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沂蒙地区抗战报刊:喉舌与纽带,宣传抗战主张

沂蒙地区抗战报刊:喉舌与纽带,宣传抗战主张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沂蒙地区党组织、各类抗战社团等,以编印、散发宣传品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济宁学生抗敌后援会印发《救亡情报》《战况三日刊》等小报,宣传党的全面抗战政策。后援会还四处张贴墙报、散发小册子、邮寄宣传单,发动群众进行抗日。不久,沂水、莱芜、莒县等地,也有油印小型报纸散发。沂蒙地区抗战报刊,在教育和动员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寇侵略行径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喉舌与纽带的作用。

沂蒙地区抗战报刊:喉舌与纽带,宣传抗战主张

沂蒙地区党组织、各类抗战社团等,以编印、散发宣传品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济宁学生抗敌后援会印发《救亡情报》《战况三日刊》等小报,宣传党的全面抗战政策。后援会还四处张贴墙报、散发小册子、邮寄宣传单,发动群众进行抗日。不久,沂水莱芜、莒县等地,也有油印小型报纸散发。这些小报或者宣传材料大都刊登时事或者诗歌短文等。有的文字绘画相结合,通俗易懂,被称为快报、捷报。沂蒙地区党组织还把坚持抗战和惩治汉奸条例的材料,时常散发到群众中去,有的还送到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中去。抗日宣传材料内容还有抗战生产生活类,如滨海区党委油印的《滨海农村》小册子,在当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抗战后期,沂蒙地区加强了宣传攻势,每月都在村镇集市内散发准备反攻的材料,还通过农民进城卖农产品等途径,将抗日宣传材料运往城内散发。

沂蒙地区党组织非常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沂蒙地区抗战报刊,在教育和动员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寇侵略行径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喉舌与纽带的作用。

全民族抗战前期,沂蒙地区影响较大的报纸是中共鲁南区党委创办发行的机关报《鲁南时报》。《鲁南时报》于1940年7月1日在费南县天宝山区油篓村创刊。该报是以《时事通讯》(此前是八路军一一五师为地方群众办的刊物)的工作人员和设备为基础。《鲁南时报》办报宗旨是:及时传播中共中央声音,鼓舞和指导鲁南人民的革命斗争。[76]1941年春,因日军频繁“扫荡”而被迫停刊。1941年11月在抱犊崮附近复刊。1948年2月15日终刊,前后共出702期。

《鲁南时报》创办环境非常恶劣。该报工作人员始终处在敌伪顽势力夹击中,从总编辑到一般编采、行政人员,全部随军参战,一面战斗,一面出版。当第一次讨伐荣子恒战役在崮口山区打响时,报社的社长、总编辑、编辑、内勤全部分散在各个部队中,随前线部队作战地采访。他们在战斗的最前线,有时就是突击队的一员。在随后的许多重大战役中,都留下《鲁南时报》战地记者足迹

《鲁南时报》出版条件十分艰苦。起初连油印机也是借用《大众日报》第三工作组的。因为缺乏纸张使报纸减少份数或停出是常有的事。1943年夏天,报纸已经发行到1100多份,还是只有一座残缺不全的石印机。

1942年至1943年初,报社只有两名记者、两名编辑,没有做通讯工作的干部。1943年秋,新华社山东分社鲁南支社成立,《鲁南时报》社社长赵宏弼兼任支社长。在这期间,鲁南时报社和新华社鲁南支社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统归编委会领导。同年11月,新四军军长陈毅由华中地区赴延安途经鲁南时,听说《鲁南时报》使用石印,便立即派人从苏北搞来一台铅印机。1945年6月,枣庄解放,傅秋涛政委又弄来一台铅印机,成立了《鲁南时报》印刷厂。同年8月3日,《鲁南时报》由石印改为铅印,报纸份数猛增到7000余份,4开4版,三天印一期。每期由原来的1.5万字增加到2.5万字。

泰山时报》是中共泰山地委机关报,在沂蒙地区颇有影响力。沂蒙地区西北泰山区域,距《大众日报》所在地沂水较远,而且由于敌人封锁,交通困难,所以很难看到《大众日报》。为改变这种状况,1939年10月10日,《泰山时报》在莱芜创办。《泰山时报》为3日刊,4开4版,竖排石印,起初每期只印发六七百份,后来每期发行千份左右。报社编辑部主任先后由李力众、陆干、宫达非担任,负责领导电台(抄收新华社新闻稿)和印刷厂,并直接领导编辑、记者和缮写组。除印刷厂不能随机关行动外,其余人员一般都随地委机关行动。

由于日军的侵袭,《泰山时报》印刷厂多次迁移。曾经设在莱芜西北部山区的房干村,还曾经驻过大酋坡村。后来买到一部机器,便在莱芜东常庄镇古德范村附近的栾庄子又设立了一个印刷厂。东西两厂相隔百里,中间隔着两条敌占公路。日军“扫荡”西部地区时,工人就转到东厂去开机;东部环境恶化时就到西部去印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就是通过这种游击作战的工作方式,保证了报纸的印刷和出版。

《泰山时报》在编辑方针上,以为抗日斗争、为抗日人民服务为原则,同时注意编辑工作的群众化。1941年,李竹如在宣传联席会议上赞许《泰山时报》:进步迅速,材料充实,编辑活泼,印刷亦颇精美,为地方报纸中最好的一份。[77]从1943年起《泰山时报》还设了《工农园地》专栏,专门发表工农通讯员的作品,密切同当地广大群众的联系。1944年,泰山区与沂蒙山区的交通已经畅通,《大众日报》能够短时间内发行到泰山区,这时鲁中区党委的机关报《鲁中日报》也已创刊。《泰山时报》完成使命于11月停刊。

《滨海农村》,是中共滨海区委机关报,其前身为滨海区党委创办于1943年冬的《滨海农村》小册子,不定期出刊。为了迎接革命的新任务,1945年6月1日,区党委决定将《滨海农村》小册子改为报纸,由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赖可可兼任社长,辛纯任总编辑。《滨海农村》创办时为8开2版,石印,3日刊。1946年1月1日改为铅印。该报的读者对象是农村干部群众。通俗化、群众化成为它的主要特点和风格。1948年1月22日停刊。(www.xing528.com)

此外,沂蒙各区党委和部队都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1939年初,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沂蒙山区后创办了机关报《战士》。1948年2月停刊。1943年5月20日,滨海军区政治部创办了机关报《民兵》。而山东分局创办的机关报《大众日报》,成了沂蒙以至山东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标志着沂蒙地区抗战宣传出版事业的兴盛。抗战后期,沂蒙地区已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系统,既有各地区县的党报,又有军队报纸。既有社会团体报纸,还有农民群众报纸。沂蒙地区抗战报纸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将时事政治、通讯报道和相关评论作为报道的重点。沂蒙地区抗战报纸只在各根据地区域内发行,而且经常绕开日寇侵扰。报纸印刷多为油印或石印,铅印非常稀少,纸张材料粗糙,印刷条件艰苦,印刷设备落后。《鲁南时报》首次石印时,用自制的芋麻刷子在石头上刷出来。报社人员还曾发明锅灰和松香制造的黑色油墨。《大众日报》社遭到日伪几十次袭击,先后有500多人献出生命。

沂蒙地区的期刊,伴随着当地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和壮大而成长起来。1942年,沂蒙地区贯彻精兵简政的政策,对报刊也进行了精简,新创办的期刊仅有11种,主要有山东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的《山东文艺》、省战工会主办的《山东民主导报》、山东青联主办的《中国青年》等。

《山东民主导报》于1942年3月在沂南县创刊,是省战工会的机关刊物。战工会主任黎玉题写了刊名。第4期起改为季刊。1945年第7期起改名《民主导报》。第8期起由山东省政府主编。该杂志共出版了12期,1947年1月停刊。

《中国青年》,1942年春创刊于鲁南,由山东青联主任钟勋培负责,月刊。至1942年12月第9期因日军“扫荡”而停刊。该刊主要刊登指导青年工作的论文和有关青年思想修养的文章,还刊登小说、歌曲、革命英雄事迹、科学知识等。

1943年以后,沂蒙地区期刊大幅度增加。至1945年,新创办的期刊有五十种左右。鲁南区创办的期刊已查到的有29种;另外,鲁中区创办数量不等的刊物。[78]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期刊如山东文化协会主编的《山东文化》、山东各界救国总会主编的《山东群众》、山东军区政治部主办的《山东画报》、新华文摘社编辑的《新华文摘》等,都是这个时期创办的。鲁南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主要活动区域,大多数省级刊物在此创办。

《山东文化》于1943年3月1日在莒南创刊,是由山东省文协总会山东文化社主办的综合性文艺期刊,先后担任该刊主编的有刘知侠、燕遇明、蔡贲、刘雪苇等,燕遇明为总编辑、刘知侠为副总编辑。

《山东文化》创办初期,条件十分艰苦。编辑部设在农村低矮的草房里。由于印刷和装订条件差,加上交通不便,最初每期只能发行两千多份。刊物从创刊起,就以主要篇幅通过报告文学、通讯、小说、故事、诗歌等多种文艺形式,真实地反映了沂蒙抗战军民的战斗生活、生产劳动、拥军爱民以及广大农民的翻身斗争、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等,歌颂了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人物;还发表论述性文章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作品的文章。[79]读者对象需要具备中等以上文化水平,所以读者对象基本以大中学生、中小学教员及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为主。内容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还增设了时事政治和科普知识等栏目。撰稿人有陶钝、刘知侠、张立吾、张凌青等专业作家,更多的则是业余作者。他们所写的大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风格朴实,有浓郁的抗战生活气息,使沂蒙地区军民得以及时了解当时的斗争形势和英模人物的事迹,因而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是抗战军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山东文化》的编辑,不仅组织稿件,还经常深入斗争生活第一线,进行采访。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该刊工作人员作为前线记者随部队开赴新战场,《山东文化》随之暂停。

沂蒙地区出版业,随抗战形势发展逐渐发展壮大。各学校的抗战教材均由战工会教育处负责,各小学教材编印和供应由各区主任公署教育处组织。山东文化出版社是沂蒙地区第一个正式出版机构。该社主要编辑和供应民众识字课本、小学课本和各类抗战通俗读物。为扩大出版事业、有组织有计划地出版图书,大众印书馆应运而生。原山东文化出版社并入该馆。大众印书馆成立了董事会,李竹如任董事长。大众印书馆大量出版的马列主义书籍、党的重要文献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理论书籍;对扩大党的政策理论宣传,满足群众学习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80]大众印书馆于1942年4月并入大众日报社。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于一体的山东新华书店于1944年7月1日在莒南县净埠子村成立。书店设立编辑部、营业部以及印刷厂等十多个机构。此后,沂蒙地区出版发行基本由山东新华书店负责。沂蒙地区逐渐构建起强大的图书出版发行网。全民族抗战期间,沂蒙地区相继翻印和发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50余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类图书400余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