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课题研究成果

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课题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对象大多是未成年人,中职德育尤其是德育课教学应该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大有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课应该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大有作为。

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课题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贾瑞武

一、课题研究的由来与研究背景

(一)新形势下的中职德育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1.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2.党和国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空前重视,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发表。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05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德育目标、内容、课程、活动、渠道进行了系统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发展方向。

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德育课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对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为进一步发挥德育课的作用,规范德育课程体系,2001年,教育部在认真总结1993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颁布《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并组织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试行)》。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四门课程。

近年来,全国各地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的领导,认真组织德育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德育课教学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全国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德育课教师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德育课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在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可以说,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新形势下的中职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别是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中职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目前正在步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我国的许多行业已经出现了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的状况。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大有作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大有可为。

我国有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大,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特别是加大提升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城市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的力度。中等职业教育应该能有所为。

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如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如何在“能有所为”的机遇面前发挥应有的作用?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中职德育如何把党和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对象大多是未成年人,中职德育尤其是德育课教学应该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大有作为。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课应该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大有作为。

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如何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精神?如何把这些精神与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收到实效?如何在“大有作为”的机遇面前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中职德育课教学如何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增强德育实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在改革的大潮面前应该大有作为。

但是,面临着当前社会上人们对中职学校教育的鄙视、招生数量的大幅度下滑、招生质量的严重下降、人们对德育课的偏见等现状,德育课教学又如何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如何进一步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在“大有作为”的机遇面前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新形势下的中职德育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中职学生总体素质状况给德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在前些年持续“普高热”的冲击下,中职学校招生数量锐减,生源总体质量大幅度下降,学生的总体素质低下。通过对全国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新生摸底测试,进入中职学校学生的中考成绩普遍比较低,在有的学校,数学及格率不到20%、语文及格率不到50%。虽然,这并不能反映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所有的问题,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层次较之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确实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多数学生是因升普通高中无望才被迫进入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厌学,学习习惯差、生活习惯差、家庭经济条件差,被普通初中学校认为是“问题学生”。由于世俗的偏见,职业学校形象不佳,中职学生普遍思想压力很大,自尊心大受伤害,进校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患得患失,在同龄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自卑感较强,存在着严重的逆反心理,性格怪异纪律散漫,有的人甚至玩世不恭,或日夜包机,上网成瘾,或寻求刺激,违法违纪。由于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对我国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网络中有害信息的传播,社会上假冒伪劣、欺诈、盗窃、抢劫等各种犯罪活动的客观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都会给中职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一切都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总体设置状况不够理想

虽然,国家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各地各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德育的成效,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但是,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多数学校的领导能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加上学校疲于应对招生和就业问题上的压力,对德育普遍不够重视。尤其是在很多学校对德育课的设置,存在着不能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全德育课课程的情况。还有一些学校,随意改变教学计划,随意减少中职四门德育必修课程的现象比较严重。

当然,有的学校不能正常开设的原因也是受到职业学校学制改革的影响,比如,东部与西部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城乡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以及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学习方式,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内容都有所变化。大部分中职学校第三年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工作,以致根本无法开设《哲学基础知识》课程。

3.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总体实效需要进一步加强

德育课程内容应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中职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实际能力,满足他们的客观需要和成功欲望。德育教师应加大德育课教法学法的改革力度,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但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德育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有一部分德育教师面对中职学生的现状,表现出了十分无奈的态度,失去了信心,面对德育不被重视的实际,非常无助。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在极少数学校德育课形同虚设。

对2001年教育部决定把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改为德育课以及4门德育必修课课程的设置,德育教师是十分拥护的,他们认为,这样的设置比2000年以前政治课的设置和内容更具有时代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要求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需要修订的呼声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与中职生实际和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教学内容太多太难、学科体系太强、形式过于单调等。

(四)加强对新形势下中职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研究势在必行

社会要求加快中职教育的发展,德育教育要跟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和学生也希望德育在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全国的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有的学校也根据自己的实际编写出了有关德育课程教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从2004年5月开始,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支持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中心贾瑞武同志牵头,协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教学研究会,进行了“中职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研究”申请课题立项研究。10月正式批准立项,课题组开始研究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与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中职德育实际,提出符合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德育实效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方案和建议,为教育部职成司领导作出决策提供依据,为中职德育教学提供指导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人员组成及特点

本课题组聘请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郑惠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德育处处长王扬南、副处长刘宝民担任顾问。项目从立项的设想思路及活动开展的全过程都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有力指导。

参与项目研究的主要人员由这样几部分组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教学研究会的全体领导成员、全国部分省市区职业教研室的德育教研员或负责人、全国部分重点中职学校德育骨干教师或分管德育的行政领导、对中职学校德育发展有热心的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的教授特级教师及骨干教师、中职德育国家规划教材编写者、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出版中心负责德育的编辑和其他人员。

这样的人员组成,非常有利于课题有效开展工作:既有教育部职成司德育处的领导,可以帮助课题把握国家方针政策,也有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领导成员,可以充分利用研究会的平台更好开展工作;既有中职一线德育工作者,对中职教学有着亲身经历和感受,也有大中院校的教学研究者,对其他类型学校的德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及理论指导,还有中职国家德育规划教材编写者的主要成员,有对教材体系建设的研究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5.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6.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7.教育部职成司领导有关中职德育课课程设置的意向;

8.现代课程教学论;

9.其他相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分课题项目

课题组围绕“新形势下中职德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教材建设如何进一步增强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个主题着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分析;

2.中职学生不良行为、家庭状况和教师心理反应的调查及分析;(www.xing528.com)

3.中职德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中职德育课设置和教学改革在部分学校的具体做法和经验研究;

5.中职德育学科体系和德育课改革方向剖析;

6.中职德育课设置改革综述;

7.国外职校德育课程改革趋向及启示;

8.中职德育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与普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之比较。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为了掌握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系统总结了上一轮中职德育课程的改革状况。

调查主要分两个阶段、两个不同的侧重点。第一阶段,重点是对全国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的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时间:2004~2005年,调查对象覆盖北京、天津、山东、湖北、广西、浙江、江苏、福建、吉林等地的一百多所中职学校,既有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也有一般职业学校;既有大中城市职业学校,也有农村职业学校。由于依托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的组织和当地职业教育教研室进行的调查,调查的数据比较真实,问卷回收率也比较高。参与答卷的人员主要是学校的德育教师和德育行政管理人员。第二阶段,重点对德育课程体系设置和新教材编写征求意见。主要采取座谈会的形式,时间:2005~2006年,主要在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学研究会在北京和长春举行的第二届和第三届年会期间及高教社中职中心组织的师资培训班期间。两届年会主题鲜明、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对全国中职德育学校有很强的吸引力,参加会议的人员都是当地职业学校的骨干德育教师和德育管理工作者,利用这个机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在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对上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总结。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通知》(教职成[2001] 2号),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自1993年以来又一次新的飞跃。自2001~2002学年度开始,“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必修德育课,陆续进入全国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轮的中职德育课课程设置改革,在教育部职成司的领导下,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也吸取了以往我国中职德育(政治)课的优秀成果,适应了形势发展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德育教育的需要,符合我国中职德育教学的实际,得到了全国中职德育工作者的一致拥护和赞成,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工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今后的德育课教学中应该继续落实这些基本精神,继承和巩固这些改革成果。

回顾和总结这一轮德育课程改革,受当时社会条件和主观认识的制约,还有不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例如:尽管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更名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强调突出德育育人的特点,淡化政治知识学科体系,但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够到位,实际执行的效果不佳,尤其是落实到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材的编写上,仍然存在着学科知识概念过重的情况。再例如:尽管强调了德育课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但受当时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限制,实际执行的力度不够,特别是在《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等必修课的内容设置上,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不够充分。另外,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全国各职业学校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在落实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方面各地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中央有关对德育课课程的要求,结合在课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在德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中特别注意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能把德育课混同于一般文化课和专业课。在一些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思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淡化德育课地位的思想,一提课程改革,首先拿德育课开刀,以课程改革为借口,删减德育课程,有的个别学校甚至取消德育课。我们认为:这是视国家意志当儿戏的表现,是不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教育的表现。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行政执法的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第二,不能把德育课程的改革简单地归纳为教学内容多、难度大的问题。诚然,现在的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偏多偏难的问题,但这决不是问题的实质。有的人以德育课程改革为借口,用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来迎合某种需要,这种认识是很危险的。直接的结果就是可能会造成德育的成效性大打折扣,党和国家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权威性。

第三,不能割裂德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对德育课程的改革要放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看待,应该是继承和发扬过去的好的做法。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思想意识都是形而上学的,在实践中都是有害的。

第四,不能把德育课程改革只单纯看作是教材的改革。尽管教材改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建立包括教师的培训、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课题的研究等在内的立体化、网络化的全方位的德育课程体系。

3.课题组协助德育教学研究会开展了包括开展征文比赛、全国的第一届中职德育课说课比赛在内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和验证了课题的一些初步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应用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1.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中职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

即:构建以职业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并且围绕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德育课程改革的方案。

2.形成了中职德育课设置改革综述的调研报告

该报告对前两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取得的主要突破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新形势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提出的要求及中职生思想品德现状,并根据中职德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了“在适当时机调整德育课设置,改革教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的主张。

3.形成了中职德育学科体系和德育课改革方向剖析的报告

报告概括了目前中职四门德育必修课以及心理健康等选修课,从课程理论的角度看,基本上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优势和弱点,明确提出了“综合化、模块化是德育课教材编写的改革方向”的主张。

4.具体提出了德育课设置改革方案

依据扎实稳妥的原则,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综合全国中职一线德育教师的意见,对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具体方案。

第一,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应该构建“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模块的德育设置体系”。

第二,适当调整中职德育必修课课程的课时及授课时间。从当前我国中职教学实际出发,下一步中职德育必修课的课程,适宜按照两个年度四个学期进行设置。调整现行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由现在的各一学年的教学任务调整为各安排一个学期,放在第二学年进行。第三学年安排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形势与政策》《安全教育》《创业与生涯设计》等。

第三,科学合理确定德育课程的内容。在德育课程内容的取舍上,要努力做到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比如,法律课应该增加与学生联系十分密切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等内容,减少《行政法》《诉讼法》《经济法》等离学生生活较远或者与经济知识重复的内容。

第四,单独设置《职业指导》这门课程。职业指导是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一门课程,它在学生的职业教育中起着重要引领和贯穿作用。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在2001年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中,将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设置成一门课程是中职德育课程设置的重大创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没有更好地发挥职业指导的功能。根据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的教育,以进一步体现职业指导的教育与援助的双重功能。

第五,把职业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设置一门课程。把职业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是贯彻党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也参考了高校“两课”的课程设置。这样做,既从知识内在逻辑体系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5.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在线上建立德育网络资源网站

现在已经建立了“哲学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两个网站建立一年多来,由于形式活泼,解答问题及时,点击率比较高,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发挥了德育网络资源的作用。

6.正式出版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德育配套教学用书

课题组在教育部职成司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全国部分优秀德育骨干教师和有关专家,编写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德育课程配套相关教学用书。2006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哲学·职业·生活》《经济政治·职业生活》《法律·职业·生活》和《中职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

这些教学用书,改变过去以学科知识为主线设置教材体系的做法,运用现代职业教育德育新理念,对德育课的内容设计、体例结构、教育过程、学习方法等方面在实践中进行大胆创新。立足于职业学校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经济政治与哲学的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职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职业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德育课程模块。在编写内容设计上,努力做到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在体例结构上,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生动灵活、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在感悟、体验、思考中,领会知识的意义,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也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7.课题研究带动了中职德育教育教学人才建设,磨练和壮大了德育教育教学科研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1.为教育部职成司领导进行德育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的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

2.了解了我国中职德育及课程设置的现状,帮助中职德育教师明确了改革的方向。

3.为推进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教学工具,促进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4.及时满足了部分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用书出版时间不长,三本书已出现旺销局面。

5.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德育课程和教材建设中奠定了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以进一步增强出版社在新一轮德育课程教材建设中的竞争力。

四、课题研究的遗憾与今后的打算

(一)需要进一步全面和详细把握全国中职德育现状

这次进行的课题研究,虽然力求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全国的德育开展情况,但是,限于时间和精力,调查了解的面还不够宽泛。有待以后加强研究,特别是借助德育教学研究会的平台。

(二)加强对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理论的研究

这次的课题研究,虽然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课程理论的知识,但是,限于水平,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深不透。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这次的课题研究,虽然我们注意了力求建立立体化、网络化的全方位的德育课程体系,但是,限于时间,没有真正形成统一完整的中职德育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编写德育课教材和进行其他相关研究

继续编写出适应中职新形势的德育配套教师和学生用书;继续加强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中职德育比较的研究;加强对国外德育课改革动态研究;注重对中职德育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的研究;加强在研究中培养和发现中职德育骨干教师人才。

“中职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研究”课题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