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英语教育改革趋势及建立维系与评估

高校英语教育改革趋势及建立维系与评估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在第一章讨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质。特别是最近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改革高考的决定,规定各地区学校和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2002年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入四项改革工程之一,可见我国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

高校英语教育改革趋势及建立维系与评估

笔者在第一章讨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质。在回顾现代大学之父洪堡的三种办学理念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缺什么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部先后于2010年和2012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在教育目标上,《纲要》和《意见》均倡导注重培育“完人”的全面人文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倡导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和谐统一,特别是针对我国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呼吁回归大学之道,以学为本,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启迪学生心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倡导学生自治与学术自由。为实施这些教学改革新理念,高校教育管理者、特别是高校师生应合力建设大学“本体性文化”——“以大学师生创造性的教学、研究与文化生活为中心的大学生活方式”(刘铁芳,2014:12)。

事实上,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理念的出台和实施背景,应追溯到21世纪初教育部在2001年启动的中小学各阶段(教育部,2001a)和大学实施的课程改革。在这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各阶段(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培养目标上,实施分阶段的课程标准。由此,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各阶段各课程标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摆脱过去教学中注重零碎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弊端。为实现各阶段课程培养目标,教育部倡议各学科教师在各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多采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针对我国各地区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教育部鼓励各地区应根据各地学生、师资和教育实际情况,在课程材料的编写、教师培训以及学校管理等层面,灵活实施各阶段国家课程标准,实行各地区的教育自治和独立。

就大学之前学校英语课程改革而言,由于传统学校英语教学中重词汇和语法的传授,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语言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学权威,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忽略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致使学生有“口”说不出,有“物”道不出、写不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差(教育部,2002)。

意识到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教育部于2001年要求各地区应根据各自教育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在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教育部,2001b);为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连贯性,同年颁布了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1c),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重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除此之外,教育部鼓励各地区针对各自英语教学实践,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是最近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改革高考的决定,规定各地区学校和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可见,教育部这一系列决定,一方面体现了教育部给予各地区学校充分自主权,另一方面也表明教育部和各高校注重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应对和呼应教育部自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相应地,大学也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上实施了系列改革。与学校改革相呼应,在教学目标上倡导改革传统的学科知识分割,实行文理渗透,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学习和教学方式上,鼓励学生创新,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周元清,2008)。(www.xing528.com)

就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不管是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语言知识传授、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语言知识为中心,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李岚清,1996)。针对这些弊端,为适应我国进入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很长时间以来,社会、学校及学生强烈呼吁改革大学英语教学。

2002年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入四项改革工程之一,可见我国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首先,在高等英语专业教学中,21世纪初,教育部组织编写并出台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000),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一明确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过程中,注重体现语言的交际性、实用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同时,在高校非英语专业教学中,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主要内容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2007)。

可见,无论是英语专业教学还是非英语专业教学的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均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质,又有其自身改革的特点,体现了英语学科的交际性、实用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教学目标上,愈来愈重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突出英语学科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实现大学“完人”和“全面人文教育”之目的;教学方式上,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体验式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