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数学生活情境的原则

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数学生活情境的原则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高中数学教学,既要为学生参加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二) 以可实施性为原则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教学实践总结得出的,它是可实施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数学生活情境的原则

数学教学生活化除了坚持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原则外,针对高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笔者又提出了以实际需要为原则、可实施性原则和提高数学素养的原则。

(一) 以实际需要为原则

高中教育担负着高考的重任,每一个高中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殊不知,数学学习除了对高考是一门重要的科目以外,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将来要走向生活、生产、科研的第一线,担任各种各样的社会分工或劳动,成为一名熟练的劳动者和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社会型人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数学就成了一个需要长久的,甚至终身学习的科目。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育除了要以高考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以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实际需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和能力两手都要抓,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总之,高中数学教学,既要为学生参加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相融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找到更好的切合点,对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数学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数学实用性强的教学理念

由于担任高中数学的教师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数学的认识越来越局限于它只是高考的一门重要学科,硬着头皮也得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模式多是“讲、练、再练”的题海战术,繁重的课业任务无形地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如此反复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进行接受式学习。数学知识难以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数学与生活渐行渐远,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鉴于此,教师不妨改变这种生硬的教学模式,既不能降低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又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既要准确定位数学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又不能缺失了数学的生活角色。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数学知识能够服务于生活,生活又能升华成数学知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数学基础教学与分层教学相互融合的模式

在高中教育中,大部分学生要参加高考,有的是文科生,有的是理科生,也有少部分学生直接就业,不参加高考。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教学模式。文理不同,对数学的要求也不同。就内容来说,理科生比文科生要求学习的内容多且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实现横向的分层教学。理科生将来可能会选择从事工程建筑经济金融航空科技等专业,用到的数学知识相对多一些。例如,在工程建筑行业中,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立体的体积,甚至一些测量绘图知识等应用得就相对多一些。又如,在经济金融证券行业中,数理统计分析的应用较多,而在市场营销行业中经常考虑利润和最优化问题,所以,有关线性规划的知识就是重点内容。而对于文科生来说,将来可能会选择从事旅游、学前教育等行业,除了眼下应付高考,以后数学应用和学习的机会较少。行业不同,对数学知识的侧重点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些教材内容可以模块的形式来设计,如函数、向量、三角、立体几何微积分初步、概率与统计等。那么对理科生来说平面向量和立体几何模块,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可以作为重点来讲解,将来在制图中还会用到斜二测画法、投影、三视图等基本知识。但给文科生讲常见的几何体的性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时,可以结合实物,如汽车轮胎、螺母杯子等来讲解,这样会更形象、更直观。还有一部分继续学习的学生,对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做一些了解和分析,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在高中阶段有哪些是必须深入讲授的,哪些是可以简单讲解的,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学习数学不一定做到面面俱到,但能达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能够胜任工作,适应生活需求才是最好的。

3.加强实践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让学生亲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训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调查实习作业,找出生活中的数学实例,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高中数学教学以数学知识为背景,并不意味着数学课就要成为生活课,任何数学知识都要向生活“看齐”,更不是像有些师生片面理解为数学生活化就是浅显的“依附”于生活的数学课,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相通相容,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既能在数学中渗透实际生活,又能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双赢”。

(二) 以可实施性为原则

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教学实践总结得出的,它是可实施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它的可实施性。

一是教师方面。首先,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一种教学都是两大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是整个教学的促进者。在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需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次,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实际意义以及所学知识的用处,教师既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搜集、寻找和有效地利用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型,恰当地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还能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一个对知识重新认识整合的过程,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再次,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启发、引导并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参与,还需要设计合理的数学生活化模型,找到切入点,安排合理的时间和进度,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还不能失去知识的深广度。(www.xing528.com)

最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令者,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与学生平等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专职数学教师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外,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必需的,只有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二是学生方面。高中学生虽然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好的学习方法,但他们普遍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匮乏。以宣化一中为例,由于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他们责任心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高中生知识基础比较扎实,具有良好的认知习惯,他们的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方法、新观念充满兴趣,容易接受,适应性强,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且追求时尚,喜欢新鲜元素,好胜心强,喜欢出人头地。尽管个别学生学习动机有些缺失,可是思想意识活跃,非常希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只要教师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因材施教,结合生活实际,把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在崇尚美、追求时尚、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以提高数学素养为原则

数学素养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中能将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美学价值的欣赏等方面相互渗透,彼此联系。

高中学生大部分会走进大学,数学学习除了为将来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外,还对人的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理解数学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体会实事求是的数学精神,培养求真务实的数学品质,懂得欣赏数学美。数学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在生活情景中培养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具有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高中生已不是中小学生,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充满好奇,具有浓厚的兴趣,且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借助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巧设疑问,巧举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悟生活。授课语言要尽量幽默生动,授课工具可以多样化,比如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交互性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还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讲课当中可以讲述一些数学故事和名人轶事,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极限时插入刘徽割圆术;在讲数列求和时,插入高斯小时候的故事等。通过讲述这些数学家的小故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家勤奋励志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捕捉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联系生活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以更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还可以通过亲历探讨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2.在生活体验中形成数学技能

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勤于实践、主动探索并进行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使学生形成数学技能外,还应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对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正弦曲线之前,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一下钢琴中每按下一个琴键遇到空气阻碍的发声图像,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像是由几条有规律的曲线叠加而成的,看到这些,学生会觉得很奇妙,不禁思考“声音也能用这样的图像来描绘?”然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中要学习的正弦曲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就会用心地、主动地去学习。这样,通过创设和生活相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第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体验、生活经历中寻找数学题材,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运用学生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学。

3.在生活实践中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指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觉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并能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遇到实际问题,能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并加以分析,逐渐形成具有量化的数学思维习惯,并形成良好“数感”。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首先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搜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写数学日记,制作有趣的数学小报等习惯。这样就能逐渐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视角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能简单归类、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逐步学会利用数学语言去描绘和刻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根据需要再将信息进行处理,最终做出猜想,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