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数理科学与化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数理科学与化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农药化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全国和地方刊物上发表或参与发表相关学术研究论文3篇。科研方面在《东北师大学报》、《云南民族学院》等全国和地方刊物上发表或合作发表《局部环上的自同构》《分析广义自相似集维数的一种方法》《行列式的一个性质及其应用》等学术论文10余篇。

云南民族大学70年春泥志:数理科学与化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李崇靖,男,白族,1938年生,云南昆明人,九三学社成员,教授。

1961年大学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五年制),分配到宁夏大学数学系任教。1984年调到云南民族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担任过宁夏数学学会理事、云南民院数学系副主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1992年晋升教授,1999年退休。

1956年在四川大学数学系学习期间,自学了苏联数学家斯米尔诺夫的专著、中科院数学家王寿仁先生的论文,并在1960年《四川大学学报》第三期上发表了论文《变斜的项的联合分布的极限》。1971年在宁夏大学参加数学系攻关团队,在北京一些高校、中科院数学所、物理所、工厂的帮助下,在1973年曾完成了一台小型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任务。1978年参加轻工部宁夏轻工局、校、厂合作的科研工作取得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当时国家轻工部与宁夏轻工局联合宁夏大学与工厂,进行电子提花毛毯织机的研制,经4年的努力在1978年获得初步成功。其理论问题写成论文《传真提花毛毯织机逻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1980年《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期。该项工作获中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受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大会,受到了华国锋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合影。同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为省级科技先进工作者,1983年国家民委、国家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授予了荣誉证书

1984年调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多年来,讲授过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点集拓扑等理论课,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师生好评。

多年来先后在《四川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传真提花毛毯织机逻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模糊集的悖论》等学术研究论文8篇。

论文《模糊集的悖论》1988年在云南民族学院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年会”宣读,该论文发表在1992年《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论文《n维欧氏空间Rn中的C-S集C-S分形及其分维(Ⅰ)》及(Ⅲ)两篇论文收入华中理工大学所编的《第二届全国分形理论及应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论文《n维欧氏空间Rn中的C-S集C-S分形及其分维(Ⅱ)》发表在1991年成都全国分形理论讲习班论文集;论文《平面上的不可求积曲线及其分维》发表在1993年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的《分形理论及其运用论文集》;论文《C-S集分形及其分维》1996年在云南民族学院召开的全国分形数学会讨论会宣读并收入论文集。

1985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高校优秀教师。

陶广书,男,汉族,1938年4月生,云南宣威人,中共党员,教授。

1962年大学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在云南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8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曾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系主任(1988—1993)、党总支副书记等行政职务和云南省教育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92—1998)等。1992年晋升教授,1998年退休,退休后继续受聘担任学校本科学生教学督导员工作直至2002年。

教学方面,多年来一直承担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专业研究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根据教学工作需要,曾编撰过《有机化学》等多种相关教学讲义,1992年编纂的《有机化学反应图解》由云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数十年来,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治学严谨,为云南民族大学化学系和理科院系的建设、发展以及青年教师人才培养等做出了一定贡献。

科研方面,曾主持、参与和完成“二甲苯生产对苯二甲醇胶黏剂”“VB12前体”“植物香精提纯”“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方法比较”等多项科学研究课题。在《农药化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全国和地方刊物上发表或参与发表相关学术研究论文3篇。

1993年获得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荣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党员称号。

林公源,男,汉族,1942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教授。

1964年9月大学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数理系,同年分配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石岘造纸厂子弟中学任教(1964—1978),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1978年9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师从张海权教授,1981年10月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并于11月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数理系(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任教。曾担任过数学系副主任、系主任(1977.7—2002.7),云南省教育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1995年晋升教授,2002年7月退休。

教学方面为学生讲授过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近世代数、初等数论、群论基础、数学模型等课程。多次指导毕业班学生到中学进行教育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组织并培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退休后曾继续为研究生讲授《抽象代数》等理论课。

科研方面在《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云南民族学院》(自然科学版)等全国和地方刊物上发表或合作发表《局部环上的自同构》《分析广义自相似集维数的一种方法》《行列式的一个性质及其应用》等学术论文10余篇。

其中《局部环上的自同构》1988年获得云南民族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89年《大学基础课程中怎样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获得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云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改革》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对工作和教学认真负责、教书育人。1992年、1995年、1996年、2002年先后评选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1996年、2019年评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荣获云南民族学院首届“伍达观杰出教师奖”;2001年荣获云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师称号。

杨朝群,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云南昆明人,九三学社成员,教授。

1965年7月大学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物理系,先后在玉溪师范专科学校,玉溪一中(1965—1972),云南省教育厅教材编审室(1972年—1977)和云南省业余滑翔学校(1977—1981)任教,1981年5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先后在民族预科部、教务处担任教师和行政管理工作,1998年晋升教授。

40年间,曾担任过教务处副处长、云南省政协委员(第7—8届),云南省教委教研室特邀教研员,云南民族学院教学督导室主任、副团长,云南省高校党风兼政建设义务监督员(2001—2003),省级特聘督学,云南省初中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物理学科评委(1992)等。2002年退休,继续受聘担任云南民族大学教学督导(2002—2009)。

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分别在物理系、预科部、干专部等系部承担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1988年参编的云南省高中教材《劳动技术》(高中全一册)获得云南省新闻出版局1987年度滇版优秀图书三等奖,1989年获得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完成的教改项目“加强教学管理,培养合格人才”获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撰写的论文《谈试卷编制题库建设》1998年获云南省高教学会“高教研究优秀论文成果奖”;论文《面向21世纪,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全面提高我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获学院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9月);合写的论文《认真抓好两基实验室评估,促进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获云南民族学院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论文《我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理解》获云南民族学院党委系处级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论文二等奖。

1985年曾评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1999年12月荣获云南省教委“高校师资工作先进个人”荣誉;2002年9月荣获云南民族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李家锦,女,1940年12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教授。

1962年大学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半导体专业,先后在辽宁省抚顺钢铁厂研究所和昆明钢铁厂昆钢中学工作,1981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物理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期间,曾在复旦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进修,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2000年退休。

多年来,多次担任本科学生班主任工作,先后承担过电动力学、电磁场、微波、普通物理等理论课和力学、光学等实验课的教学工作。教学认真负责,受到师生好评。退休后受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的聘请,继续承担本科学生教学工作到2004年。

科研方面:先后在《天体物理杂志》《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或参与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5篇,其中发表在《云南天文台台刊》1993年第3期上的研究论文《吸积盘谱的讨论》获得云南民族学院1997年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发表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1期的论文《SCI在寻探科学发展前沿的应用》被评为1998年学校优秀论文;和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合作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等刊物上的《射电选择BL天体及其相关性》《X射线选择BL天体的哈勃图形》等3篇论文分别被SCI收录。

1997年评选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荣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班主任称号。

赵仁,男,白族,1941年10月生,云南省大理市人,中共党员,教授。

1966年7月云南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五年制),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四川汽车制造厂、云南省国防工办云南东山机械厂和云南电子管厂从事技术工作。1979年8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数理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担任过物理系学生党支部书记和物理系电磁学教研室主任等,1999年晋升教授。2001年12月退休。

教学方面,曾独自筹备建设物理实验室、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实验室和近代物理等实验室,先后为数学专业1978、1979两届学生开设出八个基础普通物理实验(此后又扩展到12个实验),为招生物理专业首届学生能开设基础物理实验创造了先决条件。讲授过电磁学、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理论课程和电工学实验、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实验等教学工作。编写过物理系内使用天文学基础和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实验等两种教材供学生使用。对教学和承担的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师生好评。

先后在《物理通报》《大学物理》《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昆明工学院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物理实验》和《电气传动》等全国和地方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先后参加过1988年西南地区高校第六届实验物理学术年会、1990年云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2000年第十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等,三次均有论文参加交流并入编会议论文集。

曾荣获云南民族学院伍达观奖教金先进教师奖,并先后获得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2次、优秀共产党员3次。

陶志伟,男,汉族,1945年1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教授。

1967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光学专业化)五年制本科。毕业后1968至1970曾在开远卧龙谷解放军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被分配到文山州广南县极度贫困的大山区黑支果公社小学戴帽初中班任教,讲授物理和数学,所教班级参加1972年广南县4个科目的统考,各科成绩均名列全县第一名。1973年调到昆明铁路局宜良铁路小学初中班任教,后到宜良铁路中学任教。1978年参加编写曲靖地区高中物理教材。1981年1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物理系工作。1991年至1993年任物理系副主任。1993年至1999年任物理系系主任。1999年晋升教授。1999年至2002年任物理系系主任和信息与电气工程系系主任。2002年被聘为“物理学专业主讲教授”。兼任过全国高等学校量子力学研究会理事、云南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是中国物理学学会会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员。2005年退休。

到民院以来,教学方面先后承担过光学、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学、激光原理、普通物理学、BASI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多门理论课程和光学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普通物理学实验等多门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对教学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受到学生好评。作为第二副主编编写的《大学物理》教材,由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发行。

在履职系副主任、系主任期间,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党政布置的工作,认真、诚心为教师和学生工作。1996年,电气技术专业申报成功,民院有了第一个工科专业。1997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申报也获批准。1998年,主持通过了云南省教委对“电子、电气技术实验室”的合格实验室评估工作。1999年,主持通过了云南省教委对“基础物理实验室”的合格实验室评估工作。1999年,信息与电气工程系获学校批准成立。2000年,由全国高等学校量子力学研究会主办,云南民族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量子力学2000年年会暨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会议在昆明召开,云南省电视台对开幕式作了报导,会议的召开提高了云南民族学院在全国的认知度。

科研方面,分别在《物理实验》《科研管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刊物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8篇。其中论文《一个陀螺动力学问题的解析解》被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数学文摘》1998年第12卷2期检索,该文1999年获得云南民族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论光在介质表面反射时的半波损失问题》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

通过十几年研究,建立了3个光矢量的数学表达式,定量分析了光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公开发表了如下论文:《光波入射到光疏-光密界面时反射光与折射光电矢量分拆》《对半波损失等现象更深入的理论分析》《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时折射光的偏振度》《在光密-光疏界面反、折射的电矢量分析》《对额外程差中两个电矢量方向的数学表达式》《对额外程差中两个电矢量方向的再探讨》《论光在介质表面反射时的半波损失问题》。

1989年和1993年2次被评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2002年荣获云南民族大学“伍达观杰出教师奖”;2005年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退休后应工作需要继续承担基础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2011年被学校聘任为云南民族大学第六届教学督导团督导员。2013年至2017年担任中共云南民族大学离退休处党委第三党支部组织委员。

包季全,男,汉族,1939年12月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教授。

1963年7月大学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先后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师范学校、兴义地区五七师大、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曾担任过班主任、教研室主任和化学系(科)主任等并兼任过校工会文体委员,党支部委员。1985年1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化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担任过化学系副主任(1986—1988),教研室主任,系学术委员,系党总支委员,系工会主席等工作,1999年晋升教授。

教学方面曾担任过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粘接化学、当代化学专题讲座等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及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化工实习等;主持编写的《有机化学实验》(省高校重点课程)《化学知识与应用技术》及其实验教材(云南省教委师范教育处委托)《高分子粘接化学》及其实验教材,供学生和进行教师学习培训使用。1999年12月31日退休,应聘继续担任过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工作(2000年1—7月)、学校本科生教学督导员(2002—2014)和离退休第三党支部支部委员(2002—2013)等工作。

科研方面曾主持完成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发高效、节能的COG技术及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3项。完成的教学成果《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提高民族学生素质》(第一作者),荣获云南民族大学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998.10);在全国和地方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论文《一项对学生智能进行开发和考核的教改新实验》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优秀论文二等奖(1996,11);《实验科学与技术》发表在高校实验室丛书1997年1期(第一作者),收录在《全国高校实验室教学改革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教改论文《以天然植物为原料,改革有机化学实验》(第一作者),发表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1期。曾应邀在全国高校实验室教学改革学术大会交流发言;科研论文《关于乙二胺氨基甲酸酯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第一作者),应邀参加“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精细化学品化学学术会议”大会交流,论文为大会学术论文集收录;专利技术“多用途可控制氧器”荣获云南省科委“云南省小发明”二等奖;专利发明“多用途可控制氧器”获第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关于开发高效、节能的COG技术及应用性研究”及“COG多用途高温节能喷灯”等项目荣获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95中国昆明科技成果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交易会”银奖。

1980年曾荣获贵州省兴义地区政府授予“工会先进工作者”奖状;1983年荣获由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共同颁发的“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科技工作”的荣誉证书;1999年荣获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奖”,同时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云南省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个人奖”(1999),还获得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3次,“优秀共产党员”4次和“优秀工会干部”等。

王湄生,男,汉族,1945年2月生,江苏溧水人,教授。

1967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数学系(五年制本科),毕业后被派到大理宾川部队农场参加锻炼,70年2月分配到德宏州陇川县革委会工作,后调到宜良县可保煤矿子弟中学教书,1980年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数理系工作。1983年数理系调整为数学系、物理系及后来的化学系以后,一直在数学系(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任教。曾担任过多年的班主任和计算机教研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担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副主任,兼任过云南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1992年评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教授,2005年2月退休。

到云南民族大学工作以来,先后给本科生讲授过多种算法语言(FORTRAN、Pascal、C语言等)的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计算方法、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课程,编写的《计算机与文档处理》和《数据库管理系统》2本讲义供本校多个专业学生使用数年。曾多次承担数计学院两个专业毕业班的教学实习、毕业考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积极投身实验室建设和专业建设工作,1984年在当时的行政楼负责建成我校第一个计算机实验室,使我校成为云南高校中计算机实验室起步较早的学校之一。为适应边疆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从1988年开始,配合系领导着手计算机专业的筹建和申报工作,并于1990年获批新设计算机专业(专科),到1998年又增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使原数学系的专业建设又上一个新台阶。

任系副主任后主要分管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带领相关老师一起团结协作,于1998年建成云南民族大学第一个集多媒体电化教学和计算机交互式教学于一体的多功能微机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推动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也让云南民族学院较早成为云南省高校网上招生的基地之一。教学管理方面,积极协助系主任和其他系领导,分别针对几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在实习基地建设、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一套较完整有效的制度。独撰发表的科研及教学论文有:《基于CSCW的电子会议系统设计》(《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2期)《信息检索系统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9卷第1期)《基于面向对象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方法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9卷第2期)《一种元调度方法》(《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9卷第3期)《试论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9卷第4期)《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10卷第2期);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有:《多媒体网络CAI教室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20卷第32期)《关于学生学习成绩排序的探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9卷第2期)《关联挖掘规则中的关联推理》(《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10卷第3期)。

1984年至2004年间6次获学校优秀教师称号,还分别于1991年、2000年2次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赵吉寿,男,汉族,1956年4月生,云南马龙人,理学硕士,民革党员,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2年1月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1988年从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化学系工作。1992年到华南理工大学进修;1997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作访问学者。担任过化学系教学秘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应用化学教研室主任。2002年成为云南民族学院骨干教师,化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2003年晋升教授,2010年被评定为三级教授,2016年4月退休。

担任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及实验、无机化工工艺学、煤化学、化学化工文献检索、化学与环境、当代化学专题讲座等本科课程和校级选修课——生命中的化学元素和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硕士研究生选修课——配位化学及应用等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并完成了学校重点课程——无机化学的建设工作。

在无机化学领域中,从事夹心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含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Co(II)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载氧功能研究、稀土卟啉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助催化分解水放氢的研究等理论研究工作。固相合成AlPO4类材料和有机磷化合物模板多维材料的水热合成工作。主持完成云南省基金资助的“稀土卟啉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助催化分解水放氢研究”的研究课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从原子层次研究贵金属冶金基础理论中的若干问题”项目和“金宝山加压氰化处理铂族金属硫化精矿技术研究”的部分研究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近紫外光激发的碱土金属铝酸盐红色荧光粉发光性能研究”“新型稀土磷酸铝盐白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发光性能研究”、国家地区基金“聚合物发光器件的铱配合物合成”项目。在国内外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Dalton Transations、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应用化学》《稀有金属》《冶金分析》《稀土》《合成化学》《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环境污染与防治》《水处理技术》等刊物及BOOK OF ABSTRACTS FOR FIFTH EURASIA CONFERENCE ON CHEMICAL SCIENCES和一般刊物《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云南化工》《实验科学与技术》,第二十五、二十六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及第五届欧洲、亚洲化学大会论文集,发表论文90余篇,部分论文分别被SCI和EI收录。

1994年获校“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获云南民族大学伍达观优秀教师奖。

杨干山,男,白族,1959年12月生,云南大理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7年3月在大理海东完小当民办教师,1977年考上大理师范快班,1978年分配到南涧县一所小学附设初中部教数学、物理、化学。曾带学生参加地州初中组数学竞赛获三等奖;所教班级在全县多次初中数学统考中平均分超过县里3所完中。1981被评为南涧县新长征突击手,1982年被评为南涧县先进教育工作者。考上云南民族学院后南涧教育局希望其转为函授生并调到三中工作,省招办没同意。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云南民族学院毕业留校参加讲师团赴迪庆任教,1987年评为讲师团省级先进个人。1994年获云南大学数学系硕士学位,2002年获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博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1998年被美国数学会吸收为会员,2004年被美国数学会聘为评论员;多年担任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学会理事,云南广西四川河北四省科技项目、世界数学顶级刊物JDE等十多种著名刊物评审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5年获云南省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2014年12月退休。

在1999年之前多年担任班主任、教学秘书、科研秘书和教工支部书记。为本科生和硕士生讲授过高等代数、泛函分析、数论、基本线性偏微分方程、二阶椭圆型方程、广义函数与Sobolev空间、算子半群等15门课程。1994年被评为云南民族学院首批6名学科带头人之一,2007年负责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本科和研究生各有1队分别获国家二等奖和三等奖。2007年起被云南师范大学外聘为教授参与指导全国数学建模竞赛(1队研究生获三等奖,2队本科生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2004年任硕导至2019年,指导硕士生中有27名考上博士研究生。(www.xing528.com)

研究方面,1988年提供给全国中学数学联赛一道试题被采用;本科第四年被派到四川大学数学系学习期间,在张石生教授指导下所写毕业论文发表在中科院《计算数学》上;1990年发表的广义KKM理论经著名数学家Kok Keong Tan和Carlo Bardaro评论编入美国数学会Memoirs及研究生教材,30多年来不断被研究成为集值分析常用工具,成果发表在Proc.AMS(美国数学会主办,1998),AMM(1990),MSR(美国,1999),数学物理学报(1997)等刊物上。读博期间在郭柏灵院士指导下构造的LL方程显式解得到周毓麟等4位院士肯定,丁夏畦院士评价“是这方面的第一项工作”。有56篇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PLA(荷兰物理学会主办,2003),JMP(美国物理学会主办,2001)《数学学报》(英文版,2004)《数学学报》(中文版,2006)《数学进展》(2001),CNNS(2000),JDE,CPL,DDNS,《中国科学》等刊物上(多篇被SCI收录,多篇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006年以来应北大、复旦、厦大、香港中文大学等近40多所高校邀请进行交流访问,作学术报告50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2008,2011,2015,2019,前3项已完成),完成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几类偏微分方程的解析方法和稳定性研究》)2015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1998年被云南省教委、云南省人事厅、云南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云南省教育工会联合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1999年被云南省高教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6年获云南省教育卫生科研系统“云岭优秀职工”称号。

戴云,女,汉族,1957年10月生,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4年参加工作(知青下乡),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77级),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工作。1986年7月在云南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1998年8月在北京大学完成全国首届研究生暑期化学学校课程学习;2000年1月在浙江大学完成高级访问学者研修;2008年3月在德国洪堡大学完成访问学者研修。1985年7月前在数理系、理化系任教,主要参与化学系筹建,曾任系团总支书记。1985年至2002年在化学系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2002年至2009年担任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至2006年),院长兼民族药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年晋升教授。2009年7月调学报,任编辑部主任。兼任过云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2012年10月退休。2014年担任民大老体协秘书长至今,目前还任离退休第三党支部书记。

为本专科学生和硕士生讲授过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天然产物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等十几门专业课和公选课。独编《天然有机化学实验》和主编《应用化学实验》2本讲义在校内使用。主要参与硕士点建设,民大理科最早的硕士点,有机化学硕士点于2000年被批准并招生。2008年主持完成民大第一批省级精品课程之一《仪器分析》的建设工作。同年与王红斌共同主持完成云南省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云南省首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曾5次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3次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主持完成2项为“《天然有机化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第一完成人)和“化学网格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第三完成人);2009年主持完成科研项目1项为“以专业建设促进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完成人)。主持完成多项校级重点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学校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997年主持完成云南省基础应用基金项目(新型开链冠醚类似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2004年主持完成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蜚蠊壳聚糖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国家民委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傣药数据库建设);2012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蜂胶缓释治疗牙周病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子项目(蜂胶缓释药物中药用成分质量控制方法研究)。2005年至2009年,作为首任实验室主任,负责云南民族大学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民族药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及建设工作。该实验室2006年获批建设,2010年通过验收。在《理化检验》《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实验室》《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国药学杂志》《食品科学》和Journal of Phase Equilibria and Diffusion、Asian JChem.等中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86篇,其中独撰、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45篇(18篇为中文核心期刊或SCI、EI收录期刊)。

1992年获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奖;1993年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和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第二完成人);1995年,“制作佛手瓜果脯的方法”获云南民族大学第一个职务发明专利(第二完成人)。曾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女职工称号及伍达观优秀教师奖和伍达观教学科研杰出奖,是学校第一批骨干教师,化学学科第一批3名硕士导师之一,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曾被评为学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赵剑宇,男,汉族,1946年10月生,安徽宿县人,教授。

1970年7月毕业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五年制),先后在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班等进修学习。参加工作后先后在煤炭工业部煤炭师范大学和中国煤炭科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1年晋升高级工程师,同年经安徽省淮北市政府推荐,任安徽省淮北市第五届政协委员。1995年底来到云南调入云南民族大学化学系工作,先后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2006年10月晋升为教授。2006年退休。

1995年底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后,先后担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应用化学教研室主任、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先后主讲物理化学、物化实验、材料化学、应用表面化学等10门课程,指导过多届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认真、教学严谨、效果优秀,历年年终考核均为优秀。主持物理化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参与应用化学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均按期通过学校验收,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主持、参与“乳化炸药电学稳定机理的研究”(煤炭工业部科学基金项目,任组长),“煤矿许用乳化炸药新型消焰剂及炸药的研制”(煤炭部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大型煤田酸化矿渣提取白碳黑的研究”(安徽省应用科学基金项目,任组长),“乳化炸药稳定性的研究”(参与)。先后在全国和地方刊物上发表乳化炸药胶粒微电泳的测试等自然科学论文10篇,为进一步研究现代新型炸药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参与多项省级科研基金项目,先后发表《W/O型乳胶粒子表面电性研究》《反渗透法高氮工业废水净化的研究》等相关学术研究论文25篇。

先后荣获云南民族大学伍达观教学科研优秀奖,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物理化学)大奖赛优秀奖等荣誉。

马永涛,男,回族,1958年生,云南昆明人,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8年至1982年在暨南大学物理系就读,1982年至1985年昆明物理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1987年在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与实验研究生班学习,1987年至2002年在云南民族大学电教中心工作。2002年调任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曾任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政协昆明市呈贡区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获云南省教学名师(2009年)和云南民族大学教学名师(2007年)。2018年11月退休。

主要工作业绩:云南省重点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责任人(2005年);云南省精品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负责人和主讲教师(2005年);云南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高职本科)”教学团队建设负责人(2011年);云南省高等学校“马永涛教学名师工作室”责任人(2012年);云南省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本科转型项目建设负责人(2015年)。

先后讲授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系统原理等多门本专科课程以及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课程。出版专著2部,主编论文集2部,主编本科教材4部,主编研究生教材1部,参与制作电化教材20余部,并有10余部获云南省优秀电化教材奖。

获得奖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2014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2009年,2013年);云南省优秀教材奖(云南省教育厅,2011年);云南民族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06年);云南民族大学教材优秀奖(2009年);云南民族大学精品教材3次(2016年,2017年,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优秀教案(2015年);论文获云南省委统战部、省高校工委组织的《第四届云南省高校统战工作理论研讨征文活动》三等奖(2013年9月)。大学生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云南省教育厅,2009年);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云南民族大学,2008年和2011年各一次);学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2017年)。

颜莉,女,汉族,1959年1月生,云南罗平人,教授。

1982年1月从昆明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毕业后参加工作,1992年12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化学系。2010年获副教授任职资格,2014年晋升教授,2019年1月退休。

到民院化学系后主要承担无机化学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1999年11月获高级实验师任职资格。先后讲授过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中学化学教学法并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担任过两届班主任。2003年9月调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从事计算机实验中心的日常管理、实验教学和2004级数学与应用班教学实习工作。期间承担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及实验、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及实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及实验、程序设计及实验、计算机维修维护及实验等多门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开设过3门全校性通识课(化学与现代社会、图像编辑处理和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制作)。指导过3个本科班的教学实习和40余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应聘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应用技术学院,先后承担数字媒体技术及实验、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及实验、数字广告设计及实验、办公自动化及实验、媒体动画及后期制作及实验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参与2001年的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固相模板合成磷酸铝类材料及其表征和应用性质研究”,主要承担合成与性质研究方面的工作;参与校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的建设工作,主要负责网站的建设;参与校级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数据结构和校级教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建设工作。先后在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和国内《无机化学学报》《应用化学》《稀土》《环境污染与防治》《水处理技术》《合成化学》《云南大学学报》等公开刊物发表论文41篇。部分论文被SCI和EI收录。

陈海云,男,汉族,1960年10月生,浙江萧山人,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2年7月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基础部应用化学专业,后在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及德宏州教育学院教学工作,1989年1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化学系工作。1991年7月在云南大学化学系完成研究生班进修,1992年11月评定为讲师,2007年9月被评为副教授,2014年7月评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物理化学、有机化学)。2020年10月退休。

到云南民院后,主要讲授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还为不同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新的专业选修课和公选课程,讲授过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中药资源学、中医药学概论、食品化学等专业选修课。备课认真细致,讲授通俗易懂,每个学期开设的全校通识课化学与生活和中医药与健康深受学生喜爱。2013年荣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教案(物理化学)。教学工作外,主要参与编写了《物理化学实验》和《应用化学综合实验》等校内使用教材。多次指导教学实习、化工实习以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每年均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

科研方面,2018年12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项(抗菌肽的控制释放及稳定性研究);2008年1月完成云南省教育厅的基金项目1项(凤尾茶药效成分的研究);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参与了云南省教育厅与上海市教委联合发起的“沪滇高校科技合作项目”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参加合作性研究。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在如下中外文期刊《中草药》《食品工业科技》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Phytomedicine、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Nano、Polym.Bull.等发表论文11篇(SCI,EI,中文核心),非核心期刊论文多篇。积极参与“云南省生物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研究团队的研究工作。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多臂聚乳酸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201210180673,第二发明人;聚乳酸共混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201210180671,第二发明人)。

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1990年至2006年期间5次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班主任称号,2001年、2004年、2005年3次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毕业生工作者称号,2005年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优秀教师,2009年获云南民族大学第九届伍达观奖教金教学科研先进奖,2010年获云南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评为校先进工作者,2013年再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十佳师德标兵。

王和璋,男,汉族,1934年10月生,云南祥云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

1949年10月加入“民青”,196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炮兵技术学校高观系,1982年12月从部队转业到云南民族学院,1984年5月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1987年9月评为高级工程师。

从小生长在革命烈士之家,耳濡目染,受到良好教育,1947年秋,从祥城小学毕业后,考入大理喜洲五台中学。1948年昆明暴发了“七一五”反美扶日运动,受此爱国民主运动的影响,为了追求学运浪潮,便于1949年春转学到昆明,考入龙渊中学,除正常的学习外,开始参加地下党领导的一些课外活动。1949年9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开展“九九整肃”,疯狂镇压革命群众,并停办大中学校,于是回家乡就读祥云中学。不久,由赵俨老师介绍加入“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并积极参加迎接云南解放的各种活动。1950年秋,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大理中学读高中。

1951年8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投笔从戎,分配到北京通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械学校(后改为第一炮兵技术学校)学习。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南京第三炮兵技术学校担任教员,一直干到“文化大革命”后期,部队院校大调整,合并到重庆后勤工程学院,1969年12月调往该校军械系任教。1975年随着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又将后勤工程学院的军械系分出来,在石家庄成立军械工程学院,于1976年初调往该校三系光学教研室担任教员。

参军31年,除3年学习外,都是在部队院校担任教员,可谓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应有贡献。1965年评为优秀党员,1979年评为先进个人,3次受到学校嘉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参加编写的专业教材较多,其中除供学校使用外,由总后勤部印发全军的有:《光学仪器教材》,1973年由战士出版社出版发行;《光学仪器维修手册》,1977年由战士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本人编著的共有30多万字。此外,在全国性的刊物《光学技术》杂志1980年第三期上发表过《透镜光圈数N与其半径误差dr的关系》;1982年在全军的刊物《人民炮兵》第8期上发表过《光学仪器上的增透膜》一文。

1982年申请转业回乡,于12月底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开始在预科部,后调物理系,1984年5月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并兼任部分教学工作。1991年调总务处任党总支书记。1985年评为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992年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1993年撰写的《高校后勤在深化改革中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获学校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1994年退休。

退休后除参加文体健身活动外,喜欢研究诗联,2005年主编了家族成员的诗联选《荷池吟草》;2011年主编了云南早期地下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吴少默的生平纪实《光辉的历程》;2019年主编了《王孝达烈士及其百年家史》,王孝达是祥云“三英烈”之一,是大理地区第一位为革命而牺牲的共产党员。

退休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活动,1997年、1999年、2002年评为学校优秀党员。

周汉仁(1943.3—2008.9),男,汉族,江西吉安人,民革成员,副教授。

1967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参加工作。1978年云南大学为培养高校专业教师,开办理论物理进修班(等同研究生班)学制两年,经考试、选拔入学并顺利毕业。1980年10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数理系任教。历任数理系实验室负责人、社会培训部负责人、夜大函授部副主任、主任。1982年评聘为讲师,1987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3月退休。

1980年云南民族学院筹建物理系,经时任系主任王志符教授推荐调入云南民族学院任教,协助筹建物理实验室。1981年物理系顺利招收第一届学生,撰写《普通物理热学》《电路分析》《电子线路》讲议并担任理论课和相关实验课主讲教师。1983年负责筹建云南民族学院社会培训部,经多方努力争取电子企业捐赠5万元人民币作为培训部的启动资金。培训部正式开展工作后短短两年时间为全省各行业开展多次急需人才培训班,特别是与云南省统计局合办统计专业知识培训,缓解统计人员不足;与昆明市科协创新式地合办了我省首届厨师营养学培训班;开办了计算机培训班和BASIC语言培训班等。1985年调任夜大函授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发挥“敢想、敢当、敢干、敢拼”的改革开放新精神和老三届大学生不服输、勇于创新的顽强干劲,扎实做好金融市场人才培育工作。夜大函授部紧扣供需关系,多措并举,一是积极与省公安厅、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市公安局、昆明卷烟厂、玉溪卷烟厂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联系,从成人高考前期备考入手,送教服务上门,将考前辅导、志愿填报、教育理念和民院夜大函授部品牌树立“四位一体”,统筹实施,帮助同期金融系统国有企业管理者扩大知识面、增强业务技能;二是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主基调,服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夜大函授部秉承学校办学初心,分别在滇西、滇东北等多地建立函授点送教上门,是省内高校地州函授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大学之一;三是顺应时代潮流,率先引入新科技,推进规范管理。1987年民院夜大函授部自主研发计算机教学、学籍管理、收费等软件,在全省率先对教学、学籍管理等利用计算机管理。使民院夜大函授部成为云南夜大函授教育的品牌,1996年教育部对全国夜大函授工作进行教学评估,被教育部表彰并给予奖励。四是响应全名健身号召,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民院夜大函授部通过招收云南省女子排球队、围棋队、象棋队队员,云南电视台主播等艺术骨干,以其为依托组建了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象棋队、围棋队、文艺队。通过比赛、迎新晚会等形式丰富的活动,促进全员参与,全员健身,全员受益。同时,在昆明卷烟厂的资助下,1987年云南民族学院承办了全国高校象棋、围棋比赛。云南民族学院代表队荣获象棋、围棋团体第一名。

任孝芬,女,汉族,1941年12月生,云南昭通人,中共党员,副教授。

1965年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化学系,分配到在昭通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1986年1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过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系党总支委员,系学术委员等。1992年晋升副教授,2001年退休。

多年来一直从事化学和分析化学理论课及其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工作认真、尽职尽责,努力将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起来,编写教辅材料,悉心引导,获得师生好评。

曾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并在《应用化学》《化学传感器》等学术刊物上参与发表《1,10-双(1′-苯基-3′-甲基-5′-氯代吡唑-4′-基)癸二酮-[1,10]对铁(Ⅲ),钴(Ⅱ)和镍(Ⅱ)的萃取行为》《伏安式BOD微生物传感器研究》等学术论文4篇。

1984年曾评选为昭通师专优秀教师;1994年荣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称号。1990年和2019年分别评选为云南民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黄学彬,男,汉族,1940年4月生,云南石屏人,九三学社社员,副教授。

1961年9月参加工作,1965年7月大学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物理系,同年分配到位于寻甸县的云南农业劳动大学林学系任物理教师。先后在昆明医学院基础教研室物理组(1972—1973),云锡公司(1973—1985)工作,担任过技校电工教师、教研组长,工程师等。1985年5月,调到云南民族学院物理系任教,1987年10月晋升为电子技术与计算机高级工程师,1998年9月转系列为副教授。2000年5月退休。

履现职以来在物理系首次开设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计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坚持非职务科研对校外科技服务。在《云南冶金》《电子技术应用》等刊物上公开发表《水位遥测信号与调度电话共线传输装置》《DSBL-I型比例堰流量计-生产用水沟道流量自动检测仪》《折线拟合模型及其在自动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论文6篇,其中论文《折线拟合模型及其在自动检测中的应用》被《中国科学技术文库》收录。

曾荣获云锡公司节能先进个人奖、优秀科研成果奖。1987年9月被评为云南民族学院优秀教师,1989年7月获云南省标准计量局1988年云南省标准计量技术进步三等奖;1989年、1997年分别荣获云南民族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李萍,女,汉族,1952年6月生,云南建水人,中共党员,副教授。

1968年12月参加工作,在河口县瑶山公社当插队知青。1973年9月经推荐考试到云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学习,1977年3月大学本科毕业。先后在河口县邮电局,个旧市教学仪器厂,云南省技术监督局滇南计量测试研究中心等从事报务、产品研发制造、计量测试研究等工作。曾担任过中心热学室主任、工程师。1992年12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物理系任教,1996年12月获得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委员会认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1999年10月晋升高级实验师,2006年10月转副教授。曾担任过物理系副主任(1996—2002),物理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和学生党支部书记,系党总支委员等,2007年7月退休。

在物理系任教期间,主要承担电磁学、力学、热学、数字电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和相关的理论课教学工作。教学中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曾独立编写过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部分)讲义、电磁学实验指导书;参编了云南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电磁学、光学部分等教材并用于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好。2002年遴选为云南民族大学骨干教师。

科研方面,先后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民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刊物和部委会刊上发表《校准热电偶时温场的温度控制》《惠斯通电桥桥臂电阻取值范围的分析与研究》《电流计扩程对并联电阻值的计算及其验证》《电流计扩程对并联电阻值的计算及其验证》《加强实验教学,培养面向21世纪的民族科技人才》等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

1997年、2006年分别荣获云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获云南民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次(2001年,2006年)、优秀教师(1993年)和先进女职工(1997年)等荣誉或称号。

谷建明,男,汉族,1958年12月生,辽宁抚顺人,中共党员,高级实验师。

1976年8月高中毕业下乡到昆明龙泉公社中坝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1979年1月在昆明市煤矿机械总厂从事电器维修和宣传工作,1986年4月调入云南民族学院。先后在化学系和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从事行政管理和教学等工作,2017年晋升为高级实验师,曾担任过宣传干事、系行政秘书、工会主席、班主任、教工党支部委员,2018年12月退休。2020起担任云南民族大学离退休第三党支部组织委员。

30多年来除承担行政和设备管理工作外,负责过电路实验、电机与拖动实验,继电保护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力学实验、电磁学实验、热学实验、中学教学法实验等的实验管理和准备工作。承担过普通物理实验(上、下)、电磁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一、二)、热学实验、中学教学法实验、光学实验、电工学实验、电路分析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机与拖动基础实验、继电保护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网络终合布线工程实验共计16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

参与“滇南彝文数字化信息处理平台”“云南彝族漆器及铜鼓虚拟数值化再现及修复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和《自然科学学报》刊物上发表《基于变风量空调系统机组部分的建模研究》《125kHz射频卡读卡器的天线设计》学术论文2篇;和李跃勋老师合作的《迈克尔逊干涉实验集成光源装置》2015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510789567.6)。

曾先后荣获云南民族大学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或称号15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