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教师国际化研究主题分类及思考

青年教师国际化研究主题分类及思考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提供的线索,有关教师国际化参与的实证研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或视角来进行梳理,包括基于学术职业国际化的研究、基于大学国际化变革过程的研究,以及针对教师国际化参与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学术职业国际化第一类研究主要体现在有关教师学术职业国际化的国别比较研究中。这些研究大多与“大学教师工作的国际化研究”课题相关,其调查工具来源于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2010年大

青年教师国际化研究主题分类及思考

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提供的线索,有关教师国际化参与的实证研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或视角来进行梳理,包括基于学术职业国际化的研究、基于大学国际化变革过程的研究,以及针对教师国际化参与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学术职业国际化

第一类研究主要体现在有关教师学术职业国际化的国别比较研究中。由博耶(Boyer)在20世纪90年代初领导开展的“卡内基研究”(Carnegie Study,1991~1993)[138],以及由美、德、英、法、荷、日诸位国际知名教授于2004年联合发起的“变革中的学术职业”调查(Changing Academic Profession,简称CAP调查,2007~2009)[139],在该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紧跟CAP调查之后还出现了一些后续区域性教师调查项目,包括涉及欧洲12国的学术职业国际化调查(Academic Profession in Europe:Responses to Societal Challenges,简称EUROAC Study,2009~2012)[140],以及聚焦东南亚8国的亚洲学术职业调查(Academic Profession in Asia,简称APA调查,2011~2015)[141]等。这些调查对教师国际化维度的关注程度略有差异,但其本质是对高校教师国际化特征(如,人口统计学特征[海外出生或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142]或现象(如教学或科研合作)的跨国的、多方位比较和分析。调查本身并未对教师的国际化表征和国际化行为进行严格区分,因此,研究所采用的调查工具虽然为本研究系统梳理教师的国际化实践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仍要求笔者基于专业知识客观判断和选择性借鉴。

(二)大学与教师国际化互动

第二类研究主要在“如何(全面或在特定领域)实现大学国际化”的目标下,侧重于对教师参与国际化的重要性(角色定位)、教师如何执行大学国际化规划(实践表现)、学校如何推动教师参与国际化(策略选择),以及大学国际化策略对教师学术行为的影响(策略成效)等问题的探讨。其本质是对大学与教师关系的探讨。

在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参与实践方面,佩奇(Paige)以明尼苏达大学为案例,分析了作为大学国际化核心要素的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具体形式,以及学校实现教师发展的策略[143]斯通(Stohl)以实际工作经历为例,论证了教师参与对高校发展和维持国际化的重要性,指出“如何说服教师相信国际化参与对其所在机构及自身的价值”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挑战[144]

在机构策略选择方面,柴尔德里斯调查并归纳了两所美国大学推动教师参与学校国际化的具体举措[145]。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每隔五年对全美各类高校的国际化现状开展问卷评估,并在其使用的调查工具中归纳和肯定了高校用于保障和推动教师国际化实践的若干重要政策和策略[146][147][148][149]。(www.xing528.com)

在大学国际化策略的影响方面,欧杰思(Odgers)和吉洛斯(Giroux)在其报告中展现了加拿大马拉斯皮纳大学学院一个教师发展项目的设计和运行过程。研究者通过对各环节的详细描述——包括项目构成、教师对变革的抵触,以及通过聚焦小组访谈对项目成效进行评估等——验证了这种机构策略对于转变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方面举措的积极作用,即实现“使教师国际化”的目标。[150]普洛克特(Proctor)基于对两所澳大利亚大学中37名教师的质性访谈,探讨了“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路径是否意味着教师在学术工作中参与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的问题,反映是对“大学国际化策略如何“形塑”(shape)教师学术工作”的思考[151]杜威(Dewey)和达夫(Duff)在针对美国俄勒冈大学建筑和应用艺术学院的案例中梳理了教师在学院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职能和表现,重点分析了阻碍教师投身学院国际化规划实施的制度因素[152]。类似研究结论在贝蒂(Betty)的博士论文中得到一定的论证。研究者通过问卷加访谈的方式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两所案例学院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案例学院教师参与国际化的意愿受到大学国际化承诺、机构领导力以及组织实践方面举措的鼓励;但机构规划、晋升和教职评聘政策以及资源匮乏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教师的广泛参与[153]

(三)教师国际化实践与体验

第三类研究侧重于对教师直观的个人感知、教师的国际化体验,以及这些因素对于教师学术行为的影响等问题的探讨。在斯考曼(Schoorman)针对美国中西部地区一所大型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中[154][155],研究者通过对其中两所案例学院(理学院和商学院)的十名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156]发现,教师对大学国际化使命(mission)的解读,以及对国际学生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的角色认知,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行为表现。比如,将国际学生视为课堂教学资源的教师往往更能肯定学生基于特定文化的知识和经历的价值,并以一种促进性、对话式的教学风格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情况在商学院教师中较为普遍,但在理学院则不然[157]。内瓦罗(Navarro)基于对美国两所农业赠地学院的教师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分析了教师对学校实现本科农业课程国际化的相关组织策略和活动策略的看法,发现教师对于国际化议题的知识储备对其国际化参与行为,以及对学校国际化策略的认识呈现正相关[158]。类似的结论出现于其后的一些研究中。例如,施维茨通过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九所公立大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国际化经历、对国际化的态度和信念,都与教师的国际化参与呈现正相关,但大学通过各项组织实践和活动项目所构建的校园环境对教师的影响却并不十分显著[159]

国内此类实证研究数量相对还比较少。李碧虹及其学生近十年内在该领域发表的期刊和学位论文,是目前已知文献中较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多与“大学教师工作的国际化研究”课题相关,其调查工具来源于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Mary)2010年大学教师国际化研究项目组的《大学教师国际化调查》问卷(Faculty Internationalization Survey),调查对象涉及国内中部地区(武汉和湖南)若干所重点大学的数百名教师。研究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相关主题的探讨:一是关注不同类型教师在工作中的国际化参与情况[160],同时也分析了影响教师工作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制约因素[161]。不过,由于这些研究主要以问卷数据为立据之本,相对较少呈现对机构影响因素的深层次挖掘。

二是对教师参与情况的比较研究。李碧虹等人将中美高校基于同一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使教师参与国际化活动情况呈现于学术职业国际化视角下[162]。曾晓青和李碧虹将女性与男性教师的国际化参与行为进行比较,为解答女性教师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现状、角色及其背后成因提供理据[163]。此外,该研究者也对造成不同教师参与国际化差异的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探讨,如舒俊和李碧虹发现不同学历、职称以及任职研究生导师情况不同的教师群体在国际化参与程度上存在差异[164]。李碧虹等人基于教师发展的视域建立了学术职业国际化影响模型,分析了教育国际化经历、教师知识和意愿对跨境交流、本土课程教学以及本土科研国际化的影响[165]。李碧虹和涂阳军通过对不同类型国内高校的定量数据分析,探讨了个人动因和环境动因在推动教师参与国际化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力[166]

此外,余荔基于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中国大学教师调查”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了海归教师相较于本土教师在国际化科研、教学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的优势与差异[167]。郝菁基于定量问卷数据分析和比较了华中科技大学各类教师在工作中参与国际化的途径和策略选择。不过,该研究对于调查工具的设计和使用情况未作详细交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研究结果的推广[1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