和群众受利益原则的驱动,只顾自家,不顾国家,只管自己,不管集体,稍有与自己不利的事,就无理取闹或煽动群众上访。自家土地种什么,怎么种;牲畜养什么,怎么养,都是自作主张,他们认为:土地牲畜分到户,各走各的路,各端各的碗,干部不用管。有的人认为,重义轻利是虚伪,勤劳朴实是保守,勤俭节约是吝啬,这些扭曲的思想,误导了一些人特别是青年农牧民轻视劳动,见利忘义,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好逸恶劳,奢靡之风蔓延,黄毒赌等丑恶现象又有所抬头,严重影响到农牧村社会环境。个别地方出现了“群众富了、教育丢了、脑袋空了、人心散了、秩序乱了、风气坏了”的现象。

4.就业形式多样化,使人们的择业标准发生变化,传统农牧业受到冲击、敬业精神开始淡化(www.xing528.com)

随着农牧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农牧村青年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大批农牧村青年涌向城市,他们厌乡慕城,弃农弃牧务工经商,长年在外搞劳务,在家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只有老人、妇女、孩子。传统的农牧业受到严重的冲击,有的家庭因缺乏劳动力,将土地和草场进行了转包,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谁来种田,谁来养畜,怎样提高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如何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

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具有文化内涵,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但是,目前文化阵地和文化宣传教育手段同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区不少乡村已经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但覆盖率不高。同时,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进行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还没有找到,加之现代娱乐方式进入农牧村,很多地方的大部分乡镇都有歌舞厅等,由于缺乏规范化管理,这种现代娱乐场所使一些青年人受某些消极因素和不良现象的影响,年轻人往往把握不住自己,追求安逸享受、比阔摆富的生活,公共场所酗酒闹事、打架斗殴时有发生。

6.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有蔓延的趋势,使社会风气变坏

由于群众受教育程度高低不一,价值观差异很大,加上引导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农牧民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一些青年农牧民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认识模糊,有的陷入唯利是图、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的泥坑,一些旧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在农牧村结婚索要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大吃大喝,赌博盗窃成风;打架斗殴,部落宗族争斗等现象有所蔓延,加上几千年来封建思想残余作怪,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日趋增多,一些农民占卜吉凶,家中请神挂香、拜佛许愿,把自己的成败寄托于神灵。在牧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男女老少信神拜佛,并向寺院大量捐献钱物,他们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托于来世,认为畜牧业的发展取决于命运的安排和神灵的保佑。特别是少数农牧民党员存在“双重信仰”问题,对党员队伍和农牧民群众影响很大,农牧民的信仰危机对科技的普及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7.干部素质的缺陷,党内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乡村干部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农牧民出身,由于他们没有得到及时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能力、文化素质较低,做工作说话都不能到点子上,有的甚至简单粗暴,引起群众的反感。有的乡、村干部在工作中一旦行政手段推不动,说服教育不听,典型引路没有人走,就一筹莫展。一些村干部由于自身形象差,对开展思想教育腰杆不硬,本钱不够。于是,在看不到效果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不愿做”、“不敢做”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村组织软弱涣散,在农牧民群众中没有威望,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少数基层干部作风不廉洁、不正派,其号召力、凝聚力、工作能力就当然不行。一些基层干部对如何组织农牧民开拓市场,脱贫致富奔小康束手无策,对涉及农牧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刁难处理,对各种矛盾的调解无能为力,使得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抵触情绪很大,农牧民围攻、辱骂乡村干部的事情屡有发生。

面对农牧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部分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对此缺乏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对新世纪如何开展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心中无数,感到困难很大,无从下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从思想上对农牧村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存在“上头热、下头冷”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只重视城镇、机关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农牧村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太小。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农牧村土地、牲畜、草场承包到户,农牧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开展农牧业生产,发展经济,搞好自家的生产经营就可以了,只要经济上去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会随之而提高。一些基层干部对农牧村的变化情况缺乏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把握,原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未能及时调整,出现了滞后现象。工作缺乏针对性,力量没用到点子上,平常对农牧民群众的政策教育、法制宣传以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培育抓得不紧,导致少数农牧民法制观念淡薄,传统美德淡化,对歪风邪气缺乏有效的抵制。

二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不适应变化了的农牧村实际。现在的农牧民较过去有了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加之频繁的市场交往和经济联系,使农牧民的思想日益活跃,思维方式也有了较大转变,对新思想、新观念接受能力越来越强。同时,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目的也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而我们基层干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照葫芦画瓢,缺乏创新意识、感染力和说服力,甚至以简单的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灌输代替细致的思想引导,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冷了群众的心。譬如下村干部搞计划生育、催缴各种税费,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得少、强制性措施采用得较多,损害了干群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群众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激化矛盾。

三是思想教育的阵地建设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本来各项基础建设滞后,特别是思想教育阵地建设更是寥寥无几,现在仅有的基层文化站、广播站,尚未发挥思想教育的职能,对群众的思想问题,社会性动态调查研究和掌握不够;在农区除乡政府所在地群众能听到广播外,村社其他部分群众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看不到报纸杂志;牧区因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现代科技媒体进不了牧民帐篷,外面的信息传播不进来,几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生存。有少数牧民只能通过收音机了解外面的世界语言方面的障碍也使他们无法接受外面的信息。许多村没有供群众开会和学习文化、政策、科技知识的场所,致使封建迷信、伪科学甚至反动腐朽的思想乘虚而入,侵蚀了群众的头脑。

四是部分基层干部素质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一些基层党组织成员,特别是村社干部只注意忙于日常事务和自家生产生活方面的事情,没有时间学习理论,对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多,自身的政策观念、法制观念、群众观念淡化,难以承担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自身素质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