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岭南输入的主要香料种类

汉代岭南输入的主要香料种类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从岭南输入我国的香料,虽然不是岭南进口贸易的大宗,但也可谓初具规模。其种类之多,几乎囊括后世香料贸易的全部种类。花蕾称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实称母丁香或雌丁香。但根据汉文文献的记载,在汉代输入我国的丁香主要是母丁香。前者原产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后者产于日本、中国的中东部、中国台湾地区以及越南北部的东京一带。

汉代岭南输入的主要香料种类

汉代从岭南输入我国的香料,虽然不是岭南进口贸易的大宗,但也可谓初具规模。其种类之多,几乎囊括后世香料贸易的全部种类。其来源之广,不仅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印尼群岛以及南亚的印度、克什米尔、斯里兰卡等地进行贸易,还与阿拉伯半岛、非洲红海沿岸建立了间接的香料贸易联系。下面主要介绍一些在汉代使用比较广泛的异域名香。

(一)从东南亚输入岭南之香料:丁香沉香、樟脑

丁香 丁香为桃金娘科蒲桃属(Myrtaceae Syzygium)植物丁香的花蕾和果实。花蕾称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实称母丁香或雌丁香。一般我们所说的丁香就是指的公丁香,米勒(J.Miller)书中即持此说法[50]。但根据汉文文献的记载,在汉代输入我国的丁香主要是母丁香。因其形状酷似鸡舌,故名“鸡舌香”。《齐民要术》云:“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呼为丁子香。”[51]《诸蕃志》卷下丁香条曰:“丁香出大食、阇婆诸国,其状似丁字,因以名之。能辟口气,郎官咀以奏事。其大者谓之丁香母。丁香母即鸡舌香也,或曰鸡舌香,千年枣实也。”[52] 《本草拾遗》载:“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53]

关于丁香的原产地,米勒(J.Miller)说在今天印度尼西亚东部赤道线上的摩鹿加群岛的主要岛屿济罗罗岛西海岸的五座小岛上[54]。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也大致在这一范围,如《太平御览》载汉末三国时期吴人康泰的《扶南土俗》曰:“诸薄之东的马五洲,出鸡舌香,树木多,叶少实。”[55] “诸薄”即今天的爪哇,“诸薄”以东的“马五洲”,当在今巴厘岛。[56]《吴时外国传》亦云:“五马洲出鸡舌香。”[57]《南州异物志》载:“鸡舌出在苏州(门),云是草花,可含香口。”[58]而《广志》云:“鸡舌出南海中及骠国,蔓生,实熟贯之。”[59]骠国,即缅甸,则进一步说明丁香从马来半岛航经缅甸运抵岭南。

关于丁香的用途,多比尔说:“对于丁香的历史,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相当确切的日期(因为罗马、中国和印度有关丁香的文献是大体相似的):正好是两千年前的基督时期。从那时起,远方国度的文献中就已经向我们提到过什么是丁香,以及为什么人们需要它。”[60]由此可知,丁香在公元初年就为多个国家的人民所熟知,并已在社会生活中运用了。《汉官仪》中记载:“桓帝侍中迺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鸡舌颇小,辛螫不敢咀咽,嫌有过赐毒药,归舍辞决,家人哀泣,不知其故。僚友求眡其药,出口香,咸嗤笑之。”[61]当时人们已经懂得用丁香来改善口气。《抱朴子》曰:“或以鸡舌、黄连,乳汁煎之,注之诸有百疾之在目愈,而更加精明倍常也。”[62]《唐本草》云:“生昆仑及交、爱以南,树有雌雄。皮叶并似栗,其花如梅,结实似枣核者,雌树也。不入香用。无子者,雄树也。采花酿以成香,微温,主心痛、恶疮,疗风毒,去恶气。”[63]

沉香 沉香为瑞香乔木植物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Roxb.Thymelaceae)或白木香(Aquiiaria sinensis)的含有树脂的干燥木材。多比尔在其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三种沉香[64]

一为产于印度东部克什米尔地区的“新地(印度)沉香木”,梵语唤作阿基鲁(akilu)或阿加鲁(agaru)。《翻译名义集》云:“阿伽卢,或云恶揭噜,此云沉香。”[65]南越志》言:“交州人称为蜜香,谓其气如蜜脾也。梵书名阿迦卢香。”[66]

一为产于越南中南部的“占婆沉香木”(这是多比尔(A.Dalby)的说法,汉代时占婆地区呼作林邑,其所产沉香是为“蜜香”)。《诸蕃志》云:“沉香所出非一,真腊为上,占城次之,三佛齐、阇婆为下。”[67]

另一种即为我国南方所产的 “白木香”,又名“土沉香”“莞香”或“木蜜香”。《南方草木状》云:“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欲取香,伐之经年。其根、干、枝、节各有别色也。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与水面平者,为鸡骨香;其根为黄熟香;其干为栈香;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其根节轻而大者为马蹄香;其花不香,成实乃香,为鸡舌香。珍异之木也。”[68]《异物志》载:“木蜜名曰香树,生千岁。根木甚大,先伐僵之,四五岁乃往看。岁月久,树材恶者腐败,惟中节竖直芬香者独在耳。”[69]万震与杨孚说法类似:“沉木香出日南,欲取,当先斫坏树,着地积久,外皮朽烂。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其次在心白之间,不甚坚精。置之水中,不浮不沉,与水面平者,名曰栈香。其最小粗白者,名曰繫香。”[70]李时珍本草纲目》则将沉香分为:沉香、栈香、黄熟香三等和熟结、生结、脱落、虫漏四品。[71]其等级的分法与万震一样,只是名字有差别而已。

汉代输入我国之沉香,以“占婆沉香木”为主。据杨孚所言:“蜜香纸,以蜜香树皮叶作之,微褐色,有纹如鱼子,极香而坚韧,水渍不溃烂。泰康五年,大秦献三万幅。帝以万幅赐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令写所撰《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以进,未至而预卒,诏赐其家,令藏之。”[72]当时的罗马不产蜜香,更不懂造纸术,可见,这些蜜香纸是为中南半岛所生产,罗马人只是转运商而已。虽然当时占婆沉香木已传入我国,但在国内大量使用的还是我国南方地区所产“土沉香”。

樟脑 樟脑是从龙脑香(Dryobalanops aromatica)的树脂和挥发油中取得的结晶体物质或为樟科植物(Cinnamomum camphora)的新鲜枝、叶提取加工制成。前者原产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后者产于日本、中国的中东部、中国台湾地区以及越南北部的东京一带。[73]前者属龙脑香科,后者属樟科。正如米勒(J.Miller)所说:“这两种樟脑虽然闻起来一样,但从化学角度来说是不相同的。[74]因此中国本土虽然产樟脑,但还是要从马来半岛进口。《史记·货殖列传》提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75]汉书·地理志》载:“(粤地)近处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76]经南洋史专家韩槐准考证:“果布”应为马来语龙脑K·pur的对音。[77]梁书·海南诸国传》亦载:“狼牙修国,在南海中。其界东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去广州二万四千里。土气物产,与扶南略同,偏多箋沉婆律香等。”[78]“婆律”为马来语龙脑香下半Barus的音译,“果布”Kapur为“果布婆律”的上半部,两种说法其实都指的是龙脑香。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云:

龙脑香树出婆利国,婆利呼为固不婆律。亦出波斯国。树高八丈,大可六七围,叶圆而背白,无花实,其树有肥有瘦,瘦者有婆律膏香。一曰瘦者出龙脑香,肥者出婆律膏也。在木心中,断其树劈取之,膏与树端流出,斫树作坎而承之。入药用,别有法。[79]

多比尔亦说:“即使在生产樟脑的中国,芭萝樟脑也是较早进口的昂贵香料,通常称作‘龙脑香料’。”[80]谢弗(Edward Schafer)认为,之所以被称作龙脑香,是因为“那些从海外带来的,奇异珍贵的物质,很容易使人们在想象中将它们与主宰大海的龙联系起来”[81]。其实所谓的龙脑香就是婆罗洲(或苏门答腊)的“左旋樟脑”,它是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一种高大的树木中提取出来的。[82]

(二)从南亚输入岭南之香料:胡椒、郁金、豆蔻、木香

胡椒(Piper nigrum L.)为胡椒科(Piperaceae)植物胡椒的果实。未成熟果实干后果皮皱缩而成黑褐色,称“黑胡椒”(Black Pepper),成熟果实脱皮后色灰白,称“白胡椒”(White Pepper)。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胡椒科的香料称为“荜拔”(Piper longum L.),又名“长椒”。在古代香料贸易史上,荜拔与胡椒经常混淆,故而在这里一起论述。

关于胡椒与荜拔的原产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里描述道:“这些港口的商船满载优质的胡椒和柴桂叶而来。他们出口的胡椒,主要生长在一个叫考特尼瑞斯(Cottanarice)的地方。他们还出口从上游国家购进的恒河甘松和柴桂。”[83]

米勒说:“尽管有证据表明,胡椒也生长在泰国南部,并且很早就在马来西亚种植,但由于印度所产胡椒数量巨大,因而这种马来西亚胡椒在香料贸易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84]

米勒并进一步指出:“长椒生长在印度北部尼泊尔至孟加拉国较炎热地区,以及印度南部山区;而黑胡椒则与属于攀援植物的长椒不同,黑胡椒是其表面未成熟的果实。它主要生长在印度西南部特拉凡科(Travancore)以及马拉巴尔海岸(Malabar)的野生森林中。同时很早时候就在红海沿岸的考特尼瑞斯(Cottanara)地区广泛种植。”[85]

但汉文文献中的记载比较混乱。占主流的说法有印度物产说和波斯物产说两种。司马彪《续汉书》:“天竺国出石蜜、胡椒、黑盐。”[86]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土出象、犀、玳瑁、金、银、铜、铁、铅、锡,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细布、好毾(登毛)、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87]《册府元龟》卷九六一“外臣部·土风第三·天竺国”与《后汉书》所记相同。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八:“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88]

北朝隋唐的正史中,多赞同胡椒、荜拔乃波斯国物产。《魏书·西域传》:“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土地平正,出金、银、瑜石……及薰陆、郁金、苏合、青木等香,胡椒、毕拨、石密……雌黄等物。”[89]周书·异域传》下:“波斯国,大月氏之别种,治苏利城,古条支国也。……土出名马及驼,富室至有数千头者。又出……胡椒、荜拔、石蜜……雌黄等物。”[90]《北史·西域传》:“波斯国,都宿利城……土地平正,出金、银、瑜石……胡椒、荜拔……雌黄等物。”[91]隋书·西域传》:“波斯国……土多良马,大驴……胡椒、毕拔……”[92]旧唐书·西戎传》:“波斯国……出胡椒、荜拔、石蜜、千年枣、甘露桃。”[93]

对于后者形成这样错误认识的原因,美国学者劳费尔(B.Laufer)解释为:“胡椒必是从印度移植到波斯的,印度是这植物的原产地。……其之所以被列入萨珊波斯的物产中,是因为胡椒、檀香和各种药材是从波斯的锡刺甫(Suraf)运到世界各地。”[94]谢弗(Edward Schafer)指出:“胡椒属植物最初生长在缅甸和阿萨姆,先是从这些地区传入了印度、印度支那以及印度尼西亚,然后,又由印度传入波斯,再由波斯舶从波斯与檀香木和药材等一起转运到中世纪的亚洲各地。”。[95]荜拔的情况与胡椒类似。谢弗认为,是由于荜拔是在与“波斯舶”的贸易中进口的。[96]因为从北魏到隋唐,波斯人控制了从波斯湾印度洋到南中国海的航线。正如夏德(Friedrich Hirth)所言:“记载公元4世纪末至7世纪初这一时期的其他正史,提供了这方面的另一些证据。其中,我们发现印度支那、锡兰、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的所有物产均被归入‘波斯物产’一类,因为波斯这个国家的大多数商人将这些货物输入中国。”[97]

真人元开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了万安州(今海南万宁北)大首领冯若芳劫取波斯舶之事:“(冯)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舶三二艘,取物为己货……若芳会客,常用乳头香为灯烛,一烧一百余斤。其宅后,苏芳木露积如山。”[98]从其所劫获的货物来看,芳香木材和香料是波斯人经营的主要商品。因而原产于印度的胡椒、荜拔因出现在波斯舶中而被误认为是波斯物产也再正常不过了。

关于胡椒与荜拔的用途,主要是作为香辛调料。如嵇含在《南方草木状》说道:“蒟酱,荜拔也。生于番国者,大而紫,谓之荜拔。……可以调食,故谓之酱焉。”[99]

郁金 郁金为姜科(Zingiberaceae)姜黄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来源为温郁金、黄丝郁金(姜黄)、桂郁金(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绿丝郁金)的干燥块根。我国古代文献关于“郁金”的记载相当混乱。究其原因是对“郁金”及“郁金香”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据谢弗的统计,在我国大致有3种不同类型的郁金(或郁金香):一种是我国西南本土所产的“郁金”,即姜黄。谢弗指出这种土产的普通郁金“是一种微带辛味,多用做颜料的物种”[100]。另一种也是姜黄属的郁金,产于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是“以蓬莪术知名的一种高级的芳香品种”[101]。早期输入到我国的郁金,主要就是指的这种姜黄属的蓬莪术。如《周礼》:“郁人掌裸器。凡祭祀、宾客之裸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郑司农注曰:“郁,草名,十叶为贯,百二十贯为筑,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郁为草,若兰。”[102]说文解字》亦云:“鬱,芳草也。十叶为贯,百二廿贯筑以煮之为鬱。……一曰鬱鬯,百草之华,远方鬱人所贡芳草,合酿之以降神。鬱,今鬱林郡也。”[103]应劭最先提出“郁金香”之名:“《周礼》‘郁人掌裸器,凡祭醊、宾客之裸事,和郁鬱,以实樽彝。’郁,芳草也。谓用百草之华,煮以合酿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说,今郁金香是也。一曰:郁人所贡,因氏郡也。”[104]饶宗颐先生指出,在殷墟卜辞中就出现了地名——鬱方,又有往鬱之文。[105]可见,商周之时,已有远方郁人向我国进贡郁金。

东汉桓帝时任尚书的朱穆作《郁金赋》云:

朱明之首月兮,步南园以回眺。览草木之纷葩兮,美斯华之英妙。布绿叶而挺心,吐芳荣而发曜。众华烂以俱发,郁金邈其无双。比光荣于秋菊,齐英茂乎春松。远而望之,粲若罗星出云垂。近而观之,晔若丹桂曜湘涯。……美郁金之纯伟,独弥日而久停晨露未晞,徽风肃清。增妙容之美丽,发朱颜之荧荧。作椒房之珍玩,超众葩之独灵。[106]

从诗赋所记可知,最迟于东汉时代,郁金在我国,起码是皇帝宫禁之中已经有种植。到西晋时皇室中有关外邦供奉郁金之记载就更多了,如晋武帝的嫔妃左芬著有《郁金颂》[107],西晋驸马都尉傅玄曾作《郁金赋》[108],都提到郁金乃是异域所供名贵芳香植物。然而,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郁金的产地,一致认为是在罽宾国,即今之克什米尔地区。如三国时期吴国人万震在《南州异物志》里记载得很清楚:“郁金者,出罽宾国。国人种之,先取上佛,积日萎槁,乃载去之。然后取郁金,色正黄细,与芙蓉华里被莲者相似。可以香酒。”[109]《梁书·诸夷传》亦云:“郁金独出罽宾国,华色正黄而细,与芙蓉华里被莲者相似。国人先取以上佛寺,积日香稿,乃粪去之,贾人从寺中征雇,以转卖与佗国也。”[110]米勒则认为,从印度进口到地中海的郁金不是印度本土所产,而是马来西亚的产物,跟中国肉桂以及其他香料一起经印度中转传到欧洲。[111]也就是说印度半岛的郁金也是从马来西亚传入的。

此外,还有一种非姜黄属的“郁金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作“番红花”。劳费尔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证,此种郁金香是波斯产物,后来传到了克什米尔地区。[112]多比尔进一步说:“番红花产于古代伊朗,最晚是公元3世纪(可能最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传到了克什米尔。”[113]然而这种郁金香传入我国的时间要晚一些,最迟在唐代时期才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应用。(www.xing528.com)

豆蔻 以“豆蔻”为名的植物有5种,它们分别为: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小豆蔻。虽然都有“豆蔻”二字,但它们在性状、来源,以及运用上相差甚远。如肉豆蔻属于肉豆蔻科,而其他4种都为姜科。米勒在其著作《罗马帝国的香料贸易》一书中已经一一做出论述[114]。就它们的原产地来说,肉豆蔻主要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豆蔻主要产于南亚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草豆蔻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在我国的岭南和西南地区有栽培;红豆蔻又名大高良姜,为我国岭南方本土所产;而小豆蔻原产于孟加拉以及印度南部的马拉巴(Malabar)海岸。这5种豆蔻,除了红豆蔻(即高良姜)为我国南方土产,草豆蔻在我国南方有栽培外,其余皆为舶来品,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于名称中有“豆蔻”二字的植物分类并不明确,对简称为“豆蔻”植物的所指也很混乱。如晋太学博士环济撰《吴地记》曰:“黄初三年,魏来求豆蔻。”[115]从材料中,我们无法推测出此处的“豆蔻”到底为何种豆蔻。左思则把豆蔻归为草本类,其《吴都斌》曰:“草则藿蒳、豆寇。”[116]晋人嵇含的《南方草物状》曰:“漏寇树,子大如李实,二月华,七月熟。出兴古(今云南弥勒南)。”[117]其所指之豆蔻当为草豆蔻或红豆蔻。贾思勰曾把豆蔻列入“非中国物产者”[118],有可能这里的豆蔻是指肉豆蔻或白豆蔻(小豆蔻乃唐以后才输入中国)。

汉代对豆蔻的运用,主要用于洁身以及除口臭。《赵飞燕外传》云:“后(赵飞燕)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坐,燎降神百蕴香。婕妤(赵合德)浴豆蔻汤,傅露华百英粉。帝尝私语樊嫕曰:‘后虽有异香,不若婕妤体自香也。’”[119]可见,豆蔻汤有自然之香,其香体效果比五蕴七香汤更佳。《本草经集注》载:“豆蔻,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生南海。”[120]刘欣期《交州记》的记载,豆蔻还能保护牙龈:“豆寇,似木杬树,味辛。堪综合槟榔嚼,治龈齿。”[121]《南方草木状》则云:“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筐,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122]

木香 木香为菊科(Compositae)植物。《三国志·魏书》卷三十引三国时魏国人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 “大秦”物产时,列举了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当为“迷迭”)、兜纳、白附子、薰陆、郁金、芸胶、薰草木十二种香。[123]据陈连庆先生所言,由于“原有木字,历来断归上文,误读为薰草木,实际上薰草是一种,木又为一种,木即木香。香字实蒙下文而省,原书本无错误。标点本《三国志》薰草下未标隔点,错了”。[124]笔者同意陈先生的说法,认为此处应该是“薰草”和“木香”两种香料。正如米勒所言,在魏和隋的正史中,木香作为从西方进口的商品之一而被提及。[125]

关于木香的产地,除“大秦”说,文献记载中还另有他说。一说是产于我国本土,如《本草经集注》云:“木香,味辛,温,无毒。主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治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杀鬼精物,温瘧,蠱毒,行药之精。久服不梦寤魘寐。轻身致神仙。一名蜜香。生永昌山谷。”[126]一说是产于印度半岛,如《南州异物志》云:“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状如甘草。”[127]徐衷《南方记》云:“青木香出天竺国,不知其形。”[128]而还有一说,如郭义恭《广志》则云:“青木香出交州、天竺。”[129]其实,以上说法皆可解释清楚,“大秦说”前面已经讨论过,是因为经大秦商人输入我国,故言。而后面三种说话也都不错,因为木香为青木香和川木香的通称。青木香,又名广木香或云木香,属菊科风毛菊属;川木香属菊科川木香属。青木香乃印度克什米尔所产,而川木香是我国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的土产香料。《本草经集注》所言木香是指川木香,而《南州异物志》与《南方记》所记为青木香。正如多比尔所说的那样:“远东的中国人知道在云南山区有一种香料叫木香,当他们了解到克什米尔有一种香料和木香很相似,所以他们就把这种香料叫广木香”,[130]即青木香。

关于木香的运用,《神农本草经》记载:“木香,味辛,温。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131]

(三)从波斯、阿拉伯半岛、东非输入岭南之香料:苏合香、安息香、迷迭香、乳香、没药

苏合香 苏合香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的树干渗出的树脂。因产于阿拉伯南部的苏合国(今也门的席赫尔)而得名。

苏合香是输入中国最早也是运用较多的香料之一,但汉文文献对苏合香的记载却充满着疑问。班固的《与弟超书》中提到:“窦侍中令载杂彩七百匹,市月氏苏合香。”[132]书信的内容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一,苏合香是月氏国物产;二,当时的苏合香是用丝绸以“以物易物”的方式从月氏人手中购得;三,苏合香是通过驻守在西域的官兵购得从西域陆道带回中原的。但也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苏合香产于大秦。如司马彪的《续汉书》说:“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133]《后汉书》载:“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土多金银奇宝……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134]郭义恭的《广志》亦云:“苏合出大秦。或云:苏合国人彩之,筌其汁,以为香膏,卖滓与贾客。或云:合诸香草,煎为苏合,非自然一种也。”[135]其实,苏合香并非月氏国产物,也不生长在大秦,月氏人和大秦商人只是陆路和海路两条不同路线上的中转商而已。我们从后来的文献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西晋傅玄的《傅子》云:“西国胡人言:苏合,香兽便也。中国皆以为怪。”[136]梁人陶弘景《名医别录》云:“苏合香俗传是狮子屎,外国说不尔。今皆从西域来,亦不复入药,惟供合好香尔。”[137]唐代著名的博物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十六中仍然重复了这一论调,“旧说苏合香,师子粪也”[138]。虽然这种论述被苏敬和陈藏器驳斥为“胡人诳言”[139]“胡人将来,欲人贵之,饰其名尔”[140]。我们认为这种混淆并非是空穴来风的。劳费尔先生指出“在梵语里rasamala的意义是‘粪便’,这个字被爪哇人和马来人采用作为苏合的名称”[141]。则中国关于苏合香是狮子屎的传说可能由海上来自南海诸国。这也印证了苏合香由海路输入的论断。

苏合香在我国除了用做香料,也可用做药物。据《从征记》载,刘表的儿子刘琮就曾把苏合香用于尸体防腐,使其父颜貌如生,致使盗墓者不敢下手:“刘表冢在高平郡。表之子琮,捣四方珍香数十斛,着棺中,苏合消疾之香,莫不毕备。永嘉中,郡人发其墓,表白如生,香闻数十里。”[142]这则史料说明:至少在3世纪初,中国已仿效埃及埋葬木乃伊的办法,用苏合随葬,以防止尸体腐烂。但还告诉我们一个隐含的信息:曾统治过岭南的荆州牧刘表及其后人居然懂得用苏合香来防尸腐,可见当时我国南方对苏合香的使用是较多的,由此也可看出外国商人自然有一部分是取海道而来进行香料贸易的。据司马彪《魏略》载,带蜀兵的孟达亦曾进献给诸葛亮苏合香,其文曰:“孟达将蜀兵数百降魏。魏文帝以达为新城太守。太和元年,诸葛亮从成都到汉中,达又欲应亮。遗亮玉块、织成、障汗、苏合香。”[143]可知,通过海路与外国联系密切的蜀地亦有苏合香。

安息香 安息香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Pierre)Craib ex Hart.)的干燥树脂。原产于叙利亚。

《圣经》之《出埃及记》里在一个敬神处方里提到乳香、没药等近十种香料,其中就有安息香。多比尔因此而将安息香划归为宗教中使用的香料一类,并说“没有这些香料——乳香、没药、安息香和肉桂等——以色列人就不能敬请他们的天神”。[144]可见安息香地位之重要。多比尔又说:“(安息香)公元1世纪时传入印度之后进入中国。不过据说‘在进入中国前要经由好几个中间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香味散失了很多’。”[145]很显然这里多比尔把苏合香误认为是安息香了,因为据《梁书》卷五四《诸夷传》之“海南诸国”条载:“中天竺国,在大月氏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里,一名身毒。……其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多大秦珍物,珊瑚、琥珀、金碧珠玑、琅玕、郁金、苏合。苏合是合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又云大秦人采苏合,先笮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与诸国贾人,是以展转来达中国,不大香也。”[146]这里经中天竺国辗转运来的是苏合香,而非安息香。

据汉文文献记载,安息香在西汉武帝时就已经以惊精香或返魂香之名进入长安宫廷:

此香(安息香)出于聚窟洲人鸟山。山上多树。与枫树相似。而香闻数里。名为返魂树。亦能自作声。如群牛吼。闻之者心振神骇。伐其木根。于玉釜中煮取汁。更以微火熟煎之。如黑米台状。令可丸。名为惊精香。或名振灵丸。或名返生香。或名振檀香。或名却死香。一种六名。斯实灵物也。[147]

又因其由月氏人传入中国,故而也被叫做(月氏)神香:

汉延和三年春。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国王。遗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国所乏。以付外库。……神香辟夭残之死疾。[148]

李珣的《海药本草》引徐表《南州记》云:“(没药)是波斯松脂也。状如神香,赤黑色。”[149]说没药与神香类似。《本草纲目·木部》卷三十四“没药”条引马志的《开宝本草》曰:“没药生波斯国。其块大小不定,黑色,似安息香。”[150]又说没药与安息香类似,所以神香与安息香乃同一物也。

再者,月氏神香在始元元年,京城大疫时,曾发挥重要作用:

至始元元年。京城大疫,死者太半。帝取月支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日者皆活。香气经三月不歇。帝信神香。乃秘录余香。一旦函检如故。而失神香也。[151]

据唐代的医药学家们记载,安息香也确有祛鬼除邪之功效。段成式曰:“安息香树……波斯呼为辟邪。……烧之通神明,辟众恶。”[152]萧炳的《四声本草》云:“烧之,去鬼来神。”[153]《新修本草》云:“主心腹恶气,鬼挂。”[154]《海药本草》曰:“妇人夜梦鬼交,同臭黄合为丸,烧熏丹穴,永断。”[155]

迷迭香 迷迭香为唇形目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迷迭香(Rosmarinus offcinalis L.)的全草。

历史文献中关于迷迭香的记载很少,但在文人墨客的著作中,迷迭香却是“宠儿”。汉乐府中有“迷迭艾纳及都梁”[156]的句子。《太平御览》里亦收录了曹丕、曹植、王粲、应瑒、陈琳等人的《迷迭香赋》[157]。可见,迷迭香最迟在汉末三国之际已移植中国。

乳香 乳香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Baswellia carterii Birdw)的胶树脂。又名薰陆香、乳头香。《梦溪笔谈·药议》载:“薰陆,即乳香也。本名薰陆,以其滴下如乳头者,谓之乳头香;镕塌在地上者,谓之塌香。”[158]原产于阿拉伯半岛南部著名的香料运输港佐法尔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这也可证明部分乳香当时从海路输入我国)。

乳香在西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开始就一直是敬神时的必备香料。希罗多德(Herodotus)说:“在同一巴比伦的神殿下手,还有另外一座圣堂;在这座圣堂里,安设着宙斯的一座巨大的黄金神象。……神殿之外有两座祭坛,其中一个是黄金的……另一个则是普通的较大的祭坛,……迦勒底人还在这个大祭坛上每年奉献一百塔兰特的乳香,用来为这位神举行祝祭。”[159]《丝绸之路》里亦载:“在巴比伦时代的贝拉,在罗马富翁们所有的殡葬仪式中,在所有的基督教教堂里,在所有的清真寺里,在旧世界一切搞崇拜和宗教信仰的地方,都要点燃乳香,以示吉祥。”[160]除此之外,西奥夫拉斯特斯(Theophrastus)则把乳香的功效描述成“属热”(因此常用作解毒剂),止血而且有苦味。[161]

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乳香最早是以沉光香之名载于《别国洞冥记》。但在正史中的记载则是《三国志》裴注所引《魏略·西戎传》:“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一徽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兜纳、白附子、薰陆、郁金、芸胶、薰草木十二种香。”[162]嵇含《南方草木状》也提到:“薰陆香出大秦。在海边,有大树,枝叶正如古松,生于沙中。盛夏,树胶流出沙上,方采之。”[163]其实,从考古发掘来看,我国使用乳香的历史似乎要比文字的记载早得多。1984年在广州发掘属于南越国第二代君王文王赵抹墓的西耳室一个漆盒内的发现树脂状药物[164],重26克,外形与1794年在泉州湾发掘出来的大型宋代沉船内发现的乳香类似,虽然所含成分已经分解,但南越国从海路输入乳香是极可能的。

没药 没药为橄榄科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其他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原产于索马里和阿拉伯西南部地区。

据多比尔所载,没药在公元前15世纪就已经在古代埃及赫赫有名了,并在公元前6世纪被希腊人所认识(称之为没哈或没那)。[165]同时由于亚历山大的阿拉伯探险,西奥夫拉斯特斯(Theophrastus)已经知道了没药的原产地并有著述。他在讨论酒料时第一个例子举的就是没药。[166]详细描述没药的还有普林尼(Pliny)的百科全书《自然史》(Natural History),里面不但提到了没药的采集时间和采集方法,还告诉我们如何区分没药的质量及其价格[167]。没药在西方享有盛誉,还因它曾是东方三位圣贤送给犹太新生婴儿——耶稣的三件礼物之一。马可·波罗有幸在波斯找到了和这个传奇有关的新线索,据说这三件礼物分别是:黄金、乳香和没药。其目的是为了验证这个先知是一个天神转世、一般国王还是一个医师:如果他收下黄金那他将成为国王;如果他收下乳香那他将是天神;如果他收下没药那么他将是一名医师。[168]可见此处,乳香是神的象征,黄金是皇权的象征,而没药则是祛邪除病的象征。没药在医学上的重要性,还在于埃及人将它用于尸体的防腐。希罗多德(Herodotus)就曾记载,在制作木乃伊时,埃及人“用埃西欧匹亚石制成的锐利的刀,在侧腹上切一个口子,把内脏完全取出来,把腹部弄干净,用椰子酒和捣碎的香料加以冲刷,然后再用捣碎的纯粹没药、桂皮以及乳香以外的其他香料填到里面去,再照原来的样子缝好”。[169]由此可见,没药在西方很早就已经广泛应用于敬神祭祀、尸体防腐、制药、酿酒等多个领域。

没药在中国最早是以“精祗香”作为汉译名而见于汉文文献。东汉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卷二中云:“元封中,起方山像,招诸灵异,召东方朔言其秘奥。乃烧天下异香,有沉光香、精祗香、明庭香、金禅香、涂魂香,外国所供青楂之灯。青楂木有膏,如淳漆,削置器中,以蜡和之涂布,燃照数里。”[170]可见早在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一前105年),没药已列入长安宫廷所收藏的名香中。1世纪后当作药物成批进入中国市场,东汉及三国时也大量运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