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师版:唤醒儿童美好心愿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师版:唤醒儿童美好心愿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愿不等同于理想,跟梦想也有所区别。六年级的孩子往往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期盼,心中蕴藏着许多美好的心愿,结合本单元课文,本次习作力求唤醒孩子们埋藏在心底的美好愿望,选择适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使自己敞开心扉,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心愿。这个环节要求学生选择叙述的方式,把心愿产生的过程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师版:唤醒儿童美好心愿

心愿就像一粒刚刚发芽的种子,播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渺小,却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你的心底埋藏着哪些心愿呢?选择你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下来。确定材料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

关键

关键语一:心愿

“心愿”顾名思义是指“内心的愿望”。也可以理解为隐藏在心中的愿望或是很期待也很难实现的事情。心愿不等同于理想,跟梦想也有所区别。可以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期许,对别人的一种期待亦或对社会的一种期望。

关键语二:表达方式

这篇习作不但在选择材料上给学生最大的空间,在表达方式上也没有过于死板的限制,而是不拘一格,根据自己选择的写作内容。可以写成一件事情,详细叙述事情经过;可以写成一封信件,使自己的心愿提升了存在的价值;还可以写成日记给自己看,或许能成为理想得以实现的催化剂;还可以写成现代诗歌,让真情在诗歌中自然流露……

文本相连

“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和“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相联系。学习每一篇课文时,就将本单元写作需要的元素渗透进去。例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可以让学生思考体会作者通过叙述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他内心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心愿;《为人民服务》用议论文的方式,写出了所有共产党员的共同心愿;《金色的鱼钩》则以短篇小说的方式写出了红军战士的革命理想,心中的愿景。六年级的孩子往往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期盼,心中蕴藏着许多美好的心愿,结合本单元课文,本次习作力求唤醒孩子们埋藏在心底的美好愿望,选择适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构思点拨

选材立意:

一篇习作,在审题之后就该是“立意”了。审题解决的是要求写什么,立意则是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孩子们受年龄和生活圈子的限制,这种写理想愿望一类的文章容易写得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为了避免假大空,要引导学生从内心的真实感受出发,用身边的小事激发灵感。

结构行文:

这篇文章的顺序根据自己选择的表达方式而定。例如:如果是记叙的方式可以是事情发展顺序或者时间顺序;如果选择诗歌可以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使自己敞开心扉,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心愿。

语言表达

选择适当的形式表达,注意结合本单元的文本学习,采用把重点内容写具体的方法。如描写人物时,用神态、言行、心理等方法,突出人物品质。心愿是“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从事一种光荣的职业”,建议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达成心愿所付出的努力;心愿若是“明年家人一切都好,爸爸不用那么辛苦”等,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跟家长沟通,达成愿望;心愿是“社会多一点关爱给弱势群体”,就建议用诗歌的形式,畅想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的愿景;心愿是“科学家发明新药,能治好绝症患者”的,可以采用记叙的方式,写一写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等。借助具体的心愿来交流,让学生感受到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心愿。

暖心提示:

学生组织“心愿”的材料一定会出现毫无主题的胡思乱想,或者是写成想象文介绍自己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或者是缺乏了童真,缺乏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或者内容单调大而空等等,主题不鲜明的文章写出来的字数会很多,但是实际意义不大。建议在引导学生构思立意的时候防患于未然。

再有一个方法就是“虚实转化”。比如“心愿”相对来说是比较“虚”的,但我们可以转化为“实”的来写。不空谈大道理,将心愿落实到某个具体的人物、景物、事件等载体上,这样才能使内容厚实,立意集中。

以往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动笔写作时,该把哪一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学生随心所欲,模糊不清。习作前教师要用例文病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习得本次作文基本结构模式。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预设,瞄准学生本次习作中可能遇到的言语“梗阻”,想办法设立可以写具体的支架,使习作过程更加畅通。

学生每次作文都离不开的一个困惑:作文有了思路,也知道哪个环节是重点,可就是写不长,想写的内容往往三言两语写完了,再也无话可说。所以改变和优化学生局部的语言结构方式就十分重要了,习作课堂真正有价值的指导一定是“段”的训练,我们可以把例文分成几个部分,逐一训练,这样,对不同能力的孩子有一个底线教学,即使有困难的学生在听、说、写、改的片段练习后,也能独立成文。

帮扶知法

今天这篇习作,学生能力爱好不同,各有擅长,所以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老师预设大多数学生一定会选择记叙的方式,所以习作指导教师也先抓共性,让所有人先学会用一种表达方式习作,然后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中可以选择记叙的方式,把“我的心愿”的产生过程或者是把“实现心愿”时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作为习作的重点部分进行叙述。

例如:“希望爸爸不要总在外地工作,早日回家的心愿”。小作者写了这样一件事情:我的爸爸因为工作原因常在外地工作,所以一个星期只有星期六日才可以回家。每次放学的时候,看到同学坐上自己爸爸开的车,有说有笑地回家,那么快乐,那么开心,如同大树为小树遮风挡雨,我心里羡慕极了!心里一阵酸楚,有时候还忍不住眼泪汪汪的。

有一次,放学早,天气大概是刚生完气吧,如同蒸笼一般,热得人喘不上气来。妈妈那天恰好加班,不能按时来接我。看着同学的爸爸有的提早就为孩子准备上了太阳帽,有的拿着遮阳伞,生怕自己的女儿中暑,我是多么盼望着人群中也能看到爸爸的身影呀!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被接走,而我一个人在烈日下站着,影子越来越长,泪水不知什么时候模糊了双眼。心想:如果爸爸不在外地工作,知道我今天早放学,一定会提前等在校门口……

突然,我仿佛听到了爸爸的声音:“走,冰冰!”可我回头一看,原来都是我的错觉而已……抬头望望太阳,刺眼的阳光照得我睁不开眼睛。我真想托太阳给爸爸捎个信,他的女儿希望他结束外地的工作。每当这个时候,我最想说:“爸爸,你快回家吧!我和妈妈希望你能天天陪在我们身边!”

以“心愿”为中心写一件相关的事,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可以是至今一直没有实现,也可以是通过做一件事后,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

放手练习

在上一环节讲解、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懂得怎样围绕“心愿”把重点部分介绍具体。这个环节要求学生选择叙述的方式,把心愿产生的过程写清楚,关注细节的描写,使文章生动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确定写作材料。

2.写作时结合具体内容,选择适合的方式,运用细节描写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3.能够较完整地将愿望表达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能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材,内容要与现实生活或真实想法紧密相关;选择适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教学难点:关注细节,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想一想自己每年过生日时都许下过怎样的心愿?读一读有关文章,收获一些灵感。建议重新阅读学过的课文《心愿》。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心愿》,你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根据学生的复述,梳理出文章中心。

“我”的心愿是能够重返校园,努力学习,报答刘爷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3.文中的作者韩宝华现在是山东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成员,是刘爱心爷爷的无私帮助,使他完成学业,是希望工程成就了他的心愿。这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字字感人,催人泪下。

4.每年过生日时,吹灭蜡烛的那一刻,你曾经许下过什么心愿呢?今天我们也来动笔写一写自己的心愿。

二、阅读提示,确定选材

1.请同学读读72页的习作提示,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①你的心愿是什么?到现在实现了吗?

②你的心愿是怎么产生的?还记得相关的事件吗?

③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你曾经做过哪些努力?做过什么事?

2.结合72页给出的选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心愿”:自己的心愿可以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期许,对别人的一种期待,对社会的一种期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3.组织学生交流。(为保证每个同学都有交流的机会,这个环节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推选出说得具体的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要注意习作的读者意识,提醒学生你的心愿是写给谁看?是自己,是父母,是同学还是朋友,说话的语言方式就有所不同。

三、列出提纲,题目拟定

1.请同学们思考:你如果采用记叙的方式写自己的心愿?你想怎么开头?又怎么结尾?提示学生按照自己思考好的写作顺序去列好提纲。可能出现的是:

(1)从中心的几个方面入手:

先开门见山说自己的愿望是什么,然后写自己的愿望是怎样产生的,接着写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做了什么事情,最后写心愿达成与否的感受和收获。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一件和自己的心愿息息相关的事。

例如详细记叙心愿产生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件事写自己的心愿,或者写自己为了把心愿变成现实而做的一件事情,把起因、经过、结果写具体。

小结:无论哪一种构思,都要有一个具体的段落,或者是心愿产生的原因,或者是为实现心愿所做的努力,这次作文我们不要写成想象文。一篇习作有了一个好的构思,就好比有了一个漂亮的衣架。动笔成文的时候就不至于跑题。

2.材料与中心都确定了,接下来的一步是要思考如何为这篇作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因为话题作文的话题不等于文章标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醒目的标题,自然是一篇作文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话题往往比较大,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宜把话题直接做标题。两种命题方法:一种方法是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修饰语,把大题变小如《我的心愿》、《最后的心愿》、《今年的心愿》等;另一种方法是标题中不出现话题,而是作文内容或中心的体现。如《我想有个完整的家》《我与偶像有个约会》《妈妈,请不要再逼我》《团圆》等题目,直接体现了主题,更加具有吸引人的力量。(www.xing528.com)

3.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最后是确定自己要运用的表达方式,选择自己所要采用的文体。这次作文要求可以写成诗歌或者擅长的其它文体。这就给了同学们自由选择的机会。但大多数写记叙性文体比较得心应手,就要尽量通过记叙性文体来表达主题,如果哪位同学擅长写散文或诗歌,可以试一试,老师期待与众不同的佳作。

四、重点指导,完成初稿

1.过渡语:如果想把这个心愿写得吸引人,那么在技巧上还要多下功夫。下面,我们就研究如何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这部分主要是片段练习,这篇习作重点指导心理,让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成为文章的亮点。

2.那么,我们怎么让自己写的重点内容更具体呢?学生交流,互相启发。

3.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五、点评修改,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多媒体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文章构思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2)所写内容是不是围绕“心愿”选材,有详有略地记叙。(3)是否真实不脱离实际,没有大话空话。(4)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标点。(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觉得哪些语句是和“心愿”无关联的,毫不吝啬地舍去,没有写到的相关内容填上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助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愿望

佚名

我个子矮,一到六年级除了第一排,别的座位没坐过。身高,这个问题令我苦恼。让我真是欲哭无泪,为什么我就那么矮?

有一天,我与妈妈一起去家乐福,遇到了一位阿姨,她是妈妈的同学。看到我的时候微笑着问:“这是你家丫头吧,哎哟,都这么大了,得三年级了吧?”我抗议道:“阿姨,我上六年级了!”那个阿姨一惊:“哟,都那么大了?你该多吃点儿,再长高些……”不用说,此时我已红了一脸。唉,身高呀身高,你干嘛害我?你可把我害苦了!

我天天盼着有一天,我可以在大街上昂首阔步,再也不做小不点儿,让人以为我是上初中了,那得多有面子。我还可以申请当升旗手,让鲜艳神圣的五星红旗从我手中放飞,高高飘扬;我可以加入校篮球队,狂灌篮球,学习姚明,成为下一个“NBA飞人”;我还可以……

天灵灵,地灵灵,老天保佑,让我实现这个梦寐以求的愿望吧!

1.首尾呼应,仅仅围绕中心。可以开篇点题,结尾处说出自己对真实愿望的渴盼之情。

2.生活体验要写具体,注意重点突出,同时把感受写清楚,照应主题。关于相关事件抓住细节写具体。

我想长高

佚名

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唉!这都是骗人的,少年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这不,本人已十二岁了,可偏偏身高却只有一米四左右。因为个子矮,一到六年级除了第一排,别的座位我就没坐过。身高,这个问题令我苦恼。我的愿望只有一个——长高。

用人们熟知的歌词引出个子矮是我的烦恼,自然联系到我的愿望就是能够长高,这样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想起我的身高,真是欲哭无泪,为什么我就那么矮?爸爸妈妈的基因不是这个样子的呀?我一出生到底得罪了何方神圣?我每天都在各种猜想中度过。这些年来,“个子矮”成了我的标签。当别人唤我“小不点儿”时,我只好低耸着头承认,我确实很矮。不过我成绩还不错,这倒给了我一点安慰。用奶奶的话说:“要高做什么,只要不蠢就行,瞧瞧我孙女,哪都好,不就矮点嘛!对吧?”没办法,矮已经成了我内心深深的伤痛。随着年龄的增加,身高还是班里最矮的那个,爸妈也着了急,又给我吃钙,又让我喝牛奶,还制定了锻炼骨胳成长的严格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来,我已经长了两厘米啦,可还是班里的矮个子。

列举了由于个子矮所带来的种种烦恼,突出了内心的愿望迫切得以实现。

就是因为个子矮,前几天我又受到了“刺激”,使我长高的愿望更迫切了。

一句话,自然过渡,把具体事件与中心内容联系起来。

有一天,我与妈妈一起去家乐福,遇到了一位阿姨,她是妈妈的同学。当她看到我后,微笑着问:“这是你家丫头吧,哎哟,都这么大了,得三年级了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句话让我瞬间从高空坠到低谷里去,心里的苦水无处可倒呀:人家明明12岁了,我有这么矮吗?如果我是成年人,人家这么说,我还应该感到高兴呢,说明我长得嫩。可我是一个小孩子,把我说小了,这不明显说我矮吗?想到这里,我抗议道:“阿姨,我上六年级了!”那个阿姨一惊:“哟,都那么大了?你该多吃点儿,再长高些……”当时妈妈也显得很尴尬,知道个子矮是我的痛点,忙着打圆场,向阿姨解释着……那一刻,我的脸已经红到了耳朵根儿。唉,身高呀身高,你干嘛害我?你可把我害苦了!

走出家乐福,妈妈安慰我说:“你爸小学时候就是小矮个子,上了中学才开始迅速长个的,你别担心,相信科学,这是基因决定的,你长得晚而已,以后会长高的。”妈妈的话终于让我把心放进了肚子里。

于是我天天盼着,总有一天,我可以在大街上昂首阔步,再也不做小不点儿,我还可以申请当升旗手,让鲜艳神圣的五星红旗从我手中放飞,高高飘扬;我可以加入校篮球队,狂灌篮球,成为下一个“NBA飞人”;我还可以……

天灵灵,地灵灵,老天保佑,让我早日实现这个梦寐以求的愿望吧!

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入手,重点描写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突出了小作者对心中愿望的渴盼,事情经过写得很具体,紧紧围绕“心愿”进行叙述,能引起许多小读者的共鸣。

我的心愿

赵婉彤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特别的、独一无二的心愿。这个愿望可大,也可小。在我的心中,就埋藏着一个美丽的心愿。

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过这样一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来形容老师正合适。正是我懵懂时期教育过我的那些老师,给我留下了一个个深刻的印象,这才在我的心底萌生了当一名教师的心愿种子。

我要去山区当一名支教老师,传授给山区里的孩子们知识。这个想法来源于一个新闻:

自然过渡,做一名支教老师,使文章的立意凸显个性。

那一天,我在新闻上看到了一群山区里求学的孩子,他们住在山里,要翻过两座大山,去山的那边上学,早晨五点多,他们就出发了,坑坑洼洼的山路,极速的河流,一不小心就身陷其中的沼泽地……他们上一天学简直就像是在长征,每一个人到学校,不是衣服破了,就是脏了,有的甚至受伤。中午有些孩子竟然没有带午饭,有的是因为家里太穷了,有的是没来得及准备午饭,于是,当别的孩子吃饭时,他们就去操场上看书,下午,伴着辘辘饥肠,他们踏上了回家的路……尽管现在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和爱心人士的捐助,那里的孩子学习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还想去那里当一名普通的老师,教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写字、画画、唱歌、跳舞……

抓住电视上看到的一个特写镜头,用顺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使愿望的来历更具体化。

我把这个想法跟妈妈说了,本以为妈妈会反对,却没想到她十分赞同,妈妈的鼓励也让我这个心愿更加根深蒂固。

我今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长大后做一名支教老师,去传授给山区的孩子们知识和生活的哲理,我和他们一定会都很幸福。

结尾处再次点出主题,语言朴实,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未了的感觉。

1.语言:文章取材于真实的生活现象引发的感想,字里行间真情流露,语言流畅,虽然不华丽,但自然洒脱,用词准确,读着津津有味。

2.结构:文章因为第三自然段的过渡句使得结构清晰明了,主题鲜明。围绕“愿望”组织内容,不枝不蔓,线索明朗,一气呵成。

小小的心愿

居左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我的心愿很简单,就是为爸爸做一顿早饭,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却至今也没有实现。

开篇点出小小的心愿是什么,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

“丁零零……”已经是早上七点十分了,我急忙关掉闹钟,从床上起来,穿好衣服,轻手轻脚地走进爸爸的卧室。看到爸爸睡得很香,不禁心头一酸:爸爸经常加班到十点或十一点,甚至还要通宵加班。一般晚上他回来时我都已经睡着了,根本见不到爸爸。所以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在早上给爸爸做一顿热乎乎的早饭,给他一个惊喜。

经过我多天观察,爸爸大多数会在七点二十左右起床,给我做饭。我赶紧将闹钟调到七点。然后,就开始我的秘密计划:我从冰箱里拿出一颗鸡蛋和一杯冰牛奶,将煤气打开,可我拧了半天都只弄出小火苗,我又另想了一个办法,煎鸡蛋。打开只有按键的煎锅,操作十分清楚,把鸡蛋打到煎锅上,来回翻转鸡蛋,但由于我没煎过鸡蛋,火候把持得不到位,结果把鸡蛋煎黑了。本来还想再煎一个,但时间只剩下了三分钟,只好先热牛奶。这个简单,将牛奶倒入碗中,把碗放进微波炉,进行加热,两分钟后,牛奶是好了,但“黑鸡蛋”是没法吃了。我一回头,爸爸正在厨房门口看着我。“爸爸,我……我想给你做顿早饭。”爸爸对我说:“我看到了,你终于长大了。不过还是我给你做吧,吃完好去学校。”我吃完饭就去上学了,爸爸却没顾上吃一口。

详细记叙了给爸爸做一顿早餐的经过,这是为了达成心愿的具体做法,小作者抓住做早餐的细节,把对爸爸的爱融入其中。

心愿虽小,却浓缩亲情。

1.构思:文章构思很简单,符合小学六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按照心愿是什么?怎么产生的?自己是怎样做的?最后提出期望的顺序安排材料,条理比较清楚,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语言:围绕“小小的愿望”谈感受,抓住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具体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3.立意:看到爸爸的辛苦,想到为爸爸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一种爱的回报,感恩的一种方式,心愿虽小,亲情厚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