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教学改革

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培训的“双元制”模式,其精髓是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并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计划和实施手段。

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教学改革

一、中专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中专教育职业教育,须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加强技能训练。传授必要知识的目的是使技术、技能更加合理高效,能顺利达到中级技术人员岗位的要求。但长期以来中专教学计划没能摆脱高等教育学科型框架,高校所开课程在同专业的中专教学计划中都能找到,而中专理论教学与技能业务操作课时之比约7.5∶2.5,这样大大削弱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与职教精神不符。

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发展,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机械工业正在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引进先进设备,以改进工艺。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拥有量不断增长,企业迫切要求学校提供具有计算机、机电一体化知识,又会操作通用设备和数控机床的中级技术人员,以及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经营、既懂机械知识又懂电气控制的复合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但目前企业对中专毕业生的普遍反映是,专业理论知识有余,实践技能不足;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广泛需要;组织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开拓精神。因此,中专教育迫切需要探索一种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模式。

二、“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引入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先进职教模式,它在二次大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引起世人瞩目。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培训的“双元制”模式,其精髓是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并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计划和实施手段。它重视在企业中进行实训,接近企业中运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因此,学生在动手能力、技术业务能力、生产经验、劳动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受到企业的欢迎和重用。

1989年,上海纺织机电学校协同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完成了由市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上海纺织机械行业职教情况调查及与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比较研究”。这个课题历经8个月,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自身条件下学习德国先进经验的若干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在上海纺织机电工业学校和中纺机技工学校进行“双元制”教学模式试点的可行性和有利条件。1991年起首先在基础较好的中专机械制造专业进行“双元制”试点,引进并借鉴德国的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道路。

三、“2—1—1”教学模式的结构与意义

学校在制定“双元制”试点教学计划时,把培养学生技能操作、技术业务能力和企业参与学生培养教育这两个特点融于其中,并参照有关学校的办学经验将四年的中专教学任务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二学年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由学校负责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训,要求学生在专业基本工种(车工钳工)的实践操作技能上拿到市劳动局颁发的三级技工证书;第三学年为生产实训阶段,由企业负责下厂实习培训,学生一段时间在车间学习多工种操作并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另一段时间在企业技术处、室学做技术业务工作;第四学年仍由学校负责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培训,并完成毕业实习。这种“2—1—1”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第一,树立学生的群众观点和劳动观点以加强世界观改造,学生在车间生产劳动也能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苦性,以打掉自己身上的“娇”、“骄”二气;第二,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在生产实践中使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并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业务能力,缩短今后上岗训练时间,在车间顶岗劳动实习和在处、室学做技术人员工作也大大扩展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其毕业后能适应工作环境,并增强今后在企业工作中的适应性。

四、“2—1—1”教学模式的实践

1.课程的改革

“2—1—1”试点教学计划虽然在课程体系上保留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格局,但在各部分的具体课程上作了一定的调整。调整的总原则是:保证专业知识面达到原有的广度,降低专业知识的深度;专业理论向实践渗透;适当削减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基础教学以必需、够用、适度及满足后继课程学习需要为目标。具体的课程调整是:文化基础课程部分删去了化学课;物理课只取力学、电学部分的内容,而且分别归并到工程力学电工学及工业电子学中讲授;外语和语文的教学时数作了较大的删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部分,将有共同教学内容的课程和内容上十分密切的有关课程作了适当的归并,如机械制图和公差与配合归并为一门课程;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归并为一门课程;机制工艺学与夹具归并为一门课程;机床与液压传动归并为一门课程。除了上述调整外,为了使专业逐步向机电一体化方向靠拢,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电专业知识的成分,新增设了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课程;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原有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作了增补,新增微机原理和计算机程序应用两部分内容,课程名为计算机应用;为了贯彻针对性培养的精神,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纺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视野,针对目前企业正在推进的技术改造,以讲座形式增设了新工艺、新技术课程。课程总数由24门调整为20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比约为5∶5。

2.课程设计贯彻“专业先行”思想

试点班为使学生在学习开始时就对本专业所涉及内容,如金属材料机械性能、冷加工、加工内容及设备、装配等机械制造有关基础能有一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在第一学年开始就开设自编机械制造加工基础课程,并采用简明易懂的立体挂图、实物、现场参观、现场教学等形式,使学生在实习劳动中及今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的目的。

3.执行双证书制

“双元制”的精髓之一是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试点班实行毕业文凭与技能操作等级证书并重的原则,二者缺一不可。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全班30名同学全部获得上海市劳动局考核的三级工操作等级证书,其中2名取得四级工操作等级证书;在市纺织局组织的技校系统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第一名和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4.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重点设计两段式生产实践的实施方案

在第三学年的下厂生产实践阶段,学校和企业有关部门一起设计了两段实践、互相轮换的实施方案。第一段,学生下厂、跟岗劳动。要求到厂实习变“看”为“做”,一沉到底,在生产第一线跟岗劳动,在操作中增加技能和知识,培养自己的操作能力。做法上选择作风正派、工作责任心强、技术较好、热心教育的老师傅与学生结成对子。实习内容是与专业有关的车工、铣工、磨工、钳工、操作、加工自动线操作、加工中心见习、组合夹具拼装、切削刀具刃磨、热处理操作、加工零件检测与精密计量技术等。第二段学生到工厂技术处、室与工程师结成对子,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学做技术员的岗位训练”。内容有熟悉企业的各种技术标准、制订各类生产批量的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热处理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切削刀具、检测加工零件和精密技术计量并写出检测报告等,以了解企业的技术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技术业务能力、生产经验、劳动态度。在生产实践期间工程师还给学生定期安排上课和技术讲座,讲授学生在学校中没有学到或学得不多的专业知识。在整个实训阶段,学生们要以“准工人”姿态出现,完全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每一段实训前都召开动员大会,阶段结束召开总结表彰会议

5.拓宽知识,扩大视野,开设系列专题技术讲座(www.xing528.com)

为了弥补教材滞后于当今科技的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革的落后局面,学校聘企业的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为学生开设系列专题技术讲座,内容有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成组加工技术、热处理新技术,ISO9000国际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等新工艺、新技术知识,使学生拓宽知识,扩大视野,以适应企业正在积极推进的技术改造的进程。

6.落实带队教师,实行严格管理

在近一年的生产实践中,学校选派两名责任心强的教师带队,他们在厂内对学生进行指导行为规范,检查并督促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及时解决学生在生产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经常与工厂有关领导联系,按教学进程完成实习内容,抓好学生阶段学习小结和实训的鉴定。

7.抓好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中专学生学业上的最后内容,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系统的专业综合训练的重要一环。由于全部学生都已落实分配单位,设想将该项内容放在用人单位进行,这样可使毕业设计更具有针对性,也能在用人单位工程师的具体指导下,结合厂内实际课题进行设计,以提高设计质量和效果。学校将对用人单位提出该项要求,派专人进行联系并加以检查督促。

8.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成功的后面是机遇、智慧、勇气和毅力,要教育学生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要会干、实干、巧干,实干兴邦、实干兴厂、实干兴业;要教育学生懂得一点辩证法,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处理的能力;要教育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和理性思维;还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从中陶冶高尚情操。为此,学校在政治课、专业理论课、下厂生产实践过程中贯彻上述教育思想,同时努力丰富校园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为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提供条件。

9.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人才培养走向市场经济

今后中专毕业生,国家逐步实行不包分配。毕业生能否被市场承认,一要看专业对不对口,二要看质量好不好,这也是检验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目前,借鉴“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中专毕业生已崭露头角,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试点班同学全部实现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择业之路。用人单位中有经济效益较好的公司,也有中外合资企业。试点班的毕业分配也做到了学生、家长、学校三满意,创下了学校历届毕业分配的最佳点。

五、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1.教材改革刻不容缓

目前的教材在内容上长期实行一贯制,大大落后于当今科学技术和企业技术改造的发展,在形式上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而“双元制”教学中十分强调理论教学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和服从于实践的需要。因此,教材的改革,应刻不容缓地放到议事日程上。要归并各课程中重复的内容,削弱相应的课时;专业理论知识要向实用性、实践性渗透;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降低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适度和满足后继课程学习需要为目标。在教材改革方面有些同学在总结时提出了很好的设想与意见,如建议根据“双元制”教学特点编写一套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教材,要求理论课程讲得浅而面要广,开设科目要加以选择以避免课程过多过杂,等等。同时,目前由于理论学习与实践劳动时间跨度很大,两者的过渡与衔接尚未完满,不利于教学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有待改进。

2.加强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一环

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课程设计和大型作业可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并应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学生下厂在技术处(室)进行业务实践,内容有制订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夹具、设计切削刀具、检测加工零件精度等,如果进行过课程设计和大型作业的基本功锻炼,如进行过测绘制图,制订过多种工艺规程、设计过夹具、刀具,这样在业务实践时对制图标准运用、线条、投影的正确性方面更为规范、熟练些,设计工艺及工具时考虑问题更为周密些,结构更为合理些,这样学到的知识会更多些,效果会更好些。

3.深化改革,调动广大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主宰着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有一流教师,才能办好一流学校,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借鉴“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唯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合“双元制”教学特点的演示式、启发性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指导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所以专业教师也应具备一个工程师所具备的实践能力。试想,专业教师若都能达到“双师制”即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要求,必然会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